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種實用管理分析工具匯總 ![]() 一 、4D領導力 一個坐標四個維度八項行為,4D系統提供經過20多年驗證的科學的思想、方法論和工具。 “4D卓越領導力”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經典項目,由世界最高科研機構美國宇航局(NASA)歷經10年開發而成。 ![]() 綠色培養型:體現的是被感激的需要,同時對他人與自己共同利益點的關注。 黃色包容型:體現的是對包融的深切渴望,人們通過各種關系而保持誠信。 藍色展望型:人們更需要有充滿希望的未來。 橙色指導型:表示要采取行動,即組織和指導別人。領導者的行動就是管理,包括計劃、組織、指導和控制。 二、STAR法則 STAR法則是目前企業面試過程中常用的工具之一,但同樣適用于培訓案例解析,其關鍵是要在運用時對工具進行內化,真正匹配企業案例解析的需求,讓學員在體驗與思考中獲得知識的積累,在運用與實踐中傳遞并復制經驗。 ![]() 情境Situation:基于需求,甄選案例;交代案例的背景、時間、地點、涉及的人物、事件和起因。 目標Task:提前溝通,設計問題;明確要面對的任務,聚焦問題的難點。 行動Action:圍繞場景,拆解STAR;當事人采取的主要行動步驟、細節以及做出行動的依據。 結果Result:成果沉淀,共享輸出;采取行動后帶來的結果,對事件后期產生的影響。 三、6D法則 6D法則'是美國Fort Hill公司開發的一套高效學習項目設計方法 ,這套方法論和應用工具,指導培訓管理者將培訓、學習與發展項目轉化為企業期望的商業收益,特別是在學習轉化、績效支持方面給出了非常實用的理論陳述和方法指導。 ![]() 如何使培訓密切地貼近業務,一直是企業內部的培訓管理者面臨的一個難題。而6D法則(見上圖)恰恰為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套系統且完整的方法和工具。 該方法提供了一套完整、系統的學習發展設計流程,6個步驟分別是: D1:界定業務收益。 D2:設計完整體驗。 D3:引導學以致用。 D4:推動學習轉化。 D5:實施績效支持。 D6:評估學習結果。 四、ORID ORID,又稱焦點討論法,由美國教育暨文化局(Cultural Affairs)開發并推行,是一種通過動態遞進形式,引導學員逐漸找到關鍵要點,并制定行動方案的結構化匯談方法。 ORID具體可分為客觀性(Objective)、反應性(Reflective)、詮釋性(Interpretive)、決定性(Decisional)四個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其對應的轉化阻礙和工具。 ![]() 在培訓效果轉化中,存在著人的認知和行動特征雙重阻礙。 認知具有選擇性吸收和沙漏式遺忘兩種先天性缺陷,行動也在習慣的改變和行動的拖延上存在問題。 針對以上阻礙,我們可以通過ORID方法實現培訓效果轉化。 五、ADDIE 1975年,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兩位教授在教學設計大師加涅的幫助下,為美國陸軍設計了一個課程開發模型,因為包含五個要素——分析、設計、開發、實施、評估與控制,因此稱為ADDIE模型。 ![]() ADDIE模型當中的五個階段,是一個線性的、單向的過程。 ADDIE模型具有三個優點。 第一,系統性。ADDIE模型為確定培訓需求、設計和開發培訓內容、實施和評估培訓提供了一種系統化流程,其最大的特點是將以上五個步驟綜合起來考慮,避免了培訓的片面性。 第二,針對性。針對培訓需求來設計和開發培訓項目,避免了培訓的盲目性。通過需求分析,滿足組織發展需求和員工的個性化需求。 第三,保障性。通過對各個環節進行及時有效的評估,來保障課程開發質量。 六、PDCA管理循環 PDCA管理循環,是由日本的高管們在1950年日本科學家和工程師聯盟研討班上學的戴明環改造而成,最先是由休哈特博士提出來的,由戴明把PDCA發揚光大,并且用到質量領域,故稱為質量環和戴明環。 它的應用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認真履行PDCA的人都能領悟到一點,就是自身的成長永無止境。 而且PDCA適用于所有問題、所有對象。小到人際關系、戀愛關系,大到培養興趣愛好、處理上下級關系、時間管理……PDCA都能發揮出巨大威力。 ![]() PDCA看起來只有簡單的4步,即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調整(Action)。 PDCA看起來是一個環,但實際上是層層嵌套的“大環套小環”結構,能產生巨大的“規模效應”。所有PDCA不僅包含自身上一層面的PDCA,同時也包含著把自身細化的下一個層面的PDCA。 七、魚骨圖分析法 魚骨圖是由日本管理大師石川馨先生發展出來的,故又稱石川圖。該圖是一種發現問題“根本原因”的方法,也可以稱之為“因果圖”和“5M因素法”。 ![]() 它的原理是當問題出現時,大家一起來討論問題產生的根源所在→找出主要問題出現在哪些環節,以及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區分哪些是先天的限制因素,是否可以通過努力去改進→哪些是由于條件的限制暫時不能改進,但是否可以通過改進其他問題進行彌補。 上圖5個方面就象魚的“主刺”一樣,每個主刺上還有很多的小刺,這些小刺就是與主刺相關的問題,來構成了一條難以下咽的魚骨頭,如果不拔掉,一不小心就會卡住喉嚨,讓人痛苦不堪。 食魚之時,卡住喉嚨的往往不是大的魚骨,而是最小的一根刺。魚骨圖分析法便是要層層分解,找出喉中最小的刺,即可抓住解決問題的關鍵。 八、時間四象限 時間“四象限”法是美國管理學家科維提出的時間管理理論,把工作按重要和緊急兩個程度進行了劃分,基本上可以分為四個“象限”。 ![]() 四象限法,將一天里所有任務,按照緊急性和重要性兩個維度,分為四個象限: 重要且緊急:立刻去做。 重要但不緊急:安排固定時間去做。 緊急但不重要:盡量請別人去做。 不緊急也不重要:不做。 九、SMART原則 該原則由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於1954年首先提出,SMART原則是目標管理的方法之一,能夠有效地進行成員的組織與目標的制定和控制,進而達到更好的工作績效。 ![]() 具體(Specific):指績效考核要切中特定的工作指標,不能籠統。 案例:本年末基本達成銷售計劃。 問題:基本完成并不是一個具體目標。 正確方式:截止2018年12月31日,公司銷售計劃達成率≥95%。 可度量(Measurable):指績效指標是數量化或者行為化的,驗證這些績效指標的數據或者信息是可以獲得的。 案例:修改總包合同。 問題:修改合同沒有明確到何種程度,目標結果模棱兩可。 正確方式:修改完成總包單位《XXX合同》,或修改總包單位《XXX合同》提交至主管領導審批。 可實現(Attainable):指績效指標在付出努力的情況下可以實現,避免設立過高或過低的目標。 案例:兩日內,確保招聘到崗10名基層員工,并完成崗前培訓。 問題:目標完成難度巨大,完成的可能性較低。 正確方式:全力開展招聘工作,一周內按編制使空崗率≤1%。 R代表相關性(relevant):指目標必須和其他目標具有相關性。 例如因為工作目標的設定,是要和崗位職責相關聯的,不能越級或跨崗位職責。 有時限(time bound):注重完成績效指標的特定期限。 案例:XX項目XX地塊項目回款2億元。 問題:沒有時間限制,考核無法執行。 正確方式:例如2018年5月31日前,XX項目XX地塊回款2億元。 無論是制定團隊目標還是個人績效目標,在制定過程中都應該對照SMART原則去規范目標管理。 十、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是一種應用于記憶、學習、思考等的有效思維模式,利于人腦的擴散思維的展開。一種非常有用的思維工具,其創始人是東尼·博贊,他因此以大腦先生聞名國際是將思想圖像化的技巧。 ![]() 小到員工的日常工作,大到企業的危機處理,思維導圖無處不在,思維導圖的優點: 激活大腦。 讓知識點結構化。 課程開發更加方便快捷。 輕松進行會議復盤。 提升組織學習能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