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由于上海封城等因素影響,整個汽車市場都處在大跌的環境下,但新能源乘用車卻還能零售28.2萬輛,同比暴增78.5%。不管你信不信,新能源大趨勢已經到來。很多人對新能源車的痛點是,續航短,續航虛。到底廠家公布的續航數據可靠嗎?所謂的NEDC看著很高,實際上跑起來卻要打骨折,有沒有替代它的呢?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電車的)NEDC已經逐漸淡出我們的視野了,取而代之的是WLTP和CLTC。實際上,有關部門要求,從2021年7月1日開始,插電混動車型的測試工況由 NEDC切換到WLTP;而從2021年10月1日開始,純電車和燃料電池車換用CLTC工況。你可以簡單記,純電續航幾十到一百多公里的大多數后綴是WLTP,而幾百公里的大多數是CLTC。 這一下子你可能整懵了,這么多英文,怎么換算,哪個更接近實際?今天就來簡單說一下,雖然會有點枯燥,但對你買新能源車還是比較有用的,我盡量說的通俗一點,或者……你拉到最后看結論? 名詞解釋先上: ·NEDC:New European Driving Cycle,新標歐洲循環測試 ·WLTP:World Light Vehicle Test Procedure,世界輕型車測試規程 ·CLTC:China Light Vehicle Test Cycle,中國輕型車測試工況 ·EPA: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美國環保局測試標準 其實這4種主流的新能源車測試方式就是模擬車輛在真實情況下駕駛時的續航表現,換句話說,誰的標準更貼合用戶實際的使用場景,誰就更靠譜,更可信,水分就越小。直接的表達就是不同車速下的測試,低速,高速,急加速,急減速,全程的平均速度,這些速度持續的時間和距離等等,這些都能影響最終的續航表現。 前幾年,我們說的最多的就是NEDC,這套歐洲的標準我們拿來套用了好多年,從燃油車(常說的工信部油耗多少L/100km就是指NEDC工況下的)延續到新能源車。雖然新標歐洲循環的名字里有個“新”,但實際上它在1980年就推出了,距今已有42年的歷史,毫無疑問,NEDC是過時的了,它是怎么測試的呢? NEDC是在非常理想環境中完成的,所有多余負載(空調、大燈、座椅加熱等)通通關閉,這就嚴重脫離實際情況了,標準過于寬松了。 而具體測試包含兩個部分,共五段測試循環,測試是在臺架上進行的,并不是在真實路面。 ·第一部分由四個重復的市區循環工況測試組成。每個循環中,測試車在臺架上模擬由靜止加速至10km/h、30km/h、50km/h,勻速行駛一段時間后減速到零,單個循環時間195s,平均車速18.35km/h。你看這些速度都不高,就是在模擬市內走走停停的場景,重復了四次(共780s)就測算出城市工況功耗。 ·第二部分就是市郊/高速工況循環,車輛模擬一段從靜止加速至60km/h,然后再均勻加減速,分別由50km/h、60km/h、100km/h和120km/h勻速行駛一段時間,共計400s,平均車速62.6km/h,這些速度相對都高一點,就是在模擬路況順暢的場景,一次循環后就能計算出市郊/高速的能耗情況。 其實從上面的圖表我們能看到,曲線都比較有規律,沒有太多急速變動,反映到現實就是車度大多數是勻速,勻加速,勻減速,但這和我們實際在市區開車時大腳油門,急踩剎車等場景是不符的。 測試時間短(1180s)、里程短(11.04km)、速度低、變速少,還沒有考慮環境溫度對能耗的影響,因此太理想化的NEDC呈現出來的續航數據基本都偏高,參考性不強,可以說是4種中水分最大的。 現在歐洲很多國家早已用WLTP(也包含了WLTC)取代NEDC,并且想把它“擴張”到全世界,難怪名字里有“World”。它是在2015年制定成型的新規,至少不會那么落后了。而且新規把滾動阻力、擋位、車重等因素都考慮進去,它模擬的場景相對更加接近現實情況。 相比于NEDC只有市區、郊區/高速這兩種工況,WLTP臺架測試在低速、中速、高速與超高速四階段測試都有囊括,四種工況最高時速分別為56.5km/h、76.6km/h、97.4km/h、131.3km/h,均速在18.9km/h到92km/h之間。不僅行駛里程更遠(23.25km),測試時間更長(1800s),測試過程中的加減速過程也更加隨機,更加頻繁(50多次),這些都比較接近實際用車場景。 從全流程圖表中,可以看出WLTP的車速/時間關系呈現隨機跳動的折線,這是在模擬大腳油門/緊急制動的情況,幾乎沒有勻速行駛的過程,模擬的場景非常苛刻,數據比較真實。WLTP除了隨機性更強,車速變化更劇烈之外,還有值得注意的一個點是,它比NEDC多了2種速度工況,特別是超高速(131.3km/h)會比較有實際意義。我們知道電動車在低速走走停停的路況能耗更低,而車速越高,能耗就越不占優勢,這也是它們在這些工況下轉向發動機直連的底層邏輯。多了這2種速度工況,測出來的數據才不會那么虛。 C代表“China”,很明顯這是中國特有的,由中汽研中心牽頭,是更加貼近中國駕駛者用車習慣的標準測試工況。上文說了,它在去年10月開始實施,理論上國內的車企的純電車都得轉用這套測試方案。2025年后,(現在用在插混車上的)WLTP也將全部被CLTC替代,到時用的就都是中國自己的測試規程了。 CLTC具體的測試包含低速、中速和高速三種工況,刪除了WLTP循環中的超高速工況,最高車速只有114km/h,平均車速為28.96km/h,不過循環總時間仍與WLTP保持一致,還是1800s,總里程是14.48km。在三種速度工況中,平均車速均有不同程度降低,測試過程中加速和減速過程也更加柔和,但是峰值減速度比WLTP更高,減速時間也更長。在30分鐘的臺架測試時間內,40%處于加速狀態,35.5%處于減速狀態,2%處于巡航狀態,剩余的時間處于停車狀態。 在圖表中,低速有674s,比較符合城市道路狀態,但較低車速也有利于提升續航表現,而怠速停車狀態(22.5%)也不會增加很多電耗,因此實際這種測試還是很有利于做出漂亮成績的。 另外,上面WLTP部分說了,超高速測試會給續航擠出水分,CLTC這里剔除了這一項目,續航成績自然會更好看一點,可是換句話說,又變虛了點。但這么設計確實是比較適合中國國情的(至少有大數據支撐),因為這里是拿中國和歐洲來對比的,歐洲路況好,高速又直又寬,甚至還有不限速公路,超高速很常見。而國內道路復雜,走走停停實在是多,CLTC的規劃更有實際參考價值吧。 CLTC和以前的NEDC哪個更實在呢?其實并不好講。簡單拿最新的蔚來ET7(配置|詢價)(參數丨圖片)為例(兩種工況都測試了),75度電池版,NEDC是500km,CLTC是530km;而100度電池版,NEDC是700km,CLTC是675km,并不能直觀看出哪個更差。只能說,未來比較長時間我們都得伴隨著續航發虛的測試標準,但至少統一一套標準,不同車之間的比較會明確一些,我們自發地冬天打6折、夏天打8折去計算吧。 接著來說說美國使用的EPA,它的測試方式是把充滿電的車輛的電量徹底跑干,和燃油車跑油耗測試類似。它包括城市、高速、激烈駕駛、空調使用和低溫(其他三種都沒有考慮環境溫度對能耗的影響)運行工況,整個測試持續時間1877s,共行駛17.77km。 綜合起來看,EPA是最有說服力,是4種方案中最苛刻的。但是它的測試復雜,成本很高,車企反對聲音大,目前僅有美國實行,預計難以在國內推廣。 最后來帶一下只在日本使用的JC08,別以為我們用的續航標準很水,其實JC08做出來的數據更加“浮夸”,比如聆風的NEDC標準下的續航是378km,但JC08標準卻有400km,這里就不展開了。 EPA是最“實”的,但要想在國內實行并不現實,如果某一款車有顯示EPA(例如美系車)的續航數據,那它是最有參考性的。WLTP是歐洲人用來替代NEDC的,多考慮超高速工況,測試過程的時間和總里程也比較長,是除了EPA之外最有代表性的。NEDC已經過時了,慢慢會被替代。而CLTC目前看水分也挺大的,但相對比較符合中國國情。粗略看,續航可靠程度(而非續航里程公里數)的排列是這樣的:EPA>WLTP>NEDC≈CLT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