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明史專家、北京市副市長吳晗,向中央提交了一份《關于發(fā)掘明長陵的請示報告》。明長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寢,也是明朝遷都北京之后的第一座帝王陵墓,位列明十三陵之首。 不僅營建時間最早,而且建筑規(guī)模也是最大,再加上朱棣在明朝的歷史地位僅次于朱元璋。所以,發(fā)掘明長陵對于研究明史,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這也是吳晗致力于發(fā)掘明長陵的主要動機,畢竟他是當時中國最為資深的明史專家,一生都在研究明朝歷史。不得不說,吳晗先生這個動機一開始就不怎么純,說得好聽點叫“還原歷史真相”,說得難聽點就是“以學術的名義窺私”。 不過,挖掘帝王陵墓茲事體大,尤其是明長陵這種規(guī)模巨大的帝王陵寢,放到國外都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功臣,更不要說當時各方面技術條件都不成熟的中國了,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冒險的決定。時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和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夏鼐就表示堅決反對,多次找到吳晗教授收回提議。 然而,允許挖掘的批復還是很快就下來了。因為這份報告后面的落款處,寫的不僅僅是吳晗一個人的名字。還有郭沫若、沈雁冰、鄧拓、范文瀾、張?zhí)K等等多位文化界大佬。尤其是郭沫若,乃是當時文化界第一人,在他的支持下,關于明長陵的發(fā)掘項目終于立項。 但是,當時的中國考古學界,對于明長陵這種規(guī)模的帝王陵墓,根本沒有發(fā)掘經驗,再加上技術條件的限制。大家圍著朱棣的墳墓勘探調查了幾個月,結果連個墓道門都找不到,更談不上進入陵墓內部了。 由于明長陵發(fā)掘工作遲遲沒有進展,委員會絕對先找個規(guī)模小一點的陵墓練練手。其首先選定的是明獻陵,那是朱棣兒子,明仁宗朱高熾的陵墓。可是,折騰了半個月,依然是連門都沒找到。 大家無奈之下,又把目光放回明長陵身上。1956年春,在經過了數(shù)月的史料研究之后,由發(fā)掘工作隊隊長趙其昌率隊,再探萬壽山,一方面尋找長陵入口,一方面看能否找到其他合適的陵墓練手。然而,趙其昌他們在長陵依舊毫無所獲。 不過,趙其昌卻在定陵勘探時發(fā)現(xiàn)了定陵地下玄宮的入口。由于之前的發(fā)掘工作一直沒有進展,考古委員會頂著不小的壓力。如今撞見了定陵,自然不會放過。而且定陵本就是發(fā)掘委員會擬定的試掘陵墓之一,雖然定陵的規(guī)模和價值遠不如明長陵甚至于獻陵,但是好歹是明十三陵之一,再加上萬歷這個奇葩皇帝,無疑是練手的上佳之選。此時既然已經有了突破,那就索性拿定陵下手。 于是乎,定陵就這樣被誤打誤撞的開了光。 定陵地宮的開啟,在當時的考古界引發(fā)了軒然大波,畢竟是帝王陵墓,對于任何一個考古工作者來講,都是最具誘惑力的存在。據統(tǒng)計,明定陵出土的珍貴文物超過三千件,除了大量的陪葬物品以外,還包括有萬歷皇帝朱翊鈞和他兩個皇后的遺體骨架,為明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然而,收獲的背后,是更加慘痛的損失。文物在墓室中長期處于一個穩(wěn)定的環(huán)境,它的裂變速度較為甚至可以說極為緩慢。但是,一旦出土,脫離了墓室中穩(wěn)定的環(huán)境,空氣中的水分,氧氣,二氧化碳等都會加速文物的劣變,尤以有機質文物為最,有些甚至剛一接觸到空氣就立刻灰化,十幾秒的時間就什么都不剩了。 由于當時考古隊缺乏經驗,同時技術條件有限,沒能在文物出土后第一時間給予保護,導致大量的文物被氧化侵蝕。絲綢服飾破了洞,字畫書籍發(fā)了霉,就連萬歷皇帝棺槨中的陪葬木偶,也很快發(fā)黑變形。 當時主管發(fā)掘工作的夏鼐教授,看到這一幕都急得快哭出來了。作為一個考古人,沒有什么比看著手里的文物令人損壞更令人痛心的了。但是,沒辦法,當時的許多工作人員都是半吊子,一點都不專業(yè),沒有相關的業(yè)務知識。 就算是在被囑咐要注意文物的保護之后,他們也不知道如何去做。當時沈從文先生也在場,他是專門研究古代服飾的。他發(fā)現(xiàn)工作人員對于服飾制品的裝裱和觀察都是一知半解,生氣的說道: “囊括了中華紡織技藝精華的明代織錦遺產,如此輕率地對待,還做這樣不負責任的解釋,不是出于無知,就是有意欺騙” 總之,不專業(yè)導致了定陵文物的災難,大量的文物遭到損壞。定陵事件,由此成為了中國考古學界最為慘痛的教訓,更是最大的恥辱。 當然,定陵發(fā)掘所帶來的影響不僅僅是文物的損壞,更是開啟了一股發(fā)掘皇陵的不正之風。當時全國各地的都在申請效仿郭沫若他們,挖掘本地的帝王陵墓,唐朝的、漢朝的、宋朝的都有。 甚至于,一些根本沒有考古專家的外行,也跑來叫囂著試試。他們想挖乾陵來找《蘭亭序》,要挖秦陵來證實《史記》。 要知道,挖掘定陵可是集結了當時中國最為權威的考古專家以及最為專業(yè)的發(fā)掘團隊,最終都是這么一個結果。那些地方部門甚至外行,如果參與進來,那無疑是中國歷史學界的一場災難。 于是乎,明十三陵的發(fā)掘工作被緊急叫停,相關的研究也被限制在對于定陵文物的修復和保護工作中來。 同時,基于定陵事件的慘痛教訓,國家對于帝王陵墓的發(fā)掘開始采取謹慎態(tài)度,多次強調暫不開啟帝陵發(fā)掘工作。1987年,國家出臺了不主動發(fā)掘帝王陵墓的相關規(guī)定,使其成為了考古界的鐵律,至今依然如此。 大家一直心心念念的秦始皇陵,之所以至今沒人敢動,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這項規(guī)定。 當然了,歸根結底,其本質原因就是因為技術所限,大家擔心挖了以后,損壞文物。不過大家要注意,不主動發(fā)掘的意思在陵墓安全的情況下,保持其現(xiàn)狀。如果陵墓受到威脅,比如盜墓、地質災害、工程建設破壞等等,有關部門出于文物保護的目的,是會進行搶救性發(fā)掘的。 |
|
來自: 丘山三也君 > 《現(xiàn)●郭沫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