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旋毛線蟲(pork worm,簡稱旋毛蟲)寄生于人體引起的一種寄生蟲病。旋毛蟲可寄生于豬、野豬、鼠、熊等多種動物及人體內,成蟲和幼蟲分別寄生于同一宿主的小腸和肌肉內。該病分布于世界各地,以歐美國家發病率較高,在黎巴嫩、泰國、智利等國曾有爆發性流行。我國自1965年首次報道人體旋毛蟲病后,陸續在西藏、云南、河南、東北等地區多次發生此病的流行。 病因及發病機制一般通過進食含有旋毛蟲幼蟲包囊的生或未煮熟的豬肉而染上本病。食物在腸內消化后,幼蟲在十二指腸自包囊內逸出,并鉆入十二指腸及空腸上部的腸壁黏膜,在2天內進行4次蛻皮后發育為成蟲。雄蟲交配后死亡,雌蟲則寄生于腸黏膜,甚至到達腹膜及腸系膜淋巴結,并產生大量幼蟲,后者由淋巴管或血管進入右心,經肺循環回到左心,再隨體循環散布全身,但只有到達橫紋肌的幼蟲才能繼續發育,幼蟲穿破微血管進入肌細胞內逐漸長大,由于幼蟲機械的和代謝產物的刺激,使肌細胞受損,局部出現炎細胞浸潤和纖維組織增生。 臨床表現潛伏期一般為5~15天,平均10天。臨床癥狀的嚴重程度與食入幼蟲包囊的多少、生活力的強弱以及人體對旋毛蟲的免疫力等因素有關,輕者可無癥狀,重者可于感染后3~7周內死亡。根據旋毛蟲在體內的生活過程其臨床表現可以分為以下3期: (一)小腸期 此期約1周,幼蟲鉆入腸壁引起十二指腸、空腸黏膜充血、水腫,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瀉、腹痛、便秘、食欲不振等胃腸道癥狀,可伴乏力、畏寒、發熱,少數人可有胸痛、胸悶、咳嗽等呼吸道癥狀。 (二)幼蟲移行期 典型表現為持續性高熱、眼瞼和面部水腫、皮疹、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等變態反應性癥狀及全身肌肉酸痛等。高熱可持續2~4周,重者可達6周,以后熱度逐漸下降。發熱的同時大多數患者出現眼瞼、眼眶周圍及面部水腫,重者可伴有下肢甚至全身水腫。部分病人出現眼球結膜水腫、出血。約18%的患者出現指、趾甲下線狀或半月形出血。全身性肌痛是本病最為突出的癥狀,可有肌肉腫脹,硬結感,壓痛與觸痛明顯,尤以腓腸肌、肱二頭肌及肱三頭肌為甚,患者常呈強迫屈曲狀而不敢活動。部分病人可伴有咀嚼、吞咽和說話困難,呼吸和動眼時均感困難。可出現不同形態的皮疹,包括斑丘疹、風團、紫癜及水皰等,伴癢或蟻行感,可持續數天到數周,為機體對蟲體或其代謝產物發生變態反應的結果。嚴重者可出現心臟、中樞神經系統與肺部并發癥,甚至導致死亡。國內報道病死率可達3%。 (三)包囊形成期 急性炎癥消退后,進入包囊形成期,全身癥狀減輕,發熱消退,但肌痛可維持數月之久,包囊在肌肉內可逐漸鈣化。 診斷及鑒別本病臨床癥狀復雜,僅從臨床表現難以診斷。近期食用生肉或未煮熟的豬肉,表現為發熱、肌肉痛、水腫及血中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高時可提示本病。確診依賴于肌肉活檢發現幼蟲及血清學試驗,血清學試驗于感染后2~4周出現陽性,有助于早期診斷。皮膚試驗也有診斷意義,在發病第二周后陽性率可達90%,但有一定的假陽性和假陰性反應。 本病需與食物中毒、傷寒、風濕病、皮肌炎、多發性肌炎、結節性動脈炎等多種疾病相鑒別。 預防及治療(一)預防 加強對市場和屠宰場肉類的管理和檢查,嚴禁食用生肉或未煮熟的豬肉及其制品。消滅老鼠,治療患者以消滅傳染源。 (二)治療 阿苯達唑為目前國內治療旋毛蟲病的首選藥物,劑量為一次400mg,一天2次,連服5~7天為一療程。噻苯達唑50mg/kg,分3次口服,連續服用5~7天可殺死體內蟲體,尤其對控制早期感染有顯著效果。也可服用甲苯達唑,1天3次,每次100mg,連續服用5~9天。氟苯達唑也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由異性蛋白引起的變態反應癥狀或出現中樞神經系統受侵的癥狀時,應使用糖皮質激素。 |
|
來自: 佛心lnv3x5wljd > 《認識原蟲寄生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