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9日4時08分,“人民藝術家”秦怡在上海華東醫院病逝,享年100歲。這個消息,使全國喜歡她的幾代觀眾,都陷入到了沉痛的哀悼之中。而她的女兒,已經81歲高齡的金斐姮,更加感到了從未有過的悲傷無助。 盡管這母女二人,“疙疙瘩瘩”斗氣斗了一輩子,相互看對方“不順眼”。可是,當母親真正離去的時候,金斐姮還是明顯地感覺到,自己的心,突然之間,就空了大一塊。 那最后的牽掛,也沒有了。 都說母親秦怡這一生實在是太苦了。是的,金斐姮也的確見證了母親秦怡的坎坷人生。 可是金斐姮,難道她的心里就不苦嗎?她這一生,也看到和經歷過太多的生死離別啊。 一、1941年,一個小名叫“斐斐”的小女孩出生了。她就是金斐姮。是秦怡和著名演員陳天國的女兒。 然而斐斐的出生,并未給秦怡帶來更多的歡樂。因為她那時,已經對自己和陳天國的婚姻,開始感到了絕望。陳天國非但沒有給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反而讓自己活在“家暴”的恐懼之中。 1938年,16歲的秦怡出演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部電影《好丈夫》。并且還因為參演這部電影,而認識了自己的丈夫陳天國。 那時陳天國因為已經出演過眾多話劇和電影,所以擁有豐富的表演經驗。秦怡對他很尊重。稱他為“大哥哥”。 然而“大哥哥”幾乎在見到秦怡的第一眼起,就已經愛上了她。并且為了得到秦怡,他不惜利用秦怡的善良,以“自殺”為借口來要挾。最終秦怡不得不答應了他的求婚。兩人于1939年舉辦了婚禮。當時眾多好友都向他們表示了祝賀,包括金焰和劉瓊。 然而令秦怡沒想到的是,陳天國嗜酒如命。每天早上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喝一盅。并且經常在爛醉如泥的情況下,對秦怡施以家暴。這讓秦怡如何能忍受得了呢? 其實陳天國這個人,除了脾氣有些火爆之外,還真不能說是個“壞人”。他對朋友耿直豪爽,頗講義氣,可唯獨對秦怡,卻有些冷漠。然而他又是極愛秦怡的。據說秦怡離開他之后,他還經常抱著秦怡的照片痛哭失聲。這就讓人有些“丈二摸不著頭腦”了。既然愛,就應該好好珍惜才對,怎么還會動不動就施以拳腳呢? 所以秦怡最初并沒打算離開他。直到1941年,他們的女兒菲菲出生之后,陳天國因為拿不出奶粉錢,竟然想到了將女兒送人的主意,這就讓秦怡無法忍受了。當即決定,離婚,然后帶著女兒,離開這個男人。 這是斐斐的人生第一次經歷離別。在她剛出生不久的時候。那時她還不記事。然而一個女孩,身邊沒有父親,母親又整天忙于工作,要說她幼小的心靈沒有“無助感”,誰信呢? 而且不久,她又有了一個新的“爸爸”。1947年,秦怡和金焰結婚。金焰成了斐斐的繼父。然后她的名字,就改成了金斐姮。 其實繼父對她也很好。可她的心里,還是感覺有些別扭。因為她知道,她還有一個父親。她的親生父親,名叫陳天國。 1948年,秦怡又為金斐姮生下了一個弟弟,是秦怡和金焰的兒子,取名金捷。金斐姮很喜歡這個可愛的小家伙,兩個孩子的感情也一直很好。然而金斐姮還是明顯地感覺到,因為弟弟的到來,母親和繼父將他們更多的愛,都交付到金捷身上。這讓年紀尚小的金斐姮感覺到了一種不被重視的“失落”。 1949年,上影廠成立,秦怡和金焰都得到了重用。秦怡成了“當家花旦”,金焰更成為了演員劇團的團長。而金斐姮的親生父親陳天國卻因為各種原因而只能“靠邊站”,除了演配角就是演反派,很難得到演主角的機會。而且陳天國也已重新組建了家庭,與一個名叫張國紅的女子結了婚,并且還在1951年10月生下了他們的兒子陳力。 所以,對于金斐姮來說,好像無論是母親這邊,還是親生父親這邊,自己都是不被重視的那個孩子。 我想,這大概就是金斐姮在很小的時候,性格就變得很獨立而且很倔強的主要原因吧。 二、新中國成立之初,母親和繼父的工作都很忙。秦怡陸續出演了《農家樂》、《兩家春》、《鐵道游擊隊》、《馬蘭花開》、《女籃五號》、《紅色的種子》、《青春之歌》等電影。金焰除了參演《大地重光》、《偉大的起點》、《母親》、《暴風中的雄鷹》等電影外,還要忙碌行政上的工作。所以更多的時候,金斐姮是跟外婆和姨媽們在一起生活。也因此,她跟外婆和姨媽的感情,要比跟母親秦怡的感情,更加深厚。 時間進入60年代,一場風暴席卷中國。金斐姮的母親、繼父和親生父親,全部都被裹挾到其中。尤其是她的親生父親陳天國,早在1957年,就被劃成了“右派”。工資待遇從文藝5級(205元),降到文藝7級(157元)。住的地方,也從華山路1389弄30號的電影廠家屬房,給趕到了太安路66號。這期間,他從一個演員,被安排到攝影棚做場工,還養過豬,送過豆腐渣。 不僅如此,還因為陳天國脾氣“死倔”,而錯失了主演電影《飛刀華》的機會。 而金斐姮的脾氣,她的“死倔”,用母親秦怡的話說,與她的父親陳天國,如出一轍。 1966年,包括秦怡在內的許多上影廠的老藝術家,都被關進了“牛棚”,陳天國自然是其中的重點審查對象。他被發配到鍋爐房燒鍋爐,工資已經降到了60塊錢一個月。但盡管如此,他仍未泯滅善良的天性。據張瑞芳說,她那時被打倒,到工地上勞動,面對滿天粉塵,她嗆得直不起腰來,沒人敢上前來幫她。這時是陳天國走過來,塞給了她兩個口罩。張瑞芳說,那時他的處境更壞,若被別人看到是要被大罵動刑的。可是他還是不顧個人安危。當時激動得我眼淚都流出來了。 1967年,秦怡終于從“牛棚”被解放出來了。這一天,她剛經過鍋爐房,便看到陳天國正笑盈盈地在等她。 他說:看到你出來,我真高興。 秦怡說:跟你有什么關系呢?說完就走了。 卻沒想到,沒過多久,1967年的12月22日,便傳來了陳天國在杭州靈隱寺自盡的消息。他這一生,最后的心愿,仿佛就是對秦怡說:看到你出來,我真高興。 對于親生父親的死。金斐姮怎會無動于衷呢?盡管她從小并未和他生活在一起。可那種血脈相連的親情,是割舍不斷的啊。 可她無法表現出她的悲傷。不然,就很有可能會被認定為“立場不堅定”。 這是她人生中經歷的又一場離別。這一次,是死別。這一年,金斐姮23歲。她已經是個大姑娘了。她的心里,什么事情,都是明白的。 而更讓她感到雪上加霜的是,她的繼父、她的弟弟、她的母親,都相繼出現了健康方面的狀況。1962年,金焰因為大量酗酒,而引發胃出血,臥病在床。她的弟弟金捷被診斷出患上急性輕度精神分裂癥。而母親秦怡則被診斷出患上癌癥,后來做了手術,卻又患上了腹瀉的癥狀。 那時,她親眼看到母親,拖著病軀,一邊忙于工作,接受“批斗”,一邊還要照顧繼父和生活無法自理的弟弟,整天都忙得焦頭爛額。她從中看到了母親的堅強。但她并不想過和母親一樣的生活。她對自己的未來,有著自己的設想和安排。 其實金斐姮的性格,既像親生父親陳天國一般“死倔”,又如母親秦怡一般獨立。而且年輕人普遍存在的“反叛”行為,她也是有的。 個性都很強又都很有主見的一對母女,在相處的過程中,就難免總是“磕磕碰碰”、矛盾重重。 跟現實中很多母女的相處模式是一樣的,很有點“水火不相容”的意思,就跟冤家一樣“不對付”。 三、秦怡后來接受魯豫的采訪,說起金斐姮的婚事,搖頭不止。 當時,秦怡正在外面出差,突然接到金斐姮的電話說她要結婚了。秦怡當下感到非常震驚。因為她從未聽女兒說過有談戀愛的經歷,又怎么能說結婚就結婚呢? 所以她就對女兒說,結婚畢竟是大事,一定要慎重考慮。而且她堅持要見“準女婿”一面之后再做打算。她說,我畢竟是你的母親,就算家里再窮,我也要為你置辦點結婚用品。 然而金斐姮根本等不及母親回來,第二天就拿出一份婚宴菜單交給姨媽,說:我明天結婚,這是菜單,你們看喜不喜歡。這事兒,就這么“輕松”地給決定了下來。 結果秦怡出差回來后,見到了“女婿”,堅決不同意。因為一、對方那么高,金斐姮那么矮,兩人根本不般配。二、對方來自農村,而且還有家室,還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金斐姮對此根本不知道底細。三、秦怡認為,一個人在任性之下做出的決定,往往會帶來“不好”的結果。 可是金斐姮卻根本不聽母親的勸。而且更加加深了母女之間的矛盾。事實上,金斐姮的這段婚姻,果然如秦怡所料,到最后變成了一地雞毛。在金斐姮懷孕之后,她的丈夫就變了心。金斐姮無奈之下,只好抱著孩子,離開了男方的家。 從此之后,也許是羞于再見到母親,也許是覺得從小到大母親對自己的關心和愛太少,所以有差不多30年的時間,母女倆都鮮少溝通和來往。就算金斐姮偶爾回家,也只是禮節性地問候秦怡一下。更多的時候,她是與姨媽進行交流。這讓秦怡倍感傷心和失落。 我想,金斐姮之所以對母親有著巨大的誤解,還在于在自己學習和工作的問題上,秦怡從未出過力幫過忙。秦怡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我的榮譽都是人民給的,我不能用它來謀私利。她對金斐姮說,我的任何事情,你都不要參與。 所以金斐姮無論是讀書還是工作,都是自己決定的。直到金斐姮55歲那年退休,她對母親秦怡的工作細節,都一無所知。后來秦怡老了,金斐姮也老了,秦怡才讓女兒來幫著自己做一點事。這個時候,金斐姮才終于知道,自己的母親究竟有多忙,有多累,有多敬業。 但對于母親那種接近“工作狂”的狀態,金斐姮是深深憂慮的。她其實并不接受母親的作法。因為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尤其是年齡大了之后,還是應該以休息靜養為主。可是秦怡根本不聽。因為——“她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2015年,秦怡已經93歲了。但她依然自編自演了一部電影《青海湖畔》。當時金斐姮堅決反對。因為青藏高原,連她都上不去,何況是已經93歲高齡的母親?可是她哪里勸得動秦怡呢?當時劇組在青藏高原上進行拍攝,年輕的演員都氣喘吁吁的感到吃不消,就趕緊勸秦怡也休息一下。結果秦怡說,我是來工作的,為什么要休息? 金斐姮說,這就是母親的真實狀態,她永遠都把電影放在第一位,把別人放在第二位,而唯獨忘記了她自己。 金斐姮對母親的感情是十分復雜的。在她成長的過程中,她的確是責怪過母親對自己關心太少。導致自己的人生,也充滿了坎坷。可是,在經歷了那么多生離死別之后,她的內心,其實最怕的,就是母親的離開。 因為一個人,無論她多大年紀,只要母親在,那么她就還是個“孩子”。而一旦母親離開了,那么她,就真的成了一個“孤兒”了。 秦怡在晚年的時候,曾告訴記者。她最大的傷痛,就是看著親人一個個離去。1983年丈夫金焰走了,2007年兒子金捷走了,2008年妹妹秦文也走了。 而金斐姮又何嘗不是呢?她也同樣眼睜睜看著生父、繼父、還有時刻記掛著她的弟弟這些親人的離去,同樣感受到了離別的傷痛和歲月的無情。所以她對秦怡,是又愛又怕的。 秦怡呢,對女兒的情感,也是復雜的。看到女兒,她難免會想起當初陳天國曾經帶給自己的傷痛。而且女兒的一些反叛行為,也令她傷心惱火。所以她常常“看不慣”女兒的做派,連女兒的“急脾氣”和風風火火的行為,她也覺得“不可思議”。 秦怡從未對外人說過包括金焰在內的其他人的“不是”,可卻在很多訪談中,列舉了女兒的“種種罪狀”。各位難道沒看出來,這其實,不過是最親近的人,相互“撒嬌”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罷了。 真的,只有最親的人,才會如此“相互責怪”、“相互埋怨”,才有可能成為“冤家”啊。 因為,越親近的人,越容易互相傷害。因為,越在乎彼此,就越容易向對方提出苛刻和嚴格的要求。 所以,從頭到尾,金斐姮才是秦怡最看重的人啊。她之所以把更多的愛都給了小兒子金捷,那不過是因為金捷是個特別的孩子,所以需要特別的關心。而金斐姮,也許在秦怡心里,她更希望她,成為另一個自己。 顯然,在獨立、堅強這方面,金斐姮像極了秦怡。 秦怡走了。我想此刻最傷痛無助的,恐怕就是金斐姮了吧?當這個世界上,連那個“相互埋怨”的“前世冤家”都走了,那種徹骨的失重感,才是最令人感到痛心疾首的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