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的哲學基礎包含三個方面: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古人稱中醫為“生生之學”,中醫是關于生命智慧和生命藝術的學問。所以說,中醫是人類的生命哲學。 古語云: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自古以來,善為醫者,不僅能治病救人,而且能以醫理論國事,治病與治國、治人,融會貫通,一脈相承。 中醫把人看做一個整體,而不僅僅是看病。所以,中醫是治人的,而不是治病的。我國宋代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大學士說“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可以見得:治國、治病、治人的道理是相同的。 宋代的蘇東坡說過:“物一理也,通其意則無適而不可。分科而醫,醫之衰也”。扁鵲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魏文王問他:“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為醫?扁鵲曰:“長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鵲最為下。長兄于病視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閭。若扁鵲者.鑱血脈,投毒藥,副肌膚,閑而名出聞于諸侯”。扁鵲認為,真正高明的醫師是治“未病”。 俗話說,“是葯三分毒”能不用藥就不用,再好的醫生在用藥的過程中也難免會產生偏差。曾國藩在家書里告誡身體虛弱的兒子,“治心病以'廣大’二字為藥,治身病要以'不葯’二字為藥”。 中醫講究“中正平和”,與中國文化的生命觀是一致的。中國哲學的特點,是某個事情的一種性質或特征,在這些性質互相之間的一種關系,一種轉換,所以強調兩個字,一個“中”和一個“時”。這個“時”包括時間也包括空間,是來自時間和空間兩個層面調整“中”的原則,這也是中醫的診斷治療和預防疾病的根本原則。 中國的哲學基礎,即一陰一陽謂之“道”。“道”要解決兩個問題,第一,世界的本源;第二,天地自然的規律。那么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精氣學說,它要解決的就是這兩個問題。陰陽學說解決——規律問題;天地自然之道體現出來的就是陰陽的變化。 中國是農業大國,對天文地理的依賴程度更高,春夏秋冬,周而復始,這就是規律。服從規律,順應自然,就叫做道法自然。科學的發展,基本上是以天文學為先驅,以數學為基礎。 空間是有形的,時間是無形的,空間可以截斷,時間是截不斷的。“道”看不見摸不著,時間也看不見摸不著;“道”是連續的,時間也是連續的;道有規律,時間也有規律。 中醫學受時間因素影響大于空間因素,西醫學受空間因素影響大于時間因素。所以,中西醫兩個學科其實從時空角度上的理解就大不一樣。 中醫重功能輕結構,西醫是重結構輕功能,西醫從結構上研究功能,研究細胞之功能,用結構決定功能。世間萬事萬物分陰陽,而且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陰陽消長是相對的,陽盛則陰衰,陰盛則陽衰。而陰陽錯綜復雜的變化,具體表現于“表里寒熱虛實”等六綱之中。陰陽是對立互根的,陰竭則陽氣必無所依而離散,陽亡則陰液必無所化而耗盡,所以亡陰可迅速導致亡陽,亡陽之后也常隨之出現亡陰,二者僅有主次、先后不同,并無截然界線。在臨床上,宜分別亡陰、亡陽之主次,及時救治。 亡陰亡陽是疾病的危險證候,辨證一差,或救治稍遲,死亡立見。陰陽離決也稱陰竭陽脫。指疾病嚴重階段,陰陽雙方不能相互維系、分崩離析的病理現象。假如陰液衰竭,陽氣隨時可能外脫;內傷雜病如心陰衰竭,也可出現陽氣暴脫。陰陽離決,是陰陽失調最嚴重的生命末段,是生命瀕死及死亡的重要機理。 陰陽辯證是中醫治病的理論基礎,懂的陰陽辯證,分清人體中什么是陰,什么是陽,什么是陰虛,什么是陽虛,那些藥材屬陰,那些藥屬陽,才可以對癥下藥。 在中醫學理論體系中,處處體現著陰陽學說的思想。其功能以動為主,陰陽用來概括人的生命活動。其人體的物質基礎屬陰,而生理功能活動屬陽,二者互相依存。生理活動以物質為基礎,而生理活動的結果又不斷促進物質的新陳代謝。如果人體的陰陽不能相互依存,相互為用,人的生命就會中止。 陰陽失調的表現形式,可歸納為陰或陽的偏盛偏衰,以及對另一方的累及等,這些可統稱為“陰陽不和”。無論其病情如何復雜多變,都可以用陰陽學說加以診斷,用調和陰陽的方法來治療。 陰虛則陽盛,陽虛則陰盛,陰陽皆虛,則生命垂危。陰陽對立統一,是太極存在的必要條件,也是太極發展的必然結果。在易學上,木火為陽在陽極,金水為陰在陰極。在八字預測里,命局的成立,不管是什么格局,永遠都會存在著用神、忌神。所以一個好的命局必然是干支陰陽平衡的命局。 “寒雖甚,要暖有氣,暖雖至,要寒有根,則能生成萬物。若寒甚而暖無氣,暖至而寒無根,必無生成之妙也。是以過于寒者,反以無暖為美。過于暖者,反以無寒為宜也。蓋寒極暖之機,暖極寒之兆也,所謂陰極則陽生,陽極則陰生,此為自然的不變法則”,這就是中醫的陰陽轉化和陰陽消長。 陰陽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對立統一概念。陽在陰不息,陰在陽不離;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故天地配之以陰陽,所以說陰陽互根。春夏秋冬四季往復循環,任何時候都不會單獨存在,寒極暖之機,暖極寒之兆也,所謂陰極則陽生,陽極則陰生,此乃天地自然之理也。 我國中醫學家,在長期醫療實踐的基礎上,將陰陽五行學說廣泛地運用于醫學領域,用以說明人類生命起源,生理現象,病理變化,指導著臨床的診斷和防治,成為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起著極為深刻的影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