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職官和散官按照品級也分為九品十八級。 其中,在清朝貴為正一品的殿閣大學士,在明朝初期只是正五品。明朝中期以后,內閣權力不斷增大,入閣的大臣開始從三品以上官員中選任,很多大學士由尚書兼任。一些閣臣還被加三公或三孤的頭銜,原本正五品的大學士就有了從一品乃至正一品的官職權限。 經過嘉靖、隆慶兩朝,尤其到了萬歷年間(早期),張居正讓內閣成為了政府運轉的中樞部門,已經成為事實上的宰相了。 不過即便如此,明朝的內閣也并沒有對皇權構成太大的威脅。為了制衡內閣,皇帝將票擬之權(向皇帝提出處理意見)賦予內閣,而將批紅之權(批閱奏折做決定)賦予司禮監,這樣就形成了內外兩大中樞體系。 所以,有時雖然內閣相權很大(如嚴嵩、張居正為內閣首輔時),但也要受制于司禮監。有時甚至司禮監還會超越內閣之上奪了相權,如劉瑾、魏忠賢等宦官專權時,可謂權傾天下,內閣首輔幾乎無權可言。 ![]() |
|
來自: 公司總裁 > 《食材/調料/糧油/醬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