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出自杜牧筆下的《江南春》,雖然整篇抒發了作者的壯志未酬的報國情,但更關鍵的是描寫出當時朝代,人們對建寺廟的狂熱。 當今社會,雖然沒有封建社會的迷信,但人們仍愿意到寺廟中祈愿。在寄托美好的同時,也能增長很多見識。 ![]() 圖源網絡 可是,始終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寺廟中僧人居多,稱呼卻各有不同。尤其是“方丈”和“住持”,要是弄不清楚區別的話,說不定會在關鍵時刻掉鏈子啊! 然而,這兩種稱呼的定位,還要從佛教的傳播說起。 佛教的產生與發展佛教主張“四大皆空”,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成不變,因此保持安穩平和的心態,才能獲得幸福與安樂。 ![]() 圖源網絡 就是因為這樣的傳經授道,自它誕生起到現在,才能始終受人推崇。但是,作為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它的起源始終是個謎。 西方世界普遍認為佛教起源于印度,現如今印度是佛教信仰最多的國家,可以說是家家信仰,人人崇尚。 而在中國古代,人們也相信佛教產生于印度,畢竟在兩漢時期,天竺國經由“古絲綢之路”傳入內陸,隨后發揚光大。 ![]() 圖源網絡 再者說,印度始終以“佛教起源地”自居,但這樣的說法真的正確嗎?其實不然。 根據史料記載,佛教可能來源尼泊爾,后來傳入印度后,得到了信徒們的瘋狂追捧,使佛教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壯大,同時成為印度的國教。 自此,佛教聞名世界,不明真相的人們將印度誤會成佛教的起源地。另外,佛教傳入我國的原因也有些玄幻。 ![]() 圖源網絡 據《后漢書》記載,永平七年正月十五,東漢明帝突然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他在夢里看到有一個渾身散發著金光的人在大殿上飛走。 明帝認為此夢一定有所寓意,便召集眾位大臣為他解夢,詢問:“金光閃閃的人到底是誰?”、“此夢有何寓意?” 可惜,大臣們不懂解夢之道,但畏于皇威,也只能硬著頭皮上,稱天竺有一個得道神,被人們稱之為佛,而他滿身金光,并且能夠在天空中飛翔。 ![]() 圖源網絡 太史出班也附和地說:“然陛下所夢之,概是'佛’也。” 這番言論令明帝大為震驚,于是他派遣大臣,出使天竺,尋找“佛”。不久后,那些大臣們帶回了佛像和經書,還請回了兩名僧人。 明帝欣喜若狂,為了安置僧人、放置佛教物品,特地修建了中國第一座寺廟——白馬寺,又稱“中國第一古剎”,坐落于今洛陽市,占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 ![]() 圖源網絡 值得一提的是,白馬寺的門前有座白馬雕塑,這不僅對應著寺名,同時也象征著古代白馬馱著佛經,將佛教傳入中國的文化交流與傳播過程。 自此,佛教開始在中國流行,上至達官貴族、皇親國戚,下至黎民百姓、乞丐農民,都對佛教進行推崇。尤其是在隋唐時期,佛教的傳播更是達到了鼎盛,某些王親貴族甚至還鄙視不信佛之人。 ![]() 圖源網絡 此后延續的一千多年時間里,佛教直接成為了我國文化的根源,也就是“儒釋道”中的“釋”。 自周朝開始,古代人開始忠誠于祭祀,有些皇帝要將國家氣運與寺廟緊緊結合,乞求“千秋萬代,江山不倒”。 因此,古代人信奉“佛”,自然而然地對寺廟尊敬無比,每逢初一十五,全國各地的寺廟都會迎來源源不多的流量,尤其是廣大信佛之人,他們虔誠拜祭、燒香禮佛、祈求安康。 ![]() 圖源網絡 久而久之,寺廟隨著香火的旺盛逐漸變得繁榮,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寺廟也需要各級管理者負責處理寺中事務,以便需求更加長遠的發展。 因此,方丈和住持也就應運而生了。 住持起源“住持”一詞最早可以追溯至佛家經典,比如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善男子等,若修般若波羅蜜多,不欲住持一切法度”;在《七佛經》中“住持教化,宜說法教”。 ![]() 圖源網絡 由此可見,自佛教誕生發展之初,“住持”一詞便已經出現,只是那一時期,“住持”只有“安住、維持、繼承佛法”的作用,大致翻譯為普通眾生、傳播佛教。 但是,隨著佛教在我國的傳播,“住持”逐漸演變成為了寺院的“最高領導者”。據謝重光教授考證,在唐朝前期,“住持”便已經作為寺院中內部的僧職而存在。 因為佛法需要眾生來傳播與教化,需要將佛教的真諦發揚光大,所以在部分佛教文獻中,常常會出現僧人被派遣或邀請前去“住”在某個寺院的記載。 ![]() 圖源網絡 也就是說,寺院是需要這類“住院僧”的固定存在,可以把他當做一個單位的固定工,不論是對內還是對外,都由他全權負責。 在發展初期,“住持僧”的任務繁重,又是宣揚,又是維護。在他們的努力下,佛教迅速傳播,在唐宋之后,更是得到了統治者的認可,修行者的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 圖源網絡 因為當時人們誠心禮佛,數量眾多,住持則把他們安排在一起宣揚佛法,自然而然地成為了這群人的領導者。而后正式成為了寺職,甚至出現了以“住持”為前綴的組合詞,如“主持院長”、“住持沙門”等等。 南宋末期,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很多人將“佛教”作為精神寄托。為了更好地宣揚佛法,民間便開始大肆修建寺廟,因此,“住持”也就成為了整個寺廟的執事者。 ![]() 圖源網絡 道教興起之后,全真派也借用了佛教中的“住持”一詞,兩者的釋義雖然有所出入,但職責都是一樣的。 方丈起源
顯而易見,這是佛教寺廟中得道高僧的標準穿戴,而他也正是寺廟中相當有權力的僧人,基本屬于入廟時間最長,入教思想最深的一人。 ![]() 圖源網絡 “方丈”一詞最早出現在佛教的《維摩詰經》中,其中說道,身為菩薩的維摩詰居士,他的居住處只有一丈見方,雖然很小,但設座無限。 這是因為他本人修養極高,接引的人很多,但無論來多少人,都能在他房間坐得下。 因此,如果有像維摩詰士般的精神領袖,可稱之為“方丈”,后傳入我國后,百丈淮海禪師取來應用,定在百丈清規上。這時,方丈只是專門稱呼住持的居室,也可以認作對師父的尊稱。 ![]() 圖源網絡 但是,早在佛教傳入我國之前,“方丈”就出現在古代的神話故事中,傳說中國東海有五座仙山,全都漂浮于東海之上,其中一座名為“方壺”,又改稱“方丈”。 后來,有兩座仙山飄至北極,融入汪洋大海中,僅剩“方壺”、“瀛洲”與“蓬萊”三座還處于東海之上。 其中“方壺”則位于東海中央,傳說上面是群龍所聚之地,有金玉琉璃之宮,三天司命所治之處。 ![]() 圖源網絡 這里不僅有各種奇珍異獸、奇花異草,還有數十萬不想飛升天庭的仙人,實在是凡人夢寐以求的仙境。 這種虛無縹緲的傳說雖然在現代看來,是實打實的封建迷信,但是對于知識匱乏的古代人來說,卻是奉為“神諭”,尤其是我國傳統宗教——道教。 他們一向追求長生久視,渴望能像居于仙境的神仙般,超脫三界、長生不老,因此便構想:“方壺”山上靈芝遍野,食之便可長生不老,了卻塵世煩惱。 ![]() 圖源網絡 歷代帝王終極一生都在追求“長生不老”,因此屢屢派人遍尋仙山,希望能得償所愿。比如,秦始皇曾經派徐福出海尋山,為表虔誠之心,徐福還特地帶走了一對童男童女,只是一去不復返,無果而終。 漢武帝也曾派派遣術士李少君尋找仙山,最后依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但漢武帝卻在李少君死后,堅信對方已經仙化成神,飛升上天。 ![]() 圖源網絡 由此可見,不論是仙山,還是長生不老之術,終究只是人類妄想的存在,可望而不可及之物。 但是,道教的“全真觀”將“方丈”視為道觀的最高精神,它不具備管理道觀的實權,只是作為精神領袖。 而在著名道家經文《莊子》中記載:“方,道也。丈,長也”,則是更加具體地解釋了方丈的意思,具有傳播道法、普度眾生弟子的職責。 ![]() 圖源網絡 簡而言之,方丈就是精神領袖的存在,負責思想教化。而佛教傳入我國后,便直接引用了道教學派中的“方丈”一詞,但是,也做了部分改動,象征意義有所變化。 比如少林寺的高僧釋行正,在1986年12月由宗教管理局批準后,升任了少林寺曹洞正宗第29代方丈,而他也確實嚴格履行了自己的職務。 在戰爭紛飛的年代,少林寺也遭到了日寇的焚燒。當時,釋行正帶領一百多名僧人,組成寺院護法,將許多寺院文物進行保存。 ![]() 圖源網絡 新中國成立后,釋行正出任少林寺監院長,始終護衛寺院的安全。 方丈與住持的區別雖然說,在很多佛教場景中都出現了方丈與住持,但不同稱呼,有著不同的含義,同時也有不同的職務,其中最明顯的區別是選拔制度的不同。 ![]() 圖源網絡 寺院中僧人眾多,但不是誰都可以當“住持”,是有嚴格的選拔制度。 首先要是佛教的得法弟子,形體端正、六根具足,而且要有足夠的修持見地;再就是德高望重,必須要經過寺廟長老或者其他寺院住持的認可。 另外,住持的人選必須得到當地宗教部門的同意,但是不需要這些部門來任命,如此才算名副其實的“住持”。 ![]() 釋永信 要想成為方丈,也需要滿足三個條件。 第一,寺院的住持可以通過升座儀式,成為方丈;第二,方丈與住持一樣,需要相關部門的批準和任命。 第三,一般來說,成為方丈還必須有上規模的寺廟或者寺廟群,比如作為方丈需要管理僧侶500以上,有三座大殿,如果是小型寺院的話,起碼要有300以上的僧侶。 ![]() 圖源網絡 換句話說,住持只能管理一個寺廟,但是方丈卻可以管理多個寺廟,并且,一個寺廟中一定會有一個住持,但不一定會有一個方丈。 比如,少林寺的現任方丈釋永信,在上任方丈釋永正于1985年7月圓寂后,其實就接過衣缽傳承,已經成為寺院的實際管理者。 ![]() 釋永信 但是,釋永信因為佛法修養不夠,需要多加磨煉,因此僅被任命為住持,直到1999年,才被宗教部門正式任命為方丈。 所以說,就權力而言,方丈的權力要高于住持。住持只是寺院的領導者之一,而方丈則是經過更加嚴苛的選拔、經過多方認可的高僧,其身份地位不容小覷。 兩者的區別是,方丈可以兼任多家寺廟,但住持卻不能,而且每個寺廟的住持必須聽命于方丈。 圖源網絡 通俗點來講就是,方丈是董事長,而住持這是分店的老板,他們是有本質區別。 值得一提的是,只有卸任的住持或者方丈才能被稱為“長老”,而“和尚”指的是有一定德行的出家人,不是所有的出家人都能被稱之為“和尚”。 ![]() 釋永信 其他出家人根據受戒的程度和年齡的不同,也可稱為“沙彌”、“居士”、“法師”等等。 因此,不要被某些毫不嚴謹的電視劇欺騙,逢人就稱“方丈”或“住持”,如果大家實在難以區分,去寺廟祈福的時候,直接稱“師父”即可。 既表達了禮貌,也不會出現過多的錯誤。 |
|
來自: 昵稱30288565 > 《哲學人文宗教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