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男子上山采野菜,被黑熊襲擊致生命垂危 5月13日的黑龍江省雙鴨市饒河縣大頂子山,一名56歲的男性村民下午很日常的進山準備采點野菜回來晚上炒菜,這個行為對他來說十分習以為常了,他也沒有多做什么準備,但這次進山居然讓他生命垂危。 當他再次出現在人們眼前的時候,已經是臨近晚上了,當時一個村民也想摘菜發現了躺著山上奄奄一息的男子,于是立刻報警救助并聯系了男子的兒子。 當男子的兒子趕到醫院后,手腳忍不住地顫抖了起來,他的爸爸主要是臉部遭到了攻擊,現在他的眼睛鼻子和嘴巴都消失了,甚至牙齒都沒了,后頸見骨頭了,身體其他部分倒是完整,貌似腿骨折了。他攔住了想上前查看傷勢的母親,只能請求醫生盡力救助。醫生表示首先要穩住生命體征,其他的之后才能規劃。 目前男子仍在搶救中。 關于被熊襲擊的案件,我找不到我國的數據,只能拿2011年發表的《野生動物管理雜志》上的研究數據來說,據這個研究稱:1900年-2009年期間,美國和加拿大加起來有約63人被非圈養熊襲擊致死。 這類事件雖然不算多,但被襲擊的人大部分都死亡了,那么假設真的萬分不幸遇到了對你有攻擊想法的熊,那該怎么辦? 分辨熊的種類 我國的野外目前只有三種熊,分別是棕熊、亞洲黑熊、馬來熊,大熊貓就不算了。它們對待人類的態度截然不同,應對的方式可能也略有不同,因此識別它們也是很重要的。 其中為危險的當屬棕熊,它的體型是最大的,因此會以此為依仗,擁有了最高的攻擊欲望,它的臉部很突出且背上有個隆起,類似駝峰;黑熊體型大于馬來熊小于棕熊,耳朵很大;馬來熊體型最小,只有1-1.5米,且膽子很小,大概率不敢主動接近人類。 之所以不用顏色分,是因為棕熊有可能是黑的,黑熊也可能是棕色的,壓根不能作為識別特征。 黑熊因為分布最廣,與人類的遭遇最多;而遭遇棕熊的,幾乎九死一生。 正面遭遇熊遇到熊的逃生思路有兩種,要么讓它覺得你無害,要么讓它覺得你比它強。 因此遇到熊后,要保持面對熊,然后緩緩地向側面移動。不后退是因為,不方便確定后面情況,要是跌倒就給熊攻擊機會了。 熊會抬起頭并將耳朵指向上方讓自己顯得更大,然后展開爪子威懾你,這個時候它可能還未發動襲擊,在真正攻擊你之前,熊一定會先轉向一邊或停下來再次查看情況,確保時機成熟才發動襲擊。這個時候很多人可能受不住就逃走了,這會激發熊追逐獵物的本能,會更慘,真正應該做的是:站穩腳,平靜地隨便說點什么,并且將手舉起揮動,這么做是為了讓我們看起來更大,讓熊不敢輕易工作;同時,讓熊意識到你可能不是獵物 與此同時,在確保仍然可以看到熊的情況下,等待熊自己離開,或慢慢向側面移動。爬樹是沒用的,它們爬得更快更穩。 被熊突襲如果被熊突襲了,上述的方法就很難用出來,這時候只能趴在地上,讓身體的正面保持在地上,因為那邊很容易被撕開,傷及內臟。趴在地上的時候,要用手臂捂住頭,用地面保護身體正面和自己的臉;同時雙腿分開,讓熊更難拖動你。熊很可能會想把人翻過來,這時候一定努力不讓其得逞。 這種方式其實是所謂裝死的正確方式,我們說過要么比熊看起來強,要么讓自己沒威脅,裝死就是降低自己在熊眼中威脅度的一種做法,但只是有可能成功。 后記遇到熊的這些做法能增加存活率,但也只是增加了些許,最好的方法還是盡量避免遇到熊。野外工作或者生活的時候,要注意將味道大的東西都藏起來,熊一般是被味道吸引而來,而且要藏在風向跟自己住的地方相反的區域。 然后確定要去的地方的熊是否多,生命還是高于野營的刺激的,最好還是減少去熊分布的區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