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羊駝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主要就是認知差,認知層次不同,結局就會千差萬別。 最近在朋友圈刷到了一個新版烏鴉喝水的故事: 一只烏鴉絞盡腦汁,終于琢磨出了往瓶里丟石子的方法,并順利喝到了水。 然而它卻沒有料到,另一只烏鴉根本不往瓶子里丟石子,而是嘴里直接含上了一根吸管。 ![]() 其實,生活中不乏像第一只烏鴉這樣的人。 自己拼盡全力得到的東西,別人卻能輕而易舉獲得。 有人說,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不是智商,不是能力,而是認知層次。 認知層次較低的人,往往很難過好這一生。 ![]() 真正困住一個人的,永遠是固有認知 《三體》一書中,有個詞叫“降維打擊”。 本是指外星人使用“二向箔”,將太陽系由三維空間降至二維空間的一種攻擊方式。 但它還有另一種解釋: 如果一個人所面臨的問題與他的認知處于同一維度,那他是無法解決這些問題的,而當他的認知處于高維度時,這些問題就會變得無足輕重,甚至不復存在。 作者@硬核小白 講過這樣一個例子: 有一只蝸牛叫小黑,在一處被人施了法,只能按照規定的螺旋式線路前行。 但在小黑看來,他一直走的都是直線,永遠是從A到B。 ![]() 因為小黑的認知還在一維空間里,它認為直線是不能變成螺旋狀的。 而一維的螺旋需要在二維的平面上才能看透。 當小黑走出魔咒后,來到了一個超大的球面上,但小黑用盡了渾身力氣,還是爬不出這個球面。 ![]() 因為這時,小黑的智商雖然上線了,但認知還停留在二維世界里,它不知道平面會彎曲成一個閉合的球。 而二維的球面,則需要在三維空間里才能看透。 愛因斯坦曾說:“這個層次的問題,很難靠這個層次的思考來解決。” 因為真正困住我們的,從來不是眼前的這些困境,而是我們固有的認知。 它將我們的視野禁錮在了方寸之地,從而迷失了方向。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管窺效應。 當一個人的眼睛,只能通過一根管子看東西,那么他就只能看到管子里面的東西。 而一個人的固有認知,就如同這根管子,唯有打破它,我們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 ![]() 你的認知高度,決定了你看世界的高度 一位創業老板曾說:“未來不再是信息差時代,而是認知差時代。”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主要就是認知差,認知層次不同,結局就會千差萬別。 在《你的孤獨,雖敗猶榮》中,作者劉同在日記中記錄了這樣一件事。 大學畢業后,他進入電視臺工作。 那時,同期應聘進欄目組的大學生有近十位,工種類似。 ![]() 但一段時間后,劉同發現,只有他和另一位男同事每天工作近15個小時,其他人6個小時都不到。 他當時第一反應就是“不公平”,覺得自己太傻了。 同樣是大學生,為什么他們就一直加班、拍攝、編輯、寫策劃,而其他人卻那么清閑。 后來他向同他一起的男同事抱怨:“他們把我們倆當豬嗎?為什么吃苦的都是我們,大家拿的工資還一樣多?” 男同事看了他一眼,說:“他們才是豬,你想想,工作就只有那么多。 如果拿一天50個小時的工作量來算,咱倆就做了30個小時,剩下那么多人只做20個小時的工作,每個人才三四個小時。 假使工作是升級打怪、積累經驗的話,我們倆比他們先獲得更多的經驗值不說,當我們犯了100個行業錯誤的時候,他們或許才犯了不到10個。 而且年紀越大,犯錯誤被原諒的可能性就越低,我們是搶了人家的機會,我們怎么可能是犯傻呢?” 從那一刻起,劉同就像是被打通了任督二脈一樣,努力工作,不再抱怨。 后來,他說道:“大多數人不會在同一個地方工作一輩子,大多數人也不會在同一個崗位做一輩子。 我們所有的累積,都是為了給人生最后的那個位置打一個穩定的根基。 因此,每個獲取經驗的機會都顯得尤為重要。” 事實也確實如此,最終,劉同成為了光線的副總裁,而與他同期的那些應聘者,卻還在原地打轉。 人與人之間,認知失之毫厘,結局就可能差之千里。 一個人的認知邊界決定了他的人生邊界,認知高度決定了他看到世界的高度。 就像《教父》中的那句經典臺詞: “花半秒鐘就能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 ![]() 成長的本質:認知升級 在《羅輯思維》一書中,作者羅振宇說,他接觸區塊鏈的相關知識已經好幾年了。 有一次他給李笑來老師打電話,問道:“笑來兄,你說應該怎么抓住區塊鏈的機會呢?” 李笑來說:“面對一種新技術,如果站在原來的行業里問,怎么抓住這個新機會呢? 最后的結果,基本都是抓不住。 得換個思路,這個技術會成就什么東西?那就去干這個東西。” 所謂認知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 一個人成長的本質,就是認知升級。 那么,如何提升認知的層次,實現思維的躍遷呢? 1、閱讀不同類型的書籍 《知識大遷移》中,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一個人的知識積累情況,會影響他的認知水平。” 多閱讀不同類型的書籍,會給我們帶來不同的認知、不同的思維方式,拓寬我們認識世界的廣度。 從而可以建立自己的認知維度,更全面地看問題。 ![]() 2、接觸不同層次的人和圈子 有一個“圈子定律”,說的是一個人的能力、財富等,是他最常接觸的5個朋友的平均值。 認知亦是如此。 我們或許能從周圍人身上學到很多,但多數可能只是簡單的重復,而自己的認知水平還是難以突破。 賈平凹先生曾說,朋友的圈子其實就是一個人的人生世界。 當我們去認識更高層次的人,接觸不同層次的圈子時,我們的認知也會隨之提升。 3、用“終點思維”看問題 什么是“終點思維”,就是站在事物發展的更長遠的終點上看問題。 很喜歡貝索斯的一句話: “如果你做的每一件事把眼光放到未來三年,和你同臺競技的人會很多;但是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到未來七年,那么可以和你競爭的就很少了。”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局限于眼前的收益,從而缺乏長遠的考慮。 但如果我們加上時間跨度,站在事物的長遠發展上去看,可能就會有不一樣的決定。 ![]() ![]() 作家水木然在《深層認知》中寫道:“認知,是未來社會的核心資本。” 打破原有認知,實現思維的破局,不僅是治愈當下的良藥,也是掌控未來的鑰匙。 升級認知層次,完成思維的飛躍,更是一個人實現人生逆襲的絕佳途徑。 往后余生,愿你我都能在知識的海洋里,汲取營養,升級認知,參悟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