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我們的孩子學習知識的時候,學得很慢,甚至很吃力,那么,無論孩子自己,還是家長、老師,一定會以為這個孩子很笨。 但是,孩子真的很笨嗎?或者,這個笨孩子真的沒啥出息嗎? 愛讀金庸武俠小說的人,一定都知道那個笨笨的郭靖,最后終于成為了一代大俠。 當然,這畢竟是虛構的小說,郭靖是金庸設計的一個俠客。那么,現實中類似郭靖這樣的人真的存在嗎? 你還別說,還真的大有人在。很多人都知道晚清重臣、具有“半個圣人”之稱的曾國藩,據說他小時候就比較笨。 有一次,曾國藩在家里背書,翻來覆去背了多少遍都背不過,結果藏在梁上的小偷都看不下去了,從梁上跳下來把書背了一遍,然后揚長而去。 這個故事的真假需要考證,但是,曾國藩確實不是多么聰明的人,就連帶兵打仗都是“打呆仗”。 但是,就是這套“結硬寨,打呆仗”的戰術讓他建功立業,平定了太平天國,從而一躍成了晚臣名臣。據說,歐洲人學會了他的這招戰術后,更是橫掃千軍。 其實,笨人最終成為牛人的,古今中外并不鮮見。 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亞伯拉罕.林肯,精通文學、歷史、法律。林肯學習的時候就很慢,據他的堂兄描述:林肯有一點呆板,絕對稱不上聰明,只是很勤奮。 林肯本人也承認自己學的很慢,但是,他又說,自己學到的東西忘的也很慢。林肯說:“我的大腦就像一塊鐵,很難在上面刻下什么,然而一旦刻上去了,就很難抹去。” 小時候,聽大人形容一個孩子很笨,會說“你真是一個榆木腦袋”,現在看來,這個榆木腦袋比林肯的鐵腦袋還強一些,畢竟在榆木上刻上東西,比在鐵上刻還容易一些。 還有比林肯更笨的一個偉大人物,那就是二戰時的三巨頭之一,帶領英國人民與德國納粹戰斗到底的英國首相丘吉爾。 丘吉爾不僅在學校讀書時成績墊底,甚至還被強制留級三次,相當于別人讀五年小學,他讀了八年。 但是,丘吉爾在回憶錄中說,正是那個漫長的學習期帶給了他優勢,他花了太長時間重復那些乏味的英語語法,以至于英語普通句子的基本結構融進了他的骨髓里,而這種普通句子是非常華美的。 我們知道,丘吉爾是一個偉大的演說家,不能不說,他的演講才能與小時候三次留級打下的扎實語言基礎密不可分,他也是少有的用演講改變歷史的偉大人物之一。 現在我們需要再論證一下,難道因為有這些小時候很笨、長大后成為偉人的案例,就說明孩子學得慢和吃力就是一件好事嗎? 當然不是,我們還是需要相信科學。 一位認知學家羅伯特.比約克提出了一個有關學習的新見解,這個見解簡單概括起來就是:“當我們覺得學習很吃力的時候,反而能夠學得更好。” 在比約克精心設計的實驗中證明了這么一點:當人們快速學習時,往往掌握得很膚淺,日后更容易將其遺忘。 我們往往忽略了藏在困難中的價值,要理解或記住的東西越困難,我們的大腦就會越活躍,從而可以適應新的挑戰。 羅伯特.比約克這位認知學家提出了一個詞——“有益的難度”,也就是說,當我們學習或者記憶有難度的時候,我們應該意識到,這有利于我們掌握知識。 這個世界上的事情就是這么充滿了對立統一,難就是易,慢就是快,也可以說,笨就是另一種聰明。 當然,任何變化都是有條件的,笨要成為另一種聰明,就必須有不拋棄、不放棄的執著,有一股子韌勁兒。 笨鳥不僅可以先飛,還可以飛得更高,飛得更好,只要它堅持去飛,一直去飛。 作為家長,如果你看到孩子學習很慢,請千萬不要斥責孩子很笨,這很可能是孩子未來的一個優勢。家長需要堅信這一點,才能對孩子多鼓勵,多支持,孩子也才能在家長的支持下迎難而上,實現“有益的難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