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遠離神圣的古時會盟敖包和母親湖、錫林河的荒僻草地深處,你能看到一條名叫伯勒根的明凈小河。牧人們笑謔地解釋說,也許是哪位大嫂子在這里出了名,所以河水就得到這樣有趣的名字。然而我曾經聽白發奶奶親口說過:伯勒根,遠在我們蒙古人的祖先還沒有游牧到這兒時,已經是出嫁姑娘“給了”異姓的婆家,和送行的父母分手的一道小河...... ——張承志《黑駿馬》 著名作家張承志在1981年發表的中篇小說《黑駿馬》中描寫的故事,發生在20世紀中葉的烏珠穆沁蒙古草原, 文中伯勒根的小河源源流淌,自遠離神圣的古時到現在依然明凈、美麗的傳說應驗在了每個美麗的草原姑娘身上。 索米亞、奶奶與白音寶力格 電影《黑駿馬》劇照,蒙古語,謝飛 導演,騰格爾、娜仁花 主演,1995年。 錫林郭勒盟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中部 根據歷史記載,烏珠穆沁部落的祖先起初生活在中國新疆北部與蒙古國邊界阿爾泰山脈烏珠穆山一帶,于17世紀中葉遷至現在這片風水寶地。“烏珠穆”蒙古語譯為“葡萄”,“烏珠穆沁”為“摘葡萄的人”。烏珠穆沁草原是我國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天然草原之一。 服飾 彩虹般絢麗的色彩,細密繁復的裝飾紋樣——具有標志性的服飾特點,使烏珠穆沁部一直以服飾華麗而聞名。 烏珠穆沁部傳統服飾基本樣式,《蒙古族部落服飾》地方標準,內蒙古標準化院研制,2012年。 與其他蒙古族部族一樣,烏珠穆沁蒙古族服飾的基本構成為長袍、腰帶、首飾和靴子,其中長袍是男女老幼最常穿著的品類,也是在長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獨特衣著風格。 烏珠穆沁傳統長袍較其他地區更為寬大,右衽,大翻領,下擺左右開衩,長袖,袖口為馬蹄造型向上翻折,衣緣用彩色花邊與吉祥圖案點綴。男袍多為藍色;女袍多為紅色、綠色和紫色。 大襟、側襟和下擺之緣的絎縫道數為東西烏珠穆沁區分的標志:一道絎縫為東烏珠穆沁,兩道絎縫為西烏珠穆沁。在整個面料上,東烏珠穆沁為一指多寬密針絎線;西烏珠穆沁為三至四指寬針絎線。 圖源:“烏珠穆沁蒙古族婚禮”,巴特 攝影,中國攝影家協會,www.cpanet.org.cn。 圖源:“30年前的烏珠穆沁草原老照片”,活力內蒙古 >> 內蒙古旅游 >> 民族風情,www.hlnmg.com。 注:【1】哈那,意思為蒙古包的結構。特性是伸縮性、巨大的支撐力、外形美觀。 南宋彭大雅著作《黑韃事略》載:“其服右衽,道服領,少數為方領,以氈、皮、革、帛制作,衣肥大,長拖地,冬服二裘,一裘毛向內,一裘毛向外,男女樣式相似”。“冬服二裘”之傳統皮袍是烏珠穆沁部蒙古族服飾中典型品類之一,也是過冬的主要御寒衣。 1、《走進中國少數民族叢書.蒙古族》,薩仁圖婭,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14.12。 4、《赤誠的堅守——記縫制烏珠穆沁白茬皮袍的花拉老人》,額日和木圖,《內蒙古畫報》,2014(02)。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是1988年開始籌辦,2000年經北京市文物局批準正式成立的,是中國第一家服飾類專業博物館,是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學為一體的文化研究機構。旨在服務社會,為教學、科研提供專業化資源,成為民族服飾文化的基因庫。向世界傳達中國文化的豐富和厚重,成為中國服飾文化交流、研究的良好平臺。 民族服飾博物館現有展廳面積2000平方米,設有少數民族服飾廳、漢族服飾廳、苗族服飾廳、金工首飾廳、織錦刺繡蠟染廳、奧運服飾廳、圖片廳等七個展廳,還有供教學及學術交流活動使用的多功能廳以及可以與觀眾實現互動的中國民族傳統服飾工藝傳習館。 民族服飾博物館收藏有中國各民族的服裝、飾品、織物、蠟染、刺繡等一萬余件。還收藏有近千幅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拍攝的極為珍貴的彝族、藏族、羌族的民族生活服飾的圖片。 博物館積極開展民族服飾文化與現代設計教學和科研等活動。從服飾文化研究,服飾設計研究,服飾技藝傳習等方面,探索博物館研究與教學實踐、設計實踐相結合的新思路、新途徑。博物館設有“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和“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碩士點,也是學院博士項目的科研、實踐基地。 民族服飾博物館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已被正式授予“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外事交流基地”等稱號。為傳承、創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發揮重要的作用。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 民族服飾素材庫網址: http://www./ 地 址:北京市朝陽區櫻花東路甲2號北京服裝學院綜合樓A座3層 電 話:010-64288067/010-64288216 郵 件:bwg@bift.edu.cn 郵 編:100029 微信號:biftbwg 校內開放時間:每周二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四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六 下午 : 13:30-16:30 (注:閉館前30分鐘停止入館,國家法定節假日、寒暑假閉館,疫情期間暫不對外開放) 民族服飾博物館碩士點簡介 民族服飾博物館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一直致力于民族和傳統服飾的收集、整理、研究,大量不同學科背景的研究生參與到整個科研教學過程中,博物館得天獨厚的館藏資源也為教育教學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目前博物館設立有“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和“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碩士點,同時也是學校“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搶救傳承與設計創新”博士項目的實踐基地,并建有文物保護修復研究室,圍繞教學科研需要與各大文博單位與研究機構合作進行古代出土文物保護、修復與研究。 開設研究生課程有“民族服飾創意設計研究”“傳統服飾修復與保護”“中國民族服飾文化研究”“中國傳統色彩研究”“紡織品文物修復保護概論”“中國民族服飾裝飾研究”“博物館學概論”“中國民族服飾工藝研究”“中國古代織物研究”“中國民族服飾造型研究”等。 基于館藏實物測量,結合田野考察、實驗考古等方式進行實證研究,統籌各種資源渠道展開教學,形成機制靈活、渠道互通、體系開放的培養體制,以傳統服飾的材料、形制、結構、圖案、色彩、工藝研究為切入點開展教學,讓學生了解先人的造物思想和技藝,在傳承中感悟民族服飾并尋求創新之道。 微信版權歸屬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 未經允許不得隨意轉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