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人生中快樂美好的時光,一個有挑戰性的改變——上學。進入小學,我們獲得了“學生”的社會角色。自我意識和社會意識進一步發展,主要表現在自我評價上。自我評價的獨立性日益增強,自我評價的原則逐漸形成。大腦已經成熟,是智力快速發展的時期。感知、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和發展。語言能力進一步發展,詞匯日益豐富,對行為的自控和管理能力增強。 (一)兒童心理健康主要關注: 1.合理安排學習,處理好幼兒園與小學的銜接,可以減少孩子入學后的適應困難。孩子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家長和老師要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出發,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教給孩子科學的學習方法,讓孩子養成愛學習、愛集體、愛勞動的優秀品質。 2防止不健康心理和人格的產生。孩子不健康心理和人格的產生,往往與家庭和學校教育不當有關。要注意避免以下情況:過度關心、過度疼愛、過度冷漠、過度苛刻、忽冷忽熱、反復無常等等。 3.培養社會適應能力孩子入學后,接觸范圍逐漸擴大,要及時教會孩子一些人際交往的技巧,幫助他們適應新的環境。首先要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學會理解、關心他人,與同伴交流,真誠待人。其次要教育孩子在游戲中謙虛,互相幫助,互相支持,增加孩子與家人以外的人相處的機會,學習人際交往技巧,培養友誼、同情心和責任感。 (二)青春期的心理發展和心理健康: 男孩女孩的第二性征相繼出現,性功能開始成熟,也稱為性成熟第二信號系統作用顯著提高。這一時期認知能力的明顯特征是邏輯活動顯著增強并趨于成熟。青少年自我意識高度發達,心理沖突明顯增多。根據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心理健康應注意以下幾點: 1.培養良好的自我意識 青少年的自我意識往往是主觀的、片面的、幼稚的。開展自我意識教育,讓青少年學會客觀認識自己和他人,學會面對現實,客觀評價自己和他人。 2.保護自信和自尊 自信和自尊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支柱。青春期的個體對別人的評價過于敏感,各種不信任和不尊重很容易傷害到他們。家庭和學校要給予他們更多的信任、鼓勵和尊重,幫助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享受解決困難的快樂,調整學習心態,提高學習興趣和自信心。 3.保持情緒穩定 青少年大腦的神經機制還沒有發育好,調節能力還比較差,容易產生心理失衡。青少年不像成年人那樣善于控制和調節自己,容易情緒不穩定。所以作為老師和家長,要引導他們學會用多維的、客觀的、發展的觀點來看待身邊的事情,逐步糾正自己的極端認識,逐步讓自己的情緒走向成熟。 4.適當的性教育 性是困擾青少年的問題之一。學校和家庭要及時對青少年進行性教育,包括心理和生理方面。了解男女社會角色的知識,消除他們的神秘感、好奇心和恐懼感,防止青少年出現性心理和行為障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