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湖泊
新安江千島湖 富春江 錢塘江
一條省際河流,流經安徽、浙江二省14個市、縣,含三個河段(新安江、富春江、錢塘江)和一個湖泊(千島湖)。新安江源頭在安徽省休寧縣懷玉山六股尖,錢塘江在杭州灣注入東海,全長688公里,流域面積5.56萬平方公里。
新安江素以水色佳美著稱。江水四季澄碧,清澈見底。夾江兩岸,群山蜿蜒,翠崗重迭,山勢各殊萬態,谷多飛瀑流泉。
新安江的美,是靜溢的,象一個剛睡醒的少女,舒展著她曼妙的腰身;新安江的美,是流暢的,象古箏奏出的委婉樂曲,在皖南大地上緩緩的流淌;新安江的美,是詩意的,象詩人寫出的千古絕句、青山綠水……唐孟浩然詩云:“湖經洞庭闊,江入新安清”。




 歙縣漁梁壩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規模最大的古代攔河工程。據考證,早在唐宋年代,人們就曾在此壘石為壩,現在的古壩為明代重建,壩長 138米,底寬27米,頂寬4米,全部用青一色的堅石壘砌而成,每塊石頭重達噸余。漁梁壩可蓄上游之水,緩壩下之流,兼有灌溉、行舟、放筏、抗洪的功能。
 新安江上的古鎮
1959年,國家在浙江省建德市馬銅官峽筑壩興建新安江水電站,形成了新安江水庫,水庫面積達567.40平方公里。水庫蓄水后未被淹沒的山峰形成島嶼,當水庫水位運行于108米高程(黃海)時,2500平方米以上島嶼共1078個,因此新安江水庫得名千島湖。

 千島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南部的淳安縣和建德市境內,威坪是從安徽歙縣進入浙江淳安后的第一個鄉鎮。
千島湖上的晨霧和漁村
晨霧是新安江和千島湖庫區的特有天氣,虛無縹緲、如夢如幻地輕浮江面、系在山間,猶如人間仙境,人們稱之為“白沙奇霧”。那景,美不勝收;那情,令人如癡如醉。




千島湖是兩江一湖(富春江、新安江、千島湖)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的核心部分。它地處長江三角洲的腹地,是上海經濟區和風景旅游城市杭州的“后花園”。湖邊山上及湖中島嶼都覆蓋著茂密的植被,不見土,不露石,青山翠嶼,無限生機。






千島湖不但氣魄雄偉以群山巍峨疊翠,湖水澄清,形態奇特著稱而且景色壯觀秀麗,湖面開闊,一碧萬頃,既似太湖的煙波浩渺, 又有西湖的娟秀氣韻。湖區島嶼星羅棋布,大島如山,小島如船,個個清脆欲滴,像一塊塊半浸在湖中的碧玉。





新安江的水流出千島湖,到了建德市一個叫梅城的地方就叫富春江了。
實際上富春江就是指錢塘江中游河段,上游自梅城開始,下至蕭山聞家堰止,流貫桐廬、富陽兩縣,河段長達110公里,又分上下兩段。從梅城到桐廬為上段,叫桐江;從桐廬經富陽到聞家堰為下段,叫富春江。不過人們還是習慣把桐江和富春江合并統稱富春江。
富春江江水碧透,兩岸峰嶺錦秀,沿江名勝古跡棋布。它上通千島湖和安徽黃山風景區,下接美麗的杭州西湖,秀麗的山水風貌與璀璨的古跡文化相映,宛如一幅絢麗的畫卷。
富春桐江段沿途有梅城古鎮、雙塔凌云、胥江野渡、葫蘆飛瀑、七里揚帆、嚴子陵釣臺等名勝古跡。
梅城古鎮位于建德市以東30公里處,是古嚴州府,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可訪古尋勝,探幽獵奇。

胥江野渡:相傳春秋時期楚人伍子胥逃難取道吳國的途徑之地被寬闊的富春江所攔,一時無所適從。在前有滔滔江水,后有鐵騎追兵的情況下,幸遇一老翁搖船渡江,才得以脫險。伍子胥為報答老翁的救命之恩,也希望老翁嚴守秘密,不向他人透露其行蹤,便以隨身寶劍相贈。孰料老翁竟拔劍自刎于江邊,以明心志。

嚴子陵釣臺是東漢古跡之一。因東漢高士嚴子陵拒絕光武帝劉秀之召,拒封“諫議大夫”之官位,來此地隱居垂釣而聞名古今。歷代不少文化名人如李白、范仲淹、孟浩然、蘇軾、陸游、李清照、朱熹、康有為、郁達夫、張大千、陳毅、郭沫若、巴金等來過釣臺,并留下不少詩文佳作。1949年4月,毛澤東的七律《和柳亞子先生》一詞中的“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就是用嚴子陵隱居垂釣富春江畔這件事,勸柳亞子先生留在北京參加建國工作。







富春江流進富陽市境,江面開闊,江水平緩富陽,素稱“春江第一城”,沿江著名景點有:鸛山“春江第一樓”、富春桃園、碧云洞、龍門瀑布、三國孫權故里、元代畫家黃公望隱居地等。
富陽段沿江風光




富陽城區郁達夫公園

富春桃園風光




碧云洞


富陽市東洲街道黃公望村是元代畫家黃公望(1269--1354)隱居并終老的地方,他在這里創作了著名山水畫《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山光水色的初秋景色,被譽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該畫于清代順治年間(距今約 360年)曾遭火焚,斷為兩段。幾百年間幾經周折,前段《剩山圖》上世紀50年代后存于浙江博物館,后段《無用師卷》1948年底被運到臺灣后,一直館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2010年3月14日上午的兩會新聞記者會上,溫家寶總理在回答臺灣記者提問時講了一個故事:“元朝有一位畫家叫黃公望,他畫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圖》,79歲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幾百年來,這幅畫輾轉流失,但現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館,一半放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我希望兩幅畫什么時候能合成一幅畫。畫是如此,人何以堪。”
2011年6月,經過兩岸不懈努力,承載著兩岸深情厚誼的《富春山居圖》終于在臺北故宮合璧展出。
 黃公望隱居處
 黃公望塑像__攝于黃公望紀念館
 富春山居圖“子明卷”影印版(局部_攝于黃公望紀念館)
乾隆年間,一幅富春山居圖被征入宮,乾隆皇帝愛不釋手,但隔年又一幅富春山居圖進入清宮。前者稱“子明卷”是后人偽造;后者是“無用師卷”,是黃公望真跡。但乾隆皇帝認定“子明卷”為真,在假畫上加蓋玉璽,并和大臣在留白處賦詩題詞,把“子明卷”搞得面目全非;而當贗品處理的“無用師卷”有幸得已完整地保存下來。
新安江_富春江一路走來,到了就叫做錢塘江了。錢塘江流向東北注入杭州灣入海,于是在這里演繹出最后的瘋狂和輝煌。 錢塘潮為世界一大自然奇觀, 它是天體引力和地球自轉的離心作用,加上杭州灣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每年農歷八月十五后的二、三天,錢塘江潮汐最大,潮頭可達數米。
2012年9月30日,正值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我去浙江鹽倉觀潮。
“一線潮”從鹽官方向過來,未見潮影,先聞潮聲。耳邊傳來轟隆隆的巨響,江面仍是風平浪靜。隨著響聲越來越大,遠處,霧蒙蒙的江面出現一條白線,迅速西移,猶如“素練橫江,漫漫平沙起白虹”。再近,白線變成了一堵水墻,逐漸升高,“欲識潮頭高幾許,越山橫在浪花中”。隨著一堵白墻的迅速向前推移,涌潮來到眼前,有萬馬奔騰之勢,雷霆萬鈞之力,銳不可當。




從鹽官逆流而上的潮水到達老鹽倉。老鹽倉的地理環境不同干鹽官,鹽官河道順直,涌潮毫無阻擋向西挺進,而老鹽倉的河道上,出于圍墾和保護海塘的需要,建有一條長達660米的攔河丁壩,咆哮而來的潮水遇到障礙后將被反射折回,在那里它猛烈撞擊對面的堤壩,然后以泰山壓頂之勢翻卷回頭,落到西進的急流上,形成一排“雪山”,風馳電掣地向東回奔,聲如獅吼,驚天動地,這就是“回頭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