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封建時期處于高度集中的皇權制度時期,所以行軍打仗是非常常見的事情,比如王朝之間的更迭也是需要戰爭的,而在王朝存續期間,統治者需要擴張領土,也需要戰爭。高高在上的皇帝總是希望自己所統治的疆域領土遼闊,所以自秦始皇時期開始,他就開始對外擴張和兼并。 因為中原地區土壤肥沃,所以古代的王朝大部分喜歡在中原地區建都建城,此后皇帝則需要以中原地區為中心向外兼并和擴張。那么,中國古代的皇帝為什么樂于控制沙漠遍地的新疆而不愿意征服東南亞呢? ![]() 秦始皇是第一個完成祖國大一統的皇帝,自他開始,歷朝歷代的皇帝只要在王朝有能力的情況下,就會對外兼并和擴張,領土最鼎盛時期是蒙古帝國時期,其版圖面積甚至擴張到了歐洲地中海附近。 古代皇帝的擴張步伐大部分是西行,那么有的人也會提出疑問,為什么古代的皇帝寧愿去占領黃沙遍地的西域地區,也不愿意向南方以及東南亞地區進行擴張呢?雖然統治者占領了中原地區,獲得了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但是他們的統治之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 ![]() 因為匈奴和蠻夷一直在虎視眈眈企圖入侵,而秦始皇修建萬里長城,則是為了抵御西部戎狄。而西漢王朝建立之后,導致了匈奴的勢力再一次得到了發展,他們屢次進犯中原地區。而且更是長期的盤踞在西域地區,掠奪當地豐富的物資,伺機進犯中原。 所以為了抵御匈奴,自劉邦時期開始,漢王朝就建立了和親制度,可是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朝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已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因此漢武帝決定討伐匈奴,將其逐出西域。由于常年累月的戰爭也導致了匈奴敗下陣來,因此西域地區則成為了漢朝的統治天下,而西域人民也算是苦盡甘來,這些年被匈奴人奴役,如今可以在大漢王朝庇佑下幸福的生活。 ![]() 于是大漢王朝和西域之間也建立起了經濟往來,最著名的就是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的發展也將沿途各個國家的地區的文化和經濟的發展推向了高潮,而且中原統治者也會通過絲綢之路將中原的政策推向西域,有助于當地的經濟發展。 而西域各國也通過絲綢之路將他們本國內的奇珍異寶以及本國內的瓜果源源不斷地輸送到中原王朝,加大了地域之間的往來。而西域地區的疆土面積比大漢王朝要大很多,因此統治者為了彰顯出自己的威儀,為了彰顯出自己的至高無上權威,他們則會想盡辦法的擴張自己的領土,所以統治者才會想辦法驅逐匈奴,占領西域地區。 ![]() 而西域地區從表面上看是千里沙漠,戈壁灘,風沙漫天,實際上卻是一個聚寶盆。因為當地的特殊地理環境導致了晝夜溫差較大,所以瓜果甘甜,棉花也可以滿足中原地區人們的生活需求。而且新疆地區也有非常豐富的天然礦產資源,有助于王朝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的發展。 ![]() 相比較而言南方地區地處潮濕,并不是最適合的居住條件,而且在封建時期,南方多地并未開化,大部分都是深山老林瘴氣和沼氣重生,所以統治者自然不愿意花費大量精力去征討,而且南方地區距離中原地區較遠,不利于征服和管理。 ![]() 在古代統治者的心目中,始終認定南方是荒蠻和貧困的地區,只有犯了錯誤的人才會被發配到南方區,比如一代文豪蘇軾就因為得罪了皇帝而被貶處到了海南地區。經過時間的推移,如今的南方地區的經濟和文化也在快速地發展,并且也形成了當地特有的地域文化。 南方地區的普遍經濟形勢比北方地區要好很多,因此很多人并不理解古代時期的統治者是怎么考慮的,為什么他們會放棄如此富庶的地區,只能說此一時彼一時。 ![]() 如今國家實力強盛,他有能力管理好南方地區,而在封建時期,處于中原地區的統治者盡管也想要征服南方地區,可是其能力根本就做不到,比如明朝皇帝朱瞻基,在他繼位之后就停止了戰爭,親手放棄了朱棣南征北戰打下的百越地區。 ![]() 結語:只是因為南北方的生活和文化差異較明顯,因此導致了統治者無法實現對南方地區的中央集權,而且長久以來的戰爭也會勞民傷財,增加人民負擔,因此朱瞻基才親手地割掉了自己的版圖,讓其自治,只需要每一年繳稅納貢就可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