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時期,為了適應形勢,我黨先后成立了四大野戰軍(華北并未設立野戰軍司令部機構,也沒在整編中獲得野戰軍番號)。同樣的,國民黨也先后成立了四大“剿匪”總司令部,這都是重要的戰略機構。 不過,與我黨上下一心不同的是,國軍各大“剿匪”總司令部之中派系非常復雜,內部傾軋的現象屢見不鮮。 比如華北“剿總”總司令傅作義,他屬于地方實力派,與蔣介石一直貌合神離,他這個“剿總”名義上下轄了李文第4兵團、石覺第9兵團、孫蘭峰第11兵團、侯鏡如第17兵團,但實際上他能調動的僅僅只有孫蘭峰這個嫡系兵團。 其他三個都屬于中央軍,要守城可以,但要出擊,就得有蔣介石的命令了。因此平津戰役前,傅作義的部署真的是費了一番心思。 他收縮了防線,將主要兵力分配到了張家口、北平、津塘三大區域,張家口是他陸路西逃的通道,北平是他企圖決戰的地點,津塘則是他海路南下的渠道。看起來沒啥問題,不過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任何看起來固若金湯的防線,實際上都會如紙糊一般。 我東北野戰軍入關后,先是配合著華北野戰兵團在張家口、新保安解決了傅作義嫡系11兵團、35軍,然后又以極快的速度攻克了天津,使北平變成了一座孤城。 萬般無奈之下,傅作義終于愿意與解放軍和談,之后又決心發動起義,這個想法得到了綏遠將領的支持。不過當時北平城里的中央軍可比他的綏軍多太多了,如果貿然起事他自己的安全都會受到威脅。 所以傅作義提前將一些中央軍調到城外布防,隨后以召開軍事會議為由將國軍的高級將領扣押了起來,使中央軍將兵分離,這才促成了起義的成功。 中央軍不愧是蔣介石的嫡系,即便已是這樣的情況,大部分人還是拒絕在起義和平協議上簽字,傅作義也沒有為難他們,還是放走了五名國軍高級將領,讓這些人上了飛往南京的飛機。那么這五個人最后的結局如何呢? 首先從職務高的說起,第4兵團司令員李文是黃埔一期生,畢業后就開始追隨老蔣,幾十年下來對老蔣有很深厚的感情。他得知傅作義要起義的消息后拼命反對,但此時他說了已經不算。 李文雖然不想起義,但要他拼一下也還是不敢,他當時兼任著北平警備總司令,真要拼,可以試著妥協然后出去搞點風浪。不過他是個聰明人,大勢所趨之下還是沒有生事端,就上了蔣介石派來接人的飛機。 之后李文被任命為西安綏靖公署副主任兼第五兵團司令官,換到西北繼續頑抗。當然,這也是徒勞的,1949年12月,李文與第五兵團殘軍在四川邛崍被解放軍包圍,走投無路的他選擇了投誠。 解放軍對這些投降的國民黨軍官還是非常優待的,讓他們進入了西南軍政大學高級班學習,改造思想。 不過李文的心始終還是跟著蔣介石走的,1950年3月,他找到機會從學習班逃跑,之后輾轉到了香港,又經蔣介石允許去往臺灣。 這樣一個有過起義經歷的將領自然是沒辦法再得到重用,蔣介石念在李文的執著,還是給他安排了個所謂的“國防部”高級參謀閑職,混點薪水,生活沒太大問題。1977年李文病逝于臺北市。 第9兵團司令員石覺是黃埔三期生,他能崛起主要靠湯恩伯,從1928年到1945年他都在湯恩伯麾下任職,還有個外號叫“湯恩伯的干兒子”。他是1948年11月才被提拔為華北“剿總”第九兵團中將司令官,之前當了幾年13軍軍長。 所以得知傅作義要起義后,他向傅作義請求能批準運走13軍。傅作義不想把事情做絕,沒有同意,但也表示此后不會過問13軍的事,算是變相的默認。 只不過消息不知道從哪里泄露了,解放軍隨即對東單機場進行猛烈的轟擊,國民黨飛機再也找不到適合大量降落的地點,因此13軍最后沒能出去,只有石覺等少數高級軍官跑了。 回到南京后,石覺發現老上級湯恩伯還擔任著京滬杭警備總司令,于是連忙過去投奔混亂個副司令。 比較有趣的是,這時候的老蔣對湯恩伯和石覺兩人的評價截然不同:除湯本身外,其副司令石覺本為最有希望之將領,竟亦被其牽累,不能復指揮其所部,是誠等于滅亡矣!大概意思就是湯恩伯實在扶不起來,還是個豬隊友連累了石覺。 所以上海解放后,石覺被蔣介石任命為舟山防衛司令官兼浙江省主席,湯恩伯則被撇開了。 石覺打仗能力怎么樣說不好,但是開溜本事絕對夠強,舟山撤退時他把12萬多人帶到了臺灣,因此受到了蔣介石的重用。 此后石覺擔任過臺灣防衛總部副總司令、北部防守區司令、南部防守區司令、第2軍團司令、金門防衛司令官等職,并且軍銜也晉升為2級上將,晚年還挺風光。 1986年石覺病逝于臺北。 下面就是三位軍長,13軍軍長駱振韶是黃埔六期生,他的資料很少,沒搜索到肖像圖,所以就用北平解放的圖片代替了。 石覺是湯恩伯的嫡系,駱振韶則是石覺的嫡系,最初他是13軍主力師4師的師長,石覺升任兵團司令后,他就接任了13軍軍長。從北平被送回后基本上也是跟著石覺,到臺灣后還擔任過北部防守區少將副司令,1992年病逝。 16軍軍長袁樸是黃埔一期生,他極其反對起義,當時甚至還進行了一番哭鬧,不過嘛,這種時候眼淚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他也只能坐上去往南京的飛機。 后來在西安綏靖公署干部訓練團擔任過教育長,1950年經海南逃到臺灣。當時蔣介石麾下也沒啥人可用了,袁樸這個擅長搞軍事教育的反而得到提拔,歷任臺灣東部防守區副司令、預備部隊訓練司令部司令、陸軍副總司令等職,也晉升了2級上將。 1991年袁樸病逝于臺北。 94軍軍長鄭挺鋒是黃埔三期生,他哥哥是著名的大特務鄭介民,有這樣一個哥哥罩著,官運還算亨通。遼沈戰役期間,傅作義想出的西柏坡“斬首”計劃,蔣介石就是讓鄭挺鋒去實施的。 被送回南京后,鄭挺鋒很快又擔任了二十一兵團副司令駐守海南。不過海南也是守不住的,鄭挺鋒再次轉進到了臺灣。 鄭介民后來被蔣經國重用,所以鄭挺鋒也擔任過澎湖防衛司令部副司令、第一兵團副司令等職,1961年病逝。 傅作義起義時麾下還有八個軍的編制,其中三個是綏軍,五個是中央軍,92軍軍長黃翔在上級侯鏡如的指示下起義了,第31軍廖慷則是先起義,后害怕清算又跑到了香港。 別的不論,中央軍對老蔣的忠誠度還是挺高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