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丨魚籽醬·琦子 你信嗎? 在這個世界上,最見不得你好的人,可能就是你身邊最熟悉的人。 閨蜜小雪畢業后留在了北京工作,因為心疼她只身在外,父母傾盡一生的積蓄,為她在北京買了一套房。 同時,語重心長地告訴她:
并反復叮囑到:
春雪不以為然,不僅激動地和自己的好姐妹分享了這個好消息,而且經常帶同事來家里玩。 但很快,她感覺到,昔日的好姐妹話里話外,總帶著一股酸酸的味道。同事看她的眼光也開始變得異樣,甚至有人直接指出她是被人包養了。 那一刻,她覺得偌大的城市,已沒有了容身之所。 《東邪西毒》里有句話很經典:“任何人都可以變得狠毒,只要你嘗試了什么叫嫉妒。” 在這個世界上,最難直視的,就是人心。 有時候,不得不承認,見不得你好的,都不是外人,恰恰是這4種熟人。 01 兩面三刀的同事 前段時間,一個體制內的朋友小桃,在我這里哭得肝腸寸斷。 起因是,最信任的同事出賣了她。 她們兩個人是一起進單位的,又因為年齡相仿,工作上基本形影不離。 記得有一次,小桃還樂呵呵地跟我炫耀,誰說職場無朋友,那是某些人內心太陰暗,才把別人想得太齷齪。她就有一個好朋友啊! 小桃因為做事勤快,業績突出,今年領導告訴她,好好干,如果表現得好,年底就提拔她了。 小桃本不是炫耀之人,但還是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和那位所謂的同事朋友分享了一下。 可是沒過兩個月,小桃便被檢舉了。檢舉理由是她辦事拖沓,調查方來的時候,直奔主題,具體到人物和事件。 因為只在那位要好的同事面前發過幾句牢騷,不用猜,小桃心知肚明。 秘密,本是一個人的囧途,一旦將其泄露,我們便成了它的囚徒。 東野圭吾在《惡意》中曾寫過這樣一句話:
不難理解,領導層的崗位就那么幾個,如果小桃上去,別人的機會就沒了。 與其沒有,不如大家都待在原地,起碼以后還有機會。 崗位從不依附于任何人,但很多人就是愿意依附于崗位。 同事間的相處,一定要拿捏好分寸,平時維持好表面關系即可,不必太過當真。 并非我們內心陰暗,而是人心,是這個世界上最微妙的東西,真的不能高估。 02 虛情假意的朋友 心理學家李雪在《走出劇情》中寫過一個故事。 她有一位朋友,在服裝行業上很有經驗。一次,她請對方為她介紹一些服裝廠的資源,沒想到對方卻直接評價起了她的設計。 當她想要進一步咨詢一些,關于服裝具體改進的細節時,對方卻開始變得閃爍其詞。 這樣的對話,不僅沒有給她任何的啟示,而且還讓她有滿滿的挫敗感,最終她明白了對方言語中的暗示: 我行,你不行,我比你專業,我比你更高明。 有些人,看似在給對方提供幫助,實則每一句話和動作,都在打壓和作秀,以此來滿足自己的自尊心和優越感。 他們心里最希望的就是,你不能比我好。 還有一種人,更可惡。一旦發現對方比自己強,他們就會打著為對方好的名義,百般諷刺、極度挖苦,甚至侮辱對方。 最后,還會假意安慰對方: 忠言逆耳利于行。 并為自己的壞認真辯解,“我這人,就這樣,刀子嘴豆腐心嘛!” 原本想用真誠換真誠,卻不曾想,換來的是滿滿的沮喪,無盡的負能量和進步的卡點。 從精神分析的視角去看真相,一個人做一件事,實際上達成了什么效果,就是他潛意識里的真實目的。 在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中,有一句很有深意的臺詞:
道不同,不相為謀。 人生不過3萬天,遇到這樣的朋友,那就沒必要繼續花時間和精力,去維持表面的友誼,及時發現,趁早遠離,才是救贖。 03 利欲熏心的親戚 沈騰的《還不還》,無疑是2022年春晚最大的亮點。 之所以成為亮點,是因為他戳中了很多人的痛點。 我們身邊,這類借錢不還的人,實在是太多。 他們有個天經地義的認知—— 我憑本事借的錢,為什么要還? 親戚間的借錢,就是個死循環,無解。 作為家里唯一有出息的強子,因為前期大伯的兒子要做生意,跟他借了5000塊。 剛開始的時候,大伯還挺不好意思的,說話也比較客氣。 很不幸的是,生意失敗了。于是,大伯第二次向他借錢,這一次,一借就是1萬。 再后來,大伯只要遇到事,就向他借錢,且從來不還,并越借越多。 強子終于不堪重負,于是跟大伯說,自己最近手頭有點緊,希望對方能夠諒解。 大伯聽后,不僅沒感到羞愧和不好意思,還責怪他怎么越來越小氣,最后罵罵咧咧地離開。 自此,他在親戚這個圈,背上了“冷漠涼薄”之人的罵名。 斗米是恩,擔米結仇,說的就是這些利欲熏心的親戚。 一旦你比他好,就開始試探,再后來是理所當然,最后是本來就該如此,結果他們就會形成這樣的強盜邏輯: 誰讓你的日子,比我滋潤,我的不幸,就該你來買單。 亦舒曾在書本里寫道:
雖不能以偏概全,但卻揭露了大部分的人性。 遇到這樣的親戚,如果親情無法割舍,血緣無法斷裂,那就盡量減少往來,保持距離,否則拖垮的,有可能是你的整個人生。 04 虛榮勢力的鄰居 一個路邊的乞丐,不會想著世界首富,今天又多賺了幾億美金,他只會嫉妒隔壁的乞丐,比他多要了幾塊錢。 同樣一個考50分的,不會去嫉妒考100分的,但考100分的,卻很可能去嫉妒考101分的。 嫉妒,只存在同層次的身邊人之中。 都是街坊鄰里,大家相處了幾十年,見證了彼此的成長,了解各自的榮耀與不堪。 但有一天,你竟然比我過得好了。 我本羨慕的風景在遠方,沒想到,遠方的風景竟變成了你,那就不再羨慕,而是無邊的嫉妒和憤恨。 前兩天和我姐聊天,她郁悶地說,真不知道你們這代年輕人是咋想的,好不容易回趟村,卻窩在家里不走動。 其實,這代的年輕人,因為接受了高等的教育,大都發生了突圍,他們更加了解人性。 與其出去尋找酸溜,碰撞出不快,不如窩在家里落個清閑,有時候,遠親不如近鄰的故事,大多存在電視里。 有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叫“螃蟹效應”: 說漁民如果抓到一只螃蟹,他就需要把簍子蓋上,如果多釣幾只,就不用蓋簍子了,因為沒有一只螃蟹能爬上來。 當其中一只螃蟹快要爬出簍子的時候,其他螃蟹會用鉗子奮力把它拖下來,直至最底層,甚至不惜弄斷他們的鉗子。 鄰里相處,若想和諧,切記炫耀; 若想安穩,盡早遠離,否則于己無益。 寫在最后 人到中年,經歷了很多酸楚,才把世界看得更清。 就像《聊齋志異》,開始看的是鬼神,后來覺知講的是人性。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憤怒、嫉妒 、貪婪的一面,終其一生,我們都在和人性較量。 成年人的關系,從沒有“單純”二字,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 但我們卻忘了驚人的生存法則:強者互幫,愈來愈強;弱者互撕,愈來愈弱。 人生下半場,拼的是認知和格局。 點亮【在看】,余生,發自己的光,別吹滅別人的燈,遠離以上4種人,做自己就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