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骨針法是以針尖至骨或針體抵骨為針刺特色的一種新型針法[1]。該針法以神經調控理論、全息理論、生物力學理論為基礎,以骨緣附近的經穴、奇穴、阿是穴、全息穴和骨空穴為治療靶點,針尖常抵達、觸碰、定至骨面或針身抵骨、貼骨、摩骨[1-3]。進針包括直刺至骨法、斜刺至骨法、飛針至骨法和彈針至骨法,行針涉及捻轉法、振顫法、重壓法、擺動法、雀啄法、摩刮法、滯針提抖法等,以刺激骨膜、調節神經、松解筋結為治療特色[1,3]。目前,已在多種疼痛性疾病、功能障礙性疾病、神志性疾病、腦源性疾病、情志性疾病及臟腑疾病等方面取得了較佳療效,尤其在頑固性的深部痛證及筋傷骨痹方面具有較好的臨床作用[1-4]。為進一步探析至骨針法的操作特點及臨床應用價值,筆者將從“觸至病所、針至病所、意至病所、動至病所、氣至病所”等五大方面進行淺議,以期為廣大針灸臨床工作者開拓新思路。 “病所”是指病位之所在,即在內外病理因素的作用下,軀體、內臟和經絡等系統出現的一種敏化現象,既是疾病的反應點,也是治病的腧穴靶點[5-6]。骨骼是人體的支架,是保持人體姿勢、促進機體運動的剛體,具有防御外邪、護衛臟器、維持平衡的重要作用[7]。經筋是經脈所連接的筋肉系統,具有“主束骨而利機關”的作用,在外感六淫、外傷、勞損、退變等因素的作用下,常在經筋附著之處形成結節、條索、壓痛、刺痛、放射痛、跳痛等陽性病變[8],尤其位于骨緣附近的陽性病所具有深在性、頑固性、傳導性、易激痛等病理特點,常常成為臨床治療的難點。 現代研究顯示[2-3]軟組織附著點的骨緣處是多種疼痛性疾病、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病理好發部位,尤其位于骨突、骨緣的部位容易形成炎性疼痛、攣縮結節、鈣化病灶及骨質增生等陽性病變。觸至病所是至骨針法操作的先導,對輔助診斷、確定靶點、評價療效具有重要意義。操作時以體表解剖標志為參照,以骨骼肌肉分布規律和經絡循行為中心,通過循、捫、探、壓,對筋骨病所進行動靜態、立體、分層、多向的觸診,以探查病所、“手摸心會”、明確靶點,尤其對骨突、骨緣、骨孔、骨縫、骨陷、骨間、骨面等形態結構的循“骨”探查,可為腧穴定位及靶向針刺提供參考[8]。如頸椎病可沿著與頸椎關聯的上下骨骼,循“骨”探查,上至頭顱上的乳突、枕骨粗隆、顱底等部位,下至頸、胸椎上的棘突、橫突、關節突、椎板等部位,以及肩胛骨、鎖骨的突出和邊緣部位,探查時常觸及深在性的壓痛、條索和骨質增生等陽性病變,甚至壓迫時會有麻木感及放射痛。 此外,骨骼上分布有大量的骨孔、骨縫、骨陷等解剖結構,是腧穴之所在,也是診察疾病信息的“窗口”。如《素問·骨空論篇》[9]記載:“空,孔穴也”,別稱“氣府”“氣會”,“骨空”即骨骼的孔隙及骨與骨之間的間隙,如骨板內有“哈佛氏管”“滋養孔”與骨髓相通,頭顱脊柱骨空內通腦、脊髓等重要中樞,骨孔、骨縫、骨陷內常有腦神經、周圍神經及重要血管穿行經過。生理上,“骨空”具有溝通內外,輸注氣血,傳導信息,營養器官的機能作用;病理上,“骨空”具有傳導病邪,反應病變的診斷作用;治療上,“骨空”具有通暢經絡,疏調氣血的防治作用[9-10]。因此,循“骨”觸診,不僅有利于探查筋骨邊緣的局部骨性病變,如骨錯位、骨質增生、先天異生骨骼、骨骼畸形等骨痹病,也對筋斷、筋走、筋弛、筋僵、筋扭、筋縮、筋短、筋萎、筋粗、筋結等多種“筋”傷病變具有較好的定位診斷價值[8]。如肩周炎患者常在肩關節近端出現結筋病灶點,分別是肩髃次、巨骨次、消濼次、臑會次等;在遠端出現的經筋病灶點分別是陽溪次、手三里次、陽池次等[11]。此外,通過探查骨空,可了解相關的神經、血管、臟腑功能病變,從而為靶向針刺提供選穴依據。如坐骨神經痛,可沿坐骨神經的出口處(大腸俞)、行經分布之線路上的腧穴(環跳、委中等)進行有序觸診,探查壓痛和放射痛。 “五體”理論——“皮脈筋肉骨”,是《靈樞》最基本、最具體的層次結構,針至病所是《黃帝內經》時期針灸最主要的論治模式之一,如《靈樞·九針十二原》:“夫善用針者,取其疾也,猶拔刺也,猶雪污也,猶解結也。”[12]針至病所是至骨針法針刺操作的關鍵,即在辨病、辨證的基礎上,立體定點定位,實現精準的針刺至骨操作[13]。具體可分為針至局部病所和針至“反應區”病所。 針至局部病所 至骨針法之“至”,即到達、抵達、觸碰、摩擦、定至骨面之意[1]。針至局部病所[14]即“以痛為腧”或“以結為腧”,選擇軟組織在骨骼上的附著點、筋節攣縮點、沉緊酸脹點或臟腑經絡疾病在病變局部的壓痛點,左手拇指觸按定位,右手持針貼骨進針或進針抵骨,觸及或穿刺深在的僵硬條索、結節及骨質增生等,或磨骨、雀啄、撬撥、滯針后提抖等,以松解粘連、軟堅散結、解除卡壓、通經活絡[1-2]。對局限在骨面及軟骨面的各種骨痹、筋痹和相關臟腑痹,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膝骨關節炎、網球肘、踝關節扭傷、脊源性臟腑病等具有顯著的療效。如頸椎病可采用夾脊穴針刺至骨,松筋通絡[15]。 針至“反應區”病所 針至“反應區”病所,即根據全息的理論[16],選擇頭部、耳部、手部、足部、掌骨部等全息對應的骨面及軟骨面穴區的壓痛、條索、絡脈、凹陷等陽性反應點,以“應”為腧,針尖至骨或貼骨進針,刺激骨膜。研究表明[17]骨膜內含有多種感受器,可接受機械、熱覺、化學等多種刺激,刺之針感較強,可引起明顯的神經調控反應,對各類疼痛及功能障礙性疾病有較好作用。如頸源性頭痛,可選擇第二掌骨全息頭穴或耳穴對應的頭和頸椎等全息元區域,針刺至骨,靶向調節[18]。 意至病所即針刺操作過程中醫者治神守氣,患者意守感傳,以調神馭氣,誘發經氣感傳,加速氣至,促進氣行,以氣至病所,去邪生新的一種方法[2]。至骨針法屬于深刺法,醫患雙方積極的正念互動,不僅得氣快,傳導迅速,療效顯著,且有利于針刺安全,對經氣不調、氣血逆亂、經脈瘀阻所致的系列病證作用較佳[3-4]。 醫者意守神氣,逼氣至病所 意念屬于意志思維活動,由心所出,與“心主神明”“腦主思”“脾藏意”密切相關,如《靈樞·本藏》云:“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鹅`樞·九針十二原》亦曰:“迎之隨之,以意和之”[19]。至骨針法操作時,醫者需聚精會神,手如握虎,意守針尖,靜引氣聚,以意領氣,達到意氣合一,氣至病所,攻邪祛病的目的[1,4]。 患者意守感傳,導氣至病所 意念由“神”派生,隨神所遣,可導氣出入,通經活絡,調衡臟腑,如晉·陶弘景曾將意念療法運用到患病的具體部位治療:“凡行氣欲除百病,隨所在作念之。頭痛念頭,足痛念足,和氣往攻之”(《養性延命錄》)[20]。至骨針法操作時,常囑患者排除雜念,安定情緒,通過腹式深呼吸等調息訓練[21],使患者意守感傳,通經接氣,加速氣至,或意守丹田,引氣歸元,通調氣機,化瘀去濁[22]。現代研究顯示,患者針刺時配合主動的正念療法對情感障礙、慢性疼痛、更年期綜合征、抑郁癥、腸易激綜合征、血壓管理及免疫力低下等方面均有良好的效果[23-24]。 動至病所即醫者在針刺前、中、后,有機地指導患者進行患部的主被動運動和康復訓練以輔助治療疾病,增強療效的行針方法[1]?!皠印奔词湛s與放松,拉伸與舒展,擠壓與對抗,或直線與圓周運動,或順、逆時針的臟腑蠕動。動至病所需醫患雙方默契互動,或呼吸活動,或肢體運動,或臟腑蠕動,或抗阻運動[1,3]。具體可分為主動運動、被動活動兩大類,動作應緩慢,輕緩而柔和。目前針刺結合運動療法已廣泛應用于治療各種運動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等多種疾病,尤其對疼痛類疾病、功能障礙疾病有良好的康復應用價值[25]。 注重激發患者主動運動 主動運動是指針刺治療時,患者主動地配合醫者的指導,進行有針對性的肢體、呼吸和意念活動[1]。該方法可導氣令和,引體令柔,舒縮經筋,滑利關節,矯正畸形,治療筋傷和骨關節病,如急慢性軟組織損傷、關節扭挫、凍結肩、網球肘、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運動損傷、骨科術后康復、肌筋膜疼痛綜合征、痙攣性疾病、球麻痹、小兒腦癱、面癱及脊髓損傷所致的肌肉攣縮(萎縮)等神經系統疾病等[2,25]。如肩周炎可在健側遠端選穴進行針刺,配合患側的肩關節進行主動的收縮放松,拉伸舒展,松解粘連[26]。也可激發和調動患者的心、腦、五官、直腸、尿道等器官的活動,促進臟腑器官的機能康復。 輔助患者被動運動 被動運動是指患者在接受至骨針法治療時,由醫者或他人幫助進行協動、移動、推拿、震動等非自主性運動和抗阻力運動。如腦卒中后的肩手綜合征等,針刺配合被動運動可促進運動功能恢復[27]。 “氣至”一詞最早見于《靈樞·九針十二原》:“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氣至病所”即在針刺得氣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刺激手法,使針感沿著病灶方向擴延和傳布,最終到達病變的部位[28]。臨床上,針感沿經脈走行傳導的現象分為顯性感傳和隱性感傳兩種形式[29]。有學者[30]發現,有60.7%的研究認為顯性感傳與療效呈正相關,主要出現在急性痛癥及內科疾病,如哮喘、冠心病、痛經、尿潴留、胃脘痛、三叉神經痛等。也有人認為顯性感傳多與刺激神經有關,如針刺人中施雀啄手法使眼球濕潤或充滿淚水,極泉、尺澤、委中均施提插瀉法使肢體及手指抽動等都體現了刺激神經是達到“氣至病所”的關鍵[31]。 至骨針法屬于深刺法,進針包括直刺至骨法、斜刺至骨法、飛針至骨法、彈針至骨法等特色手法,進針“穩、準、巧、快”,無痛進針,瞬間刺激骨膜、神經、肌肉、肌腱、韌帶、關節囊、筋膜等不同組織結構中的感受器,產生酸、脹、沉重、麻、抽等多元化的針感。如有學者[32]提出:不同針感均有一定的氣至病所效應,如刺痛感對急救有利,可用于休克或卒中的治療;麻木或觸電感多提示血虛或絡脈不通,對神經麻痹療效顯著;酸脹感對疼痛病癥的治療較理想;酸麻感對慢性疾病療效較好。行針時多采用逼針法(即以拇、食、中指緊持針身,集中意念,運氣于三指,手腕用力持針下壓,持續增大指端握力,使針身產生劇烈抖動),或貼骨進針后高速捻轉行針(200次/min),或刮針柄做飛法行針[1],以激發持續針感,加速經氣感傳。現代研究顯示[33],骨是一種含帶電粒子的容積導體,骨膜組織屬于壓力感受器,針刺至骨時能對刺激區形成強大的壓力,這種持續的壓力刺激,可產生“沖擊波”樣的作用或類似生物電的壓電效應。骨膜內含有多覺型感受器(polymodal receptor,PMR),刺之可興奮PMR,加速無髓C類纖維和纖細的有髓神經A類s纖維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傳導信號,激活內在的痛覺信號處理系統,抑制中樞神經系統內傷害感受性神經元的過度興奮而產生持續鎮痛作用[1,34]。也有研究顯示,針刺骨膜不僅能影響大腦皮層的功能,快速鎮痛,還能興奮植物神經系統,促進激素的分泌釋放,調節神經性炎性反應[34]。位于病灶遠端的骨緣穴位,尤其是肌肉淺薄的手足、指趾等部位,骨膜富含大量的神經末梢,針尖至骨后,不僅針感強烈,傳導迅速,而且可引起顯著的神經反射及快速的機體應答反應[1-2]。也有研究顯示,患者在靜息狀態下經氣感傳出現的概率更高[35],頭顱部腧穴斜刺至骨后針感重脹,患者常安然入睡,這種特殊的針感對誘導患者入靜、安神定志、促進經氣的隱性感傳效應更佳[36]。 至骨針法是筆者在內經刺法的基礎上,經過十余年的臨床實踐、反復驗證而創新的新型針刺療法。該針法的特色在于:(1)以觸診為先導,手摸心會,明確刺激的靶點,為精準針刺提供參考依據;(2)針刺時注重刺激骨骼附近的經穴、奇穴、阿是穴、全息穴和骨空穴,可刺激骨膜、調節神經、松解深筋膜,實現通經活絡、松解粘連的目的;(3)注重整體論治、身心同調、醫患互動、治神守氣,通過醫患雙方的意念活動、呼吸活動、肢體運動等積極互動,可達到導氣令和,引體令柔,舒縮經筋,滑利關節,通調臟腑,引氣歸元,培元固本的綜合效應。 參考文獻 [1] 鄒德輝.至骨針法探析[J].中醫學報,2021,36(10):2098-2101. [2] 鄒德輝,劉通,王洪彬,等.針刺“至骨”法臨床應用淺議[J].中國針灸,2020,40(1):54-57. [3] 閆澤昊,鄒德輝,楊瑞娟,等.至骨針法鎮痛特色及作用機理淺析[J].按摩與康復醫學,2021,12(19):49-51. [4] 張亞倩,王熙嵐,鄭方圓,等.大鐘穴“至骨”針法治療腎虛腰痛機理淺析[J].醫藥衛生,2020,6(6):295-296. [5] 曾燕鵬,李雁,陳一凡,等.從“病所—病因—病態”探析秦伯未對補中益氣湯方證之認識[J].環球中醫藥,2020,13(12):2141-2144. [6] 朱兵.穴位敏化現象及其生物學意義[J].中國針灸,2019, 39(2):115-121. [7] 趙百孝.論針灸“皮脈肉筋骨”層次論治方法[J].中國針灸,2005,25(6):433-435. [8] 鄒德輝.電針“委中”穴對大鼠腰多裂肌損傷后形態學及IL-17、LIF表達的影響[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7. [9] 趙文麟,紀智,謝曉佳,等.試論“骨空”[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6,31(4):1157-1160. [10] 劉昭,劉密,黃潔,等.《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篇》針灸學術思想芻議[J].中醫藥學報,2013,41(4):1-3. [11] 尤柱,于本性,鄧甜甜,等.肩周炎結筋病灶點臨床觸診規律分析[J].中國針灸,2014,34(6):565-568. [12] 傅平,樊效鴻.針至病所:《靈樞》蘊藏的中醫微創理念[J].西部中醫藥,2021,34(3):66-68. [13] 許榮正.針至病所的傳承與發展[J].中醫雜志,2006,47(2):155. [14] 許榮正.針至病所與針灸療效的關系[J].中醫雜志,2004, 45(5):342. [15] 鄧星佑,吳向農.頸夾脊輸刺結合麥肯基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7,26(23):87-89. [16] 肖書熠,毛紅蓉.針灸腧穴治療作用的生物全息理論基礎[J].亞太傳統醫藥,2020,16(11):204-207. [17] 潘衛星.針灸的神經生物學機理[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8, 33(10):4281-4297. [18] ZHANG XP, LI X F, QIN L, et al. Clinical application od the second matacarpal bone lateral neddling[J].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2018,28(3):209-211,234-235. [19] 秦玉革.《內經》針刺補瀉的主要機理是以意行氣[J].中國針灸,2007,27(3):217-221. [20] 楊遠濱,王薌斌.中醫意念與康復的運動想象療法的比較[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5,20(10):43-44. [21] 鄒德輝,楊金月,張亞倩,等.氣功調息機理淺議[C]//世界醫學氣功學會三十周年紀念論文集.北京:世界醫學氣功學會,2019:38-42. [22] 鄒德輝,王雷,孫美婷,等.合骨療傷功:骨折自我康復術探析[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7,29(6):834-837. [23] 王淑霞,鄭睿敏,吳久玲,等.正念減壓療法在醫學領域中的應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4,22(5):947-950,892. [24] 葉霖,儲俊坤,吳吉萍,等.針刺聯合正念認知療法治療經前期綜合征隨機對照研究[J].安徽中醫藥大學學報,2019, 38(5):62-66. [25] 齊叢會,劉山山,邢瀟,等.針刺運動療法臨床應用發展研究[J].河北中醫藥學報,2017,32(5):53-57. [26] 韓振翔,祁麗麗,禇立希,等.針灸結合主動功能鍛煉分期治療肩周炎方案的優選[J].中國針灸,2014,34(11):1067-1072. [27] 黃奏琴,裴建,王偉明,等.針灸結合康復訓練綜合治療中風后肩手綜合征的進展[J].天津中醫藥,2015,32(11):700-704. [28] 宋婷婷,王軍.從“氣至而有效”談提高針刺療效的關鍵因素[J].中國針灸,2019,39(2):197-200. [29] 俞大雄,馬睿杰,方劍喬.對針刺遠道取穴原理的思考:針刺效應的產生有“感傳”與“感應”兩種[J].中國針灸,2018,38(7):791-792. [30] 潘秋銀,馬良宵,楊洋,等.基于數據挖掘方法的針刺得氣與療效的關系分析[J].中國針灸,2017,37(6):668-672. [31] 蘇美玲,陳銘,許金森.“氣至病所”源流考及臨床應用[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5,30(7):2304-2306. [32] 甘健行.針感的臨床體會[J].中國針灸,2001,21(4):35-36. [33] 賀必梅,李萬瑤.頭針麻醉的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04, 20(11):4-5. [34] 唐萍萍,許騫,陳棟,等.頭針刺激層次影響大腦皮層功能的機制探討[J].針刺研究,2020,45(6):504-507. [35] 劉宏霞,甘霖,林咸明.淺談針刺“氣至病所”與“針至病所”[J].浙江中醫雜志,2021,56(2):130-131. [36] 蘇同生,趙建安,駱曉敏,等.印堂穴骨膜針刺法治療失眠癥106例[J].陜西中醫,2013,34(5):584-586. 商務合作電話:0731-854156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