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云洞位于夏縣城西25公里的水頭鎮上牛村洞溝,兩側溝壑深近百米。這是一座城堡式道觀,因雨后崗上積云繚繞,洞門云封,因此得名為堆云洞。堆云洞始建于元代,明清兩代相繼增建和擴建。現存建筑有北極臺、筆峰塔、三皇閣、三圣殿、真武殿、三王祠(藥王、牛王、馬王)和白衣大士祠等,配以廊廡、廂房、道院,大小120間廳堂殿閣依崗而建,12座院落層疊相筑,房上有房,院中尋院,洞里藏洞,布局之精巧,結構之緊湊,風格之獨特,實屬罕見,綜合這里的自然景觀、建筑特點以及道觀風水,堆云洞被世人譽為“濃縮的仙境”、“放大的盆景”。1922年革命先驅嘉康杰在這里創辦了平民中學,1928年中共河東特委在這里成立,并且在這一帶秘密活動了長達10年之久,所以說堆云洞不僅是道家眼中的人間仙境,更是晉南革命的搖籃。


1922年,革命先驅嘉康杰(1890年11月~1939年11月),在景梅九等河東進步人士的支持下,在堆云洞創辦了“平民中學”。“平民中學”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上特點突出,以帝國主義侵華、鴉片戰爭史等為內容,在教學方法上,反對死讀書,傳播新思想、新理念,傳授新科學文化,撒播革命火種,使前來求學的青年呼吸到自由的空氣。因此,許多青年慕名投考,“平民中學”先后招收山西、陜西、河南、內蒙古等省區學員達1200余人,其中大部分后來成為革命活動的中堅力量。


附錄:堆云洞賦(黃河晨報,2011年05月04日,14版:河東映像)
美哉,堆云洞自然形勝奇特。地處稷王南麓,隱藏黃土高坡。溝壑縱橫,崇崗聳峙。天賜美洞,中天堆云,故其名也。“萬嶺齊奔馳,到此成丘壑……眾木森成林,兩澗環如帶①。”雙澗交映,水聲潺潺。云自洞出,云雨氤氳。紫氣繚繞,祥瑞騰空。云煙處,青松翠柏;朦朧中,仙氣神韻。原始生態,世外桃源。依山傍水,智仁同樂。
妙哉,堆云洞建筑風格別致。堆云洞者,道教福地,始建于元,歷代增修。洞口鑿穴而入,彰顯道法自然:“小小洞天,大大福地。”依崗而造,層疊構筑。布局奇妙,獨具匠心。設計精巧,不拘一格。院中套院,洞中有洞,屋內藏屋,房上建房。沿洞而入,拾階攀高。或洞或敞,曲徑通幽。步步成趣,層層出新。堆云八景②,蔚為壯觀。七穿八繞,終抵其巔。仰望長空,眾星捧月。時隱時現,忽明忽滅。人神晤面,話語綿綿。嫦娥畫筆,月宮山巒。人亦飄然,似神似仙。有詩曰:“遠眺云上浮,近瞧蓬萊中……房掩濃陰里,人在霧中行③。”
雄哉,堆云洞革命之搖籃。1922,革命黨人嘉康杰,延師興學,播撒紅色種子。“平民中學”,落戶堆云,入學試題:“平民自覺”。平民子弟,免費就讀;騎馬坐轎,一律拒之。康杰題匾:“勞工神圣”,懸掛齋舍,以示訓誡。墾地種糧,補貼伙食;四周植樹,寓意深遠。1929,白色恐怖,汪銘受命,巡視河東。運城精英,匯聚堆云。領中央精神,論當前形勢,建黨組,播火種,勢燎原④。抗戰時期,軍民奮起,稷麓縣府,設于斯地。河東“小延安”,戰時“西柏坡”。首任駐美大使柴澤民,革命前輩王立中、趙宜軒、雷震龍、劉璽諸君,與寇周旋,消滅偽頑。解放之后,高小農中,傳道授業育人才,莘莘學子承師業。堆云高足,遍及各地。革命建設,前仆后繼,卓著貢獻,不乏英杰。
厚哉,堆云洞四周多名勝。駐足洞頂,高處憑眺。“天際微云,一抹如線,徘徊四顧,天水欲連⑤。”涑水河渠,腳下流淌。村莊農田,裊裊炊煙。渠畦經緯,阡陌連片。高速公路,車輛奔流。高速鐵路,建設正酣。如畫美景,源遠流長。夏邑禹鄉,人文薈萃。資源豐富,遺存厚實。禹王城、圣母廟、西陰眾遺址、瑤臺美景、青銅雕塑……遙相輝映,嘆為觀止。根祖文化、紅色文化、綠色文化,交錯穿插。夏縣名勝,多在周邊。河東厚重,可窺一斑。
壯哉,堆云洞,傳統教育之基地,千年古洞之奇觀。風剝雨蝕,衰敗不堪。“文革”損壞,歷史空前。改革開放,中華振興。“政通人和,百廢俱興⑥”,搶抓機遇,重修名剎。毀屋再建,危房修葺。四周十嶺,遍栽松柏。園林綠化,生態高地。搜整史料,陳列展覽。“旅游觀光,休閑度假,探索宗教,激揚文化,追尋歷史,緬懷先烈。⑦”氛圍濃郁,主題突顯。內涵深邃,受益匪淺。
偉哉,堆云洞!道觀之秀,建設之奇,革命之風,周邊之美,文化內涵,充溢其間,相互融合,世之罕見。禹甸仙境,稷麓璀璨,魂牽夢縈,精神家園。吾生于斯,亦讀于斯,耳濡目染,三生幸矣!
【注釋】
①據《堆云洞大清道光九年所立碑刻》中《紀游堆云洞》。
②《堆云洞大清道光九年所立碑刻》載“堆云八景”:雙澗合流、石穴隱云、路盤層登、庭俯喬林、東樓朝雨、西殿晚風、筆鋒留月、高臺孤峰。
③語出王景林《游堆云洞有感》。
④1922年夏,嘉康杰籌資在堆云洞辦“平民中學”。辛亥革命元老景梅九為名譽校長,教師均為進步人士和著名學者;大革命失敗后,山西黨組織屢遭破壞。1929年6月,順直省委特派員汪銘攜中央指示信巡視河東,并于6月7日在堆云洞召開僅有6名黨員參加的特別會議,改組河東特委為特支。此后,河東黨的領導重擔落在了康杰肩上。康杰生前為中共晉冀魯豫區委委員、七大代表。
⑤語出清朝郁永河《臺灣行》。
⑥語出北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⑦修復堆云洞時擬定的主題。 ——原文發表于2012.8.8.微衛星新浪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