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朱潔 塔吊林立,機器轟鳴,施工車輛往來不絕。初夏的高新區大地上,朗新科技產業園、海爾無錫物聯生態網示范基地、國際生命科學創新園二期等一批載體建設現場熱火朝天,為區域未來孕育著一批科創項目、人才成長的全新物理承載空間。中關村科技創新園、微納園等老牌科技園區也在加快轉型提升中,為構建高端創新資源導流體系打通“經脈”。 2022年年初,《無錫高新區(新吳區)科創載體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發布,明確提出三年開工建設400萬平方米,建成投用200萬平方米科創載體的目標任務。今年,全區計劃開工建設項目36個,總建設面積293萬平方米。高新區正以科創空間為載體,推動優勢資源向產業功能區集中集聚,打造助力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源”。 新征程 運營前置讓高品質科創空間 釋放持久活力 在新建載體中,運營前置已成為項目標配。在規劃階段,載體建設主體就充分考慮入駐企業對產業空間和配套設施的需求,并將這些需求在項目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中一以貫之。同時將綠色低碳、數字轉型作為技術支撐,讓高品質科創空間釋放持久活力。 在海爾無錫物聯生態網示范基地,幾棟多層廠房已經初露雛形,今年七八月就將建成,高層也將于今年年底封頂,全部建成后可提供總面積10.6萬平方米的全新載體。根據未來園區物聯網、集成電路產業的整體定位,層高、承重標準都將按照產業要求來設計。該項目負責人陳揚文演示著效果圖并告訴記者,樓層都采用了大平層設計,層高達到6.6米,可滿足大型設備的吊裝。多層廠房的承重可達到1.5噸,目前已有包括鴻蒙中心、科思電子、艾靈科技等60多家企業簽約入駐,園區還設立了一支總規模20億元的物聯網產業基金。 在城市高速發展的當下,企業和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發生變化,足夠的“適用性”與“彈性”將是高品質科創空間的趨勢。順應綠色低碳、智能互聯等時代需求,智能化、數字化應用場景在新建載體中也有很多應用實踐。位于高新區慧海灣物聯網小鎮中心區域的朗新科技產業園內,大量光伏屋頂的應用將為辦公生活提供自然光照,減少能源損耗。作為江蘇省內首批以零碳為主題的科技產業園,園區還規劃了大量的新能源充電樁,鼓勵員工使用新能源汽車,共同踐行低碳出行理念。海爾無錫物聯生態網示范基地則將在此建成無錫首個5G to B端業務應用的園區,助力企業制造信息化、智能化。 從高新區科技局了解到,目前全區已開工建設科創載體項目22個,包括朗新科技產業園一期、二期和無錫中關村科技創新園二期、無錫中韓集成電路產業園等,項目總建設面積178萬平方米;擬開工建設項目14個,包括長三角數字經濟產業園、軟件園五期和六期、無錫國際生命科學產業園集聚區一期、鴻山科創園一期等,項目總建設面積115萬平方米。“今年年內預計可建成投用項目15個,總建成面積72萬平方米。”高新區科技局相關人士稱,科創載體建設集中發力,將為全區創新型企業孵育成長提供一批優質的孵化成長平臺。 再出發 老牌園區打造完整產業鏈 轉型專業化園區 過去,一些老的載體產業空間利用率低、產業服務缺位,使得園區對產業支撐力度偏弱。現在,一批老牌科創載體在升級過程中,按照產業鏈橫向互補、縱向一體的提升原則,圍繞產業鏈一步步搭建起重點產業子系統,不斷提升著載體的“容積率”和創新的“含金量”。 不久前,半導體工廠國產CIM系統服務商無錫芯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數億元A+輪融資。從剛入駐時的一個小企業,到如今快速成長為半導體工廠國產CIM系統服務領域的“領頭羊”,曾放棄蘇州、上海等周邊城市給獨棟樓、千萬補貼這樣的誘人條件而毅然“投奔”無錫微納園的芯享信息科技,在這里找到了大展拳腳的空間。憑著持續強大的研發能力,芯享科技在去年被認定為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潛在獨角獸企業。據透露,去年企業銷售近7000萬元,今年將突破億元。 良木有鳳棲。創新動能的生長,離不開良好的生態、肥沃的土壤。2019年亞洲最佳孵化器,2020年“雙百園區”,2021年產值130億元、稅收7.22億元……一路走來,成績單耀眼的微納園沒有滿足于過往的榮耀,而是不斷調整打法。“園區常年出租率保持在90%以上,使得我們可以將企業的擇優權更主動地掌控在手中,最近園區就主動清退了一批與產業發展不再適配的企業。”微納園負責人劉放告訴記者,物聯網產業有很多細分賽道,園區將核心聚焦于傳感器賽道,向上拓展至半導體,向下至傳感器應用示范,目前已集聚起30多家相關企業。在資本運營方面,微納園也正由房東向股東角色轉變,目前園區已與多家創投機構共同搭建了若干個創投基金,以“企業超級長期合伙人”的定位,積極打造太湖灣科創帶品牌化的產業運營商。 位于太湖灣科創城東南“橋頭堡”位置的老牌園區中關村科技創新園,當前也正將集聚物聯網、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主導產業的完整產業鏈作為“再出發”的抓手,向打造特色鮮明的專業園區積極轉型。今年下半年,一期項目的擴建將啟動,可騰出新空間3萬平方米,“主要是結合龍頭企業的需求進行定制開發的載體類型,目標是引育更多優質的科研企業。”園區負責人稱。二期擴建工程已于今年3月開工建設,2023年底可全面投入使用,將為太湖灣科創帶提供總面積約15萬平方米的優質科創載體。二期的定位也是指向明確:將建成集科技研發、產學研合作、企業總部、智能制造等于一體的瞪羚企業創新示范基地。 “園區想保持持續競爭力,需要從研發、中試、生產等全生命周期維度進行全面布局,依托眾創到孵化再到加速和生產等全鏈條的產業生態上尋求內生產業增量。”高新區科技局副局長李振東表示,未來將結合各園區產業發展基礎和優勢,加強園區發展內涵建設,推動無錫(國家)軟件園、微納園等進入國內細分行業園區的前列。 善借力 創新型政企合作模式 構筑有影響力產業體系 支持龍頭企業依托園區資源構建自身產業生態,由無錫市政府及無錫高新區與阿斯利康合作共建的無錫國際生命科學創新園打造了示范樣本。此后,中電海康物聯網產業基地、朗新科技產業園等行業龍頭企業紛紛依托自身資源,打造開放的產業體系和創新平臺,吸引產業鏈上下游精準入園并持續賦能企業,這種創新型政企合作模式也成為高新區載體運營的一大鮮明特色。 觀合醫藥與阿斯利康達成戰略合作以來,去年銷售已超1億元;海斯凱爾乳腺癌檢測診療解決方案明年面世后,有望加入阿斯利康生態圈,進行全面合作。自阿斯利康布局優勢治療領域內的系統解決方案以來,國際生命科學創新園區內只要和阿斯利康優勢治療領域相關的生物醫藥企業,都有機會成為阿斯利康的合作伙伴,納入阿斯利康診療一體化解決方案,依靠阿斯利康的海內外創新力量,加速企業的商業化進程。園區負責人匡宏介紹,目前阿斯利康生態圈內已集聚了40多家入園企業,培育了一批藥物、器械、智慧醫療企業。在園區的兩大主導產業中,除了阿斯利康優勢治療領域內的產業外,還有一類集中發力的產業是功能食品細分領域內的特殊食品,該領域內的國家級創新中心就落在國際生命科學創新園。據悉,在建的20.7萬平方米的二期項目中,7棟產業樓已確定由陳衛院士團隊以及擬上市企業入駐。 在國家雙碳和數字經濟大背景下,在能源數字化、能源互聯網、數字城市等領域持續深耕20多年的朗新科技集團,也有著聯合上下游生態企業協同發展的新需求。為了加速產業生態集聚,朗新科技在高新區及太科園的支持下打造了零碳科技產業園——CPU空間(整體形態)。當前一期工程已進入室內精裝階段,預計今年9月可完成裝修,屆時朗新科技將帶領在錫設立的20多家控股子公司和30多家核心員工持股平臺及投資公司整體搬遷入駐,同時它也將逐步把全國研發團隊集中到無錫高新區,打造高科技、高品質、綠色低碳的數字經濟總部。園區負責人丁祖忠介紹,即將開工建設的二期作為朗新科技集團上下游生態企業的孵化器,和一期項目加起來可提供18萬平方米的全新載體空間。“未來希望加大政企合作力度,并成立產業投資基金,通過股權投資支持生態企業快速做大做強,形成優勢互補,最終實現多方共贏。”丁祖忠表示。 園區產業的協同,有效提升了資源配置效率與價值。這種“雙向賦能”的共建創新模式正在高新區構建起一個個充滿生機的創新生態圈,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相關領域產業生態體系正加速形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