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萬科旗下的物業板塊,萬物云被寄予厚望,不久前的業績會上檢討更新的企業發展策略上,物業服務既是亮點也是重點。 以每個業務獨立上市為成功標志 萬科歷史上只有過三次利潤下降,第一次是1995年,第二次是2008年,還有就是過去的2021年。 但在2020年至2021年上半年,大批物企分拆上市,估值一路高漲。2021年下半年開始,港股市場整體走弱,物業股估值也從高位跌落。 如今物業股的低迷形勢,蟄伏11年的萬物云選擇此時上市,似乎錯過了物管上市的黃金時代。 萬物云前身 萬物云,曾連續十年蟬聯行業第一,前身叫萬科物業。 1990年成立,2020年才改名為萬物云,初衷為萬科地產的“售后服務”,發展到今天已走過了31年。 財報顯示,公司2019年至2021年分別實現收入139.27億元、181.45億元、237.04億元。同時,公司實現年內利潤10.4億、15.19億以及17.14億元。 且值得注意的是,萬科集團是萬物云的單一最大客戶。2019至2021年,來自萬科集團的銷售收入分別占萬物云總收入的12.7%、15.4%和 16.1%;而同期,來自萬物云前五大客戶的銷售收入則分別占總收入的15.5%、20.7%和 19.8%。 在定位上,萬物云自稱為全域空間服務提供商,營收主要源于“社區空間居住消費服務”,即住宅物業服務,占比達55.5%。另外兩大業務“商企和城市空間服務”、“AloT及BPaaS(流程即服務)”,分別占比36.7%、7.8%。 掌舵人朱保全在1999年加入萬科,2010年開始接管業務。 在對萬物云未來的發展中,朱保全多次及擴張方式會以街道為單位,發展有濃度的空間服務,“聚焦中國100個核心城市,在其中1000條街道進行高濃度部署和發展。” 在承擔城市服務商這一角色的是萬物云城,萬物云城會幫助城建、城管、環衛、水務、社區治理等部門,統籌對接環衛、綠化、管廊、水道治理等服務供應商,將物業管理的“資產保值增值打好環境”模型,復制到城市中去。 而根據計劃萬物云城年增速不低于60%,2023年實現100億元合同收入。 但就如今的情況來看,創新打法的成效還未顯現,現狀的規模上卻已落后于對手。 2020年,萬物云的營收為182.04億元,在管面積達5.66億平方米,均居業內第一。進入2021年,新一輪收購運動下,萬物云被碧桂園服務趕超。 截至2021年底,萬物云在管住宅及商企物業的建筑面積約7.85億平方米,其中,住宅物業方面管理了2823個項目,在管建筑面積約6.6億平方米,合約建筑面積(含在管建筑面積及未交付建筑面積)約8.78億平方米。 同年相比碧桂園服務,實現營業收入約為288.43億元,收入比萬物云高50億元。在管面積方面,也高出一頭,根據克而瑞研究中心數據顯示,碧桂園服務的總收費管理規模約8.5億平方米,總合約管理規模約15.2億平方米。 萬科持股62.89%的萬物云 在股權結構方面,萬科在2016年引入的兩家戰略投資者博裕資本和58集團,博裕資本以其管理的基金認購25%股權,58集團以其下屬公司認購5%股權。 博裕資本、姚勁波對萬物云的持有超過5年,在2021年11月萬科宣布分拆萬物云擬赴港上市后,博裕資本將7.6%股權轉給瑞軒、睿達第三有限公司、珠海達豐,總對價69.96億元;58同城姚勁波則向海南云勝轉讓2.14%的股權,對價19.91億元。 還未上市,上述兩大股東便通過突擊股權交易收獲90億元。 根據招股書和資料顯示,萬科直接持有6億股內資股,持股占比57.12%,萬科通過各全資附屬公司萬傾、 萬斛、萬馬爭先、盈達投資基金、萬殊之妙及萬斛泉源擁有的合共6060萬股股內資股,持股占比5.77%。 目前,萬科擁有權益并有權行使合共約為62.89%的投票權;博裕資本通過Radiant Sunbeam Limited持股17.14%,58同城姚勁波持股4.76%,公司董事局主席朱保全則持股8.5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