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道德經,悟老子智慧】 “道教是中國人的游戲姿態,孔教是工作姿態。每一個中國人,成功發達春風得意的時候都是孔教徒,一旦失敗落魄了,便都成了道教徒。道家的自然主義是一副鎮痛劑,撫慰受了創傷的中國人靈魂。” 《道德經》蘊藏著俏皮智慧的精髓,是全世界最光輝燦爛的自保陰謀哲學。老子是中國人“聰慧,淵博,才智”的代表。老子提倡謙恭,再三重復柔和、忍耐、爭論之無益、柔弱的力量和低位的戰術優勢。他宣揚自足之道,注重以柔克剛。 《道德經》闡述老子的哲學、老子的功用論,可以直接作用于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全篇八十一章,如同八十一扇門,從哪一扇推入,都可見一番天地。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段話:道常無名,樸。雖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陰陽交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自然)均(均勻)。 始制有名(名分),名亦既有,夫亦將知(行事之分寸)之,知之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詩解這段話:大道無名莫能臣,敬天知命循道行。知足常樂福自來,知止無憂人生贏。 天地大觀盡游覽,今古無多獨行人。這是出自啟功先生的聯語墨跡。意為天地之間有無數的奇觀壯景,讓人留戀往返于其中,盡情地游覽。古今之間,人生的道路上志同道合者卻微乎其微,更多的時候只能偊偊獨行。 有了千金望萬金,做了皇帝想成仙,人類的欲望總是無限的。伴隨著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人們的名利觀越來越強。貧富和欲望是這個社會的一個主要矛盾。“放下名利”,“無我利他”,是我對老子《道德經》人生智慧的一個深刻認識。 乾隆皇帝游江南,來到鎮江金山,見江上舟來船往,問一個老和尚:“老和尚,你看這江上,每天來往有多少只船?”老和尚說:“兩只船。”乾隆很驚奇,問:“這是什么意思?”老和尚說:“一只為名,一只為利!”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自古皆然,但是一旦名利成了社會價值評估標準,道德便會產生危機。 “道恒無名,樸雖小,而天下弗敢臣”。道,滋養萬物,不在乎名,放下“形名”,服務眾生,眾生歸從,此天之道。 南懷瑾是一位貫通儒釋道、修行頗深的國學大師,他對人生有著很多的精彩領悟。他說人生最高境界是: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這些認識夾雜著他對儒釋道經典的解讀,體現著他的修為和通透。 宋代詩人黃庭堅寫過一首《牧童》,詩的最后兩句是這樣的,“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諷刺了那些費盡心機,用權力手段去追名逐利的達官顯貴。《增廣賢文》中也說到:“十分聰明用七分,留的三分給兒孫”,告訴我們人若是太過聰明,太會算計,結果往往是賺了眼前,輸了往后,甚至輸掉未來。 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云外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堅。修行之路,唯有心定,方得始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