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第六百六十九卷目錄 蘇州府部匯考一 蘇州府建置沿革考 蘇州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蘇州府星野考 職方典第六百六十九卷蘇州府部匯考一蘇州府建置沿革考《通志》本府《禹貢》楊州之域,泰伯仲雍讓國出居其地,號勾。吳武王克殷,因封其后。為吳國春秋入越,后入楚秦,為會稽郡。漢初屬荊,又屬吳國,復為會稽郡。屬揚州,吳、婁二縣隸之。東漢為吳郡,三國屬吳,晉因之。東晉為吳國,置內史。宋罷國,復為郡,齊因之。梁析婁地,置信義郡,信義縣,又置昆山縣,陳置吳州省,信義郡及縣。置常熟縣。隋改蘇州,以姑蘇山得名。大業初,復改吳州。唐武德中,復為蘇州。貞觀中,隸江南東道析吳縣。置長洲縣。天寶間,改吳郡。乾元初,復為蘇州。后唐同光中,吳越稱中吳府,析吳縣地。宋開寶間,復為蘇州。太平興,國中改平江軍,屬兩浙路。嘉定初,析昆山地,置嘉定縣。政和中,升平江府。南渡后,隸浙西路。元改平江路,升昆山、常熟、吳江、嘉定為州。明改蘇州府。直隸、南京降,四州仍為縣。洪武中,以通州屬縣。崇明,歸蘇州。弘治中,割昆山、常熟、嘉定地置太倉州領。崇明,州縣共八,隸蘇州府。皇清因之,屬江南省。江蘇布政司領州一、縣七。 吳縣〈附郭〉 周泰伯封邑,秦置吳縣,為會稽郡治。漢因之。東漢吳郡治,三國、吳、晉、宋、齊、梁皆因之。陳置吳州。隋改蘇州治。此縣如故。唐析北境,為長洲,又割東境為華亭。五代、吳、越立中吳府,宋平江府治。元平江路治,明蘇州府治。皇清因之,編戶五百十一里。 長洲縣〈附郭〉 周、秦、漢、東漢、三國、吳、晉、南北朝、隋皆吳縣地。唐析吳縣北境,地置長洲縣,以長洲苑故名。后改長洲軍,旋復縣。五代、南唐中,吳府治,宋復縣。元、明俱因之,府路并治此。皇清因之,編戶七百四十一里。 昆山縣 秦婁縣地,以婁江名。漢、東漢、三國、晉、東晉、南北朝、宋、齊皆因之。梁大同初,析婁縣,地置昆山縣。以地有昆山名。陳因之。隋開皇初廢,旋復。唐屬蘇州,分縣之南境入華亭。宋屬平江府,割安亭等五鄉,隸嘉定。元升為州治,太倉屬平江路。明復為縣,徙今治,屬蘇州府。皇清因之,編戶三百三十八里。 常熟縣 秦、漢、東漢、三國皆吳縣地。晉太康中,析吳縣之虞鄉,置海虞縣,以虞山名,屬吳郡。東晉、南北朝、宋、齊皆因之。梁置信義郡,信義縣,陳省,海虞信義置常熟縣,以地豐穰名,屬吳郡。隋徙治南沙,廢信義郡,屬蘇州。唐武德間,移治今,縣即海虞故城,五代、宋因之,屬平江府。元升為州,屬平江路。明復為縣,屬蘇州府。皇清因之,編戶五百一十四里。 吳江縣 秦、漢、東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皆吳縣松陵鎮地。五代、梁開平年間,吳越王錢氏奏析吳縣,地置吳江縣。宋屬松江府。元升為州,屬平江路。明復為縣,屬蘇州府。皇清因之,編戶五百六十七里。 嘉定縣 秦、漢、東漢、三國、晉、南北朝、宋、齊,皆婁縣地。梁、隋、唐、五代,皆昆山地,名疁城鄉。宋嘉定中,割昆山、安亭等五鄉于練祈市,置嘉定縣,以年號為名,屬平江府。元升為州,屬平江路。明復為縣,屬蘇州府。皇清因之,編戶六百六十七里。 太倉州 周時,相傳吳王于此置倉。漢、三國、吳、晉、南北朝、隋、唐、五代,皆婁縣地。宋置節制司、酒庫于此。元為海外番舶市易處,海運從此出口。元貞初,徙昆山州治此。明立太倉衛,洪武中,又立鎮海衛。弘治中,割昆山、新安、惠安、湖州、三鄉、常熟、雙鳳 鄉、嘉定、樂智、循理二鄉,置為州,屬蘇州府領。縣一曰崇明。皇清因之,編戶三百一十二里。 崇明縣 唐武德間,海中涌二洲,即今東、西二沙。宋復漲,姚劉沙與東沙接壤,即崇明。舊治建中。靖國初,復一沙于西北,即今之三沙。嘉定中,置鹽場于此,名曰天賜,屬通州海門縣。隸淮東制置司,元至元間置,崇明州屬揚州路。明改崇明縣,洪武初改屬蘇州府。弘治間,置太倉州,因隸焉。皇清因之,編戶一百十一里。 蘇州府疆域考府縣《志》合載蘇州府疆域圖![]() 本府 東至崇明縣三百一十四里。 西至常州府宜興縣界一百里。 南至嘉興府嘉興縣界九十四里。 北至揚州府通州界一百五十里 東南至松江府華亭縣界一百二十六里。東北盡常熟縣界許浦港一百七十二里。西南盡吳江縣界一百五十一里。 西北至常州府無錫縣界四十九里。 東西廣五百四里,南北袤四百二里,陸路至省城五百八十八里,至 京師三千八百里。 吳縣 吳縣為附邑也,東至長洲縣,在城臥龍街分界一里,至縣治二里,到昆山縣七十里。 西至常州府宜興縣界一百里,到宜興縣一百九十里。 南至本縣一都一十五里,抵太湖,到吳江縣界一十八里。 北至長洲縣左城界二里,到常熟縣九十九里。東南至本縣靈巖鄉,南接吳江縣界一十五里。到吳江縣四十里。 東北至長洲縣界二里,到常熟縣界白茆港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浙江湖州府長興縣界七十八里,到長興縣界一百五十四里。 西北至長洲縣界一十一里,到常州府無錫縣九十九里。 長洲縣 長洲亦附邑也,東至昆山縣界,界牌四十里,過界抵縣境七十里。 西至吳縣城中臥龍街分界一里,過界抵縣境二里。 南至吳江縣界夾浦橋十八里,過界抵縣境四十里。 北至常熟縣界薛涇四十五里,過界抵常熟縣境一百二十里。 東南抵松江府華亭縣境一百二十里。 東北抵昆山縣境七十五里。 西南抵吳縣境二里。 西北抵常州府無錫縣境一百里。 東西廣一百七十里,南北袤九十七里。 昆山縣 府東七十里為昆山,東至太倉州界二十里,至 州治四十里。 西至長洲縣界二十七里,至縣治七十二里,至省城水陸并六百六十里。 南至松江府華亭縣界八十里,至縣治一百五十里。 北至常熟縣界三十六里,至縣一百五十里,至 京師水路四千一百六十二里,陸路三千八百里。 東南至上海縣界四十里,至縣治一百五里。東北至海一百五十里,到崇明縣治二百九十五里。 西南至長洲縣界五十里,至縣治一百里。西北至常熟縣界四十五里,至縣治八十里。東西廣四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二十五里。 常熟縣 府西一百五十里為常熟,東至甘草浦,抵大海一百四十里。 西至感化鄉鄧莊村,抵常州府江陰縣界四十里,至省城水陸并六百五里。 南至歸政鄉吳塔村長洲縣界三十里。 北至福山港,抵大江四十里。 東南至昆山縣界白瀆口五十里。 東北至昆山縣界浪港浦一百一十里,又至許浦七十二里。 西南至常州府無錫縣界,界涇關五十里。西北至常州府江陰縣界浴瀆港六十里,至 京師,陸路三千五百七十里,水路四千一百九十 里。 東西廣九十里,南北袤一百里。 吳江縣 府東南四十五里為吳江,東至松江府華亭縣界八十里,又至青浦縣金澤鎮八十里。 西至太湖口十五里。 南至浙江嘉興府嘉興縣楊橋五十四里。北至長洲縣七里橋七里。 東南至浙江秀水縣王江涇七十里。 東北至長洲縣姚城江三十里。 西南至浙江湖州府烏程縣烏鎮九十里。西北至吳縣靈巖鄉三十里,至省城,陸路五百三十里,水路六百三十里。至 京師,陸路三千五百馀里,水路三千八百馀里。 東西廣一百七十里,南北袤一百六十里。 嘉定縣 府東一百四十里為嘉定,東至海岸四十里,至崇明縣一百七十里。 西至昆山縣界三十六里,至縣七十二里,又至松江青浦縣三十里。 南至吳淞江南松江府上海縣界三十六里,至縣七十二里,至松江府一百六里。 北至太倉州界一十八里,至州三十六里,至 京師,陸路三千六百八里,水路四千四百里。 東南至松江府上海縣界六十里,至縣七十二里。 東北至劉家港口海岸五十里,至崇明縣一百七十四里。 西北至太倉州界三十六里。 東西廣八十一里,南北袤五十三里。 太倉州 府東一百六十里為太倉,東至海七十里。西至昆山縣界清水港十里,至縣三十六里,至省城,陸路六百九十六里,水路七百一十二里。至 京師,陸路三千五百七十二里,水路四千二百四 十里。 南至嘉定縣界葛隆鎮十二里,至縣三十六里。北至常熟縣界白茆河六十里,至縣九十里。東南至嘉定縣界婁塘十二里。 東北至常熟縣界白茆港口九十里,又至崇明縣治二百五里。 西南至昆山、嘉定二縣界蓬閬鎮二十里。西北至常熟縣界任陽四十里。 東西廣八十里,南北袤九十里。 崇明縣〈按崇明隸太倉州〉 州東一百三十里為崇明,東為大海,難以里計。西至太倉州七丫口水面五十馀里,至本府水陸路并二百四十里,至省城,陸路七百四十里,水路九百里。至 京師,陸路二千九百里,水路三千七百里。 南至嘉定縣界水面六十馀里。 北至通州海門縣界水面一百馀里。 東南至嘉定縣寶山界水面六十馀里,又至高家嘴水面三百馀里,出口為羊山。 東北至本縣蛇山界水面六十馀里,又至廖角嘴水面三百馀里,出口為游山、鶯山。 西南至太倉州瀏河界水面六十馀里。 西北至常熟縣福山界水面五十馀里,又至通州狼山界水面一百馀里。 東西廣二百里,有奇,南北袤約三十里。 形勝附本府〈吳縣長洲二縣附郭〉 《周禮·職方氏》:藪曰:具區,川曰三江,浸曰五湖。吳伍員語:吳越之國,三江環之,民無所移。晉左思《吳都賦》:包括于越、跨躡、蠻荊、指衡岳、以鎮、野因。龍川,而帶坰,若夫涌海、通江、寔由、長洲,既稱沃區,亦曰奧壤。秦馀標其四飛孟,瀆引以千泒。 梁侯瑱曰:松陵崛起于風濤、杳靄之間,田野辟,民殷富。因其地處于東北,得水之匯聚,占吳興郡之來脈,故耳。 《水經注》:萬流所輳,濤波泛洪,觸地成川,枝津交渠,世家分夥,故川舊瀆組,依縣地緝綜,所躔亦未必,悉其實也。 隋《地理志》:州澤沃衍,有海陸之饒。 隋楊福祉曰:一嶼特起于煙波,為松陵重鎮。宋范成大曰:淞江,大湖水國之勝,當天下第一。朱長文云:吳中地沃而物夥,北自京國,南達海徼,乃江外一都會也。 陸輔之文:吳中山水清,嘉衣冠所聚。 元朱子昌曰:吳有三江五湖之形勝,故其地為古今之雄盛,控扼朔南殆,猶子午谷之險阻耶。明楊循吉文:蘇州,洪川交流于城下,萬舍環抱乎。外郛墉堞,高崇貨物衍積,護以群嶺,限以重湖信,江南之奧壤也。 昆山縣 雄城險要,新洋江漲。 常熟縣 東控大海,西接江陰,南枕長洲,北沿揚子江,與通州相直五狼峙,若屏障焉。又兩湖映帶左右,大江浩渺,限其北福山,實為吳北之巨鎮。 吳江縣 西南有太湖之險,東北有松江之塹,幅??五百里,膏腴萬馀頃。可謂險且富矣。若夫長橋諸亭,鶯石二湖,勝甲天下。豈但雄冠一邑而已哉。 嘉定縣 三面阻險,衣襟要領。 太倉州 滄海東瀕,玉峰西望,婁江南繞,虞山北障。 崇明縣 寶山前列狼峰,后倚蛇岡,左襟龍江,右帶內藩,東南半壁外,控海島百番。 蘇州府星野考《府志》府屬總黃帝分星次,斗十一度至婺女七度,曰須女。又曰星紀,于辰在丑,謂之赤奮,若于律為黃鐘。《周禮·保章氏》:鄭元注曰:星紀,吳越。 《春秋緯》:文耀鉤云:蒙山以東,至南江會稽,震澤徐揚州,屬權星。 《爾雅》:星紀,斗、牽牛,吳分野。 《史記·天官書》:二十八舍主十二州。吳、楚之疆,侯在熒惑,占為鳥衡。 西漢《天文志》:斗,江、湖。牽牛、婺女,揚州。 《地理志》:吳地,斗分。越地,牛、女分。 費直分星次,斗十度至女五度為星紀。于辰在丑,吳越分野。 蔡邕分星次,斗六度至須女二度,謂之星紀大雪,冬至居之,吳越分野。 皇甫謐《帝王世紀》云:星紀,自斗十一度至女七度,吳越分。 陳卓、范蠡、鬼谷、張良、諸葛亮譙,周京房,張衡分星次、分野斗、牽牛、須女、吳越、揚州、九江入斗一度,廬江入斗六度,豫章入斗十度,丹陽入斗十六度,會稽入牛一度,臨淮入牛四度,廣陵入牛八度,泗水入女一度,六安入女六度。 晉《天文志》:南斗十二度至須女七度為星紀。唐一行所分星次、分野,南斗牽牛,星紀之次也。丑初起斗九度,〈馀千四十二秒十二太〉中斗二十四度,〈一千七百八半〉終女四度,其分野自廬江、九江,負淮水之南,盡臨淮,廣陵,至于東海。又逾南河,得漢丹陽、會稽、豫章郡,西濱彭蠡,南涉越州,盡蒼梧、南海、古吳越,及東南百越之國,皆星紀分也。南斗在云漢之流,殷淮海之間,為吳分。牽牛在南河,寖遠。故其分野自豫章,東達會稽,南逾嶺徼,為越分。 陳氏曰:春秋相占,以歲所在為福,歲所沖為災。故歲在越,而吳不利。 宋《天文志》:天市垣二十二星,東西各列十一星, 其東垣南第六星,曰吳越。 《明清類分野書》:吳分野,斗牛在丑,自斗三度至女一度,屬吳越分。揚州,今蘇浙,皆吳分。 |
|
來自: 新用戶4541Ay47 > 《02.職方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