作者 | 王月 來源 | 鐳射財經(leishecaijing) 民營銀行雙雄之爭,愈演愈烈。 一方倚于互聯網金融巨頭的參天大樹之下,一方坐擁國內最大的社交平臺流量池,網商與微眾,正在強化民營銀行的頭雁效應。它們穩居民營銀行第一梯隊,業務雖各有側重,但實力分野也逐漸明晰。 2021年,網商銀行掉隊,微眾銀行保持強勢。除了營收、利潤、資產規模、利息收入,網商與微眾在ROA、ROE、營業利潤率、營業凈利率、吸收存款能力、研發費用率等方面也存在較大差距。 民營銀行試點八年,共有19家民營銀行獲批籌建,業務演進至今,體量和創新能力出現較大程度分化。其中,背靠大廠的互聯網銀行勝出,微眾、網商資產規模合計占所有民營銀行的大部分。 民營銀行兩強之間,業績表現和經營能力也開始走向分化。銀行業務,歸根結底是一門歸集資金、分配資金、分散風險的生意,對運營能力、產品設計、技術創新、生態協同水平要求較高。沒有哪家銀行真正愿意做“傻子銀行”,只有經營能力上的優劣,透過財報數據,便能窺見孰強孰弱。 1、營收利潤 對比近四年的營收利潤數據,網商與微眾的利潤規模差距持續拉大,二者利潤差擴大至40億。 2018年-2021年,網商銀行營收分別為62.7億元,66.28億元、86.18億元、139億元;凈利潤分別為6.71億元、12.56億元、12.86億元、20.9億元。 同期,微眾銀行營收分別為100.3億、148.70億、198.81億、269.89億,凈利潤24.74億、39.5億、49.57億、68.84億。 四年間,網商銀行與微眾銀行的凈利潤差距分別為18.03億、26.94億、36.71億、47.94億;營收差距為37.6億、82.42億、112.63億、130.89億。可以看出,網商銀行的營收和利潤體量逐漸被微眾甩開,并且差距越來越大。 2、資產規模 2018年-2021年,網商銀行資產規模分別為958.64億、1395.53億、3112.56億、4258.3億。同期,微眾銀行資產總額為2200億、2912.36億、3464.30億、4387.48億。 網商銀行與微眾銀行資產規模逐年上升,二者差距也在縮小。2018年-2021年,網商與微眾的資產差距為1241.36億、1516.83億、351.74億、129.18億。網商銀行在2020年資產翻倍增長,主要系現金和存放同業款項增加,貸款規模與微眾仍有差距。 貸款是民營銀行的主要生息資產,也是利息收入主要來源。貸款量及占比方面,網商銀行2021年發放貸款及墊款為1768.87億,占總資產的41.54%;微眾銀行2021年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為2632.06 億,占總資產的60%。 3、利息收入 銀行,當以息差為生。利息收入為民營銀行的營收支柱,網商與微眾在利息收入上領先于其他民營銀行。 網商銀行2021年實現利息凈收入100.17億,占總營收的72.06%。其中,利息收入163.36億,利息支出63.19億。2020年利息凈收入66.1億,占總營收76.7%。其中,利息收入114.69億,利息支出48.58億。 2021年,微眾銀行實現利息凈收入179.82億,占總營收的66.63%。其中,利息收入259.01億,同比增長27.24%;利息支出79.19億,同比增長14.84%。 對比不難發現,微眾銀行利息收入高于網商銀行,但在總營收的占比卻比網商低5%。差異的根源為中收業務差距,微眾的中收強于網商,這也說明了二者經營低風險、弱周期業務的能力差距。 財報數據顯示,網商銀行2021年實現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37.79億,占營收的27.19%。微眾銀行實現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87.08億元,占營收的32.26%,微眾中收增長主要來源于代銷、資產服務等手續費收入。 中收等非息業務,已成為民營銀行業務轉型的重要方向,也是業績的新增長曲線。這也與頭部股份行、城商行的業務轉型趨勢一致,相比之下,微眾銀行顯然更勝一籌。 4、負債結構 付息負債結構,是影響金融機構負債成本的關鍵指標,而結構的優劣,則直接影響負債成本的高低。 由于沒有線下網點,網商和微眾吸儲只能依托線上渠道。2021年年初,互聯網存款新規出臺,商業銀行不得通過非自營網絡平臺開展定期存款業務,這意味著線上自營水平決定了網商、微眾等互聯網銀行的吸收存款能力。 拆解網商和微眾的負債結構,可以發現網商銀行的吸收存款能力弱于微眾銀行。 從負債結構看,網商銀行2021年總負債4078.90億,其中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放款項1680.63億,吸收存款1989.64億,二者占比最高,分別為41.2%、48.78%。中央銀行借款、拆入資金等負債科目占比較小。 微眾銀行2021年總負債4110.24億,其中向中央銀行借款212.16億,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放款項523.55億,吸收存款3028.74億。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款、吸收存款在總負債中的占比分別為12.74%、73.69%。 網商銀行存款占比較微眾銀行低25%,同業存放在網商銀行的負債結構中占據較大份額,而微眾銀行的負債主要靠存款支撐。一般來講,銀行在負債壓力較大時,會積極發行同業存單,提升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放款項。 同業負債的利息成本一般高于吸收存款成本,這也意味著同業負債占比高,可能會抬升銀行負債成本。負債成本增加,就會影響利差、息差水平,進而傳導至ROA、ROE等盈利能力指標。 5、營業利潤率&營業凈利率 網商銀行2021年營業利潤22.03億,2020年營業利潤17.76億。2020-2021年,營業利潤率分別為20.61%、15.85%,營業凈利率14.92%、15.04%。 對比便能發現,網商銀行的營業利潤率下滑幅度較大,將近5%。營業凈利率雖與往年持平,但主要系2021年所得稅大幅縮減所致。 2020年至2021年,微眾銀行分別實現營業利潤54.45億、77.72億,營業利潤率27.39%、28.8%。2020至2021年的營業凈利率分別為24.93%、25.51%。 微眾銀行的營業利潤率和營業凈利率均高于網商銀行,并且呈上升趨勢。網商銀行盈利能力走弱,并非簡單的“傻子銀行讓利”,而是由資產負債結構決定。 6、ROA&ROE 在核心盈利能力指標方面,網商銀行也與微眾銀行存在較大差距。 財報數據顯示,微眾銀行2021年期末資產為4387.48億,期初總資產3464.3億;期末股東權益277.24億、期初股東權益210.28億。經計算,微眾銀行2021年ROA(總資產收益率)為1.75%、ROE(凈資產收益率)28.24%。 對比網商銀行,2021年期末資產為4258.31億,期初資產3112.56億;期末所有者權益179.4億,期初139.8億。2021年對應的資產收益率為0.57%、凈資產收益率為13.1%。 網商銀行ROA低微眾銀行超1%,ROE更是低于15%。微眾銀行的ROA、ROE水平甚至高于頭部股份行,這也意味著微眾銀行的盈利能力和資產運營效率處于較高水平,相比之下,網商銀行的盈利能力較弱,資產利用率較低。 7、研發費用率 互聯網銀行的基座在于金融科技與場景生態能力。業務線上化特質,要求互聯網銀行必須具備較強的科技系統支撐,實現運營效率、觸達能力、服務體驗、風險控制水平的提升。因此,科技能力也成為網商、微眾等互聯網銀行的核心競爭力。 雖然互聯網銀行背靠互聯網大廠優勢,但長期來看,自營能力+股東生態是決定互聯網銀行未來格局的關鍵。自營能力主要體現在核心系統能力、風險控制能力、場景運營能力、產品創新能力等維度,而人才和研發投入是科技產出的前提,也是自營能力的基礎。 在研發費用率指標上,網商銀行2021年研發費用10.38億,研發費用率為7.47%;2020年研發費用7.3億,研發費用率8.47%。網商銀行研發費用同比增長,但從研發費用在營收中的占比來看,網商銀行的研發費用率下滑幅度較大,2021年降幅達1%。 微眾銀行2021年研發費用為24.23億元,同比增長24.62%,研發費用率為8.98%。2020年微眾銀行研發費用19.44億,在總營收中的占比則高達9.8%。 盡管微眾銀行的研發費用率也出現下滑,但總體水平高于網商銀行,由此可見二者在科技方面的投入力度差別。 8、客群結構 得益股東的流量和生態扶持,網商銀行與微眾銀行的客戶規模也位居民營銀行前列。從整體客戶數來看,微眾銀行強于網商銀行,這也為微眾銀行發力零售業務奠定用戶基礎。 網商銀行與微眾銀行經營定位差異化,微眾銀行更偏向個人零售,網商銀行的客群結構偏向小微企業和個體戶,因此,網商銀行的個體經營貸和小微貸特色更加明顯。 根據財報數據,截至2021年末,微眾銀行個人有效客戶數3.21億人,比上年末增加約4900萬人。顯然,微眾銀行的用戶優勢建立在,其與微信、QQ流量打通,雖然網商銀行也與支付寶打通,但產品生態難以吸引留存海量用戶。 在客群經營方面,微眾銀行2021年所發放的貸款超60%流向個人貸款領域,當然這之中也包含一定比例的個體經營貸。另外,微眾銀行的企業貸款以小微企業貸款為主,已累計為超過88萬小微企業提供授信服務。微眾銀行的拳頭貸款產品包括微粒貸、微業貸等。 網商銀行累計服務的小微企業和個人經營者4553萬戶,最近一年的新增客戶中,經營性首貸戶比例超過80%。網商銀行的個體經營貸、小微貸、農戶貸、供應鏈金融能具備規模優勢,一方面依靠阿里的線上電商流量支持,另一方面離不開與地方區縣政府合作,切入區域內的農業大戶和電商賣家。 9、展業獨立性 從網商銀行與微眾銀行的展業現狀看,微眾銀行的業務獨立性,以及AUM增速和體量,優于網商銀行,但網商銀行在下沉小微、農戶客群和場景經營方面,強于微眾銀行。 網商銀行在支付寶內有直接入口,縮短了用戶打開路徑,便于網商銀行獲客。但網商銀行除了存款產品、余額寶,缺少其他理財產品。經營貸款之外,網商銀行若發力消費貸款,就面臨與螞蟻同質化競爭的矛盾。 微眾銀行則以獨立App為業務導向,主要展業思路為把微信、QQ流量引至App,App內提供活期存款、大額存單多類存款產品,以及銀行理財、高端理財。貸款產品方面,僅消費貸就包含信用支付產品We2000、現金貸產品微粒貸,此外還有微車貸、存款質押貸、微業貸產品。 多元化的貸款產品,加之流量優勢,微眾銀行貸款業務保持強勢。數據顯示,微眾銀行在2021年實現管理貸款余額7829億元,比上年末增長34%。基于代銷業務增長,微眾銀行2021年末管理資產余額15137億元,比上年末增長52%。 在展業初期,網商銀行與微眾銀行的強弱差異,主要由股東生態供血決定,隨著監管政策和市場競爭環境演進,競爭力就逐漸取決于獨立展業能力。 |
|
來自: 昵稱6803827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