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中醫刺灸》全文轉錄

     火帝養生_WSH 2022-05-13

    皮膚針療法

    “竹溪客”免費制作竹韻清香E書作坊

    皮膚針為叢針淺刺法,是以多支短針淺刺人體一定部位(穴位)的一種針刺方法。它是我國古代“半刺”“浮刺”“毛刺”等針法的發展。《靈樞·官針》:“半刺者,淺內而疾發針,無針傷肉,如拔毛狀”“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毛刺者,刺浮痹皮膚也。”皮膚針法可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促使機體恢復正常,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皮膚針針具及術前準備

    皮膚針是針頭呈小錘形的一種針具,一般針柄長15-19cm,一端附有蓮蓬狀的針盤,下邊散嵌著不銹鋼短針。根據所用針具針支數目多少的不同,又分別稱之為梅花針(五支針)、七星針(七支針)、羅漢針(十八支針)等。針尖不宜太銳,應呈松針形。針柄要堅固具有彈性,全束針尖應平齊、防止偏斜、鉤曲、銹蝕和缺損。針具的檢查,可用干脫脂棉輕沾針尖,如果針尖有鉤或有缺損時則棉絮易被帶動。

    針具在使用前應注意消毒,一般可用75%酒精浸泡30分鐘。

    皮膚針針刺方法

    右手握針柄,以無名指、小指將針柄未端固定于小魚際,針柄未端露出手掌后約2-5cm,以拇中二指夾持針柄,食指置于針柄中段上面。

    叩刺分為三種:輕刺、重刺和中等刺法。輕刺用力較小,針尖接觸皮膚的時間愈短愈好。重刺用力稍大,針尖接觸皮膚的時間可稍長。不論輕刺、重刺都應注意運用腕部彈力,使針尖刺到皮膚后,由于反作用力而使針彈起,這樣可減輕針刺部位的疼痛。中等度刺法,用力介于輕刺、重刺之間。

    叩刺速度要均勻,防止快慢不一、用力不勻地亂刺。針尖起落要呈垂直方向,即將針垂直地刺下,垂直地提起,如此反復操作。防止針尖斜著刺入和向后拖拉著起針,這樣會增加病人的疼痛。針刺部位須準確,按預定應刺部位下針,每一針之間的距離,一般在1.0—1.5cm之間。

    皮膚針針刺部位

    可分為三種,一種是局部叩刺,即在病變局部按經脈循行叩刺,或在其局部由外圍向中心叩刺。另一種是按經脈辨證循經取穴。還有一種是整體叩刺,即先刺脊柱兩旁,由背至骶,后刺項部及病變局部。對某些病變在脊柱附近及其他有關部位上所出現的一些特殊所見(如敏感點、條索狀物,結節等)均為重點叩刺部位。上述三法可單獨應用,也可結合應用。各部位叩刺順序如下:

    頭部、項部、頸部、肩胛部、脊背部、骶部、上肢、面部、眼部、鼻部和耳部。

    皮膚針適應范圍

    主要的常見適應證有如下幾種:

    頭痛、偏頭痛,胸痛、脅痛,失眠,上下肢痛及腰扭傷,口眼喎斜,痹證,呃逆,痿證,胃脘痛、嘔吐,腹痛,哮喘、咳嗽,遺尿,遺精、陽萎,心悸,眩暈,痛經,小兒驚風,目疾,鼻塞、鼻淵,瘰疬,

    皮膚針注意事項

    (1)注意檢查針具,當發現針尖有鉤毛或缺損、針鋒參差不齊者,須及時修理。

    (2)針具及針刺局部皮膚(包括穴位)均應消毒。重刺后,局部皮膚須用酒精棉球消毒并應注意保持針刺局部清潔,以防感染。

    (3)局部皮膚有創傷及潰瘍者,不宜使用本法。

    皮內針療法

    皮內針是以特制的小型針具固定于腧穴部的皮內或皮下,進行較長時間埋藏的一種方法。又稱埋針法。臨床需作較長時間留針的病癥,可采用本法。

    皮內針針具

    皮內針是用不銹鋼特制的小針。有顆粒型、撳釘型兩種:顆粒型(麥粒型):一般針長約1cm,針柄形似麥粒或呈環形,針身與針柄成一直線。撳釘型(圖釘型):針身長約0.2-0.3cm,針柄呈環形,針身與針柄呈垂直狀。

    皮內針針刺方法

    針刺前針具和皮膚(穴位)均進行常規消毒。

    (1)顆粒型皮內針操作方法:刺入操作:左手拇食指按壓穴位上下皮膚,稍用力將針刺部皮膚撐開固定,右手用小鑷子夾住針柄,沿皮下將針刺入真皮內,針身可沿皮下平行埋入0.5-1.0cm。針刺方向:采取與經脈成十字型交叉狀,例如肺俞(膀胱經背部第一側線上),經線循行是自上而下,針則自左向右,或自右向左的橫刺,使針與經線成十字交叉型。根據病情選取穴位。埋藏固定:皮內針刺入皮內后,在露出皮外部分的針身和針柄下的皮膚表面之間粘貼一塊小方形(1.0*1.0cm)膠布,然后再用一條較前稍大的膠布,覆蓋在針上。這樣就可以保護針身固定在皮內,不致因運動的影響而使針具移動或丟失。

    (2)撳釘型皮內針:多用于面部及耳穴等須垂直淺刺的部位。用時以小鑷子或持針鉗夾住針柄,將針尖對準選定的穴位,輕輕刺入,然后以小方塊膠布粘貼固定。另外,也可以用小鑷子夾針,將針柄放在預先剪好的小方塊膠布上粘住,手執膠布將其連針貼刺在選定的穴位上。埋針時間的長短,可根據病情決定,一般1-2天,多者可埋6-7天,暑熱天埋針不宜超過2天,以防止感染。

    埋針時間的長短,可根據病情決定,一般天,多者可埋天,暑熱天埋針不宜超過天,以防止感染。

    皮內針適應范圍

    埋針療法臨床多應用于:神經性頭痛、偏頭痛、胃痛、膽絞痛、脅痛、腕踝關節扭傷等。還可應用于某些慢性疾病,如:神經衰弱、高血壓、哮喘、月經不調、面肌痙攣、眼瞼(目閏)動、遺尿、尿頻、痹證等。

    皮內針注意事項

    (1)每次取穴,一般取單側,或取兩側對稱同名穴。

    (2)埋針要選擇易于固定和不妨礙肢體活動的穴位。

    (3)埋針后,患者感覺刺痛或妨礙肢體活動時,應將針取出重埋或改用其他穴位。

    (4)針刺前,應對針體詳細檢查,以免發生折針事故。

    (5)注意消毒,暑熱天埋針時間不超過2天,以防感染。

    三棱針療法

    三棱針是用于點刺放血的針具,用它刺破患者身體上的一定穴位或淺表血絡,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療疾病的方法稱刺絡法。亦稱為“刺血絡”。

    古人對刺絡放血非常重視。如《靈樞·九針論》談到九針中的鋒針主要就用于“瀉熱出血”。《素問·血氣形志篇》說“凡治病必先去其血”。《靈樞·九針十二原》篇中還提出了“宛陳則除之”的治療原則。《靈樞·官針》中更有“絡刺”、“贊刺”、“豹文刺”等法,雖針具、方法不盡相同,但都屬于刺絡放血法的范疇。《靈樞·血絡論》還進一步闡明刺血法的應用范圍,如血脈“盛堅橫以赤”,“小者如針”,“大者如筋”等,并指出有明顯瘀血現象的才能“瀉之萬全”,可見古人對此法是有豐富經驗的。實踐證明:此法具有開竅、瀉熱、活血、消腫的作用。

    三棱針針具

    三棱針一般用不銹鋼制成,針長約6cm,針柄較粗呈圓柱形,針身呈三棱形,尖端三面有刃,針尖鋒利。取法于古代九針之一的“鋒針”。

    針具在使用前應先進行高壓消毒。或放入70%—75%的酒精內浸泡20—30分鐘。施針前局部皮膚用含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酒精棉球脫碘。

    三棱針針刺方法

    三棱針的針刺方法一般分為點刺法、散刺法、瀉血法三種。

    點刺法:針刺前,在預定針刺部位上下用左手拇食指向針刺處推按,使血液積聚于針刺部位,然后消毒。針刺時左手拇食中三指夾緊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針,用拇食兩指捏住針柄,中指指腹緊靠針身下端,針尖露出1—2分,對準針刺的穴位或部位,刺入1~2分,隨即將針迅速退出,輕擠壓針孔周圍,使其出血少許。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此法多用于指趾未端穴位如:十宣,十二井穴等處。

    散刺法:散刺法是對病變局部周圍進行點刺的一種方法,根據病變部位大小不同,可刺10~20針以上,由病變外緣環形向中心點刺,以促使淤滯的瘀血或水腫得以排除,達到“宛陳則除之”,去瘀生新,通經活絡的目的。此法多用于局部瘀血,血腫或水腫,頑癬等,針刺深淺根據局部肌肉厚薄、血管深淺而定。

    瀉血法:先用帶子或橡皮管,結扎在針刺部位上端(近心端),然后迅速消毒。針刺時左手拇指壓在被針刺部位下端。右手持三棱針對準被針刺部位的靜脈,刺入脈中(0.5-1分深左右)即將針迅速退出,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止后,再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當出血時,也可輕輕按靜脈上端,以助瘀血外出,毒邪得瀉。

    瀉血法一般隔2~3天治療一次,出血量較多的可間隔1~2周1次。

    三棱針適應范圍

    三棱針刺絡法具有通經活絡、開竅瀉熱、消腫止痛作用。各種實證,熱證,瘀證和經絡瘀滯、疼痛等癥均可應用。

    三棱針注意事項

    注意無菌操作,以防感染。

    點刺、散刺時,手法宜輕,宜淺,宜快。瀉血法一般出血不宜過多,注意切勿刺傷深部大動脈。

    虛證,婦女產后及有自發出血傾向或損傷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使用。

    水針療法

    “水針”又稱“穴位注射”,是選用中西藥物注入有關穴位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水針用具及常用藥液

    用具: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針頭。根據使用藥物的劑量大小及針刺的深度選用不同的注射器和針頭。常用的注射器為1ml(用于耳穴和眼區穴位)、2ml、5ml、10ml、20ml;常用針頭為4-6號普通注射針頭,牙科用5號長針頭,及封閉用長針頭。

    常用藥物:水針的常用藥物有以下幾類:(1)中草藥制劑:復方當歸注射液、丹參、板藍根、威靈仙、徐長卿、夏天無、腫節風、丁公藤、魚腥草、銀黃注射液等多種中草藥注射液。(2)維生素制劑:如維生素B1、B6、B12,維生素C、K3等。(3)其他常用藥物:如葡萄糖注射液、生理鹽水、鹽酸普魯卡因注射液,注射用水等。許多供肌肉注射用的藥物也可考慮作小劑量穴位注射。

    水針穴位選擇

    (1)一般可根據針灸治療時的處方原則進行辨證選穴。

    (2)作為水針的特點,臨床上常結合經絡、經穴的觸診法選取陽性反應點進行治療:即用拇指或食指以均勻的力量在患者體表進行按壓、觸摸、滑動,以檢查其有無壓痛、條索狀或結節等陽性反應物,以及皮膚的凹陷、隆起、色澤的變化等。觸診檢查的部位一般是背腰部的背俞穴,四肢部則沿經絡循行路線觸摸,尤其是原穴、郄穴、合穴等特定穴部位及一些經驗穴。有壓痛等陽性反應者,注入反應點往往效果較好,反應不明顯者,也可取有關俞、募、郄穴進行治療。

    (3)軟組織損傷者可選取最明顯的壓痛點;較長肌肉的肌腹或肌腱損傷時,可取肌肉的起止點;腰椎間盤突出癥,可將藥液注入到神經根附近。

    (4)耳穴根據耳針療法中耳穴的探查方法選取有關穴位。

    水針操作方法

    (1)操作程序:根據所選穴位及用藥量的不同選擇合適的注射器和針頭。局部皮膚常規消毒后,用無痛快速進針法將針刺入皮下組織,然后緩慢推進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脹等“得氣”感應后,回抽一下,如無回血,即可將藥物推入。

    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入藥液;慢性病體弱者用輕刺激,將藥液緩慢輕輕推入;急性病體強者可用強刺激,快速將藥液推入。如需注入較多藥液時,可將注射針由深部逐步提出到淺層,邊退邊推藥,或將注射針更換幾個方向注射藥液。

    (2)注射角度與深淺:根據穴位所在部位與病變組織的不同要求,決定針刺角度及注射的深淺。同一穴位可從不同的角度刺入。也可按病情需要決定注射深淺度,如三叉神經痛于面部有觸痛點,可在皮內注射成一“皮丘”;腰肌勞損多在深部,注射時宜適當深刺等。

    (3)藥物劑量:穴位注射的用藥劑量決定于注射部位及藥物的性質和濃度。頭面部和耳穴等處用藥量較小,每個穴位一次注入藥量為0.1-0.5ml,四肢及腰背部肌肉豐厚處用藥量較大,每個穴位一次注入藥量為2-15ml;刺激性較小的藥物,如葡萄糖、生理鹽水等用量較大,如軟組織勞損時,局部注射葡萄糖液可用10-20ml以上,而刺激性較大的藥物(如乙醇)以及特異性藥物(如阿托品、抗生素)一般用量較小,即所謂小劑量穴位注射,每次用量多為常規用量的1/10-1/3。中藥注射液的常用量為1-2ml。

    (4)療程: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反應強烈者亦可隔2-3日一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10次為一療程,休息5-7天再進行下一個療程的治療。

    水針適應范圍

    水針療法的應用范圍較廣,凡是針灸的適應癥大部分都可用本法治療。

    (1)運動系統疾病:痹證(肩周炎、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腰肌勞損、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扭傷等。

    (2)神經系統疾病:頭痛、不寐、口眼歪斜、痿證、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肋間神經痛、癲狂癇證等。

    (3)消化系統疾病:胃痛(胃下垂、潰瘍病、胃腸神經官能癥)、腹瀉、痢疾等。

    (4)呼吸系統疾病:咳嗽(急慢性支氣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哮喘、肺癆等。

    (5)心血管病:心悸(心動過速)、心痛(冠心病、心絞痛)、高血壓等。

    (6)外科、皮膚科疾病:乳癰、腸癰、腹痛(潰瘍病穿孔、腸梗阻、膽石證、膽道感染)、淋證(尿路結石)、風疹、痤瘡、銀屑病等。

    (7)五官科疾病:咽喉腫痛、目赤腫痛、中耳炎、鼻炎等。

    (8)婦產科、小兒科疾病:陰挺(子宮脫垂、催產;小兒肺炎、小兒腹瀉等。

    (9)用于外科手術的麻醉:穴位注射施行針麻的在五官科中用的最多,用穴有體穴、耳穴,用藥有生理鹽水,維生素注射液及洋金花等中藥制劑。

    水針注意事項

    治療時應對患者說明治療特點和注射后的正常反應。

    1、嚴格遵守無菌操作、防止感染,最好每注射一個穴位換一個針頭。使用前應注意藥物的有效期,不要使用過期藥。并注意檢查藥液有無沉淀變質等情況,如已變質即應停止使用。

    2、注意藥物的性能、藥理作用、劑量、配伍禁忌、副作用和過敏反應。凡能引起過敏反應的藥物如青、鏈霉素,鹽酸普魯卡因等必須先作皮試,皮試陽性者不可應用。副作用較嚴重的藥物,不宜采用。刺激作用較強的藥物,應謹慎使用。

    3、一般藥液不宜注入關節腔、脊髓腔和血管內。注射時如回抽有血,必須避開血管后再注射。如誤入關節腔可引起關節紅腫熱痛等反應;如誤入脊髓腔,會損害脊髓,切須注意。

    4、在神經干旁注射時,必須避開神經干,或淺刺以不達神經干所在的深度。如神經干較淺,可超過神經干之深度,以避開神經干。如針尖觸到神經干,患者有觸電感,就須退針,改換角度,避開神經干后再注射,以免損傷神經,帶來不良后果。

    5、軀干部穴位注射不宜過深,防止刺傷內臟。背部脊柱兩側穴位針尖可斜向脊柱,避免直刺而引起氣胸。

    6、年老體弱者,注射部位不宜過多,用藥劑量可酌情減少,以免暈針。孕婦的下腹、腰骶部和三陰交、合谷等孕婦禁針穴位,一般不宜作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產。

    挑刺療法

    挑刺法是在一定穴位或部位,用特制針具挑斷皮下白色纖維組織,以治療某些疾病的一種方法。它由我九刺中的“絡刺”發展而來。臨床用于血管神經性頭痛、肩周炎、慢性喉炎、神經衰弱性失眠、胃脘痛、腰肌勞損、腦血栓形成而引起的偏癱、頸椎綜合征、坐骨神經痛、支氣管哮喘等多種疾病。

    挑刺用具

    1、三棱針、圓利針、大號注射針頭,亦可用牙科用的器械改制成鋒利的三棱針樣長約10厘米的挑治針,還可用眼科“角膜鉤”改制成“鉤狀挑治針。”

    2、消毒用品、酒精棉球、碘酒和碘酒棉球、敷料、膠布等。

    挑刺部位選擇

    挑刺法必須按照辨證施治的原則,明確病位,以作出臨床診斷,確定治則和治法,選取相應的穴位和部位。

    1.以背俞、夾脊穴為主作定點挑治:背俞,是臟腑經氣輸注于背部的腧穴。《靈樞·背腧》提出背俞穴可主治五臟疾病,并提出了五臟背俞的穴名和穴位。同時還提出了背俞穴定穴時所出現的“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陽性反應現象。臨床可觀察背俞穴處的皮下組織有無隆起、凹陷、松弛和皮膚溫度的變異等反應現象,以此分析、判斷屬于某一經的疾病。也可以此尋求有關穴位鄰近的陽性反應點作為取穴依據。如臨床治療頭面、頰、頸、項部諸器官疾病,取頸1至7椎夾脊穴;治療胸腔內臟及上肢疾病,取頸3至胸7椎夾脊穴;治上腹部內臟疾患,取胸8至12椎夾脊穴;治療腰部和下腹部內臟疾患,取胸10至腰2椎夾脊穴;治療肛門部和下肢部的疾患,取腰2至骶4椎夾脊穴等。

    2.以痛為腧找痛點挑刺:在病變體表局部區域內,找最明顯的壓痛點進行挑刺,如肩痛多在肩胛崗上的表面和三角肌的前緣等處找到痛點;腿痛多在腰骶關節表面找到痛點,即可在該痛點處挑治。

    3.以脊髓神經節段分布選點挑刺,這是運用“脊髓神經節段性分布”的理論應用于挑刺療法中的一種方法。

    4.選反應點挑治:選用某些疾病在體表有關部位出現的反應點,如壓敏點、疹點等。疹點的特征似丘疹,稍突出于皮膚,似針帽大小,多為灰白色或暗紅色,棕褐或淺紅色,壓之不退色。選點時要注意與痣、毛囊炎、色素斑相鑒別。找點困難時,可用手磨擦相應部位皮膚后,再進行尋找。

    以上四種選穴方法,可單獨應用,亦可綜合選定穴位或部位進行挑治。

    挑刺適應證和部位選擇

    頭痛、頭暈、感冒、神經衰弱、結膜炎、熱性病,可于頸項部、顳部選穴或選擇敏感點;偏頭痛、額神經痛、感冒、眼病、熱性病,可于頸項部和顳部、額部選穴或敏感點;頭暈、眼病、發熱、小兒抽搐,可于項部、額部和眼區選穴或敏感點;眼病,于風池穴和眼區周圍選穴和點。

    急性結膜炎、眼底或視網膜出血,可于耳郭后風池穴附近和眼區周圍部選區敏感點;頸淋巴結結核,可于頸部選穴或選點。

    急慢性喉炎、咽喉炎、扁桃體炎、上呼吸道感染,于結喉附近及頸部選取敏感點;胸痛、肋間神經痛、感冒,可于任脈選穴或敏感點,亦可于相應背俞穴選穴或選點。

    熱病、急慢性胃腸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腸痙攣及神經痛、膀胱炎、月經不調,可循經選穴或按以痛為腧、脊髓神經分布、敏感點幾種取穴原則綜合取穴。

    上肢部風濕痛、肌肉麻痹、關節痛等疾病,于頸椎部選穴選點,亦可按以上四種選穴方法相結合,選取部位或敏感點。下肢部的風濕痛、肌肉麻痹、關節痛等于腰骶部選穴或敏感點,亦可按以上四種選穴(點)方法結合應用。

    疳積,于魚際部選穴或脾俞、肺俞部取穴;消化不良,選取四縫或脾俞、胃俞。

    挑刺方法

    挑刺部位確定后,用碘酒、酒精常規消毒。左手固定治點,右手持針,將針橫刺刺入穴點的皮膚,縱行挑破0.2-0.3cm皮膚,然后將針深入表皮下挑,挑斷皮下白色纖維樣物數根,以挑盡為止。術后用碘酒消毒,敷上無菌紗布用膠布固定。也可先用0.5%鹽酸普魯卡因打一皮丘,用手術刀在皮丘上切一小口,再將挑針刺入,挑出皮下白色纖維樣物,用刀割斷。術后處置同上。

    挑刺注意事項

    1.術中注意無菌操作,囑患者注意保持局部清潔,3-5日不用水洗,防止感染。

    2.針尖應在原口出入,不要在創口上下亂刺。

    3.挑治后注意休息,不吃刺激性食物。

    4.對孕婦、嚴重心臟病及有出血傾向的患者慎用或不用。

    拔罐療法

    拔罐法又名“火罐氣”“吸筒療法”,古稱“角法”。這是一種以杯罐作工具,借熱力排去其中的空氣產生負壓,使吸著于皮膚,造成郁血現象的一種療法。古代醫家在治療瘡瘍膿腫時用它來吸血排膿,后來又擴大應用于肺癆、風濕等內科疾病。建國以后,由于不斷改進方法,使拔罐療法有了新的發展,進一步擴大了治療范圍,成為針灸治療中的一種重要療法。

    火罐的來源

    火罐療法,是祖國醫學遺產之一,在我國民間使用很久了。晉代醫學家葛洪著的《肘后備急方》里,就有角法的記載。所謂角法,是用挖空的獸角來吸拔膿瘡的外治方法。唐代王燾著的《外臺秘要》,也曾介紹使用竹筒火罐來治病,如文內說:“……取三指大青竹筒,長寸半,一頭留節,無節頭削令薄似劍,煮此筒子數沸,及熱出筒,籠墨點處按之,良久,以刀彈破所角處,又煮筒子重角之,當出黃白赤水,次有膿出,亦有蟲出者,數數如此角之,令惡物出盡,乃即除,當目明身輕也。”從以上介紹的角法和青竹筒制火罐的情況看來,我國晉、唐時代早已流行火罐了。

    此外,清代趙學敏寫的《本草綱目拾遺》、吳尚先的《理瀹驕文》以及《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對于我國火罐的產地、使用方法和適應癥等,介紹的就更為清楚了。

    火罐的種類

    罐的種類,常用的有下面幾種:

    (1)竹筒火罐:取堅實成熟的竹筒,一頭開口,一頭留節作底,罐口直徑分3、4、5公分三種,長短約8~10公分。口徑大的,用于面積較大的腰背及臀部。口徑小的,用于四肢關節部位。至于日久不常用的竹火罐,過于干燥,容易透進空氣。臨用前,可用溫水浸泡幾分鐘,使竹罐質地緊密不漏空氣然后再用。南方產竹,多用竹罐。

    (2)陶瓷火罐:使用陶土,作成口圓肚大,再涂上黑釉或黃釉,經窯里燒制的叫陶瓷火罐。有大、中、小和特小的幾種,陶瓷罐,里外光滑,吸拔力大,經濟實用,北方農村多喜用之。

    (3)玻璃火罐:玻璃火罐,是用耐熱硬質玻璃燒制的。形似笆斗,肚大口小,罐口邊緣略突向外,分1、2、3種號型,清晰透明,便于觀察,罐口光滑吸拔力好,因此,玻璃火罐,已被人們廣泛地使用起來了。

    (4)抽氣罐:用青、鏈霉素藥瓶或類似的小藥瓶,將瓶底切去磨平,切口須光潔,瓶口的橡皮塞須保留完整,便于抽氣時應用。現有用透明塑料制成,不易破碎。上置活塞,便于抽氣。

    拔罐吸拔的方法

    1、火罐法:利用燃燒時的火焰的熱力,排去空氣,使罐內形成負壓,將罐吸著在皮膚上。有下列幾種方法:

    (1)投火法:將薄紙卷成紙卷,或裁成薄紙條,燃著到1/3時,投入罐里,將火罐迅速叩在選定的部位上。投火時,不論使用紙卷和紙條,都必須高出罐口一寸多,等到燃燒一寸左右后,紙卷和紙條,都能斜立罐里一邊,火焰不會燒著皮膚。初學投火法,還可在被拔地方,放一層濕紙,或涂點水,讓其吸收熱力,可以保護皮膚。

    (2)閃火法:用7~8號粗鐵絲,一頭纏繞石棉繩或線帶,作好酒精捧。

    使用前,將酒精棒稍蘸95%酒精,用酒精燈或蠟燭燃著,將帶有火焰的酒精棒一頭,往罐底一閃,迅速撤出,馬上將火罐扣在應拔的部位上,此時罐內已成負壓即可吸住。

    閃火法的優點是:當閃動酒精棒時火焰已離開火罐,罐內無火,可避免燙傷,優于投火法。

    (3)滴酒法:向罐子內壁中部,少滴1~2滴酒精,將罐子轉動一周,使酒精均勻地附著于罐子的內壁上(不要沾罐口),然后用火柴將酒精燃著,將罐口朝下,迅速將罐子叩在選定的部位上。

    (4)貼棉法:扯取大約0.5公分見方的脫脂棉一小塊,薄蘸酒精,緊貼在罐壁中段,用火柴燃著,馬上將罐子扣在選定的部位上。

    (5)架火法:準備一個不易燃燒及傳熱的塊狀物,直徑2-3厘米,放在應拔的部位上,上置小塊酒精棉球,將棉球燃著,馬上將罐子扣上,立刻吸住,可產生較強的吸力。

    2、水罐法:一般應用竹罐。先將罐子放在鍋內加水煮沸,使用時將罐子傾倒用鑷子夾出,甩去水液,或用折疊的毛巾緊捫罐口,乘熱按在皮膚上,即能吸住。

    3、抽氣法:先將青、鏈霉素等廢瓶磨成的抽氣罐緊扣在需要拔罐的部位上,用注射器從橡皮塞抽出瓶內空氣,使產生負壓,即能吸住。或用抽氣筒套在塑料杯罐活塞上,將空氣抽出,即能吸著。

    各種拔罐法的運用

    1、單罐:用于病變范圍較小或壓痛點。可按病變的或壓痛的范圍大小,選用適當口徑的火罐。如胃病在中脘穴拔罐;岡上肌肌腱炎在肩髃穴拔罐等。

    2、多罐:用于病變范圍比較廣泛的疾病。可按病變部位的解剖形態等情況,酌量吸拔數個乃至拾數個。如某一肌束勞損時可按肌束的位置成行排列吸拔多個火罐,稱為“排罐法”。治療某些內臟或器官的淤血時,可按臟器的解剖部位的范圍在相應的體表部位縱橫并列吸拔幾個罐子。

    3、閃罐:罐子拔上后,立即起下,反復吸拔多次,至皮膚潮紅為止。多用于局部皮膚麻木或機能減退的虛證病例。

    4、留罐:拔罐后,留置一定的時間,一般留置5-15分鐘。罐大吸拔力強的應適當減少留罐時間,夏季及肌膚薄處,留罐時間也不宜過長,以免損傷皮膚。

    5、推罐:又稱走罐,一般用于面積較大,肌肉豐富的部位,如腰背、大腿等部,須選口徑較大的罐子,罐口要求平滑,最好用玻璃罐,先在罐口涂一些潤滑油脂,將罐吸上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傾斜,即后半邊著力,前半邊略提起,慢慢向前推動,這樣在皮膚表面上下或左右來回推拉移動數次,至皮膚潮紅為止。

    6、藥罐:常用的有二種:

    (1)煮藥罐:將配制成的藥物裝入布袋內,扎緊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適當濃度,再把竹罐投入藥汁內煮15分鐘,使用時,按水罐法吸拔在需要的部位上,多用于風濕痛等病。

    常用藥物處方:麻黃、蘄艾、羌活、獨活、防風、秦艽、木瓜、川椒、生烏頭、曼佗羅花、劉寄奴、乳香、沒藥各二錢。

    (2)貯藥罐:在抽氣罐內事先盛貯一定的藥液(約為罐子的2/3-1/2)。常用的為辣椒水、兩面針酊、生姜汁、風濕酒等。然后按抽氣罐操作法,抽去空氣,使吸在皮膚上。也有在玻璃罐內盛貯1/3-1/2的藥液,然后用火罐法吸拔在皮膚上。常用于風濕痛、哮喘、咳嗽、感冒、潰瘍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癬等。

    7、針罐:先在一定的部位施行針刺,待達到一定的刺激量后,將針留在原處,再以針刺處為中心,拔上火罐。如果與藥罐結合,稱為“針藥罐”,多用于風濕病。

    8、刺血(刺絡)拔罐法:用三棱針、陶瓷片、粗毫針、小眉刀、皮膚針、滾刺筒等,先按病變部位的大小和出血要求,按刺血法刺破小血管,然后拔以火罐,可以加強刺血法的效果。適用于各種急慢性軟組織損傷、神經性皮炎、皮膚瘙癢、丹毒、神經衰弱、胃腸神經官能癥等。

    拔罐操作方法

    (1)準備材料:玻璃火罐二個(備用一個),根據部位,選擇號型,鑷子一把,95%酒精一小瓶(大口的),棉花球一瓶,火柴一合,新毛巾一條,香皂一塊,臉盆一個。

    (2)術前檢查:檢查病情,明確診斷,是否合乎適應癥。檢查拔罐的部位和患者體位,是否合適。檢查罐口是否光滑和有無殘角破口。

    (3)操作方法:先用干凈毛巾,蘸熱水將拔罐部位擦洗干凈,然后用鑷子鑷緊棉球稍蘸酒精,火柴燃著,用門火法,往玻璃火罐里一閃,迅速將罐子扣住在皮膚上。

    (4)留罐時間:過去留罐時間較長,有從10分鐘留到30分鐘以上的,這種長時間留罐,容易使局部黑紫一片,郁血嚴重,增加吸收困難,因此,現在留罐時間一般較前縮短了,根據身體強弱的淺層毛細血管滲出血液情況,可以考慮改從3分鐘到6分鐘比較合適。

    實踐證明,短時間留罐比長時間留罐好處多。嚴重郁血減為輕微滲出血或充血,便于吸收,增強抗病能力;不留斑痕;防止吸過度,造成水泡傷引起感染;時間雖短,療效較高。

    (5)起罐:左手輕按罐子,向左傾斜,右手食、中二指按準傾斜對方罐口的肌肉處,輕輕下按,使罐口漏出空隙,透入空氣,吸力消失,罐子自然脫落。

    6)火力大小:火力大小,也要掌握好。酒精多,火力大則吸拔力大;酒精少,火力小則吸拔力小。還有罐子叩得快則吸力大;叩得慢則吸力小。這些都可臨時掌握。

    (7)間隔時間;可根據病情來決定。一般講來,慢性病或病情緩和的,可隔日一次。病情急的可每日一次,例如發高燒,急性類風濕,或急性胃腸炎等病,每臥一次、二次,甚至三次,皆不為過,但留罐時間卻不可過長。

    (8)療程。一般以12次為一療程,如病情需要,可再繼續幾個療程。

    (9)部位:肩端、胸、背、腰、臀、肋窩以及頸椎、足踝、腓腸肌等肌肉豐厚、血管較少的部位,皆可撥罐。另外還可根據病情,疼痛范圍,可拔l~2個火罐,或4~6個甚至10個玻璃火罐。

    拔罐注意事項

    (1)體位須適當,局部皮肉如有皺紋、松弛、疤痕凹凸不平及體位移動等,火罐易脫落。

    (2)根據不同部位,選用大小合適的罐。應用投火法拔罐時,火焰須旺,動作要快,使罐口向上傾斜,避免火源掉下燙傷皮膚。應用閃火法時,棉花棒蘸酒精不要太多,以防酒精滴下燒、傷皮膚。用貼棉法時,須防止燃著棉花脫下。用架火法時,扣罩要準確,不要把燃著的火架撞翻。用煮水罐時,應甩去罐中的熱水,以免燙傷病人的皮膚。

    (3)在應用針罐時,須防止肌肉收縮,發生彎針,并避免將針撞壓入深處,贊成損傷。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

    (4)在應用刺血拔罐時,針刺皮膚出血的面積,要等于或略大于火罐口徑。出血量須適當,每次總量成人以不超過10ml為宜。

    (5)在使用多罐時,火罐排列的距離一般不宜太近,否則因皮膚被火罐牽拉會產生疼痛,同時因罐子互相排擠,也不宜拔牢。

    (6)在應用走罐時,不能在骨突出處推拉,以免損傷皮膚,或火罐漏氣脫落。

    (7)起罐時手法要輕緩,以一手抵住罐邊皮膚,按壓一下,使氣漏入,罐子即能脫下,不可硬拉或旋動。

    (8)拔罐后針孔如有出血,可用干棉球拭去。一般局部呈現紅暈或紫紺色(淤血),為正常現象,會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嚴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如留罐時間過長,皮膚會起水泡,小的不需處理,防止擦破引起感染;大的可以用針刺破,流出泡內液體,涂以龍膽紫藥水,覆蓋消毒敷料,防止感染。

    怎樣避免火罐燙傷

    有人說:“只要經常拔罐,就難免不燙傷”,這種說法對不對呢?不對。因為臨床實踐告訴我們;造成火罐燙傷的主要原因是酒精用的過多,滴在罐內皮膚,燙起一片血泡;火焰燒熱罐口,容易叫罐口烙傷圓圈。留罐時間過長,容易拔起白水泡。前二種是真正燙傷,后一種不是燙傷。那么能不能避免火罐燙傷呢?能,完全能夠,但必須采取如下措施:

    (1)涂水:在拔罐地方,事前先涂些水(冬季涂溫水)。涂水可使局部降溫,保護皮膚,不致燙傷;

    (2)火焰朝罐底:酒精棉球火焰,一定要朝向罐底,萬不可燒著罐口,罐口也不要沾上酒精;

    (3)留罐時間短:縮短留罐時間,不要過長,過長容易吸起水泡,一般3~5分鐘即可,最多不要超過10分鐘。

    拔罐適應癥、主穴、禁忌

    (1)適應癥及主要穴位:

    『呼吸系統適應癥』

    急性及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肺水腫、肺炎、胸膜炎。主穴:大杼、風門、肺俞、膺窗。

    『消化系統適應癥』

    急性及慢性胃炎、胃神經痛、消化不良癥、胃酸過多癥。主穴:肝俞、脾俞、胃俞、隔俞、章門。

    急性及慢性腸炎。主穴:脾俞、胃俞、大腸俞、天樞。

    『循環系統適應癥』

    高血壓。主穴:肝俞、膽俞、脾俞、腎俞、委中、承山、足三里。重點多取背部及下肢部.

    心律不齊。主穴:心俞、腎俞、膈俞、脾俞。

    心臟供血不足。主穴:心俞、膈俞、膏肓俞、章門。

    『運動系統適應癥』

    頸椎關節痛、肩關節及肩胛痛、肘關節痛。主穴:壓痛點及其關節周圍拔罐。

    背痛、腰椎痛、骶椎痛,髖痛。主穴:根據疼痛部位及其關節周圍拔罐。

    膝痛、裸部痛、足跟痛。主穴:在疼痛部位及其關節周圍,用小型玻璃火罐,進行拔罐。

    『神經系統適應癥』

    神經性頭痛、枕神經痛。主穴:大椎、大杼、天柱(加面墊)、至陽。

    肋間神經痛。主穴:章門、期門、及肋間痛區拔罐。

    坐骨神經痛。主穴:秩邊、環跳、委中。

    因風濕勞損引起的四肢神經麻痹癥。主穴;大椎、膏盲俞、腎俞、風市,及其麻痹部位。

    頸肌痙攣。主穴:肩井、大椎、肩中俞、身柱。

    腓腸肌痙攣。主穴:委中、承山及患側腓腸肌部位。

    面神經痙攣。主穴:下關、印堂、頰車,用小型罐,只能留罐6秒鐘,起罐,再連續拔10次到20次。

    隔肌痙攣。主穴:隔俞、京門。

    『婦科方面的適應癥』

    痛經。主穴:關元、血海、阿是穴。

    閉經。主穴:關元、腎俞。

    月經過多。主穴:關元、子宮。

    白帶。主穴:關元、子宮、三陰交。

    盆腔炎。主穴:秩邊、腰俞、關元俞。

    『外科瘡瘍方面的適應癥』

    癤腫。主穴:身柱、及癤腫部位,小型罐面墊拔。

    多發性毛囊炎。主穴:至陽、局部小型罐加面墊拔。

    下肢潰瘍。主穴:局部小型罐加面墊拔。

    急性乳腺炎。主穴;局部溫開水新毛巾熱敷后,用中型或大型火罐拔,可連續撥5~6次。

    (2)拔罐的禁忌癥

    高熱、抽搐、痙攣等;皮膚過敏或潰瘍破損處;肌肉瘦削或骨胳凹凸不平及毛發多的部位不宜應用;孕婦腰骶部及腹部均須慎用。

    芒針療法

    芒針是一種特制的長針,用較細而富有彈性的不銹鋼絲制成,因形狀細長發麥芒,故稱為芒針。

    芒針是由古代九針之一的“長針”發展而來。常用芒針的長度為寸,也有長度在一尺以上的。芒針操作手法較為復雜,應用前必須練習基本功,掌握人體穴位深部解剖知識。同時,必須嚴格注意手法操作,做到膽大心細,切勿輕率疏忽。

    芒針針具

    芒針的結構可分為以下四個部分:

    針尖(針芒):針的前端鋒銳部分,應圓利,不宜太銳。

    針身:針尖和針柄之間。芒針的長短、粗細的不同規格,主要指針身而言。針身應圓滑、粗細均勻。

    針根:針身與針柄交界的地方。此處要牢固、以防脫落。

    針柄:在針身之后,一般用銅絲或銀絲繞成,呈圓筒狀。

    臨床應用時,一般以5.0寸、6.0寸、8.0寸長和26號、28號粗細的芒針用途較多,8.0寸以上的芒針,一般臨床應用較少。

    芒針治療特點

    本療法有疏通經絡、調節人體臟俯功能的作用。如芒針針刺鳩尾、巨闕穴位、可以調節上焦和全身的功能,治頭部,神志方面的疾病,如精神分裂癥、躁狂癥;針刺中脘則調節中焦與全身的功能,可治療消化系統疾病;針刺水分、陰交等穴可以治療下焦疾病。芒針的異常輕巧,利用鋼絲的彈性,緩緩按壓,以達到進針時最大限度的減輕疼痛或無痛。使良好的感應隨著針體移動,有的放矢的達到有關部位。如對氣海穴施用不同刺法和手法,可使感應上行或下行;對秩邊穴用不同手法,變換針刺方向、深度,可使感應向下肢擴散、向肛門及會陰、尿道放散,也可向少腹部放散。

    芒針治療時,選穴要“少而精”,一般只須選用1-2個主要穴位即可,如坐骨神經痛取環跳,腰痛取帶脈等。

    芒針針刺方法

    芒針的各種刺法及補瀉手法,都是由針刺基本手法演變而來。主要可分為五種。

    1、進針:進針時要避免疼痛,盡量達到無痛進針。臨床施術時,一方面要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使其消除對針刺治療的恐懼心理,另一方面,要注意針具是否合格,指力是否有力和運用的適當。進針時先取好穴位,局部皮膚消毒后,刺手執針,使針尖抵觸穴位,然后押手配合,利用指力和腕力,壓捻結合,迅速刺過表皮。穿皮時手法動作要敏捷,以減輕病人痛感。捻轉宜輕巧,幅度不宜過大。最好在180度-360度之間為宜。

    2、出針:在針刺施術完畢后,應把針退出。方法是緩緩退向皮膚表面,再輕輕抽出,以免出血或疼痛。如出針后發生血液從針孔迅速溢出或噴射者,為針尖刺破小動脈所致,此時不論補法或瀉法,均應以干棉球立即按壓出血處,靜止片刻,直到血液停止溢出為止。

    3、捻轉:當進針達到一定深度后,可以施行捻轉手法。在針體進出過程中,始終使針處于捻轉之下的轉動狀態。在捻轉時務必輕捻緩進,左右交替;以拇指對食、中兩指的前后捻轉為主,不能只向單一方向捻轉。如果不是這樣,針身易纏繞肌肉纖維,增加患者疼痛。捻轉還有另一種含意,就是在刺入一定深度后,捻轉的動作按一定的規律結合輕重、快慢的不同要求,可以起到一定的補瀉作用。

    4、輔助手法:所謂芒針的輔助手法,是在針刺到一定深度時,為達到應有針感而采用的輔助手法。這主要靠押手的動作,以及刺手的靈巧配合。方法時押手食指輕輕向下循按針身,如雀啄之狀;同時,刺手略呈放射狀變換針刺方向,以擴大針感。

    5、變換針刺方向刺法:比如刺太陽穴,直刺僅能刺入一寸許,為了深刺以治療疾病,則在刺入0.5-0.6寸深時變為斜刺,這時就要靠押手的準確動作來改變針刺的角度與方向,以達到針刺目的。這種刺法要根據穴位的不同解剖特點,響應地改變押手所掌握的針刺角度,以使針尖沿著變換的方向,順利深入。如天突穴,面部透穴等均應采用變向刺法。

    針刺穴位的順序是自上而下,若一個患者須采用三種體位時,先針背部,再針側部,后針腹部。即先請患者俯臥,再側臥,最后取仰臥位。有人治療小兒麻痹癥、腦炎后遺癥等沿背部督脈經自下而上進行皮下透刺。第一針由長強穴透至命門穴;第二針由命門穴透至至陽穴;第三針由至陽穴透至大椎穴。

    對初診懼針的患者,可先針刺其不易看到的穴位,如腰部或臀部的穴位,以避免患者緊張。此外,在特殊情況下,應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周密考慮,然后再決定如何操作。總之,以減輕患者痛苦,免除其緊張,而又便于施術操作為主。

    醫者的態度在芒針針刺操作中更為重要,施術過程中,務必十分專心,審慎從事,持針必須運用好指力。在操作過程中要集中精力,注意針刺手法是否恰當,針刺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使患者能和醫生合作,配合治療。醫者必須認真負責,膽大心細,注意力要集中在手法操作上。同時要及時注意在治療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問題,以防止暈針和其他事故。

    芒針適應范圍

    一般可用于癱瘓、神經根炎、多發性神經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炎、胃下垂、中風、昏迷、癲、狂、癇、哮喘、咳血、子宮脫垂,以及運動系統等疾患。但因芒針的針身較長、刺入較深,應選擇適宜于深刺的穴位,進行治療。

    芒針療法注意事項

    1、患者如初次接受芒針治療,要耐心地對他作一般情況介紹,勸其不要驚懼,不可隨便移動體位。并注意取穴宜少、手法宜輕。

    2、對肌肉過于緊張堅韌不易進針,刺下每感疼痛,或皮膚十分松弛者,進針時必須格外小心,可以用轉移患者注意力的方法輔助之。

    3、診斷未明的急性疾病,切勿濫用芒針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4、過饑、過飽、酒醉、過度疲勞和某些不能合作的患者,應改在較宜的情況下再施行芒針治療。

    火針療法

    火針是用火燒紅的針尖迅速刺入穴內,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早在《靈樞·官針》中就記:有“淬刺者,刺燔針則取痹也。”《傷寒論》中也論述了火針的適應證和不宜用火針醫治的病候。《千金翼方》有“處癤癰疽,針惟令極熱。”的論述。《針灸大成》中總結了明以前用火針治療的經驗,可以參考。

    本法具有溫經散寒,通經活絡作用,因此在臨床可用于對虛寒癰腫等癥的治療。

    火針針具

    一般用較粗的不銹鋼針,如圓利針或24號2寸不銹鋼針。也有用特制的針具,如彈簧式火針、三頭火針及用鎢合金所制的火針等。彈簧式火針進針迅速并易于掌握針刺深度,三頭火針常用于對體表痣、疣的治療。

    火針操作方法

    1.選穴與消毒:火針選穴與毫針選穴的基本規律相同,根據病癥不同而辨證取穴。選定穴位后要采取適當體位以防止患者改變姿勢而影響取穴的準確性。取穴應根據病情而定,一般宜少,實證和青壯年患者取穴可略多。選定穴位候進行嚴密消毒。消毒方法宜先用碘酒消毒,后用酒精棉球脫碘,以防感染。

    2.燒針:燒針是使用火針的關鍵步驟,《針灸大成·火針》說“燈上燒,令通紅,用方有功。若不紅,不能去病,反損于人。”因此,在使用前必須把針燒紅,才能作用。較為方便的方法是用酒精燈燒針。

    3.針刺與深度:針刺時,用燒紅的針具,迅速刺入選定的穴位內,即迅速出針。關于針刺深度,《針灸大成·火針》中說:刺針“切忌太深,恐傷經絡,太淺不能去病,惟消息取中耳。”火針針刺的深度要根據病情、體質、年齡和針刺部位的肌肉厚薄、血管深淺而定。一般而言,四肢、腰腹針刺稍深,可刺2—5分深,胸背部穴位針刺宜淺,可刺1—2分深。

    火針適應范圍

    火針有溫經通絡、祛風散寒的作用。主要用于痹證、胃下垂、胃脘痛、泄瀉、痢疾、陽萎、瘰疬、風疹、月經不調、痛經、小兒疳積及扁平疣、痣等。

    火針療法注意事項

    1.面部應用火針要慎重。《針灸大成·火針》說:“人身諸處,皆可行火針,惟面上忌之。”因火針刺后,有可能遺留有小疤痕,因此除治療面部痣和扁平疣外,一般面部不用火針。

    2.對于血管和主要神經分布部位亦不宜施用火針。

    3.在針刺后,局部呈現紅暈或紅腫未能完全消失時,則應避免洗浴,以防感染。

    4.發熱的病癥,不宜用火針。

    5.針后局部發癢,不能用手搔抓,以防感染。

    6.針孔處理:如果針刺1—3分深,可不作特殊處理。若針刺4—5分深,針刺后用消毒紗布貼敷,用膠布固定1—2天,以防感染。

    電針療法

    電針是在針刺腧穴得氣后,在針上通以接近人體生物電的微量電流以防治疾病的一種療法。它的優點是:在針刺腧穴的基礎上,加以脈沖電的治療作用,針與電兩種刺激相結合,故對某些疾病能提高療效;能比較正確地掌握刺激參數;代替手法運針,節省人力。

    電針器的選擇

    電針器的種類較多,目前較常見的有蜂鳴式電針器、電子管電針器、半導體電針器等數種。它采用振蕩發生器,輸出接近人體生物電的低頻脈沖電流,既可做電針,又可用點狀電極或板狀電極直接放在穴位或患部進行治療。電針器以具有刺激量大,安全,可用于電池,不受電源限制,耗電省,體積小,攜帶方便,耐震,無噪聲者為佳。

    電針操作方法

    電針的用針除用不銹鋼外,也可用銀特制。一般選用26-28號粗細的毫針。

    電針儀器在使用前,必須先把強度調節旋鈕調至零位(無輸出)。再把電針器上每對輸出的兩個電極分別連接在兩根毫針上。一般將同一對輸出電極連接在身體的同側,在胸背部的穴位上使用電針時,更不可將兩個電極跨接在身體兩側。通電和斷電時應注意要逐漸加大或減小電流強度,以免給病員造成突然的刺激。臨床治療,一般針刺穴位有了治療所需的"得氣"感應后(神志失常、知覺麻木、小兒患者例外),將輸出電位器調至"0"度,負極接主穴,正極接配穴,(也有不分正負極,將兩根導線任接兩支針柄),然后撥開電源開關,選好波型,慢慢調高至所需輸出電流量。通電時間一般5-20分鐘左右,針刺麻醉可持續更長時間。如感覺減低,可適當加大輸出電流量,或暫時斷電l-2分鐘后再行通電。如果病情只需用一個穴位,可把一根導線接在針柄上,另一根導線接在一塊約25厘米大小的薄鋁板上,外包幾層濕紗布,平放在離針稍遠的皮膚上,用帶子固定。這樣,針刺部位的電刺激感應很明顯,作用較集中,而鋁板部位因電流分散,感應微弱,作用很小。

    電針的選穴

    與毫針刺法治療大致相同。但須選取兩個穴位以上,一般以取用同側肢體l-3對穴位(即是用l-3對導線)為宜,不可過多,過多則會刺激太強,患者不易接受。電針的選穴,既可按經絡選穴,又可結合神經的分布,選取有神經干通過的穴位及肌肉神經運動點。例如:

    頭面部:聽會,翳風(面神經);下關、陽白、四白、夾承漿(三叉神經)。

    上肢部:頸夾脊6-7,天鼎(臂叢);青靈、小海(尺神經);手五里、曲池(橈神經);曲澤、郄門(正中神經)。

    下肢部:環跳、殷門(坐骨神經),委中(脛神經);陽陵泉(腓總神經);沖門(股神經)。

    腰骶部:氣海俞(腰神經);八髎(骶神經)。

    穴位的配對:一般根據受損部位的神經支配。例如:(1)面神經麻痹,取聽會或翳風為主穴,額部配陽白,顴部配顴髎,口角配地倉,眼瞼配瞳子髎。(2)上肢癱瘓,以天鼎或缺盆為主穴,三角肌配肩髎或臑上,肱三頭肌配臑會,肱二頭肌配天府一;屈腕和伸指肌以曲池為主,配手五里或四瀆。(3)下肢癱瘓,股前部以沖門或外陰廉為主,加配髀關或箕門;臀、腿后部以環跳或秩邊為主,小腿后面配委中,小腿外側配陽陵泉。在針刺主穴和配穴時,最好針感能達到疾病部位后,再接通電針器一。

    脈沖電流的作用

    人體組織是由水分、無機鹽和帶電生物膠體組成的復雜的電解質電導體。當一種波型、頻率不斷變換的脈沖電流作用人體時,組織中的離子會發生定向運動,消除細胞膜極化狀態,使離子濃度和分布發生顯著變化,從而影響人體組織功能。離子濃度和分布的改變,是脈沖電流治療作用最基本的電生理基礎。低頻脈沖電流通過毫針刺激腧穴,具有調整人體功能,加強止痛、鎮靜,促進氣血循環,調整肌張力等作用。

    低頻脈沖電流的波形、頻率不同,其作用亦不同。頻率有每分鐘幾十次至每秒鐘幾百次不等。頻率快的叫密波(或叫高頻),一般在50-100次/秒,頻率慢的叫疏波(或叫低頻),一般是2-5次/秒。有的電針機有連續波(亦叫可調波),可用頻率旋扭任意選擇疏密波形。有的電針機分別裝置密波、疏波、疏密波、斷續波等數種波形,臨床使用時應據病情選擇適當波形。可以提高療效。

    密波:能降低神經應激功能。先對感覺神經起抑制作用,接著對運動神經也產生抑制作用。常用于止痛,鎮靜,緩解肌肉和血管痙攣,針刺麻醉等。

    疏波:其刺激強調作用較強,能引起肌肉收縮,提高肌肉韌帶的張力。對感覺和運動神經的抑制發生較遲。常用于治療萎癥,各種肌肉、關節、韌帶、肌腱的損傷等。

    疏密波:是疏波、密波自動交替出現的一種波形。疏、密交替持續的時間約各1.5秒,能克服單一波形易產生適應的缺點。動力作用較大,治療時興奮效應占優勢。能促進代謝,促進氣血循環,改善組織營養,消除炎性水腫。常用于止痛,扭挫傷,關節周圍炎,氣血運行障礙,坐骨神經痛,面癱,肌無力,局部凍傷等。

    斷續波:是有節律地時斷、時續自動出現的一種疏波。斷時,在1.5秒時間內無脈沖電輸出,續時,是密波連續工作1.5秒。斷續波形,機體不易產生適應,其動力作用頗強。能提高的肌肉組織的興奮性,對橫紋肌有良好的刺激收縮作用。常用于治療痿癥、癱瘓,也可用作電肌體操訓練。

    鋸齒波:是脈沖波幅按鋸齒形自動改變的起伏波,每分鐘16-20次或20-25次,其頻率接近人體的呼吸規律,故可用于刺激膈神經(相當于天鼎穴部)作人工電動呼吸,搶救呼吸衰竭(心臟尚有微弱跳動者),故又稱呼吸波。并有提高神經肌肉興奮性,調整經絡功能,改善氣血循環等作用。

    電針適應范圍

    電針的適應證基本和毫針刺法相同,故其治療范圍較廣。臨床常用于各種痛癥,痹癥,痿癥,心、胃、腸、膽、膀胱、子宮等器官的功能失調,癲狂,肌肉、韌帶、關節的損傷性疾病等,并可用于針刺麻醉。

    電針療法注意事項

    1.每次治療前,檢查電針器輸出是否正常。治療后,須將輸出調節電鈕等全部退至零位,隨后關閉電源,撤去導線。

    2.不要突然加強,以免出現暈厥、彎針、斷針等異常現象。

    3.患有嚴重心臟病者,在應用電針時應嚴加注意,避免電流回路經過心臟。在鄰近延髓、脊髓部位使用電針時,電流的強度要小些,切不可作強電刺激,以免發生意外。

    4.在左右兩側對稱的穴位上使用電針,如出現一側感覺過強,這時可以將左右輸出電極對換。對換后,如果原感覺強的變弱,而弱的變強,則這種現象是由于電針器輸出電流的性能所致。如果無變化,這說明是由于針刺在不同的解剖部位而引起。

    5.曾作為溫針使用過的毫針,針柄表面往往因氧化而導電不良,有的毫針柄是用鋁絲繞制而成,并經氧化處理成金黃色,導電性能也不好。這類毫針最好不用,如使用須將輸出電極夾在針體上。

    6.在使用電針時,如遇到輸出電流時斷時續,往往是電針器的輸出部分發生故障或導線根部有斷損,應修理后再用。

    7.毫針經多次使用后,針身容易產生缺損,在消毒前應加以檢查,以防斷針。

    耳針療法

    耳針,是指使用短毫針針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診治疾病的一種方法。古代醫著中就有“耳脈”、耳與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關系,以及借耳診治疾病的理論和方法等記載。近30多年來,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和實驗研究,耳穴診治方法迅速發展,已初步形成了耳穴診治體系。

    耳與臟腑經絡的關系

    1.

    耳與臟腑的生理、病理有著密切的聯系。與生理相關的如《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南方赤色,入通于心,開竅于耳,藏精于心”,《靈樞·五閱五使》說:“耳者,腎之官也”,《靈樞·脈度》說:“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千金方》說:“心氣通于舌,非竅也,其通于竅者,寄見于耳,榮華于耳”,《證治準繩》說:“腎為耳竅之主、心為耳竅之客”,《雜病源流犀燭》說:“肺主氣,一身之氣貫于耳”。而《厘正按摩要術》在匯集前人經驗基礎上,提出了耳背與五臟的關系,指出“耳珠屬腎,耳輪屬脾,耳上輪屬心,耳皮肉屬肺,耳背玉樓屬肝”的生理聯系。與病理相關的如《素問·臟器法時論》說:“肝病者,……虛則****無所視,耳無所聞”,《素問·玉機真臟論》說:“脾為孤臟,……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證治準繩》說:“肺氣虛則少氣,……是以耳聾”。而察耳的形態、色澤等改變,可“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的病變,如《靈樞·本臟》說:耳“黑色小理者腎小,……耳薄不堅者腎脆”,《證治準繩》說:“凡耳輪紅潤者生,或黃或黑或青而枯燥者死,薄而白、薄而黑者皆為腎敗”。現代科學研究表明,耳與臟腑器官在生理上密切聯系,不僅存在著相關性,而且具有相對特異性,這為耳針法診治疾病提供了客觀依據。

    2.耳與經絡的關系

    《內經》中所記述的經脈循行分布,說明耳與經絡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近年來的耳穴經絡感傳實驗,也表示耳與經絡的相關性。在手足六陽經經脈循行中,有的直接入耳中,有的分布于耳郭周圍。手足六陰經經脈循行,雖不直接上行至耳,但通過各自的經別與陽經相合,間接地上達于耳。所以,《靈樞·口問》說:“耳者,宗脈之所聚也”,可見耳與經絡的關系在《內經》時期已奠定了基礎。后世醫著又多有闡述,如《醫學真經》說:“十二經脈,上終于耳,其陰陽諸經,適有交并”,《丹溪心法》說:“蓋十二經絡,上絡于耳”、“耳為諸宗脈客所附”,《類經國翼》說:“手足三陰三陽之脈皆入耳中”,《奇經八脈考》一書還從奇經八脈角度,闡述了耳和經絡的關系。

    耳廓與耳穴

    1.

    耳郭是外耳的組成部分,位于下頜窩和顳骨、乳突之間,呈垂直方向生長。耳的前外面凹陷,后內面隆凸。

    2.

    耳郭以彈性纖維軟骨為支架,并附有韌帶、脂肪、結締組織和退化的肌肉,以及覆蓋在外層的皮下組織和皮膚等結構。耳廓的神經分布極為豐富,其中脊神經有來自頸叢的耳大神經和枕小神經,腦神經有來自三叉神經分支的耳顳神經、面神經耳支、迷走神經分支和舌咽神經分支合成的耳支及來自頸動脈叢的交感神經。耳廓的動脈,來自頸外動脈的分支顳淺動脈和耳后動脈,在耳廓深部沿軟骨膜行走。顳淺動脈在外耳門前方分出三支主要供應耳郭前面,耳后動脈從下耳根沿耳郭背面上行,主要供應耳郭背面。耳廓靜脈起于耳廓淺層,前面匯成2~3支較大靜脈,經顳淺靜脈注入頸外靜脈。耳背小靜脈亦匯成3~5支,經耳后靜脈記入頸外靜脈。耳廓的淋巴多成網狀,主要流入耳郭周圍的淋巴結。根據其流向分成前、后、下三組,前組流入耳前淋巴結和腮腺淋巴結,后組流入耳后淋巴結和乳突淋巴結,下組流入耳后淋巴結,三組淋巴結均匯入頸上淋巴結。

    3.耳穴的分布

    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有一定的規律,一般與頭腦、面部相應的耳穴多分布在耳垂和對耳屏;與上肢相應的耳穴多分布在耳舟;與軀體和下肢相應的耳穴多分布在對耳輪體部和對耳輪上下腳;與腹腔臟器相應的耳穴多分布在耳甲艇;與胸腔臟器相應的耳穴多分布在耳甲腔;與消化道相應的耳穴多分布在耳輪腳周圍;與耳鼻咽喉相應的耳穴多分布在耳屏四周。

    耳穴輔助診斷方法

    人體有病時,往往會在耳郭上的一定部位出現各種陽性反應,如相關部位的耳穴電阻值下降、痛閾值降低、皮膚色澤、形態改變等。耳郭上耳穴部位的陽性反應,既是輔助診斷的依據,也是治療疾病的刺激點,因而探查陽性反應點是正確使用耳穴診治的重要操作內容。耳穴探查方法很多,常用的有:望診法(用肉眼或放大鏡在自然光線下,直接觀察耳郭皮膚有無變色變形等征象,但應排除色素痣、凍瘡及隨生理變化而出現的反應等假陽性)、壓痛法(用彈簧探棒等在與疾病相應的部位由周圍向中心,以均勻的壓力仔細探查。當患者出現皺眉、眨眼、呼痛、躲閃等反應,且與周圍有明顯差異者,可作為診治時參考)、電測法(用耳穴電子探測儀器,測定皮膚電阻、電位、電容等變化,如電阻值降低,導電量增加,形成良導點者,可供參考)等。臨床應用時,應互相參照,有機結合,才能全面了解陽性反應點的位置與變化,摒除假陽性,為耳針診治提供依據。

    處方選穴原則

    耳針法臨床常用的處方選穴原則主要有:按部處方選穴法,即根據病人患病部位,選取相應耳穴,如胃病取胃穴、目病取眼穴,肩痹取肩關節穴等;辨證處方選穴法,根據藏象、經絡學說,選取相應耳穴,如骨痹、耳聾耳鳴、脫發等取腎穴,因腎主骨,開竅于耳,其華在發,故取腎穴主之;又如偏頭痛,屬足少陽膽經的循行部位,可取膽穴治之。根據現代醫學理論取穴法,如月經不調取內分泌穴,消化道潰瘍取皮質下、交感穴等。根據臨床實踐經驗取穴法,如神門穴有較明顯的止痛、鎮靜作用,耳尖穴對外感發熱、血壓偏高等有較好的退熱、降壓效果等。上述耳針處方選穴原則,既可單獨使用,亦可配合互用。選穴時要掌握耳穴的共性和特性,用穴要少而精。

    耳針操作程序

    首先要定準耳穴。根據處方所列耳穴,在穴區內探尋陽性反應點,作好標記,為施治的刺激點;要嚴格消毒。耳郭組織結構特殊,使用耳針法時,必須實施兩次消毒法,即除了針具與醫者手指消毒外、耳穴皮膚應先用2%碘酊消毒,再用75%乙醇消毒并脫碘;正確選用刺激方法。耳穴的刺激方法較多,應根據患者、病情、穴位、時令等具體情況靈活選用。

    耳針刺激方法

    耳針法的刺激方法很多,目前臨床常用的有下列幾種。

    (1)毫針法:即用毫針刺激耳穴以治療疾病的方法。進針時,醫生用左手拇食兩指固定耳郭,中指托著針刺部位的耳背,這樣既可掌握針刺的深度,又可減輕針刺時的疼痛,用右手持針,在選定的反應點或耳穴處進針。進針的方法有捻入法和插入法兩種。針刺的深度應視耳郭局部的厚薄、穴位的位置而定,一般刺入2~3分深即可達軟骨,其深度以毫針能穩定而不搖擺為宜,但不可刺透耳郭背面皮膚。刺激強度應根據患者的病情、體質、耐痛度而靈活掌握。針刺手法以小幅度捻轉為主。若局部感應強烈,可不行針。留針時間一般是20~30min,慢性病、疼痛性疾病可適當延長,小兒、老年人不宜多留。起針時,左手托住耳背,右手起針,并用消毒干棉球壓迫針孔,以防出血,必要時再用2%碘酒棉球涂擦1次。一般來說,急性病證,兩側耳穴同用;慢性病證,每次用一側耳郭,兩耳交替針刺,7~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歇2~3天。耳針療效的高低與取穴的準確有關,為提高療效,特別是對疼痛一類的急性病,可采用一穴多針法。

    (2)電針法:指將傳統的毫針法與脈沖電流刺激相結合的一種方法。利用不同波形的脈沖電刺激,強化針刺耳穴的刺激作用,從而達到增強療效的目的。凡適合耳針治療的疾病均可采用。具體方法是將毫針分別刺入所選定的耳穴后,把性能良好的電針儀的電流輸出調節旋鈕撥至“0”位,然后將一對輸出導線之正負極分別連接在兩根毫針柄上,選擇好所需的波形和頻率,再打開電針儀的開關,慢慢調節電流輸出旋鈕,使電流強度逐漸增大至所需的刺激量。治療完畢后可先將旋鈕撥回“0”位,再關閉電源開關,撤去導線,最后起針。一般每次通電時間以10~20min為宜,療程與毫針法相同。

    (3)埋針法:指將皮內針埋于耳穴內,作為一種微弱而持久的刺激,達到治療目的的方法。具有持續刺激、鞏固療效等作用,適用于一些疼痛性疾病、慢性病,或因故不能每天接受治療的患者,也可用于鞏固某些疾病治療后的療效。操作方法是嚴格消毒局部皮膚,醫者左手固定耳郭,繃緊耳針處的皮膚,右手用鑷子夾住消毒的皮內針柄,輕輕刺入所選耳穴內,一般刺入針體的2/3,再用膠布固定。著用環形撳釘狀皮內針時,因針環不易拿取,可直接將針環貼在預先剪好的小塊膠布上,再按撳在耳穴內。一般僅埋患側單耳,每次埋針3~5穴,每日自行按壓3~5次,留針3~5天。必要時也可埋兩耳。若埋針處痛甚時,可適當調整針尖方向和深淺度,埋針處不要淋濕浸泡,夏季埋針時間不宜過長,埋針后耳郭局部跳痛不適,需及時檢查埋針處有無感染;若有感染現象,起針后,針眼處紅腫或有膿點,當立即采取相應措施。

    (4)壓籽法:指選用質硬而光滑的小粒藥物種子或藥丸等貼壓耳穴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又稱壓豆法、壓丸法,是在耳毫針、埋針治病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簡易方法。不僅能收到毫針、埋針同樣的療效、而且安全、無創、無痛,且能起到持續刺激的作用,易被患者接受。此法適用于耳針治療的各種病癥,特別適宜于老人、兒童、懼痛的患者和需長期進行耳穴刺激的息者。壓籽法所用材料可因地制宜,植物種子、藥物種子、藥丸等,凡是具有表面光滑,質硬無副作用,適合貼壓穴位面積大小的物質均可選用,王不留行籽、油菜籽、萊菔子、六神丸、喉癥丸、綠豆、小米等。植物藥物種子和小藥丸。操作方法是先在耳郭局部消毒,將材料粘附在0.5×0.5cm大小的膠布中央,然后貼敷于耳穴上,并給予適當按壓,使耳郭有發熱、脹痛感(即“得氣”)。一般每次貼壓一側耳穴,兩耳輪流,3天1換,也可兩耳同時貼壓。在耳穴貼壓期間,應囑患者每日自行按壓數次,每次每穴1~2min。使用此法時,應防止膠布潮濕或污染;耳郭局部有炎癥、凍瘡時不宜貼壓;對膠布過敏者,可縮短貼壓時間并加壓腎上腺、風溪穴,或改用毫針法;按壓時,切勿揉搓,以免搓破皮膚,造成感染。臨床應用中,也有根據病情需要選用一些藥液將王不留行籽或其他壓耳的種子浸泡,可起到壓耳與藥物的共同治療作用以提高療效。

    (5)溫灸法:指用溫熱作用刺激耳郭以治療疾病的方法,有溫經散寒、疏通經絡的功效,多用于虛證、寒證、痹證等,溫灸的材料可用艾條、艾絨、燈芯草、線香等。艾條灸可溫灸整個耳郭或較集中的部分耳穴。艾炷灸時,先用大蒜汁涂在選好的耳穴上,然后將麥粒大小的艾炷粘附其上,用線香點燃施灸,當皮膚感到灼熱即換炷再灸,一般每次灸1~3穴,每穴灸3~9壯,此法適用于面癱、腰腿痛、痄腮、纏腰火丹、痹證等。燈芯草灸,即將燈芯草的一端浸蘸香油后,用火柴點燃,對準耳穴迅速點灸,每次1~2穴,兩耳交潛,適用于痄腮、目赤腫痛、纏腰火丹等。若需對單個耳穴施灸時,可將衛生線香點燃后,對準選好的耳穴施灸,香火距皮膚約1cm,以局部有溫熱感為度,每穴灸3~5min,適用于腰腿痛、落枕、肩凝癥等。溫灸耳穴,應注意不要燒燃頭發和燙傷皮膚。

    (6)刺血法:用三棱針在耳郭皮膚上刺出血的治療方法,有鎮靜開竅、泄熱解毒、消腫止痛、去瘀生新等作用,用于實熱、陽閉、瘀血、熱毒等多種病癥。操作方法是先按摩耳郭使其充血,常規消毒后,手持針具用點刺法在耳穴處放血3~5滴,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擦拭、按壓止血。一般隔日1次,急性病可1天2次。孕婦、出血性疾病和凝血功能障礙者忌用,體質虛弱者慎用。

    (7)水針法:即藥物穴位注射法,是用微量藥物注入耳穴,通過注射針對耳穴的刺激及注入藥物的藥理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方法。根據病情選用相應的注射藥液,所用針具為1m1注射器和26號注射針頭。將抽取的藥液緩慢地注入耳穴的皮下,每次1~3穴,每穴注入0.1~0.3m1,隔日1次,7~10次為一療程。使用本法應注意嚴格消毒,做到無菌操作;凡能導致過敏反應的藥物,如青霉素、普魯卡因,須先作皮膚過敏試驗、陰性者方可使用;要了解所選藥物的藥理作用、禁忌證、有效期,對有較大副作用和刺激性的及超過有效期的藥物都不使用。

    (8)磁療法:是用磁場作用于耳穴治療疾病的方法,具有鎮痛、止癢、催眠、止喘和調整植物神經功能等作用,適用于各類痛證、哮喘、皮膚病、神經衰弱、高血壓等。如用直接貼敷法即把磁珠放置在膠布中央直接貼于耳穴上(類似壓籽法),或用磁珠或磁片異名極在耳郭前后相對貼,可使磁力線集中穿透穴位,更好地發揮作用。間接貼敷法則是用紗布或薄層脫脂棉把磁珠(片)包起來,再固定在耳穴上,這樣可減少磁珠(片)直接接觸皮膚而產生的某些副作用。磁療時,采用的磁體不宜過多過大,磁場強度不宜過強,約有5%~10%的患者在行磁療時出現頭暈、惡心、乏力、局部灼熱或刺癢等不良反應,若持續數分鐘不消失時,可將磁體取下,即可消失。

    (9)光針法:又稱耳穴激光照射,是用對人體組織有刺激作用和熱作用的激光照射耳穴以治療疾病的方法,是古老的耳針和現代激光技術相結合的一種新療法。此法無痛無創,簡便易行;適應證廣,特別適宜于治療高血壓、哮喘、心律不齊、痛經、過敏性鼻炎、復發性口瘡等。目前臨床常用的是氦-氖激光治療儀,使用時,應調節電壓至紅色激光束穩定輸出時,即可順序照射耳穴,每次照1~3穴,每穴照3~5min,10次為一療程。切忌眼睛直視激光束,以免損傷,必要時可戴防護鏡。

    (10)按摩法:是在耳郭不同部位用手進行按摩、提捏、點掐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自身耳郭按摩法和耳郭穴位按摩法。前者包括全耳按摩、手摩耳輪和提捏耳垂。全耳按摩,是用兩手掌心依次按摩耳郭腹背兩側至耳郭充血發熱為止;手摩耳輪,是兩手握空拳,以拇食兩指沿著外耳輪上下來回按摩至耳輪充血發熱為止;提捏耳垂,是用兩手由輕到重提捏耳垂3~5min。以上方法可用于多種疾病的輔助治療和養生保健。耳郭穴位按摩法是醫生用壓力棒點壓或揉按耳穴,也可將拇指對準耳穴,食指對準與耳穴相對應的耳背側,拇食兩指同時掐按。此法可用于耳針療法的各種適應證。

    耳針適應范圍

    耳針在臨床治療的疾病很廣,不僅用于治療許多功能性疾病,而且對一部分器質性疾病,也有一定療故。其適應證舉例如下:

    1.各種疼痛性疾病如對頭痛、偏頭痛、三叉神經痛,肋間神經痛、帶狀皰疹、坐骨神絡痛等神經性疼痛;扭傷、挫傷、落枕等外傷性疼痛;五官、顱腦、胸腹、四肢各種外科手術后所產生的傷口痛;麻醉后的頭痛、腰痛等手術后遺痛,均有較好的止痛作用。

    2.各種炎癥性病癥如對急性結合膜炎、中耳炎、牙周炎、咽喉炎、扁桃體炎、腮腺炎、氣管炎、腸炎、盆腔炎、風濕性關節炎、面神經炎、末梢神經炎等,有一定的消炎止痛功效。

    3.一些功能紊亂性病癥如對眩暈癥、心律不齊、高血壓、多汗癥、腸功能紊亂、月經不調、遺尿、神經衰弱、癔癥等,具有良性調整作用,促進病癥的緩解和痊愈。

    4.過敏與變態反應性病癥如對過敏性鼻炎、哮喘、過敏性結腸炎、蕁麻疹等,能消炎、脫敏、改善免疫功能。

    5.內分泌代謝性病癥如對單純性甲狀腺腫、甲狀腺功能亢進、經絕期綜合征等,有改善癥狀、減少藥量等輔助治療作用。

    6.一部分傳染病癥如對菌痢、瘧疾、青年扁平疣等,有恢復和提高機體的兔疫防御功能,加速疾病的治愈。

    7.各種慢性病癥如對腰腿痛、肩周炎、消化不良、肢體麻木等,有改善癥狀、減輕痛苦的作用。耳針除上述病癥外,還可用于針刺麻醉中(耳針麻醉)。也可用于婦產科方面,如催產、催乳等。也能用于預防感冒、暈車、暈船,以及預防和處理輸血、輸液反應。還可用于戒煙、減肥,國外還用于戒毒等。

    耳針注意事項

    (1)嚴格消毒,防止感染。耳郭暴露在外,結構特殊,血液循環較差,容易感染,且感染后易波及軟骨,嚴重者可致軟骨壞死、萎縮而導致耳郭畸變,故應重視預防。一旦感染,應立即采取相應措施,如局部紅腫疼痛較輕,可涂2.5%碘酒,每日2~3次;重者局部涂擦四黃膏或消炎抗菌類的軟膏,并口服抗生素。如局部化膿,惡寒發熱,白細胞增高,發生軟骨膜炎,當選用相應抗生素注射,并用0.1%~0.2%的慶大霉素沖洗患處,也可配合內服清熱解毒劑,外敷中草藥及外用艾條灸之。

    (2)耳郭上有濕疹、潰瘍、凍瘡破潰等,不宜用耳穴治療。

    (3)有習慣性流產的孕婦禁用耳針治療;婦女懷孕期間也應慎用,尤其不宜用子宮、卵巢、內分泌、腎等穴。

    (4)對年老體弱者、有嚴重器質性疾病者、高血壓病者,治療前應適當休息,治療時手法要輕柔,刺激量不宜過大,以防意外。

    (5)耳針法亦可能發生暈針,應注意預防并及時處理。

    (6)對肢體活動障礙及扭傷的患者,在耳針留針期間,應配合適量的肢體活動和功能鍛煉,有助于提高療效。

    毫針刺法

    毫針刺法,具有很高的技術要求和嚴格的操作規程,為醫者必須熟練地掌握從進針至出針的針刺技法全過程。

    毫針持針法

    (一)刺手與押手

    毫針操作時,一般將醫者持針的右手稱為"刺手",按壓穴位局部的左手稱為"押手"(又稱"壓手")。《靈樞·九針十二原》記述的"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說明刺手的作用主要是掌握毫針,進針時將臂、腕、指之力集于刺手,使針尖快速透入皮膚,然后行針。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穴位皮膚,使毫針能夠準確地刺中腧穴,并使長毫針針身有所依靠,不致搖晃和彎曲。進針時,刺手與押手配合得當,動作協調,可以減輕痛感,行針順利,并能調整和加強針感,提高治療效果。古代醫家非常重視雙手配合動作,如《標幽賦》所說:"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確是經驗之談。

    (二)持針姿勢

    持針的姿勢、狀如執持毛筆,故稱為執毛筆式持針法。根據用指的多少,一般又分為二指持針法、三指持針法、四指持針法、五指持針法。

    1.二指持針法:即用右手拇食兩指指腹挾持針柄,針身與拇指呈90^角。一般用于針刺淺層腧穴的短毫針常用持針法。

    2.多指持針法:即用右手拇、食、中、無名指指腹執持針柄,小指指尖抵于針旁皮膚,支持針身垂直。一般用于長針深刺的持針法。

    毫針進針法

    進針法,又稱刺針法、下針法、入針法、內針法,是指毫針在刺手與押手的密切配合下,運用各種手法將針刺入腧穴皮下的方法,是毫針刺法的首要操作技術。在進針時要注意指力與腕力的協調一致,要求做到無痛或微痛進針。毫針進針方法很多,有以進針速度快慢分,以刺手刺入術式分,以押手姿勢分,以使用進針器具分等。現代常用的進針法舉例如下。

    (一)以進針速度分法

    1.速刺法:即將針尖抵于腧穴皮膚時,運用指力快速刺透表皮,針入皮下的手法。速刺法適用于四肢腧穴和耳穴。

    2.緩刺法:即將針尖抵于腧穴皮膚時,運用指力緩緩刺透表皮,針入皮下的手法。緩刺法適用于頭身腧穴和頭穴。

    (二)以刺入術式分法

    1.插入法:即指針尖抵于腧穴皮膚時,運用指力不加捻轉或其他術式,直接刺入皮下的手法。

    2.捻入法:即指針尖抵于腧穴皮膚時,運用指力稍加捻動將針尖刺人皮下的手法。

    3.飛入法:即指針尖抵于腧穴皮膚時,運用指力以拇食指捻動針柄,拇指后退瞬即將針尖刺人,刺入皮下時五指放開作飛鳥狀的手法。

    4.彈入法:即指針尖抵于腧穴皮膚時,運用指力,并以中指彈動針柄時瞬即將針尖刺入皮下的手法。

    (三)以刺押手勢分法

    1.單手進針法:即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針,中指指端緊靠穴位,中指指腹抵住針身下段當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壓時,中指隨勢屈曲將針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此法用于短毫針進針

    2.雙手進針法:即刺手與押手互相配合,協同進針。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1)爪切法:又稱指切法,臨床最為常用。即以左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掐切穴位上,右手持針將針緊靠左手指甲緣刺入皮下的手法。

    (2)夾持法:即左手拇食兩指用消毒干棉球捏住針身下段,露出針尖,右手拇食指執持針柄,將針尖對準穴位,當貼近皮膚時,雙手配合動作,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將針刺入皮下,直至所要求的深度。此法多用于長針進針。

    (3)舒張法:即左手五指平伸,食中兩指分開置于穴位上,右手持針,針尖從食中兩指間刺入皮下。行針時,左手食中兩指可夾持針身,以免彎曲,在長針深刺時常用此法。對于皮膚松弛或有皺紋的部位,可用拇食兩指或食中兩指將腧穴部位皮膚向兩側撐開使之繃緊,以便進針。此法多適用于腹部腧穴的進針。

    (4)提捏法:即用左手拇食兩指將腧穴部位的皮膚捏起,右手持針從捏起部的上端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淺薄的穴位,特別是面部腧穴的進針。

    (四)以進針器具分法

    1.針管針進針法用金屬、塑料、有機玻璃等制成長短不一的細管,代替押手。選用長短合適的平柄針或管柄針置于針管內,針的尾端露于管的上口,針管下口置于穴位上,用手指拍打入或彈壓針尾將針尖刺入腧穴皮下,然后將套管抽出。

    2.進針器進針法用特制的圓珠筆式或玩具手槍式進針器,將長短合適的平柄或管柄毫針,裝入進針器內,下口置于腧穴皮膚上,用手指拉扣彈簧,使針尖迅速彈入皮下,然后將進針器抽出。

    以上各種進計法,在臨床應用時需根據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點、針刺深度、手法要求等具體情況,以便于進針、易于得氣、避免痛感為目的,靈活選用相應的進針法。

    針刺的角度、方向、深度

    針刺的角度、方向、深度,是指毫針刺入皮下后的具體操作要求。在針刺操作過程中,掌握正確的針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獲得針感、施行補瀉、發揮針刺效應、提高針治療效、防止針刺意外發生的重要環節。取穴的正確性,不僅指其皮膚表面的位置,還必須與正確的針刺角度、方向和深度結合起來,才能發揮腧穴的治療作用。因此,不能簡單地將腧穴看作是一個小點,而應有一個立體的腧穴概念。臨床上針刺同一個腧穴,如果角度,方向和深度不同,那么刺達的組織結構、產生的針刺感應和治療的效果,都會有一定的差異。對于臨床醫生來說,針刺操作的熟練程度,是與其能否恰當地掌握好針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密切相關的。臨證時所取的針刺角度、方向和深度,主要根據施術部位、治療需要、患者體質體形等具體情況,靈活掌握。

    (一)針刺的角度

    針刺角度,是指進針時針身與皮膚表面所構成的夾角。其角度的大小,應根據腧穴部位、病性病位、手法要求等特點而定。針刺角度一般分為直刺、斜刺、平刺三類。

    1.直刺:即針身與皮膚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腧穴。直刺法適用于針刺大部分腧穴,尤其是肌肉豐厚部的腧穴。

    2.斜刺:即針身與皮膚表面呈45^角左右,傾斜刺入腧穴。斜刺法適用于針刺皮肉較為淺薄處,或內有重要臟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和在關節部的腧穴,在施用某種行氣、調氣手法時,亦常用斜刺法

    3.平刺:又稱橫刺、沿皮刺,即針身與皮膚表面呈15^角左右,橫向刺入腧穴,平刺法適用于皮薄肉少處的腧穴。如頭皮部、顏面部、胸骨部腧穴,透穴刺法中的橫透法和頭皮針法、腕踝針法,都用平刺法。

    (二)針刺的方向

    針刺方向,是指進針時和進針后針尖所朝的方向,簡稱針向。針刺方向,一般根據經脈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達到的組織結構等情況而定。針刺方向雖與針刺角度相關,如頭面部腧穴多用平刺,頸項,咽喉部腧穴多用橫刺,胸部正中線腧穴多用平刺,側胸部腧穴多用斜刺,腹部腧穴多用直刺,腰背部腧穴多用斜刺或直刺,四肢部腧穴一般多用直刺等。但進計角度主要以穴位所在部位的特點為準,而針刺方向則是根據不同病癥治療的需要而定。僅以頰車穴為例,若用作治療頷病、頰痛、口噤不開等癥時,針尖朝向顳部斜刺,使針感放射至整個頰部;當治療面癱、口眼歪斜時,針尖向口吻橫刺;而治療痄腮時,針尖向腮腺部斜刺;但治療牙痛時則用直刺。

    (三)針刺的深度

    針刺深度,是指針身刺人喻穴皮肉的深淺。掌握針刺的深度,應以既要有針下氣至感覺,又不傷及組織器官為原則。每個腧穴的針刺深度,在臨床實際操作時,還必須結合患者的年齡、體質、病情、腧穴部位、經脈循行深淺、季節時令、醫者針法經驗和得氣的需要等諸多因素作綜合考慮,靈活掌握。正如《素問·刺要論》指出:"刺有淺深,各至其理,……深淺不得,反為大賊",強調針刺的深度必須適當。怎樣正確掌握針刺深度,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年齡《靈樞·逆順肥瘦》說:"嬰兒、瘦人,淺而疾之;壯士、肥人,深而留之";老年體弱,氣血衰退;小兒嬌嫩,稚陰稚陽,均不宜深刺。青壯之齡,血氣方剛,可適當深之。

    2.體度患者的體質、體形,有肥瘦、強弱之分。《素問·三部九候論》云:"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張志聰亦說:"知形之肥瘦,則知用針之深淺"。可見,對形瘦體弱者,宜相應淺刺;形盛體強者,可適當深刺。

    3.部位凡頭面和胸背部腧穴針刺宜淺,四肢和臀腹部腧穴針刺可適當深刺。

    4.經絡經絡在人體的分布和屬性是有深有淺,屬陰屬陽之不同。古代文獻認為經脈較深,刺經可深,絡脈較淺,刺絡宜淺;陽經屬表宜淺刺,陰經屬里宜深刺。如《靈樞·陰陽清濁》所云:"刺陰者,深而留之;刺陽者,淺而疾之"。大凡循行于肘臂、腿膝部位的經脈較深,故刺之宜深;循行于腕踝、指蹠部位的經脈較淺,故刺之應淺。

    5.病情《靈樞·衛氣失常》指出:"夫病變化,浮沉深淺,不可勝窮,各在其處。病間者淺之,甚者深之,間者小之,甚者眾之,隨變而調氣",《靈樞·終始》亦說:"脈實者,深刺之,以泄其氣;脈虛者,淺刺之,使精氣無瀉出,以養其脈,獨出其邪氣",說明針刺深淺必須根據病性病機辨證而施。

    6.手法《醫學人門》云:"補則從衛取氣,宜輕淺而針,從其衛氣隨之于后而濟其虛也;瀉則從榮棄置其氣,宜重深而刺,取其榮氣迎之于前而瀉奪其實也",《難經》指出:"刺營無傷衛,刺衛無傷營",均說明針刺手法中的深淺要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如當深反淺,則未及于營而反傷于衛;當淺反深,則誅伐太過而損及于榮。

    7.時令人體與時令息息相關,針刺必須因時而異,《素問·診要經終論》說:"春夏秋冬,各有所制"。在針刺深度上既要根據病情,又要結合時令。《靈樞·本輸》說:"春取絡脈諸滎大經分肉之間,甚者深取之,間者淺取之;夏取諸輸孫絡肌肉皮膚之上;秋取諸合,余如春法;冬取諸井諸輸之分,欲深而留之"。一般認為春夏宜淺刺,秋冬宜深刺,這個規律是根據《難經》所說的"春夏者,陽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淺取之;秋冬者、陽氣在下,人氣亦在下,故當深取之"。如果不按時令規律,那么就要像《素問·四時刺逆從論》指出的"凡此四時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從也。反之,則生亂氣相淫病焉"。

    8.針感施針時針下痠麻脹重感應大、出現快的,以及精神緊張、俱怕針刺的患者,針刺應當淺些;感應遲飩或感應小的患者,針刺應當深些。正如《針灸大成》所說:"凡刺淺深,驚針則止",意思是說針刺深淺從針感來講,以得氣為度。針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這三者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一般而言、深刺多用直刺,淺刺多用斜刺或平刺。對延髓部、眼區、胸腹、背腰部的腧穴,由于穴位所在處有重要臟腑、器官,更要掌握好針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以防針刺意外的發生。

    行針手法

    毫針進針后,為了使患者產生針刺感應,或進一步調整針感的強弱,以及使針感向某一方向擴散、傳導而采取的操作方法,稱為"行針",亦稱"運針"。行針手法包括基本手法和輔助手法兩類。

    (一)基本手法

    行針的基本手法是毫針刺法的基本動作,從古至今臨床常用的主要有提插法和捻轉法兩種。兩種基本手法臨床施術時既可單獨應用,又可配合應用。

    1.提插法即將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動作的操作手法。這種使針由淺層向下刺入深層的操作謂之插,從深層向上引退至淺層的操作謂之提,如此反復地上下呈縱向運動的行針手法,即為提插法。對于提插幅度的大小、層次的變化、頻率的快慢和操作時間的長短、應根據患者的體質、病情、腧穴部位和針刺目的等而靈活掌握。使用提插法時的指力要均勻一致,幅度不宜過大,一般以3~5分為宜,頻率不宜過快,每分鐘60次左右,保持針身垂直,不改變針刺角度、方向和深度。通常認為行針時提插的幅度大,頻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提插的幅度小,頻率慢,刺激量就小。

    2.捻轉法即將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轉動作的操作手法。這種使針在腧穴內反復前后來口的旋轉行針手法,即為捻轉法。捻轉角度的大小、頻率的快慢、時間的長短等,需根據患者的體質、病情、腧穴部位、針刺目的等具體情況而定。使用捻轉法時,指力要均勻,角度要適當,一般應掌握在180~360^左右,不能單向捻針,否則針身易被肌纖維等纏繞,引起局部疼痛和導致滯針而出針困難。一般認為捻轉角度大,頻率快,其刺激量就大;捻轉角度小,頻率慢,其刺激量則小。

    (二)輔助手法

    行針的輔助手法,是行針基本手法的補充,是為了促使針后得氣和加強針刺感應的操作手法。臨床常用的行針輔助手法有下列幾種。

    1.循法:針刺不得氣時,可以用循法催氣。其法是醫者用指順著經脈的循行徑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輕柔地循按。《針灸大成》指出:"凡下針,若氣不至,用指于所屬部分經絡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氣血往來,上下均勻,針下自然氣至沉緊"。說明此法能推動氣血,激發經氣,促使針后易于得氣。

    2.彈法:針刺后在留針過程中,以手指輕彈針尾或針柄,使針體微微振動,以加強針感,助氣運行。《素問·離合真邪論》有"彈而努之"之法,其后《針灸問對》亦說:"如氣不行,將針輕彈之,使氣速行"。本法有催氣、行氣的作用。

    3.刮法:毫針刺入一定深度后,經氣未至,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針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頻頻刮動針柄,促使得氣。《素問·離合真邪論》有"抓而下之"之法;姚止庵注云:"抓,以爪甲刮針也"。本法在針刺不得氣時用之可以激發經氣,如已得氣者可以加強針刺感應的傳導與擴散。

    4.搖法:針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針柄,將針輕輕搖動,以行經氣。《針灸問對》有"搖以行氣"的記載。搖法有二,一是直立針身而搖,以加強得氣感應;一是臥倒針身而搖,使經氣向一定方向傳導。"

    5.飛法:針后不得氣者,用右手拇食兩指執持針柄,細細捻搓數次,然后張開兩指,一搓一放,反復數次,狀如飛鳥展翅,故稱飛。《醫學入門》載云:"以大指次指捻針,連搓三下,如手顫之狀,謂之飛"。本法的作用在于催氣、行氣,并使針刺感應增強。

    6.震顫法:針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針柄,用小幅度、快頻率的提插、捻轉手法,使針身輕微震顫。本法可促使針下得氣,增強針刺感應。

    毫針行針手法以提插、捻轉為基本操作方法,并根據臨證情況,選用相應的輔助手法。如刮法、彈法,可應用于一些不宜施行大角度捻轉的腧穴;飛法,可應用于某些肌肉豐厚部位的腧穴;搖法、震顫法,可用于較為淺表部位的腧穴。通過行針基本手法和輔助手法的施用,主要促使針后氣至或加強針刺感應,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針刺得氣

    得氣,古稱"氣至",近稱"針感",是指毫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轉等行針手法,使針刺部位獲得"經氣"感應,謂之得氣。《金針梅花詩鈔》指出:"夫氣者,乃十二經之根本,生命之泉源。進針之后,必須細察針下是否已經得氣。下針得氣,方能行補瀉、除疾病"。

    (一)得氣的臨床表現

    針下是否得氣,可從臨床兩方面來分析判斷。一是患者對針刺的感覺和反應,另一是醫者對刺手指下的感覺。當針刺腧穴得氣時,患者的針刺部位有酸脹、麻重等自覺反應,有時或出現熱、涼、癢、痛、抽搐、蟻行等感覺,或呈現沿著一定的方向和部位傳導和擴散現象。少數患者還會出現循經性肌膚**動、震顫等反應,有的還可見到受刺腧穴部位循經性皮疹帶或紅、白線狀現象。當患者有自覺反應的同時,醫者的刺手亦能體會到針下沉緊、澀滯或針體顫動等反應。若針刺后未得氣,患者則無任何特殊感覺或反應,醫者刺手亦感到針下空松、虛滑。《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說:"中氣穴,則針游于巷",就是對針下得氣的描述。歷代醫家對針刺得氣的臨床表現也作了生動細致的形象描述,都說明了針刺得氣的臨床表現以及得氣與未得氣反應迥然不同的體會。

    (二)得氣的意義

    得氣,是施行針刺產生治療作用的關鍵,也是判定患者經氣盛衰、病候預后、正確定穴、行針手法、針治效應的依據。古今醫家無不重視針刺得氣,得氣的意義如下。1.得氣與否和療效有關《靈樞·九針十二原》說:"刺之要,氣至而有效"。針刺的根本作用在于通過針刺腧穴,激發經氣,調整陰陽,補虛瀉實,達到治病的目的。針刺氣至,說明經氣通暢,氣血調和,并通過經脈、氣血的通暢,調整"元神"(人體內在調整功能),使元神發揮主宰功能,則相應的臟腑器官、四肢百骸功能亦起到平衡協調,消除病痛。所以,針刺得氣與否和針治療效有其密切的關系。2.得氣遲速與療效有關針下得氣,是人體正氣在受刺腧穴的應有反應。針下氣至的速遲,雖然表現于腧穴局部或所屬經絡范圍,但是能夠觀測機體的正氣盛衰和病邪輕重,從而對判斷病候好轉或加重的趨向以及針治效果的快慢等有一個基本了解。《針灸大成》說:"針若得氣速,則病易痊而效亦速也;若氣來遲,則病難愈而有不治之憂"。一般而論,針后得氣迅速,多為正氣充沛、經氣旺盛的表現。正氣足,機體反應敏捷,取效相應也快,疾病易愈。若針后經氣遲遲不至者,多因正氣虛損、經氣衰弱的表現。正氣虛,機體反應遲緩,收效則相對緩慢,疾病纏綿難愈。若經反復施用各種行針候氣、催氣手法后,經氣仍不至者,多屬正氣衰竭,預后每多不良。臨床常可見到,初診時針刺得氣較遲或不得氣者,經過針灸等方法治療后,逐漸出現得氣較速或有氣至現象,說明機體正氣漸復,疾病向愈。3.得氣與補瀉手法有關針下得氣,是施行補瀉手法的基礎和前提,《針灸大成》說:"若針下氣至,當察其邪正,分清虛實"。說明針下得氣,尚有正氣、邪氣之分。如何分辨,則根據《靈樞·終始》所說"邪氣來也緊而疾,谷氣來也徐而和"的不同,辨別機體的氣血、陰陽、正邪等盛衰情況,施以或補或瀉的刺法。

    (三)影響得氣的因素

    一般情況下,毫針刺中腧穴后,運用一定的行針手法即能得氣。如不得氣或氣至不夠理想時,就要分析原因,針對有關影響得氣的因素,采取相應方法,促使得氣。影響針刺得氣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下述幾個方面。

    1.與患者的關系針刺得氣與患者的精神狀態、體質強弱和機體陰陽盛衰等情況密切相關。一般地說,新病、體形強壯、病證屬實者,針后出現感應較快、較強;久病體衰、病證屬虛者,針下出現感應較慢、較弱,甚或不得氣:有些患者陽氣偏盛、神氣敏感,容易得氣,并可出現循經感傳。多數患者機體陰陽之氣無明顯偏頗者,氣血潤澤通暢,臟腑功能較好,故針刺時感應既不遲鈍,亦不過于敏感,得氣適時而平和。如屬陰氣偏盛的患者,多需經過一定的行針過程方有感應,或出針后針感仍然明顯存在等,必須因人而異。

    2.與醫者的關系"中氣穴,則針游于巷"(《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如取穴不準,操作不熟練,未能正確掌握好針刺的角度、方向、深度和強度,或施術時患者的體位和行針手法選用不當等,都是影響針刺不能得氣或得氣較慢、較弱的因素。若醫者在施術時精神不集中、注意力分散、不能"治神’,也會影響針刺得氣。

    3.與環境的關系環境對于機體無時無刻不在發生影響,就氣候而言,在晴天、氣候較溫暖時,針刺容易得氣;而陰天、氣候較寒冷時,針刺得氣較慢或不易得氣。如《素問·八正神明論》所說:"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是以因天時調氣血也"。環境的因素很多,除氣候的陰晴,冷熱外,還有空氣、光線、濕度。海拔高度、電磁、音響、氣味、衛生等,都會對針刺得氣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四)促使得氣的方法

    針刺時,如不得氣或得氣較遲者,在分析其原因后、要采取相應措施,促使得氣,以發揮針刺治療的效果。具體方法如下。

    1.糾偏法:針刺不得氣或得氣不滿意,可能是因為腧穴的體表定位不準確,或者雖然腧穴定位準確而針刺入喻穴內的角度、方向、深度和強度不恰當所致。腧穴是臟腑、經絡之氣輸注于體表的特定部位,刺中腧穴,才能得氣。所以,針刺時既要取穴準確,更要掌握好不同穴位的針刺角度、方向、深度和強度,以達到得氣為準。如果腧穴的定位相差較大,應出針重新定準腧穴正確位置后,再行針刺。

    2.候氣法:《針灸大成》說:"用針之法,以候氣為先"。當針下不得氣時,需取留針候氣的方法等待氣至:亦可采用間歇運針,施以提插、捻轉等手法,以待氣至。前者為靜留針候氣法,后者為動留針候氣法。留針候氣,要有耐心,不可操之過急。

    3.益氣法:對于少數機體虛弱、正氣不足而致針刺不易得氣的患者,可根據其具體情況,在其他已得氣的腧穴(多用具有強身保健的腧穴,如足三里、氣海、關元等)上加強補的手法,或在未得氣的腧穴上施以溫針灸法、艾灸法以溫經益氣;或加服適當的補益藥物,使機體正氣漸復,經氣充實,促使針刺得氣。

    催氣、守氣、行氣

    (一)催氣法

    催氣,是指通過各種手法,催促經氣速至的方法。《神應經》云:"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針,細細動搖、進退、搓捻,其針如手顫之狀,是謂催氣"。此外,如刮動針柄、彈搖針身、沿經循攝等法,也都有催氣的作用。臨床常用的催氣法有:

    1.搜氣法:如針入所定深度后,尚不得氣或氣至不明顯,可將針退至淺層,改變針刺方向,再行針刺。如仍不得氣,再向前后或左右有目的地直刺或斜刺,反復進退搜索,以催其氣至。

    2.循按法:針后氣至不暢,或得氣后瞬即消失。可用手指于針穴附近向上下、左右循按、爪攝或叩擊,以催引其氣至。

    3.彈震法:"彈"是用手指彈動針柄,促其氣至,使針下沉緊:"震"是用右手半握拳狀將中指突出,敲震穴位周圍,或用手指彈震,以振動經氣促使氣至。

    (二)守氣法

    守氣,是指在使用候氣、催氣之法針下得氣后,患者有舒適的感覺時,醫者需采取守氣方法,守住針下經氣,以保持感應持久。《素問·寶命全形論》指出:"經氣已至,慎守勿失",《靈樞·小針解》也說:"上守機者,知守氣也。……針以得氣,密意守氣勿失也"。只有守住針下之氣,才能在此基礎上施以不同手法,使針刺對機體繼續發生作用。常用的守氣方法有:

    1.推弩法:即將針尖頂住有感應的部位,推弩針柄,或用姆指向前或向后捻住針柄,不使針尖脫離經氣感應處,稍待1~3min,以保持感應時間延長。

    2.搬墊法:即在針下得氣后,患者有舒適感覺時,醫者刺手將針柄搬向一方,用手指墊在針體與被針穴位之間,頂住有感覺的部位。如用拇指搬針,即用食指墊針。反之,用食指搬針,即用拇指墊針,以加大經氣感應。如配合補瀉者,用于補法時,針尖要往里按著,搬墊的角度要小;用于瀉法時,針尖要往外提著,搬墊角度要大。

    (三)行氣法

    行氣,是指在針下得氣基礎上,醫者運用的特定手法,促使針刺感應向患部傳導或擴散,稱為行氣。行氣的目的在于,為了進一步激發經氣,推動經氣運行,使之"氣至病所"。《針灸大成·經絡迎隨設為問答》指出:"有病道遠者,必先使氣直到病所"。說明針刺得缺后要行氣,使氣至病所,氣至前有效。施用各種促使經氣運行的針刺手法,統稱行氣法。行氣法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1.循攝法:《金針賦》云:"循而攝之,行氣之法"。臨床常用于經氣不足,氣行緩慢的病例。施術時,用左手食、中、無名指平按在所針穴位的經絡道路上,順著經脈循行的方向,上下往來輕柔循攝,以使氣行加速,氣至病所。

    2.逼針法:得氣后如氣不行或氣行不遠,可將針尖于得氣之處,壓住不動,欲使經氣向上行時,針尖略朝向上方。欲氣向下行時,針尖略朝向下方。醫者施術時,要集中精神,意氣于針,停留片刻以逼使經氣運行。《席弘賦》在用此法時指出:"逼針瀉氣便須吸,若補隨呼氣自調",說明施用行氣手法時要配合呼吸補瀉進行。

    3.推氣法:得氣后,若氣行不遠時,可用拇食指將針由得氣處輕輕提起,使針尖朝向意欲行氣的方向,拇指向前均勻而有力地推捻針柄,當拇指推至指腹后橫紋時,即輕輕退合,然后再用力向前推第二次。如此反復施術,直至針下之氣至病所。此即《金針賦》中"動而進之,推氣之法"與《針經指南》中"推之則行"的行氣手法。

    4.按截法:針刺得氣后,右手握住針柄,左手按壓針穴的上方,然后施以捻轉、提插等手法,可使經氣下行,反之,按壓針穴下方,可使經氣上行。《金針賦》說:"按之在前,使氣在后,按之在后,使氣在前"。應用此法,必須掌握好針刺方向。如在病所下方取穴針刺時,針尖應斜向上,在病所上方取穴針刺時,針尖應斜向下。此外,要充分運用押手的按截,才能達到行氣的目的。

    針刺手法的輕重

    針刺手法輕重,是指毫針行針(運針)時所用的刺激量而言。針刺時手法的用量,應有輕、中、重不同的刺激量之分,才能產生不同的針刺效應。

    (一)針刺手法輕重的意義

    施行針刺手法的輕重,其目的在于通過手法的不同量,以激發經氣,調整經絡、臟腑功能,達到補虛瀉實、扶正祛邪的目的。由于機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不同,加之患者的體質、年齡、病情、病程、腧穴部位、耐受度、初診復診等具體情況的差異,醫者必須采用相應針刺手法的輕重刺激量,才能有效地調整功能,促進機體恢復正常。所以,針刺手法的輕重也是決定針刺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針刺手法輕重的量化要求

    針刺手法輕重,目前尚無統一的量化標準。但是如果把針刺手法的刺激量分為不同的強度,使之達到量化的基本要求,這要比無量化要求客觀得多。針刺手法的輕重,大體上可分輕、中、重三種不同的刺激量;輕者,即在針下得氣基礎上,施用輕微的提插或捻轉等行針手法,針下感應柔和,行針時間不宜長;中者,是在得氣情況下,行針時的手法適當加大刺激量,針下感應明顯,行針時間要適中;重者,則在原針下氣至基礎上,加大行針的力度,使針下感應強烈(患者能耐受為度),行針持續時間要長。擬定了一個量化要求,有利于臨診針治。

    (三)針刺手法輕重的構成因素

    針刺手法的輕重,不是單一的手法用量,而是與使用的針具粗細、長短,刺入的角度、深度,行針時的幅度、頻率等直接有關。一般來說,粗毫針用的指力要重,刺激量大。細毫針用的指力較輕,刺激量就小,毫針刺入腧穴的角度、深度不同,其刺激的輕重程度也不同,一般直刺、深刺的量要大些,平刺、淺刺的量就小些。行針時的幅度、頻率不同,與針刺手法輕重密切相關,提插的幅度大于0.5cm、捻轉的角度大于180^者,其刺激量就大。反之,提插的幅度小于0.3cm、捻轉的角度小于90^者,其刺激量就小。施行手法時的頻率每分鐘90次以上者,其刺激量大,反之每分鐘60次以下者,其刺激量小。如何掌握毫針針刺手法的輕重,主要對針刺手法量化要求的各個方面基本熟悉后,多練常練,熟能生巧,就可做到心中有數,指下分明。

    (四)針刺手法輕重與針刺補瀉法的關系

    針刺補瀉法,是針對病證的虛實而施以補法或瀉法的針刺方法,《靈樞·經脈》指出:"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的治療原則。針刺手法輕重。是行針時所用的刺激量,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辨證施法、有同有異的關系。古代醫家對針刺補瀉與手法輕重,既有補法宜輕刺、瀉法宜重刺的"輕補重瀉"說,又有補法宜重刺、瀉法宜輕刺的"重補輕瀉"論,更有補法可輕可重、瀉法可重可輕的"大補大瀉"、"平補平瀉"觀。可見,盡管提法不同,經驗各異,但都說明了針刺補瀉與手法輕重的相關性,就是說針刺補法的刺激量有輕有重,針刺瀉法的刺激量也有重有輕。單純的針刺手法輕重,不能替代針刺的補瀉刺法,而針刺的補瀉效應產生,離不開手法的輕重刺激量。總之,針刺手法的輕重和刺激量的大小,都是相比較而言的。施術時,不能以醫者的主觀愿望而定,必須客觀地依據辯證施治的原則,掌握"毋太過,毋不足"的刺激量,防止太過易傷正,不足則留邪之弊,以針下氣至,切中病機為要。

    留針法

    當毫針刺人腧穴,行針得氣并施以或補或瀉手法后,將針留置在穴內者稱為留針。留針是毫針刺法的一個重要環節,對于提高針刺治療效果有重要意義。通過留針,可以加強針刺感應和延長刺激作用,還可以起到候氣與調氣的目的。針刺得氣后留針與否以及留針時間久暫,應視患合體質、病情、腧穴位置等而定。如一般病癥只要針下得氣并施以適當補瀉手法后,即可出針,或留置10~20分。但對一些特殊病癥,如慢性、頑固性、痙攣性疾病,可適當延長留針時間。某些急腹癥、破傷風角弓反張者,必要時可留針數小時;而對老人、小兒患者和昏厥、休克、虛脫患者,不宜久留針,以免貽誤病情。留針方法主要有下列兩種。

    (一)靜留針法:《素問·離合真邪論》有"靜以久留"之說,即是針下氣至后,讓其自然地留置穴內,不再運針,到時出針。臨床多用于對針感耐受性較差的慢性、虛弱性患者。此外,病情屬虛或寒需行補法時,按"寒則留之"也用本法。

    (二)動留針法:《針灸大成》云:"病滯則久留針",即將針刺入腧穴先行針待氣至后,留置一定時間;在留針時間反復運針;稱為動留針法,亦稱間歇行針法、本法的作用,在于增強針刺感應,達到補虛瀉實的目的,此外,臨床用于針后經氣不至者,可邊行針催氣,邊留針候氣,直待氣至。醫者對留針必須重視,首先要排除不適于留針的患者,如不能合作的兒童、懼針者、初診者、體質過于虛弱者;其次要排除不宜留針的部位,如眼區、喉部、胸部等;再次要排除不適宜留針的病情,如尿頻、尿急、咳喘、腹瀉等類病癥,對需要留針、可以留針者,在留針期間,應時刻注意患者的面色和表情,防止暈針等意外發生。

    出針法

    出針法出針,又稱起針、退針。在施行針刺手法或留針、達到預定針刺目的和治療要求后,即可出針。出針是整個毫針刺法過程中的最后一個操作程序,預示針刺結束。

    (一)出針方法:出針的方法,一般是以左手拇食兩指持消毒干棉球輕輕按壓于針刺部位,右手持針作輕微的小幅度捻轉,并隨勢將鐘緩緩提至皮下(不可單手猛拔),靜留片刻,然后出針。

    (二)出針要求:出針時,依補瀉的不同要求,分別采取"疾出"或"徐出"以及"疾按針孔"或"搖大針孔"的方法出針。出針后,除特殊需要外,都要用消毒棉球輕壓針孔片刻,以防出血或針孔疼痛。當針退完后,要仔細查看針孔是否出血,詢問針刺部位有無不適感,檢查核對針數有否遺漏,還應注意有無暈針延遲反應征象。

    針刺異常情況的預防和處理

    針刺治病是一種安全、有效的療法,但由于種種原因,有時也可能偶然出現某種異常情況,如暈針、滯針、彎針等,必須立即進行有效處理。

    一、暈針

    (一)現象

    輕度暈針,表現為精神疲倦,頭暈目眩,惡心欲吐;重度暈針、表現為心慌氣短,面色蒼白,出冷汗,脈象細弱,甚則神志昏迷,唇甲青紫,血壓下降,二便失禁,脈微欲絕等癥狀。

    (二)原因

    多見于初次接受針刺治療的患者,其他可因精神緊張、體質虛弱、勞累過度、饑餓空腹、大汗后、大瀉后、大出血后等。也有因患者體位不當,施術者手法過重以及治療室內空氣悶熱或寒冷等。

    (三)處理

    立即停止針刺,起出全部留針,扶持患者平臥;頭部放低,松解衣帶,注意保暖。輕者靜臥片刻,給飲溫茶,即可恢復。如未能緩解者,用指掐或針刺急救穴,如人中、素髎、合谷、內關、足三里、涌泉、中沖等,也可灸百會、氣海、關元、神闕等,必要時可配用現代急救措施。暈針緩解后,仍需適當休息。

    (四)預防

    對暈針要重視預防,如初次接受針治者,要做好解釋工作,解除恐懼心理。正確選取舒適持久的體位,盡量采用臥位。選穴宜少,手法要輕。對勞累、饑餓、大渴時,應囑其休息,進食、飲水后,再予針治。針刺過程中,應隨時注意觀察患者的神態,詢問針后情況,一有不適等暈針先兆,需及早采取處理措施。此外,注意室內空氣流通,消除過熱過冷因素。

    二、滯針

    (一)現象

    針在穴位內,運針時捻轉不動,提插、出針均感困難。若勉強捻轉、提插時,則患者感到疼痛。

    (二)原因

    患者精神緊張,針刺入后局部肌肉強烈攣縮;或因行針時捻轉角度過大過快和持續單向捻轉等,而致肌纖維纏繞針身所致。

    (三)處理

    囑患者消除緊張,使局部肌肉放松;或延長留針時間,用循、攝、按、彈等手法,或在滯針附近加刺一針,以緩解局部肌肉緊張。如因單向捻針而致者,需反向將針捻回。

    (四)預防

    對精神緊張者,應先作好解釋,消除顧慮。并注意行針手法,避免連續單向捻針。

    三、彎針

    (一)現象

    針柄改變了進針時刺入的方向和角度、使提插,捻轉和出針均感困難,患者感到針處疼痛。

    (二)原因

    術者進針手法不熟練,用力過猛,以致針尖碰到堅硬組織;或因患者在針刺過程中變動了體位,或針柄受到某種外力碰壓等。

    (三)處理

    出現彎針后,就不能再行手法。如針身輕度彎曲,可慢慢將針退出;若彎曲角度過大,應順著彎曲方向將針退出。因患者體位改變所致者,應囑患者慢慢恢復原來體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后,再慢慢退針。遇有彎針現象時,切忌強拔針、猛退針。

    (四)預防

    醫者進針手法要熟練,指力要輕巧。患者的體位要選擇恰當,并囑其不要隨意變動。注意針刺部位和針柄不能受外力碰壓。

    四、斷針

    (一)現象

    針身折斷,殘端留于患者腧穴內。

    (二)原因

    針具質量欠佳,針身或針根有損傷剝蝕。針刺時針身全部刺入腧穴內,行針時強力提插、捻轉,局部肌肉猛烈攣縮。患者體位改變,或彎針、滯針未及時正確處理等所致。

    (三)處理

    囑患者不要緊張、亂動,以防斷針陷入深層。如殘端顯露,可用手指或鑷子取出。若斷端與皮膚相平;可用手指擠壓針孔兩旁,使斷針暴露體外、用鑷子取出。如斷針完全沒入皮內、肌肉內,應在線下定位,用手術取出。

    (四)預防

    應仔細檢查針具質量,不合要求者應剔除不用。進針、行針時,動作宜輕巧,不可強力猛刺。針刺入穴位后,囑患者不要任意變動體位。針刺時針身不宜全部刺入。遇有滯針、彎針現象時,應及時正確處理。

    五、針后異常感

    (一)現象

    出針后,患者不能挪動體位,或重、麻、賬的感覺過強,或原有癥狀加重,或針孔出血,或針處皮膚青紫、結節等。

    (二)原因

    肢體不能挪動,可能是有針遺留,未完全出完,,或體位不當,致肢體活動受限;對過于重、麻、脹針感者,多半是行針時手法過重,或留針時間過長有關;原有病情加重,多因手法與病情相悖,即補瀉反,病益篤之由;局部出血、青紫、硬結出現者,都因刺傷血管所致,個別可能由凝血功能障礙引起。

    (三)處理

    如有遺留未出之針,應隨即起針,退針后讓患者休息片刻、不要急于離開;對原病加重者,應查明原因,調整治則和手法,另行針治;局部出血、青紫者,可用棉球按壓和按摩片刻;如因內出血青紫塊較明顯者,應先作冷敷以防繼續出血,再行熱敷,使局部癬血消散。

    (四)預防

    退針后真清點針數,避免遺漏。行針手法要柔和適度,避免手法過強和留針過時。臨診時要認真辯證施治,處方選穴精煉,補瀉手法適度。要仔細查詢有無出血病史,對男性患者,要注意排除血友病。要熟悉淺表解剖知識,避免刺傷血管。

    六、針刺引起創傷性氣胸

    (一)癥狀

    患者突感胸悶、胸痛、氣短、心悸,嚴重者呼吸困難、紫紺,冷汗、煩躁、恐懼,甚則血壓下降,出現休克等危急現象。檢查時,肋間隙變寬,外脹,叩診呈鼓音,聽診肺呼吸音減弱或消失,氣管可向健側移位。線胸透可見肺組織被壓縮現象。有的針刺創傷性輕度氣胸者,起針后并不出現癥狀,而是過了一定時間才慢慢感到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癥狀。

    (二)原因

    針刺胸部、背部和鎖骨附近的穴位過深,刺穿了胸腔和肺組織,氣體積聚于胸腔而導致氣胸。

    (三)處理

    一旦發生氣胸,應立即起針,并讓患者采取半臥位休息,要求患者心情平靜,切勿恐懼而反轉體位。一般漏氣量少者,可自然吸收。醫者要密切觀察,隨時對癥處理,如給予鎮咳、消炎類藥物;以防止肺組織因咳嗽擴大創口,加重漏氣和感染。對嚴重病例需及時組織搶救,如胸腔排氣、少量慢速輸氧等。

    (四)預防

    醫者針刺時要集中思想,選好適當體位,根據患者體形肥瘦,掌握進針深度,施行提插手法的幅度不宜過大。胸背部腧穴應斜刺、橫刺,不宜長時間留針。

    七、刺傷腦脊髓

    (一)癥狀

    如誤傷延腦時,可出現頭痛、惡心、嘔吐、呼吸困難、休克和神志昏迷等。如刺傷脊髓,可出現觸電樣感覺向肢端放射,甚至引起暫時性肢體癱瘓,有時可危及生命。

    (二)原因

    腦脊髓是中樞神經統帥周身各種機體組織的總樞紐、總通道,而它的表層分布有督脈和華佗夾脊等一些重要腧穴,如風府、啞門、大椎、風池以及背部正中線第一腰椎以上棘突間腧穴。若針刺過深,或針刺方向、角度不當,均可傷及,造成嚴重后果。

    (三)處理

    當出現上述癥狀時,應及時出針。輕者,需安靜休息,經過一段時間后,可自行恢復。重者則應結合有關科室如神經外科等,進行及時搶救。

    (四)預防

    凡針刺督脈腧穴--12胸椎以上及華佗夾脊穴,都要認真掌握針刺深度、方向和角度。如針刺風府,啞門穴,針尖方向不可上斜,不可過深;懸樞穴以上的督脈腧穴及華佗夾脊穴,均不可深刺。上述腧穴在行針時只宜捻轉手法,避免提插手法,禁用搗刺手法。

    八、刺傷內臟

    (一)癥狀

    刺傷肝、脾,可引起內出血,肝區或脾區疼痛,有的可向背部放射。如出血不止,腹腔聚血過多,會出現腹痛、腹肌緊張,并有壓痛及反跳痛等急腹癥癥狀。刺傷心臟時,輕者可出現強烈刺痛,重者有劇烈撕裂痛,引起心外射血,即刻導致休克等危重情況。刺傷腎臟,可出現腰痛,腎區叩擊痛,血尿,嚴重時血壓下降、休克。刺傷膽囊、膀胱、胃、腸等空腔臟器時,可引起疼痛、腹膜刺激征或急腹癥等癥狀。

    (二)原因

    主要是施術者缺乏解剖學、腧穴學知識,對腧穴和臟器的部位不熟悉,加之針刺過深,或提插幅度過大,造成相應的內臟受損傷。

    (三)處理

    損傷輕者,臥床休息一段時間后,一般即可自愈。如損傷較重,或繼續有出血傾向者,應加用止血藥,或局部作冷敷止血處理,并加強觀察;注意病情及血壓變化。若損傷嚴重,出血較多,出現休克時,則必須迅速進行輸血等急救措施。

    (四)預防

    術者要學好解剖學、腧穴學;掌握腧穴結構,明了腧穴下的臟器組織。針刺胸腹、腰背部的腧穴時,應控制針刺深度,行針幅度不宜過大。

    穴位埋線療法

    穴位埋線是將羊腸線埋入穴位,利用羊腸線對穴位的持續刺激作用治療疾病的方法。多用于哮喘、胃痛、腹瀉、遺尿、面癱、癲癇、腰腿痛、痿證以及脊髓灰質炎后遺癥、神經官能癥等。

    穴位埋線器材和穴位選擇

    皮膚消毒用品、洞巾、注射器、鑷子、埋線針或經改制的12號腰椎穿刺針(將針芯前端磨平)、持針器、0~1號鉻制羊腸線,0.5-1%鹽酸普魯卡因、剪刀、消毒紗布及敷料等。埋線針是堅韌特制的金屬鉤針,長約12~15cm,針尖呈三角形,底部有一缺口。如用切開法需備尖頭手術刀片、手術刀柄、三角縫針等。

    埋線多選肌肉比較豐滿的部位的穴位,以背腰部及腹部穴最常用。如哮喘取肺俞,胃病取脾俞、胃俞、中脘等。選穴原則與針刺療法相同。但取穴要精簡,每次埋線1-3穴,可間隔2-4周治療一次。

    穴位埋線操作方法

    (1)穿刺針埋線法:常規消毒局部皮膚,鑷取一段約1-2cm長已消毒的羊腸線,放置在腰椎穿刺針針管的前端,后接針芯,左手拇食指繃緊或捏起進針部位皮膚,右手持針,刺入倒所需的深度;當出現針感后,邊推針芯,邊退針管,將羊腸線埋植在穴位的皮下組織或肌層內,針孔處覆蓋消毒紗布。

    也可用9號注射針針頭作套管,28號2寸長的毫針剪去針尖作針芯,將00號羊腸線1-1.5cm放入針頭內埋入穴位,操作方法如上。

    用特制的埋線針埋線時,局部皮膚消毒后,以0.5-1%鹽酸普魯卡因作浸潤麻醉,剪取羊腸線一段(一般約1cm長),套在埋線針尖缺口上,兩端用血管鉗夾住。右手持針,左手持鉗,針尖缺口向下以15-40度方向刺入,當針頭缺口進入皮內后,左手即將血管鉗松開,右手持續進針直至腸線頭完全埋入皮下,再進針0.5cm,隨后把針退出,用棉球或紗布壓迫針孔片刻,再用紗布敷蓋保護創口。

    (2)三角針埋線法:在距離穴位兩側1-2cm處,用龍膽紫作進出針點的標記。皮膚消毒后,在標記處用0.5-1%的鹽酸普魯卡因作皮內麻醉,用持針器夾住帶羊腸線的皮膚縫合針,從一側局麻點刺入,穿過穴位下方的皮下組織或肌層,從對側局麻點穿出,捏起兩針孔之間的皮緊貼皮膚剪斷兩端線頭,放松皮膚,輕輕揉按局部,使腸線完全埋入皮下組織內。敷蓋紗布3-5天。

    每次可用1-3個穴位,一般20-30天埋線一次。

    (3)切開埋線法:在選定的穴位上用0.5%鹽酸普魯卡因作浸潤麻醉,用刀尖刺開皮膚(0.5-1.0cm),先將血管鉗探到穴位深處,經過淺筋膜達肌層探找敏感點按摩數秒鐘,休息1-2min。然后用0.5-1.0cm長的羊腸線4-5根埋于肌層內。羊腸線不能埋在脂肪層或過淺,以防止不易吸收或感染。切口處用絲線縫合,蓋上消毒紗布,5-7天后拆去絲線。

    穴位埋線注意事項

    (1)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感染。三角針埋線時操作要輕、準,防止斷針。

    (2)埋線最好埋在皮下組織與肌肉之間,肌肉豐滿的地方可埋入肌層,羊腸線不可暴露在皮膚外面。

    (3)根據不同部位,掌握埋線的深度,不要傷及內臟、大血管和神經干(不要直接結扎神經和血管),以免造成功能障礙和疼痛。

    (4)皮膚局部有感染或有潰瘍時不宜埋線。肺結核活動期、骨結核、嚴重心臟病或妊娠期等均不宜使用本法。

    (5)羊腸線用剩后,可浸泡在70%酒精中,或用新潔爾滅處理,臨用時再用生理鹽水浸泡。

    (6)在一個穴位上作多次治療時應偏離前次治療的部位。

    (7)注意術后反應,有異常現象應及時處理。

    穴位埋線術后反應

    1正常反應

    由于刺激損傷及羊腸線(異性蛋白)刺激,在1-5天內,局部可出現紅、腫、痛、熱等無菌性炎癥反應。少數病例反應較重,切口處有少量滲出液,亦屬正常現象,一般不需處理。若滲液較多凸出于皮膚表面時,可將乳白色滲液擠出,用70%酒精棉球擦去,覆蓋消毒紗布。施術后患肢局部溫度也會升高,可持續3-7天。少數病人可有全身反應,即埋線后4-24h內體溫上升,一般約在38度左右,局部無感染現象,持續2-4天后體溫恢復正常。埋線后還可有白細胞總數及中性多形核細胞計數的增高現象,應注意觀察。

    2異常反應

    (1)少數病人因治療中無菌操作不嚴或傷口保護不好,造成感染。一般在治療后3-4天出現局部紅腫、疼痛加劇,并可能伴有發燒。應予局部熱敷及抗感染處理。

    (2)個別病人對羊腸線過敏,治療后出現局部紅腫、瘙癢、發熱等反應,甚至切口處脂肪液化,羊腸線溢出,應適當作抗過敏處理。

    (3)神經損傷,如感覺神經損傷,會出現神經分布區皮膚感覺障礙;運動神經損傷,會出現所支配的肌肉群癱瘓,如損傷了坐骨神經,腓神經,會引起足下垂和足拇指不能背屈。如發生此種現象,應及時抽出羊腸線,并給予適當處理。

    頭針療法

    頭針是在頭部進行針刺以治療各種疾病的一種方法。有的是根據臟腑經絡理論,在頭部選取相關經穴進行治療。有的是根據大腦皮質的功能定位,在頭皮上劃分出相應的刺激區進行針刺。

    頭與臟腑經絡的關系

    《素問·脈要精微論》指出:“頭者精明之府”,張介賓注:“皆上升于頭。”說明頭部與人體內的各臟腑器官的功能有密切的關系。

    頭為諸陽之會,手足六陽經皆上循于頭面。手足陽明經分布于前額及面部,足陽明胃經“起于鼻、交頸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際、至額顱……。”

    手足少陽經分布于頭側部。手少陽三焦經“……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毗。”足少陽膽經“起于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后,循頸行手少陽之前……其文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后……。”

    手足太陽經分布于頭頰、頭頸部。足太陽膀胱經“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

    督脈“上至風府,入于腦,上巔,循額、至鼻柱。”

    六陰經中則有手少陰與足厥陰經直接循行于頭面部,尤其是足厥陰肝經在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里,環唇內……。

    除手少陰與足厥陰經脈直接上行頭面之外,所有陰經的經別合入相表里的陽經之后均到達頭面部。因此,人體的經氣通過經脈、經別等聯系集中于頭面部。在氣街學說中頭之氣街列為首位,其原因也在于此,并因此而有氣出于腦的闡述。這些都說明頭面部是經氣匯集的重要部位,針灸治療非常重視頭部腧穴的重要作用。

    焦氏頭針

    山西焦順發同志于1971年首先提出,是以大腦皮層機能定位為理論依據,以針刺為手段治療各種疾病。臨床常用于腦源性疾病。

    刺激區的定位及主治

    為了準確地掌握刺激區的定位,首先要確定兩條標準線。前后正中線:是從兩眉之間至枕外粗隆下緣的頭部正中連線。眉枕線:是從眉毛上緣中點至枕外粗隆尖端的頭側面的水平連線。

    1.運動區

    『部位』:相當于大腦皮質中央前回在頭皮上的投影。上點在前后正中線中點往后0.5厘米處;下點在眉枕線和鬢角發際前緣相交處,如果鬢角不明顯,可以從顴弓中點向上引垂直線,此線與眉枕線交叉處向前移0.5厘米為運動區下點。上下兩點之間的連線即為運動區。將運動區劃分為五等分,上1/5是下肢、軀干運動區。中2/5是上肢運動區,下2/5是頭面部運動區,也稱言語一區。

    『主治』:運動區上1/5,治療對側下肢及軀干部癱瘓;運動區中2/5,治療對側上肢癱瘓;運動區下2/5,治療對側中樞性面神經癱瘓,運動性失語,流涎,發音障礙等。

    2.感覺區

    『部位』:相當于大腦皮質中央后回在頭皮上的投影部位。自運動區向后移1.5厘米的平行線即為感覺區。上l/5是下肢、頭、軀干感覺區;2/5是上肢感覺區;下2/5是面感覺區。

    『主治』:感覺區上1/5,治療對側腰腿痛、麻木、感覺異常、后頭部、頸項部疼痛、頭鳴;感覺區中2/5,治療對側上肢疼痛、麻木、感覺異常;感覺區上1/5,治療對側面部麻木,偏頭痛,顳頜關節炎等。

    3.舞蹈震顫控制區

    『部位』:在運動區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線。

    『主治』:舞蹈病,震顫麻痹,震顫麻痹綜合征。(一側的病變針對側,兩側都有病變針雙側)

    『刺法』:用長毫針由本線上端刺入,沿皮向目外眥方向刺至發際,或用2寸毫針分段刺入,行快速捻針手法。

    4.暈聽區

    『部位』:從耳尖直上1.5厘米處,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線。共4厘米。

    『主治』:眩暈、耳鳴、聽力減退等。

    『刺法』:由此區的前端或后端刺入,沿皮刺1.33寸(4厘米),行快速捻針手法。

    5.言語二區

    『部位』:相當于頂葉的角回部。從頂骨結節后下方2厘米處引一平行于前后正中線的直線,向下取3厘米長直線。

    『主治』:命名性失語。

    『刺法』:由此區的上點進針,沿皮向下刺1寸(3厘米),行快速捻針手法。

    6.言語三區

    『部位』:暈聽區中點向后引4厘米長的水平線。

    『主治』:感覺性失語。

    『刺法』:由此區前端刺入,沿皮向后刺1.33寸(4厘米),行快速捻針手法。

    7.運用區

    『部位』:從頂骨結節起分別引一垂直線和與該線夾角為40度的前后兩線,長度均為3厘米。

    『主治』:失用癥。

    『刺法』:由頂結節進針,沿皮刺入1寸(3厘米),行快速捻針手法。

    8.足運感區

    『部位』:在前后正中線的中點旁開左右各l厘米,向后引平行于正中線的3厘米長的直線。

    『主治』:對側下肢癱瘓,疼痛,麻木,急性腰扭傷,夜尿,皮質性多尿,子宮下垂等。

    『刺法』:沿皮刺,行快速捻針手法。

    9.視區

    『部位』:從枕外粗隆頂端旁開l厘米處,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線的4厘米長的直線。

    『主治』:皮層性視力障礙。

    10.平衡區

    『部位』:相當于小腦半球在頭皮上的投影。從枕外粗隆頂端旁開3.5厘米處,向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線的4厘米長的直線。

    『主治』:小腦性平衡障礙。

    11.胃區

    『部位』:從瞳孔直上的發際處為起點,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線的2厘米長的直線。

    『主治』:胃痛及上腹部不適等。

    12.胸腔區

    『部位』:在胃區與前后正中線之間,從發際向上下各引2厘米長的平行于前后正中線的直線。

    『主治』:胸痛、胸悶、心悸、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哮喘、呃逆、胸部不適等癥。

    13.生殖區

    『部位』:從額角處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線的2厘米長的直線。

    『主治』:功能性子宮出血、盆腔炎、白帶多;配足運感區治療子宮脫垂等。

    14.血管舒縮區

    『部位』:在舞蹈震顫控制區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線。

    『主治』:皮層性水腫、高血壓。

    『刺法』:從此區的上端刺入,沿皮向眉尾方向刺至發際。行快速捻針手法。

    國際頭針標準線

    1970年以來,頭針療法在我國逐步推廣應用,不久,這種療法也成為一些國家臨床醫生常用的治療方法之一。頭針療法是在傳統的針灸醫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所用的穴區和經絡、穴位、臟腑有密切聯系,其穴名反映了經絡、穴位等理論和特點。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針灸穴名標準化會議(于1984年5月在東京)經過討論,決定按照分區定經,經上選穴,并結合古代透刺穴位(一針透雙穴或三穴)方法原則,制定了頭針穴名標準化方案,包括由頭穴名的英文字母數字編號、穴名漢語拼音和漢字三要素。編號中的英文MS是“micro-system”and“scalppoints”的縮寫。

    (一)MS1額中線ézhōngxiàn

    『部位』:在頭前部,從督脈神庭穴向下引一直線,長1寸(3厘米)。

    『主治』:頭痛,頭暈,目赤腫痛,癲癇。

    『刺法』:沿皮向下刺1寸,行快速運針手法。

    (二)MS2額旁1線épángxiànⅠ(胸腔區)

    『部位』:在頭前部,從膀胱經眉沖穴向下引一直線,長1寸(3厘米)。

    『主治』:過敏性哮喘,支氣管炎,心絞痛,風濕性心臟病(對心慌、氣短、浮腫、尿少有一定的效果),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

    『刺法』:從眉沖穴刺入,沿皮向下刺入1寸,行快速運針手法。

    (三)MS3額旁2線épángxiànⅡ(胃區、肝膽區)

    『部位』:在頭前部,從膽經頭臨泣穴向下引一直線,長1寸(3厘米)。

    『主治』:對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引起的疼痛有一定療效,對肝膽疾病引起的右上腹部疼痛也有一定的療效。

    『刺法』:從頭臨泣穴沿皮向下刺入1寸,行快速運針手法。

    (四)MS4額旁3線épángxiànⅢ(生殖區、腸區)

    『部位』:在頭前部,從胃經頭維穴內側0.75寸起向下引一直線,長1寸(3厘米)。法從額角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線的4厘米直線即是。

    『主治』:功能性子宮出血。配雙側足運感區治療急性膀胱炎引起尿頻、尿急,糖尿病引起煩渴、多飲、多尿,陽痿,遺精,子宮脫垂等。對下腹部疼痛有一定療效。

    『刺法』:從此線上端進針,沿皮向下刺入1寸,行快速運針手法。

    (五)MS5頂中線Dǐngzhōngxiàn

    『部位』:在頭頂部,即從督脈百會穴至前頂穴之段。

    『主治』:頭痛,眩暈,中風失語,昏厥,癲狂,癇癥。

    『刺法』:從百會穴進針,向前沿皮刺,透至前頂,行快速捻針手法。

    (六)MS6頂顳前斜線DǐngnièQiánxiéxiàn(運動區)

    『部位』:在頭頂部、頭側部,從頭部經外穴前神聰至顳部膽經懸厘引一斜線,并將其分為五等分段。

    『主治』:上1/5段,治療對側下肢癱瘓:中2/5段,治療對側上肢癱瘓;下2/5段(言語一區),治療對側面神經癱瘓、運動性失語、流口水、發音障礙。

    『刺法』:用長針由前神聰沿皮向曲鬢穴方向刺入,或用2寸長針由上點向曲鬢分段接力刺,行快速運針手法。

    (七)MS7頂顳后斜線DǐngnièHòuxiéxiàn(感覺區)

    『部位』:在頭頂部、頭側部。頂顳前斜線之后1寸,與其平行的線。從督脈百會穴至顳部膽經曲鬢穴引一斜線,將全線分為五等分段。

    『主治』:上1/5段,治療對側腰腿痛、麻木、感覺異常及后頭痛、頸項痛和頭鳴;中2/5段,治療對側上肢疼痛、麻木、感覺異常。下2/5段,治療對側頭面麻木、疼痛等。

    『刺法』:用長針從百會穴刺入,向顳部曲鬢穴透刺,或用2寸長針從上點作分段接力刺入,然后行快速捻針手法。

    (八)MS8頂旁1線DǐngpángxiànⅠ

    『部位』:在頭頂部,督脈旁1.5寸(4.5厘米),從膀胱經通天穴向后引一直線,長1.5寸(4.5厘米)。

    『主治』:頭痛,頭暈,耳鳴,視物不明。

    『刺法』:從通天穴向后沿皮刺入1.5寸,行快速捻針手法。

    (九)MS9頂旁2線DǐngpángxiànⅡ

    『部位』:在頭頂部,督脈旁開2.25寸(6.75厘米)。由膽經正營穴向后引一直線,長1.5寸(至承靈穴)。

    『主治』:頭痛,偏頭痛,眩暈。

    『刺法』:由正營穴向后沿皮刺入1.5寸。行快速捻針手法。

    (十)MS10顳前線Nièqiánxiàn

    『部位』:在頭的顳部,從膽經頷厭穴至懸厘穴連一直線。

    『主治』:偏正頭痛,目外眥痛,耳鳴,癇癥。

    『刺法』:由頷厭穴進針,沿皮刺入透懸厘穴,行快速捻針手法。

    (十一)MS11顳后線Nièhòuxiàn

    『部位』:在頭的顳部,從膽經的率谷穴向下至曲鬢穴連一直線。

    『主治』:頭痛,偏頭痛,眩暈,小兒驚風,鬢發部疼痛。

    『刺法』:從率谷穴進針,沿皮向下透曲鬢穴,行快速捻針手法。

    (十二)MS12枕上正中線ZhěnshàngZhèngzhōngxiàn

    『部位』:在后頭部,即督脈強間穴至腦戶穴之段。

    『主治』:頭痛,頭暈,目眩,頸項強痛,癲狂,癇癥。

    『刺法』:從強間穴進針,向后沿皮刺至腦戶,行快速捻針手法。

    (十三)MS13枕上旁線ZhěnshàngPángxiàn(視區)

    『部位』:在后頭部,由枕外粗隆督脈腦戶穴旁開0.5寸(1.5厘米)起,向上引一直線,長4厘米。

    『主治』:皮層性視力障礙,白內障等。

    『刺法』:由此線的下端進針,向上沿皮刺入1.33寸(4厘米),行快速捻針手法。

    (十四)MS14枕下旁線ZhěnxiàPángxiàn(平衡區)

    『部位』:在后頭部,枕外粗隆即督脈腦戶穴外側1.17寸(3.5厘米)向下引一垂直線,長1.33寸(4厘米)。

    『主治』:治療小腦損害引起的平衡障礙,頭項痛,眩暈。

    『刺法』:由此線的上端進針,向下沿皮刺入1.33寸(4厘米),行快速捻針手法。

    頭針操作方法

    1、體位:取坐位或臥位,依不同疾病選定刺激穴區,單側肢體疾病,選用對側刺激區;雙側肢體疾病,選用雙側刺激區;并可選用有關刺激區配合治療。局部常規消毒。

    2、進針:一般選用28-30號1.5-2寸長的不銹鋼毫針。針與頭皮呈30度左右夾角快速將針刺入頭皮下,當針達到帽狀腱膜下層時,指下感到阻力減小,然后使針與頭皮平行繼續捻轉進針,根據不同穴區可刺入0.5-1寸。然后運針。

    3、運針:頭針之運針只捻轉不提插,為使針的深度固定不變及捻針方便起見,一般以拇指掌側面與食指橈側面夾持針柄,以食指的掌指關節快速連續屈伸,使針身左右旋轉,捻轉速度每分鐘可達200次左右,進針后持續捻轉2-3分鐘,留針5─10分鐘,反復操作2-3次即可起針,偏癱患者留針期間囑其活動肢體(重癥患者可作被動運動),加強肢體的功能鍛煉。起針時,如針下無沉緊感,可快速抽拔出針,也可緩緩出針,起針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針孔片刻,以防止出血。

    4、電針刺激:進針后亦可用電針治療儀在主要穴區通電,以代替手法捻針,頻率可用200-300次/分,亦可選用較高的頻率,刺激波形選擇可參考電針,刺激強度根據患者的反應而定。

    5、療程:每日或隔日針一次,10─15次為一個療程。休息5-7天后,再作下一療程。

    頭針適應范圍

    頭針主要適應治療腦源性疾患,如癱瘓、麻木、失語、眩暈、耳鳴、舞蹈病等等。此外,也可治療腰腿痛、夜尿、三叉神經痛、肩周炎、各種神經痛等常見病多發病。頭針還應用于外科手術的針刺麻醉。由于頭針運用的時間尚不長,適應證還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發展。

    頭針注意事項

    1、治療時需掌握適當的刺激量,注意防止暈針,尤其取坐位時,應隨時注意觀察患者的面色及表情。

    2、中風患者,急性期如因腦出血引起有昏迷、發熱、血壓過高時,暫不宜用頭針治療,待病情及血壓穩定后再行針刺治療。如因腦血栓形成引起的偏癱者,宜及早采用頭針及體針結合治療,有高熱、急性炎癥及心力衰竭等癥時,一般慎用頭針治療。

    3、頭皮血管豐富,容易出血,起針時要用干棉球按壓針孔片刻,如有出血及皮下血腫出現,可輕輕揉按,促使其消散。

    腕踝針療法

    腕踝針是在腕部或踝部的相應點用毫針進行皮下針刺以治療疾病的一種簡易方法。

    腕踝針分區與主治病癥

    以前后正中線為標線,將身體兩側面由前向后劃為六個縱行區。

    1區:前正中線兩側的區域,包括額部、眼、鼻、舌、咽喉、氣管、食管、心臟、腹部、會陰部。

    主治病癥:前額痛、目赤痛、鼻塞、流涎、咽喉腫痛、咳喘、胃脘痛、心悸、痛經、白帶、遺尿等。

    2區:軀體前面的兩旁(1區的兩側),包括顳部、頰部、后牙、頜下部、乳部、肺、側腹部。

    主治病癥:后牙痛、哮喘、胸脅痛等。

    3區:軀體前面的外緣(2區的外緣),范圍狹窄。包括沿耳郭前緣的頭面部、胸腹部、沿腋窩前緣向下的垂直線。

    主治病癥:顳淺動脈痛,沿腋前緣垂直線部位的胸痛或腹痛(本區病癥較少)。

    4區:軀體前后面交界處,包括頭項、耳以及腋窩垂直向下的區域。

    主治病癥:頭頂痛、耳鳴;耳聾、腋中線部位的胸腹痛。

    5區:軀體后面的兩旁(與2區相對),包括頭、頸后外側、肩胛區、軀干兩旁、下肢外側。

    主治病癥:頸后部痛、落枕、肩背部痛、側腰痛等。

    6區:軀體后正中線兩側的區域(與1區相對),包括后頭部、枕項部、脊柱部、骶尾部、肛門等。

    主治病癥:后頭痛、項強痛、腰脊痛等。

    四肢分區:當兩上、下肢處于內側面向前的外旋位、兩下肢靠攏時,四肢的內側面相當于軀干的前面;外側面相當于軀干的后面;前面靠攏的縫相當于前正中線;后面靠攏的縫相當于后正中線,這樣四肢的分區就可按軀干的分區類推。

    又以胸骨末端和肋弓交界處為中心劃一條環繞身體的水平線稱橫膈線,將身體六區分成上下兩半,橫膈線以上各區加“上”字,橫膈線以下各區加“下”字。如上1區、下1區,以此類推,用稱各區。

    腕踝針進針點及其適應證

    按分區查明病癥所在區,即在腕踝部選取相應同一區的進針點。腕與踝部各有六個點,分別代表上下六個區。下面將各點位置以及適應證介紹如下:

    (1)腕部

    進針點共6個,約在腕橫紋上二橫指(內關、外關)一圈處。從掌間尺側至橈側,再從腕背橈側至尺側,依次稱作為上1、上2、上3、上4、上5、上6。

    上1:

    位置:在小指側的尺骨緣前方,用拇指端按壓覺凹陷處。

    適應證:前額部、目疾、鼻疾、面神經炎、前牙腫痛、咽喉腫痛、咳喘、胃脘痛、心悸、眩暈、盜汗、失眠、郁證、癲癇等。

    上2:

    位置:在腕掌側面的中央,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即內關穴。

    適應證:治療上2區病證,頜下腫痛、胸悶、胸痛、回乳、哮喘等。

    上3:

    位置:靠橈動脈外側。

    適應證:治療上3區病癥,如高血壓、胸痛等。

    上4:

    位置:手掌向內,在拇指側的橈骨緣上。

    適應證:治療上4區病癥,如頭頂痛、耳疾、顳下頜關節炎、肩周炎、胸痛等。

    上5:

    位置:腕背的中央,即外關穴。

    適應證:治療上5區病癥,如后顳部痛、肩周炎、上肢麻木、痹證、上肢運動障礙、肘、腕和指關節痛等。

    上6:

    位置:小指側尺骨緣背。

    適應證:治療上6區病癥,如后頭痛、枕項痛、脊柱(頸胸段)痛。

    (2)踝部

    踝部進針點,共有六個。約在內、外踝最高點上三橫指(相當懸鐘、三陰交)一圈處,從跟腱內側起向前轉到外側跟腱依次為下1、下2、下3、下4、下5、下6。

    下1:

    位置:靠跟腱內緣。

    適應證:治療下1區病癥,如上腹部脹痛、臍周痛、痛經、白帶多、遺尿、陰部瘙癢癥、足跟痛等。

    下2:

    位置:在內側面中央,靠脛骨后緣。

    適應證:治療下2區病癥,如脅痛、側腹痛、過敏性腸炎。

    下3:

    位置:脛骨前緣向內1cm處。

    適應證:治療下3區病癥,如膝關節痛等。

    下4:

    位置:脛骨前緣與腓骨前緣的中點。

    適應證:治療下4區病癥,如股四頭肌部痛、膝關節炎、下肢痿痹證、下肢癱瘓、趾關節痛。

    下5:

    位置:在外側面中央。

    適應證:治療下5區病癥,如髖關節痛、踝關節扭傷等。

    下6:

    位置:靠跟腱外緣

    適應證:治療下6區病癥,如急性腰扭傷、腰肌勞損、骶髂關節痛、坐骨神經痛、腓腸肌痙攣、腳前掌趾痛。

    腕踝針操作方法

    選定進針點后,皮膚常規消毒,醫生左手固定進針點上部(拇指拉緊皮膚),右手拇指在下,食、中指在上夾持針柄,針與皮膚呈30度角,快速進入皮下,針體貼近皮膚表面,針體沿皮下表層刺入一定深度,以針下有松軟感為宜。若病人有酸、麻、脹、沉感覺,說明針體深入筋膜下層,進針過深,須要調針至皮下淺表層。針刺深度約為1.5寸。針刺方向一般朝上,如病變在四肢末端則針刺方向朝下。

    針刺沿皮下淺表層進達一定深度后留針20-30min,不做捻轉提插。一般隔日一次,十次為一療程。急癥可每日一次。

    選進針點時:對局部病癥,選病癥所在的同側分區的進針點,對全身性病癥,如失眠、盜汗等可選兩側相應進針點。

    腕踝針注意事項

    (1)腕踝針進針一般應不同,進針痛時要調針,至不痛為度。調針時應將針退至皮下表淺部位,再重新進針。或檢查針尖是否沿縱行直線方向插入。

    (2)若出現頭昏,心慌等癥需將針退出以防暈針。

    眼針療法

    人的眼睛也不過幾厘米,小小的眼白睛分成八區,容納13個穴,各區的比例相等,但1、2、4、6、7五個區是肺、大腸、腎、膀胱、肝、膽、心、小腸,脾、胃各占二分之一,平分春色。3、5、8區是上焦、中焦、下焦,自占一個整區。眼針穴不另取穴名,屬于某區即名某區名,如“上焦區”、“肝區”等,總名“眼針眶區十三穴”。穴的位置均距眼眶2毫米。整個經區也不過指頭大小,與經穴和經外奇穴差不多,而一區兩穴的就更小了。找穴時以瞳孔為中心,按鐘表的比擬把各區分辨清楚,每個穴占據眶內眶外一定的范疇,找穴要準是首要條件。

    眼圖八區與臟腑的關系,口訣:

    乾一肺大腸,坎二腎膀胱,

    艮三屬上焦,震四肝膽藏,

    巽五中焦屬,離六心小腸,

    坤七脾和胃,兌八下焦鄉。

    以鐘表比擬眼圖表

    左眼右眼
    順時針進行逆時針進行
    1自10時30分至12時1自1時30分至零時
    2自零時至1時30分2自12時至10時30分
    3自1時30分至3時3自10時30分至9時
    4自3時至4時30分4自9時至7時30分
    5自4時30分至6時5自7時30分至6時
    6自6時至7時30分6自6時至4時30分
    7自7時30分至9時7自4時30分至3時
    8自9時至10時30分8自3時至1時30分

    眼針取穴原則

    取穴即所用的穴,又名配穴。一般針灸取穴比較復雜。眼針療法取穴只有三種方法,

    循經取穴

    眼針循經取穴,即確診病屬于哪一經即取哪一經區穴位,或同時對癥取兒個經區。

    看眼取穴

    據觀眼識病哪個經區絡脈的形狀、顏色最明顯即取哪一經區穴。

    病位取穴

    按上、申、下三焦劃分的界限,病在哪里即針所屬上、申、下哪個區。例如頭痛項強,不能舉臂,胸痛等均針上焦區胃痛,脹滿,脅痛等針申焦區臍水平以下,小腹,腰臀及下肢,生殖、泌尿系統疾病均針下焦區。

    眶內眶外的刺法

    因為眼針療法是前所未有,從臨床探索而創造的,無參考材料,只靠實踐。最初是針眶內,雖然有效但往往引起針后出血。體針出血是常有的事情,用棉球一擦就可以解決。但眼睛不同其他部位,血末流出而淤積在球結膜下這就會引起眼珠赤紅或腫脹,數日乃至十余日才能恢復。以后想出一個方法,針刺之前,先用紗布冷敷使眼球的血管收縮然后針刺,

    這樣行針,出血的事故減少了,但不能完全沒有。以后把穴位移到眶外,出血的事故大大減少,但眶下四穴,如果刺著眼險皮下的血管往往引起眼皮烏青,讓患者不滿,我也感到慚愧。經過研究發現用針不合適是造成出血的主要原因。

    眼針的選針

    在眼睛上扎針,非同小可,用針要選什么樣的針呢,當然要細要短。經過實驗多種針最后比較,以29號直徑0.34毫米、長15毫米即0.5寸的不銹鋼針最為合適。從此就用這種針作為標準的眼針針具。

    眼針的練針

    針刺眼睛,唯一條件就是要便病人的眼睛不受損傷,這必須有一套新的練針方法。一般針灸醫生起碼要兩個條件,第一眼不花,第二手不顫,使用眼針更要具備這兩個基本條件。練針方法:用空的圓形或四方形盒子,不要盒蓋,糊上一層國產的厚點的白紙(太光滑的不適用),紙上畫好眼圖,和人的眼睛大小相仿,線條清晰,一個象人睜著眼睛一樣,一個閉著眼睛,前者練眶外進針,后者練眶內進針。把練針盒放在與人的眼睛同高的地方,要穩定不動搖。在眼圖上點上小米粒大的13個眼穴點。另外,再在眼圖外四周距離遠點隨便點上許多黑點也象小米粒大,星羅棋布。眼針的持針方法只用拇食兩個指頭捏住針柄,使針尖向前和手指同一方向。然后一手按住練針盒,一手針刺黑點,每天刺1000下,練到如矢中的針刺黑點絲毫不差的程度,然后再刺眼圖上的眼穴,直刺、斜刺、沿皮橫刺,輕刺到針尖刺到紙上而紙不破損,重刺則應針而入敏捷迅速。先練右手,后練左手,眼針要一針一針的,不能兩眼齊刺,但要求左右兩手都能熟練而準確的扎針。兩只手需要兩個月的時間,右手練20天,左手要練40天,達到左右開弓,得心應手的程度。盒上的白紙要每天一換。

    眼針各種刺法

    1、點刺法:在選好的穴位上,一手按住眼瞼,病人自然閉眼,在穴區輕輕點刺五次到七次,以不出血為度。

    2、眶內刺法:在眶內緊靠眼眶眼區中心刺入,眶內針刺是無痛的,但要手法熟練,刺入準確。眶內都用直刺,針尖向眼眶方面刺入。進針0.5寸。手法不熟時,切勿輕試。

    3、沿皮橫刺法:應用在眶外,在選好的經區,找準經區界限,向應刺的方向沿皮刺入,可刺入真皮達到皮下組織中,不可再深。眶外穴距眼眶邊緣2毫米。每區兩穴的不可超越界限。

    4、雙刺法:不論直刺、橫刺、刺入一針之后可在針旁用同一方向再刺入一針,能夠加強療效。

    5、表里配合刺法:也叫內外配合刺法,即在選好的眼穴上,眶內、眶外各刺一針,效果更好。

    6、壓穴法:在選好的區穴,用手指壓迫,病人感到酸麻為度。有的醫生用火柴棒、點眼棒、三棱針柄代用針刺,而效果相同。針刺的效果是有時間性的,病人如患疼痛癥,在醫院針刺已止痛,夜間在家又發生疼痛,怎么辦:有些病人提出這個問題,可囑其于疼痛發作時,手壓醫生針過的地方,效果亦佳。兒童,畏針的病人,路遠不能常來的病人都可以使用壓穴法。

    7、眼區埋針法:對療效不鞏固的病人,在眼區穴埋王不留、皮內針均可。

    8、電針法:不得氣的,經用眼針后5分鐘還不生效的病人,可在針柄上通電流以加強刺激,方法和一般電針一樣。

    9、繆刺法:一側有病,針患側無效時,可在對側眼區同名穴針刺之。

    10、配合其他療法:眼針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配合其他療法使用。如體針,頭針,梅花針,耳針,皮內針,按摩,氣功,藥物,水療,蠟療及各種體療。

    眼針進針法

    眼針進針要穩、準、快。一手持針,另一手按住眼瞼,把眼瞼緊壓在手指下面,右手拇食二指持針迅速準確刺入。在眶外的穴位均距離眼眶2毫米,眶上四穴在眉毛下際,眶下四穴與眼瞼相接,如不把眼瞼按在手指下邊而且按緊就有皮下出血的可能。

    眼針手法問題

    針灸手法據不完全統計有100多種。眼針的手法不同,快速刺入以后,不用提插、捻轉、開合任何手法。刺入以后病人感覺有麻酸脹痛或溫熱、清涼等感覺直達病所,是得氣得現象。如未得氣,可以把針提出1/3改換一個方向再刺入。或用手刮針柄,或用雙刺法。有的人怎么也不得氣,或因經絡麻痹,或因病程較久,病勢較重,多針幾次,亦可生效。

    眼針起針問題

    學習眼針應先學起針,后學扎針。起針時用右手二指捏住針柄活動幾下,緩緩拔出,少停幾秒鐘再慢慢提出,急用干棉球壓迫針孔片時,或交給病人自己按壓一會兒。

    眼針適應癥及配穴治療

    眼針的功能:止痛消腫,安神定志,理氣和血,通經活絡。

    配穴

    1、中風偏癱:針上焦區。

    2、急性扭傷:針下焦區。

    3、落枕:針雙上焦區。

    4、降血壓:針雙肝區。

    5、痛經:針雙下焦區。

    6、遺尿或尿頻:下焦區,肝區,腎區。

    7、心律不齊:雙心區。

    8、膈肌痙攣:中焦區。

    9、胃痙攣:中焦區。

    10、頭痛:上焦區,偏頭痛配膽區,后頭痛配膀胱區。

    其他適應癥

    1、目赤痛:肝區。

    2、近視:肝區配內睛明。

    3、眼瞼下垂:脾區,上焦區。

    4、針眼:脾區。

    5、電光性眼炎:上焦區,肝區。

    6、鼻炎:上焦區,肺區。

    7、音啞:肺區,上焦區。

    8、喉痛:肺區,上焦區。

    9、舌痛:心區。

    10、牙痛:上焦區,患側翳風(齲齒不效)。

    11、耳聾、耳鳴:肝區,上焦區。

    12、三叉神經痛:上焦區。第一支痛配瞳子髎;第二支痛配四白;第三支痛配頰車。

    13、面肌痙攣:上焦區,脾區。

    14、面癱:雙上焦區。

    15、項強:雙上焦區,膀胱區。

    16、五十肩:雙上焦區,大腸區。

    17、上肢不能舉:上焦區。

    18、老年慢性氣管炎:肺區,咳喘穴(大椎兩旁5分,向大椎斜刺5分深,不留針)。

    19、胸痛:上焦區,心區。

    20、背痛:上焦區,膀胱區。

    21、腰痛:下焦區,腎區。

    22、尿路結石腰痛:下焦區,腎區。

    23、腰脅痛:中焦區,肝區。

    24、坐骨神經痛:下焦區,患側膽區。

    25、胃痛:中焦區,胃區。

    26、膽囊炎:膽區。

    27、膽道蛔蟲:肝區,膽區。

    28、胰腺炎:中焦區,脾區。

    29、嘔吐:中焦區,胃區。

    30、拒食癥:胃區配四縫。

    31、便溏:大腸區。

    32、痢疾:下焦區,大腸區。

    33、便秘:大腸區,左腹結皮內針。

    34、膝關節痛:下焦區,膝眼。

    35、下肢痿軟:下焦區,腎區。

    36、足跟痛:下焦區,膽區。

    37、神經衰弱:上焦區,腎區,心區。

    38、月經不調:下焦區,肝區,腎區。

    39、陽痿:下焦區,大赫。

    眼針注意事項

    1、留針問題:眼針不宜留針過久,至少5分鐘,最長不可超過15分鐘。

    2、禁忌癥:除病勢垂危,搶救期間,精神錯亂,氣血虛脫已見絕脈者皆可用之。對震顫不止,躁動不安,眼瞼肥厚(俗名肉眼胞)可以不用。

    針灸大成針法

    明代針灸學家楊繼洲,名濟時,編著有《衛生針灸玄機秘要》一書,后經擴充輯集為《針灸大成》十卷。

    十二字手法及下手八法

    《針灸大成·三衢楊氏補瀉》:“針法玄機口訣多,手法雖多亦不過:切穴持針溫口內,進針循攝退針搓,指捻瀉氣針留豆,搖令穴大拔如梭。”

    楊氏將針法的基本操作步驟總結歸納為十二種(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即:爪切、指持、口溫、進針、指循、爪攝、針退、指搓、指捻、指留、針搖、指拔。同時又把進針時的一些基本操作歸納為“下手八法”,即:揣、爪、搓、彈、搖、捫、循、捻八種。

    楊氏十二手法

    手法操作作用
    爪切左手大指爪甲重切其針之穴令氣血宣散,然后下針不傷于營衛
    指持右手持針于穴上(準備進針)
    口溫入口中溫熱(此法今已不用)
    進針神定、息勻,審穴在何部分,重切經絡,少待方可下手(將針刺入)
    指循用指于所屬部分經絡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氣血往來,上下均勻,針下自然氣至沉緊
    爪攝隨經絡上下用大指爪甲切之針下邪氣滯澀不行者,其氣自通行也
    針退分明三部,一部一部緩緩而退(由深出淺)
    指搓轉針如搓線之狀,勿轉太緊泄氣
    指捻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內捻。……如出至人部,內捻者為之補,轉針頭向病所,令取真氣以至病所;……外捻者為之瀉,轉針頭向病所,令挾邪氣退至針下出也行氣,內外移行上下
    指留出針至于天部之際,在皮膚之間留一豆許,少時方出針(出針前稍作一停留)令營衛縱橫散
    針搖以指捻針如扶人頭搖之狀泄法:使孔穴開大,邪氣出如飛
    指拔待針下氣緩不沉緊,用指捻針如拔虎尾(起針)

    下針八法表

    手法作用方法
    取準孔穴凡點穴,以手揣摸其處,以法取之,按而正之,以大指爪切掐其穴,于中庶得,進退方有準
    免傷榮衛刺榮掐按其穴,以針而刺;刺衛撮起其穴,臥針而刺
    宣散氣血,欲使不痛爪而下之,左手重而切按,右手輕而徐入
    補瀉搓而轉者,如搓線之貌,勿轉太緊,左補右瀉
    先彈針頭,待氣至,卻進一豆許,先淺后深,自外推內
    先搖動針頭,待氣至,卻退一豆許,乃先深后淺
    欲補時,出針捫閉其穴
    令氣血宣散,邪氣散泄凡瀉針,必以手指于穴上四旁循之
    (行氣)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內捻。如出針,內捻令氣行至病所,外捻令邪氣至針下而出

    下手八法中爪、搓、搖、循、捻分別與爪切、指搓、針搖、指循、指捻五法相同。揣,主要是“以手揣摸其處”,探明穴位得準確位置。彈,是“先彈針頭”(針尾)再配合插針,是“補針之法”。捫,是在“欲出針時,就捫閉其穴,不令氣出,使血氣泄,乃為真補。”

    楊氏針法

    楊繼洲在繼承前人針法的基礎上,對補瀉手法進行了總結,并有所發揮。《針灸大成·經絡迎隨設為問答》中論述了補針與瀉針之要法。《針灸大成·三衢楊氏補瀉》中,較為全面介紹了燒山火、透天涼、陽中隱陰、陰中隱陽、留氣法、運氣法、提氣法、中氣法(即納氣法)、蒼龍擺尾(即青龍擺尾)、赤鳳搖頭、龍虎交戰、龍虎升降、五臟交經、通關交經、膈角交經、子午搗臼、子午補瀉、子午傾針、進火、進水等法。其中有些手法均源出于《金針賦》,其內容已見《金針賦·論針法》一節中,不再重復。

    補針與瀉針要法

    楊氏將針法補瀉歸結有補針要法和瀉針要法,見于《針灸大成·經絡迎隨設為問答》中:

    “補針之法,左手重切十字縫紋,右手持針于穴上,次令病人咳嗽一聲,隨咳進針,長呼氣一口,刺入皮三分。針手經絡者,效春夏停二十四息;針足經絡者,效秋冬停三十六息。催氣針沉,行九陽之數,捻九撅九,號曰天才。少停呼氣三口,徐徐又插至筋骨之間三分,又如前息數足,復覺針下沉澀,再以生數行之,號曰地才。再推進一豆,謂之按,為截,為隨之。此為極處,靜以久留,卻須退針至人部,又待氣沉緊時,轉針頭向病所,自覺針下熱,虛羸癢麻,病勢各散。針下微沉后,轉針頭向上,插進針一豆許,動而停之,吸之乃去,徐入徐出,其穴急捫之。岐伯曰:下針貴遲,太急傷血;出針貴緩,太急傷氣,正謂針之不傷于榮衛也。是則進退往來,飛經走氣,盡于斯矣。”

    “凡瀉針之法,左手重切十字縱紋三次,右手持針于穴上,次令病人咳嗽一聲,隨咳進針,插入三分,刺入天部,少停直入地部,提退一豆,得氣沉緊,搓拈不動,如前息數盡,行六陰之數,捻六撅六,吸氣三口,回針提出至人部,號曰地才。又待氣至針沉,如前息數足,以成數行之,吸氣二口,回針提出至天部,號曰天才。又待氣至針沉,如前息數足,以成數行之,吸氣回針,提出至皮間,號曰天才,退針一豆,謂之提,為擔,為迎也。此為極處,靜以久留,仍推進人部,待針沉緊氣至,轉針頭向病所,自覺針下冷,寒熱痛癢,病勢各退,針下微松,提針一豆許,搖而停之,呼之乃去,疾入徐出,其穴不閉也。”

    根據以上記述,可以看到:

    (1)進、退針法:無論補法瀉法,進針都和《神應經》一樣,隨咳進針,以免損傷經氣。補法分三部而進,是徐進的方法,先在淺層施行手法,次在中層施行手法,再在深層施行手法。瀉法在刺入淺層稍停后直接刺入深層,先在深層施行手法,次在中層施行手法,再在淺層施行手法,這樣分三部而退,是徐退的方法。

    (2)呼吸法:補法中隨呼氣而推進,瀉法中隨吸氣而退回。

    (3)撚撅法:撚,就是捻轉;撅,就是提插。參照楊氏其他手法,撚法,補可用左轉,瀉可用右轉;撅法,補可用緊按慢提,瀉可用緊提慢按。

    (4)陰陽數和生成數:補用九陽數或“生數”,瀉用六陰數或“成數”。如《針灸大成·醫案》:“虞紹東翁患膈氣之疾,形體羸瘦,藥餌難愈,召予視之。六脈沉澀,須取膻中以調和其膈,再取氣海以保養其源,而元氣充實,脈氣自盛矣。后擇時針上穴行六陰之數,下穴行九陽之數,各灸七壯;遂痊愈。”古代“河圖”中將一、二、三、四、五稱為“生數”,將六、七、八、九、十稱為“成數”。《針灸大成·醫案》:“王縉公乃弟患心癇疾數載矣……而刺照海、列缺,灸心俞等穴。其針待氣至,乃行生成之數而愈。”

    (5)擔截法:楊氏把擔截法解釋為提法和按法。當針分三部刺入地部后,“再推進一豆,渭之按,為截,為隨也。”當針分三部退出至天部后,“退針一豆,謂之提,為擔,為迎也。”“擔”與“截”,見于《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中。《針灸問對》:“截者,截穴,用一穴也;擔者兩穴,或手與足二穴,或兩手兩足各一穴也。一說右手提引謂之擔,左手推按謂之截;擔則氣來,截則氣去。”楊氏所取為兩說中的后一說。

    進火、進水法

    進火與進水兩法均由進退、搖動等法結合病人的呼吸組合而成。進火法,屬熱補法。《針灸大成·三衢楊氏補瀉》:“初進針一分,呼氣一口,退三退,進三進,令病人鼻中吸氣,口中呼氣三次,把針搖動,自然熱矣。如不應,依前導引。”針法是:進針后,結合病人的呼吸先退后進和應用搖法,動搖針尖而進之,以促使溫熱感的產生。

    進水法,屬涼瀉法。《針灸大成·三衢楊氏補瀉》:“初進針一分,吸氣一口,進三進,退三退,令病人鼻中出氣,口中吸氣三次,把針搖動,自然冷矣。”針法是:進針后,結合病人的呼吸先進后退和應用搖法,動搖針柄而退之,以促使涼感的產生。

    子午補瀉、龍虎升降

    《針灸大成·經絡迎隨設為問答》:“子午補瀉……此乃宣行榮衛之法也。故左轉從子,能外行諸陽;右轉從午,能內行諸陰。”“然病有陰陽寒熱之不同,則轉針取用出入當適其所宜。假令病熱,則刺陽之經,以右為瀉,以左為補;病寒則刺陰之經,以右為補,左為瀉。此蓋用陰和陽,用陽和陰,通變之法也。”子午補瀉即左右捻轉補瀉。左轉為順轉,從子轉向午;右轉為逆轉,從午轉向子。楊氏根據病癥性質不同,以左右來區分補瀉。

    龍虎升降為行氣之法,《針灸大成·三衢楊氏補瀉》:“龍虎升降……先以右手大指向前拈之,入穴后,以左手大指向前捻,經絡得氣行,轉其針向左向右,引起陽氣,按而提之,其氣自行,如氣未滿,更依前法再施。”針法是:先將針用右手大指向前捻入穴內,再用左手大指向前捻針,得氣后左右轉動針體,并下按上提(升降)。

    運氣法和提氣法

    運氣法:《針灸大成·三衢楊氏補瀉》:“運氣法,能瀉,先直后臥。運氣用純陰,氣來便倒針,令人吸五口,疼痛病除根。凡用針之時,先行純陰之數,若覺針下氣滿,便倒其針,令患人吸氣五口,使針力至病所,此乃運氣之法,可治疼痛之病。”針法是:先進針直刺作提插或捻轉六數,得氣后將針斜向病所,叫病人深吸氣五口,使氣至病所,可以止痛。

    提氣法:《針灸大成·三衢楊氏補瀉》:“提氣法……凡用針之時,先從陰數,以覺氣至,微拈輕提其針,使針下經絡氣爽,可治冷麻之癥。”針法是:運針時先用六陰數,得氣后稍加捻轉并輕輕上提,可治冷麻頑痹等證。

    關于針法補瀉作用的論述

    楊氏對針法補瀉的原理也作了闡述,《針灸大成·經絡迎隨設為問答》中說:“……欲治經脈,須調榮衛,須假(借助)呼吸。經曰:衛者陽也,榮者陰也;呼者陽也,吸者陰也。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者,即是取氣于衛。吸則內針,以得氣為故者,即是置氣于榮也。”這是從營衛陰陽來分析補瀉法的要領。淺層為衛,屬陽;深層為營,屬陰。呼則氣出,為陽;吸則氣入,為陰。補法須從營置氣。“衛氣者,浮氣也,專主于表;榮氣者,精氣也,專主于里。”“當知榮衛內外之出入,經脈上下之往來,乃可行之。夫榮衛者陰陽也……乃是因其陰陽內外而進退針耳。至于經脈為流行之道……乃是因其氣血往來,而順逆行針也。大率言榮衛者,是內外之氣出入;言經脈者,是上下之氣往來。各隨所在順逆而為刺也。”認為針刺補瀉法離不開營衛氣血的深淺出入和上下往來。以順其氣為補,逆其氣為瀉。“陽下之曰補,陰上之曰瀉。”因為陽氣生于外,所以補法要使陽氣入內;陰氣生于內,因此瀉法要使陰氣外出。營衛氣血說是補瀉的理論基礎,“百病所起,皆始于榮衛,然后淫于皮肉筋脈,……是以刺法中但舉榮衛,蓋取榮衛逆順,則皮骨肉筋之治在其中矣。”榮衛之氣均出自谷氣,所以楊氏指出:“凡刺淺深,驚針則止;凡行補瀉,谷氣而已。”

    補瀉的大小之分

    楊氏認為“刺又大小”,有手法較輕(平和)的“平補”“平瀉”(小補、小瀉);有手法較重的“大補”“大瀉”。《針灸大成·經絡迎隨設為問答》:“問:刺有大小?答曰:有平補、平瀉,謂其陰陽不平而后平也。陽下之曰補,陰上之曰瀉,但得內外之氣調則已。用大補、大瀉,惟其陰陽俱有盛衰,內針于天地部內俱補俱瀉,必使經氣內外相通,上下相接,盛氣乃衰,此名調陰換陽,一名接氣通經,一名從本引末。審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來以去之,其實一義也。”所稱“平補,平瀉”是指手法較輕、刺激量較小的補瀉手法,而“大補、大瀉”則是手法較重,刺激量較大的補瀉手法。平補、平瀉只用輕慢柔和、由淺而深(補)或由深而淺(瀉)的捻轉和提插法,使內外(深淺)之氣調和即可。大補、大瀉則要分別在天部、地部(或分天、人、地三部)每一部都施行補瀉手法,以達到經氣內外相通、上下相接。如燒山火、透天涼之類。

    由此可以看出:“補法”有屬于弱刺激,有屬于強刺激。“瀉法”也是如此,有屬于強刺激,有屬于弱刺激。也就是說,有屬于弱刺激的“平補平瀉”,有屬于強刺激的“大補大瀉”。

    透穴針法的應用

    金、元時期的針灸家提出“一針兩穴”的透穴針法,這是采用不同的方向、角度和深度以同一針作用于兩個穴位來增加針刺的強度。有四肢內外側或前后側相對穴位的“直透”,各部上下方或前后方鄰近穴位之間的“橫透”,以及一穴透刺多穴的“多向透”等法。如《玉龍歌》:“偏正頭風痛難醫,絲竹空金針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針兩穴世間稀。”楊氏在注解中又補充了許多實例,如風池透風府或合谷透勞宮治偏正頭風。印堂透左右攢竹治小兒驚風。地倉透頰車或頰車透地倉治口眼喎斜。頭維透額角治頭疼、眩暈。瞳子髎透魚腰治目紅腫痛。膝關透膝眼治膝腫痛。昆侖透太溪治腿足紅腫。間使透支溝治瘧疾。液門透陽池治手臂腫痛。采用透穴針法可擴大刺激面以增強針刺的強度,或使針刺感應易于擴散傳導。

    金針賦針法

    《金針賦》是一篇專論針法的著作,為明初針灸學家徐鳳所寫。

    《金針賦》共分九節,內容以針刺手法為主,簡明扼要,便于記誦,對后世影響很大。

    下針十四法

    針刺基本手法,竇漢卿《針經指南》中歸納為下針十四法。即動、搖、進、退、搓、盤、彈、捻、循、捫、攝、按、爪、切等法。《金針賦》對此作了總結歸納,把它連貫起來說:“爪而切之,下針之法;搖而退之,出針之法;動而進之,催針之法;循而攝之,行氣之法;搓則去病;彈則補虛;肝腹盤旋,捫為穴閉;重沉豆許曰按,輕浮豆許曰提;一十四法,針要所備。

    調氣與運氣法

    《金針賦》四將能調節控制針刺感應向一定方向擴散傳布的針刺方法稱為調氣、運氣法:“調氣之法,下針至地之后,復人之分。欲氣上行,將針右捻;欲氣下行,將針左捻。……氣不至者,以手循攝,以爪切掐,以針搖、動、進、捻、搓、彈。直待氣到,以龍虎升騰之法,按之在前。使氣在后;按之在后,使氣在前;運氣走到疼痛之所,以納氣之法,扶針直插,復向下納,使氣不回。”運氣下次到疼痛之所上指使針刺感應趨向于病痛部,也就上說使“氣到病所”。《針經指南》曾提到:“捻針,使氣下行到病所。”近人多稱之為“行氣法”。主要應用捻針法或指壓法,也可配合使用溫灸法捻針法雖可促使針感的產生和擴散,但《金針賦》所述以左捻或右捻來控制針感的上行或下行,則較難掌握。而以手指按前或按后的方法,則是一種較好的使氣到病所的方法。如要使氣向上,可用左手拇指緊壓穴位下方“閉其下氣”,則氣得以上行;如要使氣向下,可緊壓穴位上方“閉其上氣”,則氣得以下行。運氣后再將針直插按納,使氣不回流,稱為“納氣法”。《針灸大成·經絡迎隨設為問答》:“有病道遠者,必先使氣直到病所。”說明針刺時出現“氣到病所”現象,可以加強治療效果。

    飛經走氣四法

    飛經走氣包括青龍擺尾、白虎搖頭、蒼龜探穴、赤鳳迎源四法。簡稱“龍虎龜鳳”,均屬“通經接氣大段之法”。“若關節阻澀,氣不過者”,可起“過關過節催運氣”的作用。適用于經絡氣經接氣的催氣手法,以促使針感通經過關而達病所。

    青龍擺尾

    《金針賦》:“青龍擺尾,如扶船舵,不進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撥動。”針法是:斜向淺刺或先深后淺,針尖刺向病所,然后將針柄緩緩擺動,好像手扶船舵或左或右以正航向一樣,以推動經氣的遠行。本法在《針灸大成·三衢楊氏補瀉》中稱“蒼龍擺尾”。

    白虎搖頭

    《金針賦》:“白虎搖頭,似手搖鈴,退方進圓,兼之左右,搖而振之。”方,指提插;圓,指捻轉。針法是:將針捻入,并用中指撥動針體使針左右搖動,再予上提,同時進行搖振,有如用手搖鈴一般,可以推動經氣。

    蒼龜探穴

    《金針賦》:“蒼龜探冷凍,如入土之象,一退三進,鉆剔四方。”針法是:將針刺入穴位后,扤退到淺層,然后更換針尖方向,上下左右多向透刺,逐漸加深,如龜入土探穴四方鉆剔,有通行經氣的作用。

    赤鳳迎源

    《金針賦》:“赤鳳迎源,展翅之儀,入針到地,提到天,候針處搖籃,復進其元(指人部、中層),上下左右,四圍飛旋。”針法是:先將針刺入深層得氣扯再上提到淺層,候針自搖,再插入中層,然后用提插捻轉,結合一捻一放,形如赤鳳展翅飛旋,有通行經氣的作用。

    治病八法

    《金針賦》描述了燒山火、透天閔、陽中隱陰、陰中隱陽、子午搗臼、進氣與龍虎交戰、留氣、抽添等手法,稱為治病八法。成為后世補瀉手法中的主要內容。由于這此手法的操作步驟較多,所以對其中一些動作規范化,定出了一定的次數。即分別以九或六作為基數,一般補法用九陽數,瀉法用六陰數。如補法用三九二十七,或七七四十九(少陽),或九九八十一(老陽)數。瀉法用三六一十八,或六六三十六(少陰),或八八六十四(老陰)數。“指下玄微,胸中活法,一有未應,反復再施。”

    燒山火、透天涼

    《金針賦》:“燒山火,治頑麻冷痹。先淺后深,用九陽而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插針,除寒之有準。”《針灸大成·三衢楊氏補瀉》:“燒山火能除寒,三進一退熱涌涌。……凡用針之時,須拈運入五分之中,行九陽之數,……漸漸運入一寸之內,三出三入,慢提緊按。若覺針頭沉緊,其針插之時。熱氣復生,冷氣自除。未效,依前再施也。”針法是:視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作淺、中、深三層或淺、深兩層操作。先淺后深,每層(部)依次各作緊按慢提(或用捻轉)法九數,然后退針至淺層,稱之為一度。如此反復施術數度,使之能引起溫熱感。本法也可結合其他補瀉手法中的補法同用,如在病人呼氣時進針插針,吸氣時退針出針,出針后迅速捫閉針孔等。《醫學入門》還“扳倒針頭,令患人吸氣五口,使氣上行,陽回陰退。”

    燒山火法,為針刺補法的綜合應用。通過手法使陽氣入內,可使病人在局部或全身出現有溫熱感,所以稱作“燒山火”。《素問·針解篇》:“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所以說燒山火適用于頑麻冷痹等虛寒之證。

    《金針賦》:“透天涼,治肌熱骨蒸。先深后淺,用六陰而三出三入,緊提慢按,徐徐舉針,退熱之可憑。”《針灸問對》:“一次疾插入地,三次慢按至天,故曰疾按慢提。”《針灸大成·三衢楊氏補瀉》:“透天閔能除熱,三退一進冷冰冰。……凡用針時,進一寸內,行六陰之數……若得氣,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鐘退而伸之,退至五分之中,三入三出,緊提慢按,覺針頭沉緊,徐徐舉之,則閔氣自生,熱前不見古人自除。如不效,依前法再施。”

    針法是:針刺入后直插深層,分伯淺、中、深三層或淺、深兩層操伯。先后淺,依次在每一層中各緊提慢摟(或捻轉)六數,稱之為一度。如此反復施術數度,使之能引起涼感。本法也可結合其他補瀉手法中的瀉法同用,如在病人吸氣時進針插針,在呼氣時退針出針,出針時搖大其孔,不捫其穴等。

    透天涼一法與燒山火相對,為針刺瀉法的綜合應用。通過手法使陰氣向外,可使病人出現涼感,所以稱伯“透天涼”。《素問·針解篇》:“滿而泄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所以說透天涼適用于肌熱骨蒸等熱證。

    綜合來看,燒山火與透天涼兩法主要以徐疾法中的三進一退或一進三退和提插法中的緊按慢提或緊提慢按結合九六數等法組合而成。

    三進一退,即分三部(淺、中、深三層)依次逐步推進,而一次直接退針。三進而一退,體現了徐進疾出的補法原則。一進三退則相反,一次推進到深層,再分三部依次逐步退針。一進而三退,體現了疾進徐出的瀉法原則。

    緊按慢提在《醫學入門》中狣“慢提急按”。緊與慢是指在啎握的基礎上,上下提插時用力的輕或重和動作的快或慢。緊,指較快較重;乙,指較緩較輕。既緊按,相對的就有慢提,這樣一快一慢及一重一輕的一插一提就形成了緊按慢提這一連續動作。緊提慢按(急提慢按)則與此相反。既緊提就有慢按,形成了一快一慢及一重一輕的一提一插的緊提慢按法。根據《難經》的記載,補法須“從衛取氣”“推而內(納)之”,所以采用以按納為主的緊按法。瀉法須“從榮(營)置氣”“動面伸之”所以采用以抽提為主的緊提法。

    應用燒山火或透天涼法,以選用肌肉比較豐厚處的穴位為宜,頭面、胸壁、肢端等肌肉淺薄處的穴位不宜使用。當得氣感應強時,手法也不宜太重,重復次數不要太多。經過數度操作而始終未引起溫熱或涼感的,更不可強為其難。

    陽中隱陰、陰中隱陽

    陽中隱陰(陽中之陰)為先補后瀉法。《金針賦》:“陽中之陰,先寒后熱。淺而深,以九六之法,則先補后瀉也。”《針灸大成·三衢楊氏補瀉》:“凡用針之時,先運入五分,乃行九陽之數,如覺微熱,便運一寸之內,卻行六陰之數,以得氣,此乃陽中隱陰,可治先寒后熱之證,先補后瀉也。”針法是:視穴位的可刺深度,分淺(五分)、深(一寸)兩層操作。先在淺層行補法—緊按慢提九數,再進入深層行瀉法—緊提慢按六數。

    陰中隱陽(陰中之陽)與陽中隱陰對稱,為先瀉后補法。《金針賦》:“陰中之陽,先熱后寒。深而淺,以六九之方,則先瀉后補也。”《針灸大成·三衢楊氏補瀉》:“凡用針之時,先運一寸,乃行六陰之數,如覺微涼,即退至一分之中,卻行九陽之數,以得氣,此乃陰中隱陽,可治先熱后寒之證,先瀉后補也。”針法操作順序與陽中隱陰相反,進針后先在深層行瀉法—緊提慢按六數,再退到淺層行補法—緊按慢提九數。

    陽中隱陰和陰中隱陽兩法主要由徐疾法和提插法,亦可用捻轉法組合而成,均屬補瀉兼施法,適用于虛實夾雜之證。

    子午搗臼、龍虎交戰

    子午搗臼:是一種捻轉提插相結合的針刺手法。子午,指左右捻轉;搗臼,指上下提插。《金針賦》:“子午搗臼,水蠱膈氣。落穴之后,調氣均勻,針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轉之,千遭自平。”針法是:進針得氣后,先緊按慢提九數,再緊提慢按六數,同時結合左右捻轉,反復施行。本法導引陰陽之氣,補瀉兼施,又有消腫利水伯用,可用于水腫,氣脹等證。

    龍虎交戰:則通過左右反復交替捻轉以鎮痛。龍,指左轉,虎,指右轉;左轉右轉兩法反復交替進行稱“交戰”。《金針賦》:“龍虎交戰,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針。”針法是:進針后先以左轉為主,即大指向前用力捻轉九數;再以右轉為主,即大指向后用力捻轉六數;如此反復施行多次,也可分淺、中、深三層重復進行。《針灸大成·三衢楊氏補瀉》:“龍虎交戰手法,三部俱一補一瀉。……凡用針時,先行左龍則左拈,凡得九數,陽奇零也。卻行右虎則右拈,凡得六數,陰偶對也。乃先龍后虎而戰之,以得氣補之,故陽中隱陰,陰中隱陽,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針,乃得返復之道,號曰龍虎交戰,以得邪盡,方知其所,此乃進退陰陽也。”

    子午搗臼與龍虎交戰兩法均以捻轉為主。左轉為“子”為“龍”(陽),右轉為“午”為“虎”(陰)。《醫學入門》:“從子至午,左行為補;從午至子,右行為瀉。”左轉用九陽數,右轉用六陰數。

    進氣、留氣與抽添法

    進氣法:主要是在深層施行補法。《金針賦》:“進氣之決:腰背肘膝痛,渾身走注疼。刺九分,行九補,臥針五七吸,待氣上行。”針法是:進針后刺入深層(九分)施行補法,如緊按慢提九數,然后留針片刻。

    留氣法:由徐疾和提插法組合而成。《金針賦》:“留氣之決:痃瘕癖癥,針刺七分,用純陽,然后乃直插針,氣來深刺,提針再停。”針法是:進針后刺入中層(七分),施行補法,如緊按慢提九數,然后將針直插至深層,再提針回原處,使氣留針下而消積聚。《針灸大成·三衢楊氏補瀉》:“留氣法能破氣,伸九提六。留氣運針先七分,純陽得氣十分深,伸時用九提時六,癥瘕消溶氣塊勻。凡用針之時,先運入七分之中,行純陽之數,若得氣,便深刺一寸中,微伸提這,卻退至原處;若未得氣,依前法再行,可治癥瘕氣塊之疾。”

    抽添法:抽,指上提法;添,指按納。本法操作時要淺、深、上下提插搜尋,一提再提,一按再按,所以用“抽添”為名。《金針賦》:“抽添之訣,癱瘓瘡癩。取其要穴,使九陽得氣,提按搜尋,大耍運氣周遍,扶針直插,復向下納,回陽倒陰。”針法是進針后先提插或捻轉九數以促使行氣,再向周圍伯多向提插,然后再向下直刺按納。《針灸問對》:“抽添即提按出納之狀。抽者,提而數拔也;添者,按而數推也。”

    難經針法

    《難經》是一部闡述《內經》中有關脈學、經絡、臟腑、疾病、腧穴、針法等問題的著作,相傳為秦越人(扁鵲)所作。全書以質疑問難開工共分八十一難,其中第六十九難至八十一難主要討論針法及其補瀉法的運用。《難經》進一步豐富了《內經》的理論,對后世針灸學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強調雙手行針

    左右雙手協同行針,《靈樞·九針十二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指出右手將針刺入穴位時,左手要同時配合加以輔助。《難經》作了進一步的闡述。《七十八難》:“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當刺之時,必先以左手厭(壓)按所針滎輸(泛指穴位)之處,彈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順針而刺之。”意指懂得針術的人是重視左手(押手)的作用的,不懂針術的人才只信賴右手(刺手)的作用,并且具體指出:當進針的時候,一定要先用左手按壓所要針刺穴位的所在處,通過彈、爪等法以宣導氣行,使右手所持之針得以順利刺入。另在《八十難》中說:“左手見氣來至,乃內(納,推進)針,針入見氣盡,乃出針。是維有見加入,有見如出也。”說明左右雙手得協同配合,不僅僅是單指進針這一方面。臨床實踐證明,在定穴及進針、候氣、催氣、得氣、補瀉、出針等整個行針過程中,如能充分運用左右雙手的協同配合,可以探明穴位的所在,促使經氣的聚散,以及感知穴位處的皮肉筋脈骨分布和氣血循行等情況,減輕或免除進出針時的不適感,穩定腧穴部位和針身以便各種手法的施行等。所以雙手行針法為后世針灸家廣泛應用。

    補瀉分清營衛

    營衛之氣的運行,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散布在淺表;營氣行于經隧,處于深里。所以刺衛者宜淺,刺營者宜深。《七十一難》說:“針陽者,臥針而刺之”意指針刺屬于陽得衛分(淺層)要沿皮橫刺,以免損傷深層的營氣。“刺陰者,先以左手攝按所針滎俞之處,氣散乃內針”,意指針刺屬于陰的營分(深層)要先用左手按壓穴位,使淺層的衛氣散開后,方可刺入,以免損傷淺表的衛氣。要求“刺榮無(毋)傷衛,刺衛無傷榮”。這說明針刺候氣時對深淺度要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如當深反淺,則未及于營而反傷于衛;當淺反深,則誅伐太過而損及于營。《七十六難》說:“當補之時,從衛取氣;當瀉之時,從榮置氣。……榮衛通行,此其要也。”《七十八難》中更為具體地指出:“得氣,因推而內(納)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就是說在進針得氣后,將針推進下插的為補法;將針動伸上提的為瀉法。因為補法系從衛分取氣,由淺向深按插,是從衛分引氣深入以納之。瀉法系從營分散氣,由深向淺抽提,是從營分引氣外出以散之。《醫學入門》:“補則從衛取氣,宜輕淺而針,從其衛氣隨之于后而濟其虛也。瀉則從榮棄置其氣,宜重深而刺,取其榮氣迎之于前而瀉奪其實也。”《難經》所說的“推而納(進)之”(以按為主)和“動而伸之”(以提為主)是《靈樞》補瀉法的推衍。后世針灸家以《金針賦》為代表,又演變為:補法用先淺后深,緊按慢提法;瀉法用先深后淺,緊提慢按法。《七十八難》提到:“不得氣,乃與男外女內;不得氣,是謂十死不治也。”就是說假如針刺時未能得氣,男子可用淺提法候氣于衛分(外),女子可用深插法候氣于營分(內)。如久求而不得氣,說明營衛之氣衰竭,病情較為危重。

    論述迎隨與調氣

    《七十二難》說:“所謂迎隨者,知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也。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知其內外表里,隨其陰陽而調之。”迎,指瀉法;隨,指補法。運用補瀉針法必須知曉營衛氣血的傳注分布和盛衰,根據它的順逆以行補瀉。順著經氣以益其不足為補,所以稱為隨;逆著經氣以損奪其有余為瀉,所以稱為迎。疾病的產生往往是陰陽失調的緣故,所以針刺調氣也必須以陰陽為基礎,以人體內外表里之間的關系為依據,對陰陽的盛衰進行調治。這與《靈樞·終始》:“瀉者迎之,補者隨之,知迎知隨,氣可令和。和氣之方,必通陰陽。”《靈樞·根結》:“用針之要,在于知調陰與陽。”之意相近。以后,元、明針灸醫家將各種針刺補瀉概稱迎隨。如補法采用順緊方向而刺,由淺入深(以插法為主)而刺、當氣血衰少時刺,為隨;瀉法采用逆經方向而刺,由深出淺(以提法為主)而刺,當氣血旺盛時刺,為迎。《針灸大成》中論述針刺補瀉法的一節,即以“經絡迎隨設為問答”作為標題。《濟生拔萃》中有《云岐子論經絡迎隨補瀉法》。后世據此說又引伸具體化而成“針向補瀉”,如《醫學入門》引《圖注難經》說:“手三陽從手至頭,針芒(尖)從外往上為隨,針芒從內往下為迎;足三陽從頭至足,針芒從內往下為隨,針芒從外往上為迎;足三陰從足至腹,針芒從外往上為隨,針芒從內往下為迎;手三陰從胸至手,針芒從內往下為隨,針芒從外往上為迎。”宋代丁德用在注釋《七十二難》時說:“夫榮衛通流,散行十二經之內,即有始有終。其始自中焦,注手太陰一經一絡,然后注手陽明一經一絡,其經絡有二十四,日有二十四時,皆相合。此凡氣始至而用針取之,名曰迎而奪之。其氣流注終而內針,出針捫穴,名曰隨而濟之。”以經脈與日時相配合以行補瀉,后為《針灸聚英》所闡發,發展而成“十二經病井滎輸經合補虛瀉實”法,實即現在所稱的子午流注針法的一種——納支法。

    針法結合腧穴特性

    針法補瀉除涉及人體功能狀態、針灸作用方式外,腧穴選用也是一個因素,《難經》中主要介紹了以五腧穴為基礎,依據五行生克的關系,通過配穴的形成而創立的“補母瀉子法”和“瀉南補北法。”

    補母瀉子法

    《六十四難》根據《靈樞·本輸》及陰陽剛柔相濟的原理,以五腧穴配屬五行:陰經為井木、滎火、輸土、經金、合水;陽經為井金、滎水、輸木、經火、合土。配十天干則肺屬辛金、大腸屬庚金;腎屬癸水,膀胱屬壬水;肝屬乙木,膽屬甲木;心、心包屬丁火,小腸、三焦屬丙火;脾屬巳土、胃屬戊土。按照五行相生關系,每條經各有一個“母穴”和一個“子穴”。“母能令子虛,子能令母實”,所以《六十九難》提出了“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的補瀉法。如肺屬金,肺虛可補其母穴——輸(土)穴太淵;肺實可瀉其子穴——合(水)穴尺澤。《七十九難》也舉例作了說明:“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假令心病,瀉手心主俞,是謂迎而奪之者也;補手心主井,是謂隨而濟之者也。”瀉可取心包(火)經的輸(土)穴大陵,補可取心包(火)經的井(木)穴中沖。

    補母瀉子法除用本經穴位外,也可應用相關經脈上的穴位。如肺虛可用脾(土)經穴位,或補脾經輸(土)穴太白;肺實可用腎(水)經穴位,或瀉腎經合(水)穴陰谷。《針灸大成·南豐李氏補瀉》:“凡針逆而迎奪,即瀉其子也,如心之熱病,必瀉于脾胃之分。針順而隨濟,即補其母也,如心之虛病,必補于肝膽之分。”即指心(火)之熱病可瀉脾、胃(土)經的穴位,心之虛病可補肝、膽(木)經的穴位。

    瀉南補北法

    《難經·七十五難》根據五行生克關系,指出對肝實肺虛之證,要用瀉心火,補腎水的方法治療。說是:“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東方屬木代表肝,西方屬金代表肺,南方屬火代表心,北方屬水代表腎。東方實,西方虛,即肝(木)實、肺(金)虛,是一種“木實侮金”的反克表現。補北(腎)瀉南(心)就是益水制火,即補腎瀉心。火(心)為木(肝)之子,瀉火能抑木,可奪肝(母)之實,又能減少其克金(肺)之力。水(腎)為金(肺)之子,補水可以制火(心),使火不能刑金,又能濟金以資肺(母)之虛,使金實得以制木。瀉南補北法可以說是對“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一說的補充。如果按照補母瀉子法,肝實肺虛,法當瀉心火補脾土,而這里為什么不補脾土而補腎水。清代葉霖《難經正義》中說:“夫五行之道,其所畏者,畏所克耳。今火大旺,水大虧,火何畏乎?惟其無畏,澤愈旺而莫能制,茍非滋水以求勝之,孰能勝也。……雖瀉火補水并言,然其要又在補水耳。……今補水而瀉火,火退則木氣削,又金不受克而制木,東方不實矣,金氣得平,又土不受克而生金,西方不虛矣。若以虛則補母言之,肺虛則當補脾,豈知肝氣正盛,克土之深,雖每日補脾,安能敵其正盛之勢哉?縱使土能生金,金受火克,亦所得不償失矣,此所以不補土而補水也。或疑木旺補水,恐水生木,或木愈旺,故聞獨瀉火不補水論,忻然而從之?殊不知木已旺矣,何待生乎。況水之虛,雖峻補不能復其本氣,安有余力生木哉,若能生木,則能生火矣。……瀉火補水,使金得平木,正所謂能治其虛。不補土,不補金,乃瀉火補水,使金自平,此法之巧而妙者。”

    瀉井刺滎法

    實熱證需瀉井穴時,《難經》中指出可以根據“實者瀉其子”的原則,改以滎穴來代替。《七十三難》:“諸井者,肌肉淺薄,氣少不足使之,刺之奈何?然:諸井者木也;滎者火也,火者木之子。當刺井者,以滎瀉之。”因為井穴在手足指(趾)端,此處皮肉淺薄,而氣藏于皮肉之內,則氣較為微小,不便使用針刺手法,所以說氣少不足使也。如胃經實證當瀉其井穴歷兌,可改用其滎穴內庭。元代汪機《針灸問對》說:“此說為瀉井者言也,若當補井,則必補其合。”因此有“瀉井須瀉滎,補井當補合”之說。

    針法合于四時

    春夏刺淺,秋冬刺深針

    刺深度視針刺部位、病證需要、針感程度而定,也要參考季節這個因素。《七十難》認為:“春夏者,陽氣在上,人氣變在上,故當淺取之;秋冬者,陽氣在下,人氣變在下,故當深取之。”認為人的氣血活動與季節有關。春夏季,自然界的陽氣向上,人體的陽氣也趨向淺層,所以針刺宜淺;秋冬季,自然界的陽氣向下,人體的陽氣也趨于深層,所以針刺宜深。“春夏溫,必致一陰者,初下針,沉之至腎肝之部,得氣,引持之,陰也。秋冬寒,必致一陽者,初內針,淺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氣,推內之,陽也。是謂春夏必致一陰,秋冬必致一陽。”意指春夏從深層(肝腎之部)引出陰氣(一陰),秋冬則宜從淺層(心肺之部)納入陽氣(一陽)。

    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輸,秋刺經,冬刺合

    《七十四難》:“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滎者,邪在心;季夏刺輸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腎。……四時有數,而并系于春夏秋冬者也。針之要妙,在于秋毫者也。”認為井、滎、輸、經、合五腧穴,是與季節相聯系的,針刺時要加以注意。其具體內容與《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中“冬刺井”、“春刺滎”、“夏刺輸”、“長夏刺經”、“秋刺合”以及《靈樞·四時氣》中“春取經、血脈、分肉之間”、“夏取盛經孫絡”、“秋取經輸。邪在府,取之合”、“冬取井滎”說法有所不同。擇要列表對照如下

    時處《靈樞·本輸》《靈樞·四時氣》《素問·水熱穴論》《難經·七十四難》春春取絡脈諸滎大經分肉之間。甚者深取之,間者淺取之春取經、血脈、分肉之間。甚者深刺之,間者淺刺之春取絡脈分肉間(肝氣始生……經脈常深,其氣少,不能深入)春刺井(邪在肝)夏夏取諸輸孫絡肌肉皮膚之上夏取盛經孫絡,取分間,絕皮膚夏取盛經分腠(心氣始長……邪居淺也)夏刺滎(邪在心)秋秋取諸合,余如春法秋取經、輸;邪在府,取之合秋取經、輸(肺將收殺……取輸以瀉陰邪,取合以虛陽邪)秋刺經(邪在肺)冬冬取諸井、諸輸之分,欲深而留之冬取井、滎,必深以留之冬取井、滎(腎方閉……取井以下陰逆,取滎以實陽氣)冬刺合(邪在腎)

    內經針法

    《內經》包括《靈樞》和《素問》兩部書,各八十一篇。主要從陰陽、臟腑、經絡、病機、診法、治則、針灸、按摩、方藥、疾病、攝生等各方面,對人體的生理活動、病理變化以及診斷治療方法作了較為全面而系統的論述,奠定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礎。

    《內經》中關于針法的論述涉及到針刺的器具、持針的法則、刺法的種類、補瀉手法的區分、針刺劑量的掌握、針刺的宜忌、針灸醫師的應備條件以及某些疾病的針刺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刺法和補瀉法。

    針刺補瀉的原則

    《靈樞·官能》:“用針之服,必有法則。”針灸臨床必須根據病癥的屬虛屬實而施行補法或瀉法。《靈樞·經脈》:“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靈樞·九針十二原》:“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這些都是關于補虛瀉實方面的論述。針刺補虛、瀉實就是要從臨床具體情況出發,針對不同病人和不同病情、不同時間,選用恰當的經絡穴位,運用適當的補瀉方法,對正氣虛弱的病證,起到扶正(補)的作用;對病邪偏盛的病癥,起到祛邪(瀉)的作用。《素問·寶命全角論》:“刺虛者須其實(補),刺實者須其虛(瀉)。”因此說掌握好針刺補瀉手法也是針刺作用產生的關鍵之一。《靈樞·刺節真邪》:“用針之類,在于調氣。”調氣可以說是在得氣的基礎上適當調節其感應,以起到調整人體功能、增強人體抗病能力等作用。《靈樞·終始》:“凡刺之道,氣調而止。”就是指針刺治療以達到氣調為目的。

    施行補瀉的依據

    1、明辨經絡

    施行針灸首先要熟悉經絡理論。《靈樞·本輸》說:“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絡脈之所別處,五輸之所留,六腑之所與合……闊數之度,淺深之狀,高下所至。”指出針刺補瀉法的運用即以經絡理論為指導。針灸的作用主要是調理氣血以達到扶正祛邪。臨床上辨證施治,都離不開經絡。

    《靈樞·衛氣失常》說:“夫病變化,浮沉深淺,不可勝窮,各在其處,病間(輕)者淺(刺)之,甚(重)者深之,間者小之,甚者眾之,隨變而調氣”。意指根據病變部位的深淺和病情的輕重等情況,分別采用適當的刺法以達到調氣。

    2、審察形神

    《靈樞·終始》:“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氣。”《靈樞·壽夭剛柔》:“……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針灸治療前必須診察患者體質、形態的強弱與神氣的盛衰。

    3、辨別虛實

    《靈樞·通評虛實論》:“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虛與實概括了邪與正的關系。由于針灸的作用在于調整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使其恢復平衡,所以《內經》總結針灸治療的基本原則是補虛瀉實。針灸施治之前,必須明辨虛實,即通過四診合參對病癥作出正確診斷。對針灸治療來說,更須審察其經絡的虛實情況,以及針刺穴位時指下感覺以分虛辨實。

    《官針》篇論刺法

    《靈樞·官針》篇記載的各種刺法,主要是討論如何使用九針來治療不同病癥。其中有以九針應九變的“九刺”。另根據病變部位的深淺、大小等不同,提出了刺淺、刺深和發針多少以及運用不同的針刺角度,以適應十二經的各種病癥的“十二刺”。“五刺”是針對五臟有關病變而提出的。“三刺”是指毫針刺入皮膚后,分淺中深等三種不同深度的分層刺法,后世發展為燒山火、透天涼等綜合補瀉法。

    《靈樞·官針》:“凡刺有九,以應九變。”所謂變者,是指不同性質的病變。故九刺的主要內容就是討論九類不同性質的病變,應運用九種不同的刺法。

    (1)、輸刺:“輸刺者,刺諸經滎輸、藏腧也。”這是一種五臟有病時的針治方法。如臟腑疾病,可取有關經脈的肘膝以下的滎穴和輸穴,以及背部相關的五藏俞(如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

    (2)、遠道刺:“遠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輸也。”這是上病下取,循經遠道取穴的一種刺法。府輸原指六腑在足三陽經上的下合穴,一般適宜于治療六腑的疾病。

    (3)、經刺:“經刺者,刺大經之結絡經分也。”是刺經脈所過部位中氣血瘀滯不通有結聚現象的地方(如郁血、硬結、壓痛等)。這種刺法主要治療經脈本身的病,并單獨取用病經的輸穴治療,故稱為經刺。

    (4)、絡刺:“絡刺者,刺小絡之血脈也。”是淺刺體表郁血的細小絡脈使其出血的一種方法。由于這種刺法以刺血絡為主,故稱絡刺,又稱刺絡。多用于實證、熱證。

    (5)、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間也。”是指針刺直達肌肉部的一種刺法。分肉指附著于骨骼部的肌肉。治療肌肉的痹證、痿證或陳傷等,均可選用此法,以調其經氣。

    (6)、大寫刺:“大寫刺者,刺大膿以鈹針也。”這是切開引流,排膿放血、瀉水的刺法。“寫”通“瀉”,排隊泄出的意思,故稱大寫刺。

    (7)毛刺:“毛刺者,刺浮痹于皮膚也。”(“于”字據《甲乙》補)因淺刺在皮毛,故稱毛刺。

    (8)、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這是一種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左右交叉取穴施治的方法。

    (9)、焠刺:“焠刺者,刺燔針則取痹也”。是將針燒紅后刺入體表的一種方法,用來治療寒痹、瘰疬、阻疽等病癥。

    《靈樞·官針》:“凡刺有十二節,以應十二經。”節,是節要的意思。由于刺法中有十二節要,所以能應合于十二經的病癥,又稱“十二節刺”。

    (1)、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苦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針之也。”此法以一手按前心,相當胸部募穴等處,一手按其后背,相當于相應的背俞處,當前后有壓痛處進針。這種一前一后,陰陽對偶的針法,稱為偶刺,又稱“陰陽刺”。臨床對臟腑病痛以胸腹部募穴和背俞穴相配同刺,即屬本法。

    (2)、報刺:“報刺者,刺痛無常處也。上下行者,直內無拔針,以左手隨病所按之,乃出針復刺之也。”此法是治游走性病痛的針刺方法,根據病人所報之處下針。施行手法后,詢問病人針處是否痛止,另再在其他痛處下針。報,亦作“復”解,即出針后復刺的意思。

    (3)、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舉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這種刺法,是專對筋肉拘急痹痛的部位四周針刺。先從傍刺入,得氣后,令病人作關節功能活動,不斷更換針刺方向,以疏通經氣、舒緩筋急。恢,有恢復其原來的活動功能的意思。

    (4)、齊刺:“齊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氣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氣小深者也。”這種針法是正中先刺一針,并于兩旁各刺一針,三針齊用,故名齊刺。這種刺法與恢刺相反,恢刺為一穴多刺,或稱多向刺;齊刺為三針集合,故又稱三刺。治療病變范圍較小而部位較深的痹痛等癥。

    (5)、揚刺:“揚刺者,正內一,傍內(納)四而浮之,以治寒氣之博大者也。”是在穴位正中先刺一針,然后在上下左右各淺刺一針,刺的部位較為分散,故稱為揚刺。本法適宜治療寒氣淺而面積較大的痹證。近代梅花針叩刺法,即為揚刺法的演變。

    (6)、直針刺:“直針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氣之淺也。”先挾持捏起穴位處的皮膚,然后將針沿皮下刺之。直是直對病所的意思。近代多稱作沿皮刺或橫刺。這種刺法,進針較淺,治療淺表絡脈等部位的病癥。

    (7)、輸刺:“輸刺者,直入直出,稀發針而深之,以治氣盛而熱者也。”這種刺法,是垂直刺入較深處候氣,得氣后慢慢將針退出,乃從陰引陽,輸瀉熱邪的一種手法,以治氣盛而熱的病癥。輸指輸通,直入直出,以瀉病邪,故稱輸刺。

    (8)、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搖而深之,致針骨所,以上下摩骨也。”其法是慢慢進針稍搖動其針而深入,在近骨之處將針上下輕輕捻轉。短是接近的意思,故稱短刺。治骨痹等深部病痛。

    (9)、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此是斜針淺刺的一種方法,故名浮刺。淺刺勿深以治肌肉寒急。近代應用皮內針法,就是本法的演變。浮刺和毛刺、楊刺同屬淺刺法,但是毛刺為少針而淺刺,揚刺是多針而淺刺,與本法均有所不同。

    (10)、陰刺:“陰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陰也。”陰刺是左右兩側穴位同用的刺法。

    (11)、傍針刺:“傍針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這種刺法,多應用在壓痛比較明顯,而且固定不移,久久不愈的痹證。是先直刺一針,再在近旁斜向加刺一針。由于正傍配合而刺,所以稱“傍針刺”。

    (12)、贊刺:“贊刺者,直入直出,數發針而淺之出血,是謂治癰腫也。”直入直出,刺入淺而出針塊,是邊續分散淺刺出血的刺法,用治癰腫、丹毒等癥。贊是贊助其消散的意思,故稱贊刺。

    《靈樞·官針》:“凡刺有五,以應五藏。”這是從五臟應合五體(皮、脈、筋、肉、骨)的關系分成五種刺法,故又名五臟刺。

    (1)、半刺:“半刺者,淺內而疾發針,無針傷肉,如拔毛狀,以取皮氣,此肺之應也。”這種刺法是淺刺于皮膚,刺得淺,出針快,好象拔去毫毛一樣。因其刺入極淺,不是全刺,所以稱半刺。主要作用是宣泄淺表部的邪氣。臨床上適宜于治療風寒束表,發熱咳嗽喘息等和肺臟有關的疾病以及某些皮膚病。

    (2)、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針之,中脈為故,以取經絡之血者,此心之應也。”這是一種以穴位為中心,進行散刺出血的刺法。因其針刺出血點多,形如豹文,所以稱為豹文刺。此法與九刺中的絡刺、十二刺中的贊刺同尾淺刺出血的方法。因為心主血脈,故本法與心氣相應,能治紅腫熱痛等癥。

    (3)、關刺:“關刺者,直刺左右盡筋上,以取筋痹,慎無出血,此肝之應也;或曰淵刺;一曰豈刺。”這種刺法多在關、節附近的肌腱上進行針刺,因為筋會于節,四肢筋肉的盡端都在關節附近,故名關刺,可治筋痹癥。因針刺較深,必須注意不宜傷脈出血。由于肝主筋,所以與肝臟相應。

    (4)、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雞足,針于分肉之間,以取肌痹,此脾之應也。”這種刺法是在肌肉比較豐厚處,當進針后,退至淺層又依次再向兩旁斜刺,形如雞爪的分叉。“肉之大會為谷”,故稱合谷刺。臨床上用于治療痹證。

    (5)、輸刺:“輸刺者,直入直出,深內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腎之應也。”這是一種直進針,直出針,深刺至骨胳的一種刺法。與十二刺中的短刺、輸刺相類似。輸是內外輸通的意思,故稱輸刺。用刺骨痹(包括深部病癥)。

    針刺的得氣與補瀉

    毫針由于針體細小,對機體的損傷輕微,故在臨床上應用最廣,其操作方法也最為細致。古代九針即以毫針為主體。《靈樞·九針十二原》:“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標幽賦》:“觀夫九針之法,毫針最微。七星上應,眾穴主持。”亦即此意。毫針為各種針具的代表,其應用特別注重得氣和補瀉法。分述如下:

    得氣和候氣

    《靈樞·九針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說明針刺的得氣,是取得療效的關鍵。

    得氣的快慢還與體質、氣候等有一定的關系。凡患者體質較強,在氣候溫暖的情況下,針刺容易得氣;相反,如患者體質較弱,在氣候寒冷的情況下,針刺就不容易得氣。

    同是一種得氣,《內經》中提出還得分辨是邪氣還是正氣。如《靈樞·終始》中指出:“邪氣來也緊而疾,谷氣來也徐而和。”一般說來,正常的得氣感應是滿實而不緊澀,就是在轉針和提插的過程中,僅覺指下有一種學生的感覺,而沒有澀滯或行針困難的現象。如果得氣以后,發覺指下緊澀,行針困難,則是邪氣盛實的征象;或是轉針太緊,單方向捻旋幅度太大,肌肉纖維纏住針身的緣故。

    臨床上如遇到針刺入后而有不得氣的情況,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來促使得氣,稱之為“候氣”與“催氣”。候氣與催氣的意義是不同的,前者可根據補瀉法的要求來候氣。后者是在針后經氣久而未至,或雖至而未能充盛的情況下,采用積極手法來催動經氣,以達到氣至病所的目的。

    針刺補瀉法

    “補虛瀉實”是針灸治療的總則。《靈樞·九針十二原》說:“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如何區分補瀉法?補法在于順其氣,或將氣向內推送,使正氣有所補益;瀉法則是逆其氣,折其病勢,將氣向外引伸,使邪氣有所散逸。補瀉手法貫串于從進針到出針得整個針刺過程中,其效應還受到病人體質和功能狀態得影響。所以,補瀉手法得應用,必須根據臨床實際情況來掌握,不能千篇一律地生搬硬套。《內經》所論補瀉原則及其方法為后世針灸家所遵循,現結合后人得應用分述如下:

    迎隨補瀉法:迎隨意指逆順,這是補瀉法的總則,又可概稱各種補瀉法為迎隨。《靈樞·九針十二原》指出:“逆(迎)而奪之,惡得無虛?追(隨)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靈樞·終始》也說:“瀉者迎之,補者隨之,知迎知隨,氣可令和。”這是說,瀉實要用逆其經氣的方法,補虛要用順其經氣的方法。這樣,應用補瀉法必須審察經氣的盛衰和順逆。

    《難經·七十二難》說:“所謂迎隨者,知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營衛氣血得流行活動有淺有深,有盛有衰,經脈得走向則有順有逆。這樣按照各經氣血得淺深部位、盛衰時間、順逆走向而分別補瀉方法得都屬于迎隨。《流注指微賦》說:“迎隨逆順,須曉氣血而升沉。”升沉即包括氣血盛衰和淺深。由此可知,迎隨可概括各種補瀉法。

    《難經·七十九難》又說:“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據此,子母補瀉也可作“子母迎隨”(見《針灸問對》)。

    何若愚《流注指微賦論》中還可《河圖》生成數為依據,補法用生數(針刺1~5)分,瀉法用成數(刺6~10分)。提出所謂“補生瀉成,不過一寸”的深淺迎隨補瀉法。何氏又提到“轉針迎隨”:男子左轉為瀉,右轉為補;女子右轉為瀉,左轉為補。

    《針灸大成·三衢楊氏補瀉》載:“得氣以針頭逆其經絡之所來,動而伸之,即是迎;以針頭順其經脈之所在,推而內之,即是隨。”這是以針刺得氣后,針頭逆經行提法稱“迎”針頭順經行按法稱“隨”,近人所說的迎隨補瀉多指此而言。

    在針灸歌賦中,還有把提插補瀉、呼吸出納均稱為迎隨。由此可知,“迎隨”一名適用于各種補瀉法。針向順逆的迎隨補瀉只是其中之一。

    徐疾補瀉法:徐,就是慢的意思,疾,就是快的意思。《靈樞·九針十二原》說:“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小針解》解釋為:“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這種方法是以進針、出針過程的快慢來區分補瀉。操作時,使用補法先在淺部候氣,得氣后,將針緩慢地向內推入到一定深度,退針時疾速提至皮下。此種徐進疾退手法,意思是引導陽氣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故是補法;在用瀉法時,進針要快,一次就進到應刺的深度候氣,待氣至后,引氣往外,出針時要慢慢地分層而退,主要是使邪氣隨針引伸由深出淺,由里達表,所以能起瀉的作用。

    關于徐疾法,《靈樞》和《素問》有不同的記載。《針灸大成·三衢楊氏補瀉》解釋說:“疾徐二字,一作緩急之義,一解作久速之義。”緩急就是快慢,這一解釋即上文所說的以進出針過程的快慢區分補瀉;久速是指留針時間的長短。《素問·針解篇》說:“徐而疾則實者,徐出針而疾按之;疾而徐則虛者,疾出針而徐按之。”這里將徐疾解釋作出針時間的長短。徐出針,意指慢出針,即留針時間較長;疾出針,意指快出針,即留針時間較短,此外再結合按閉穴的快慢來區分補瀉。

    提插補瀉法:提插二字,《內經》中沒有直接提出,但在《靈樞·官能》:“瀉必用員,……伸而迎之;補必用方,……微旋而徐推之。”中所說的“伸”就是提的意思;“推”就是插的意思。《難經·七十八難》有進一步的闡述:“得氣,因推而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明代李櫩《醫學入門》中明確指出:“凡提插,急提慢插按如冰冷,瀉也;慢提緊按火燒身,補也。”臨床操作,在得氣基礎上將針反復重插輕提為補;相反,反復重提輕插為瀉。即補法以向內按納為主,瀉法以向外提引為主。提插法結合淺深分層以及徐疾等法可綜合成多種復式補瀉手法,治療一些頑固疼痛、麻痹、癱瘓等癥。

    捻轉補瀉法:以針的捻轉方法的不同來區分補法和瀉法。在《內經》中記載較為簡單。《靈樞·官能》中:瀉法用“切而轉之”,補法用“微旋而徐推之”。《素問·八正神明論》只講到候呼吸而轉針,沒有說區分左轉和右轉。《標幽賦》說:“迎奪右而瀉涼,隨濟左而補暖。”這時已將捻轉區分左右。左轉是指捻轉針時大指向前、食指向后轉,為補;右轉是指捻針時食指向前、大指向后轉,為瀉。這種分法在元明時期的針法中應用很廣。但在進出針和催氣時的捻轉則可不分左右。捻轉以平面轉動為主,又可結合提插作上下旋轉。如大指向前結合下按,大指向后結合上提等。左右捻轉和上下提插一樣,都是相對的反復動作。以大指和食指末節的指腹部來回轉針,有進有退,只是從用力輕重和速度快慢來區分以“左”為主還是以“右”為主,而不是指單方向的邊續捻轉。

    呼吸補瀉法:是在用針刺手法時配合病人的呼吸。《素問·離合真邪論》說:“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這是當病人吸氣時進針、轉針,呼氣時退針,為瀉法;相反,當呼氣時進針、轉針,吸氣時退針,為補法。針刺全過程還與留針和出針時開闔等方法相結合。元、明針灸家則以呼吸配合提插和左右轉針。如左轉配合呼氣,右轉配合吸氣等。呼吸用于配合補瀉之外,又用于配合候氣和催氣。如緩慢而深沉的腹式呼吸,有助于針感的傳導。在進針、出針時配合呼吸,還可減輕針刺的痛感。

    開闔補瀉法:《靈樞·官能》說:“瀉必……搖大其孔,氣出乃疾;補必……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真氣乃存。”《靈樞·終始》:“一方實,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極出其邪氣;一方虛,淺刺之,以養其脈,疾按其痏,無使邪氣得入。”《素問·刺志論》:“入實者,左手開針空也;入虛者,左手閉針空也。”這些都是說在出針后速按針孔為補;出針時搖大針孔,不加按壓為瀉。至于《素問·針解篇》所提的“補瀉之時者,與氣開闔相合也。”則是指營衛氣血留注的盛衰而言,張介賓注:“氣至應時謂之開,已過未至謂之闔。補瀉之時者,凡諸經脈氣晝夜周行五十度,各又所至之時,故《衛氣行》篇曰:謹候其氣之所在而刺之,是謂逢時。此所謂補瀉之時也。又若針下氣來謂之開,可以迎而瀉之;針下氣去謂之闔,可以隨而補之,此皆針與氣開闔相合之義。”后世發展為子午留注針法中的“納支法”。

    導氣法《內經》于補瀉之外,又有導氣法的論述。《靈樞·五亂》說:“徐入徐出,謂之導氣。”這種手法是在得氣的基礎上將針緩緩地下按,緩緩地上提,目的是引導其氣,適用于氣機逆亂之證,故說:“是非有余不足也,亂氣之相逆也。”意指不論虛證實證均可用。如虛證能導引其正氣,實證能外泄其邪氣。《靈樞·邪客》:“輔針導氣,邪得淫,真氣得居。”說明應用導氣法可使病邪不致深入,正氣得以恢復正常。近人所稱的“平補平瀉法”與此法類似。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狠狠色噜噜狠狠亚洲AV|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网| 52熟女露脸国语对白视频| 97人妻人人做人碰人人爽| 久久人与动人物a级毛片 | 亚洲乱码一卡二卡卡3卡4卡|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你懂的|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 成在线人视频免费视频| 无套内射视频囯产| 激情 自拍 另类 亚洲| 国产精品中文字幕日韩| 国语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网站| 麻豆国产成人AV在线播放| 亚洲人成网网址在线看| 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丨| 双乳奶水饱满少妇呻吟免费看| 亚洲国产良家在线观看| 天码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日本一区不卡高清更新二区| 国产一精品一AV一免费爽爽| 一区二区不卡国产精品| 婷婷成人丁香五月综合激情| 在线免费成人亚洲av|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一老狼| 精品人妻中文字幕av| 日本精品人妻无码77777| 特级欧美AAAAAAA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欧美一区二区好看电影| 正在播放国产剧情亂倫| 99久久激情国产精品| 黄又色又污又爽又高潮动态图| 亚洲香蕉网久久综合影视 | aaa少妇高潮大片免费看| 亚洲性线免费观看视频成熟| 国产不卡av一区二区| 无码人妻天天拍夜夜爽|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视频| 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人妻| 久久精品人人槡人妻人人玩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