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勞駕駛是近期必須聊一聊的話題,近日駕車出行的時候遇到了不少明顯“疲勞的車”,在非擁堵路段正常行駛的時候,有些車會在車道里左搖右擺,甚至于直接偏離車道;好在遇到的幾例都能通過鳴笛警示提醒司機,但上億臺車扎堆“大遷徙”,注定會有些車“無人提醒”,這些車就難免會引發交通事故。
![]() 日前,安徽通報了兩起非常嚴重的交通事故,一起是2022.01.27日凌晨不到三點鐘,淮南市壽縣安豐鎮一輛面包車撞上路邊的貨車,導致面包車內四人死亡!26日夜間八時許,宿州市碭山縣高鐵新區S401省道上,一臺越野車開進路邊溝里造成三人死亡! 這兩起交通事故應當都與疲勞駕駛有關,時間節點已經很說明問題,所以合理控制駕車時間是非常重要的,只是開車真的算是“體力活”嗎? 嚴格來說開車是一個“強腦力勞動”,腦力勞動同樣會令人非常疲勞;因為大腦在運算數據的時候顯然要消耗能量,高強度思考分析的時候,腦部神經元所消耗的氧氣量會是吸入量的70%以上; 有些時候腦力勞動的能量需求會比體力勞動還要大,這就是為什么很多司機、程序員或者教師工作一天之后會感覺無比疲勞的原因,也許打一天球或者走一天路都不會感覺這么累。 駕駛汽車需要持續地采集大量的數據,用眼看到的路況、用耳聽到的是鳴笛,甚至于嗅到的氣味都能用來判斷車況;這個數據量是非常大的,為了保證行車安全需要高速處理大量的數據,大腦就會非常容易疲勞。 所以《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里有明確的規定,連續駕駛機動車達到4個小時必須停車休息,且休息的時間不得低于20分鐘; 看似這只是個簡單的“關懷”實際卻是經過科學計算的結果,高強度的駕駛后需要的是大腦充分地放松,沒有得到充分的休息是很容易“燒腦”的。 注意細節: 交法實施條例62條的規定是“駕駛機動車不得有下列行為”,并沒有區分商用車型或乘用車型,或以營運車與私家車進行區分; 也就是說即便是家用代步汽車連續駕駛四個小時以上,也是違反條例的駕駛行為,條例是“法”的一個名稱,所以疲勞駕駛嚴格來說是違法行為哦。 如果因疲勞駕駛引發交通事故,那么要承擔的基本會是全部責任,造成公私財產嚴重損失或人員傷亡的話,不排除要承擔刑事責任的可能性; 一個駕駛周期的極限就是4小時,休息的時間建議在30分鐘左右。 “假疲勞”是什么意思呢? 有些時候明明只開了一兩個小時,或者是長途駕駛剛剛開車,重點是“調整過時差”才在夜間開始開車,為什么一會就會感覺到困或疲勞呢? 第一節的重點講到了強腦力勞動的耗氧量,約為吸入氧氣的70%,由于腦部單元耗氧過多,其他“單元”所需要的氧氣就可能不夠; 這多少會感覺有些無力,而如果吸入的空氣中的氧濃度還在下降的話,那么直觀的反應就有可能是全身乏力,像是感冒或者在高原上一樣。 看一張圖片,重點觀察CO2吸入和呼出的比例。 吸入的CO2濃度很低,可是轉化出的二氧化碳就會很多,翻了好多倍哦;長途自駕或春節返鄉的車上往往不會是一個人,大都會滿載或至少有三四個人,那么同時呼出的空氣就會讓車內空氣二氧化碳的濃度大幅提升。二氧化碳本身無毒性,但卻會降低吸入空氣的氧氣量,二氧化碳越多則氧氣越少。 長途駕車的時候很多司機都會用“空調內循環”,結果是車內空氣CO2濃度快速提升,導致吸入空氣氧濃度下降從而出現缺氧的情況; 駕駛汽車時腦部的耗氧量是極大的,空氣氧濃度下降會直接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與渾身乏力,在迷迷糊糊的那一瞬間,車輛可能就要失控碰撞了。 所以長途駕車要開外循環,保證外部清新的空氣與車內空氣實時交換,這樣才能保證大腦不缺氧。 睡了一整天,晚上準備開車出發了,可是怎么還會困?——因為夜晚的公路上總是光線昏暗的,即便是在有路燈的位置也不例外; 而昏暗的光線是刺激褪黑素分泌的最理想場景,褪黑素是幫助人去睡眠的,安眠藥嚴格來說都快屬于安眠藥了。 這就是問題所在了,你認為睡了一天已經不困了,但是車外光線場景和車內按鍵背光或車機光線都會刺激褪黑素分泌,大腦不管你睡了多久,有了這些因素的刺激還是會認為大腦該休息了。 所以夜間駕車總是會困困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科學的規律, 夜班車的司機其實是非常辛苦的,在實習階段大都也不是一個人; 那么沒有夜間駕駛經驗的司機就不建議趕夜車了,如果感覺到特別困就要把車停在安全的地方睡上一覺才好,尤其是12點左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