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于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創刊,初名為《青年雜志》,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號改名為《新青年》。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這一集的時間線大概就是這個時期。 《新青年》創刊高一涵(1885年-1968年),原名永浩,別名涵廬、夢弼、筆名一涵,安徽六安人,曾留學日本明治大學攻讀政法,民國5年(1916年)7月回國與李大釗同辦《晨報》,經常為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撰稿,并協辦《每周評論》。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力軍之一,高一涵在《新青年》上發表了大量作品,著作有《政治學綱要》《歐洲政治思想史》《中國御史制度的沿革》等;翻譯有《杜威的實用主義》《杜威哲學》等,另有詩集《金城集》。
二十八畫生二十八畫生是毛澤東的筆名,毛澤東繁體字總共是二十八畫。 陳昌,又名陳章甫,祖籍湖南瀏陽。1894年7月14日生于廣西梧州市。8歲時隨父母遷返故里,10歲啟蒙,1908年考入瀏陽金江高小,1911年就讀長沙中路師范學堂(后改名為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是毛澤東好友。
何叔衡(1876年-1935年2月24日),字玉衡,號琥璜,無產階級革命家,是中共一大代表、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1935年2月24日,從江西轉移福建途中,在長汀突圍戰斗時壯烈犧牲,時年59歲。
葛健豪(1865.8.17-1943.3.16),原名葛蘭英,是中國早期女權活動先驅,女子教育先驅,女革命家。她五旬求學長沙并伴子女(蔡和森、蔡暢)赴法勤工儉學,被傳為佳話。當時輿論界稱譽她是二十世紀“驚人的婦人”。葛健豪雖非中共黨員,卻立傳于《中共黨史人物傳》第六卷,是其中唯一的一位非黨人士。
蔡和森(1895年3月30日—1931年8月4日),字潤寰,號澤膺,原籍湖南省湘鄉縣永豐鎮(今屬雙峰縣)。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重要領導人,杰出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1931年,蔡和森在組織廣州地下工人運動時遭叛徒出賣被捕,犧牲在廣州軍政監獄,終年36歲。
蕭子升(1894—1976),男,1894年8月22日生,字旭東,后改名蕭瑜,湖南湘鄉人。他比毛澤東小一歲,卻比毛澤東高三屆,是湖南省立一師的高材生。生前長期在國外從事文字教育事業。為留洋教師蕭岳英之子,著名詩人蕭三之兄。在湖南一中師范的學生中,與毛澤東、蔡和森同為楊昌濟老師的得意弟子,他們品學兼優、志趣相投,人稱“湘江三友”。
李立三(1899年11月18日一1967年6月22日),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工人運動的杰出領導人。原名李隆郅,湖南醴陵人。1919年9月赴法勤工儉學,1921年回國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先后在地方和中央擔任工人運動領袖,曾一度掌握著中央的實際權力,在1930年犯過“立三路線”的錯誤,但不久就認識改正。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后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人民的領袖,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書法家。
周恩來(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字翔宇,曾用名飛飛、伍豪、少山、冠生等,原籍浙江紹興,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蘇淮安。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
吳稚暉(1865年—1953年),名敬恒,字稚暉,江蘇武進人。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中央研究院院士,聯合國“世界百年文化學術偉人”榮譽稱號獲得者。張靜江(張人杰)、蔡元培、吳稚暉、李石曾被稱為“國民黨四大元老”,又稱“國民黨黨國四老”。陳延年被捕后,因吳稚暉報復而身份暴露,臨死高呼“絕不下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