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導讀: 《梁冬覺世悅》是一檔關于睡眠、內在、喜悅的音頻節目。 你對自己足夠誠實嗎? ![]() 01 有一種能力,叫深度思考力 今天我們播放的歌叫《生而平凡》,討論了一個人在平凡和超越平凡之間,尋找某種有力量的平衡感。 如果我們足夠誠實的話,其實每個人都希望在平靜、平安的過程當中,成為一個不那么平凡的人。 但是,很多人從沒真正問過自己:這真的是我需要的人生嗎? 有一天,我碰到了某互聯網大廠的高級產品經理。他的老板締造了一個國民級的互聯網應用,可以說每個人每天都在使用他們的產品。我問他,為什么是你的老板創造了這個偉大的產品?這位產品經理說,有一種能力,叫做深度思考力。 的確,一個人的努力和他的深度思考力之間,不一定成正比。有許多人非常努力,但一輩子被種種生活的瑣碎細節困擾,很難說這輩子做了什么有意義的事情,甚至很難說做過什么樣有意義的思考。 02 有深度思考力的人 有哪些特征 一個有深度思考力的人,起碼應該有如下的幾個特征。 第一,有能力用一兩句話把一件事情講清楚。有的人用幾句話,就把一件事情講得特別透徹,讓你覺得“哇,這正是我想說的,但是為什么我沒說出來?”你以為是表達能力不夠,其實是思考的深入程度不同。 知道的“知”字,左邊是一個“矢”,就是箭頭,右邊是一個“口”,看一個人是不是真知道一點東西,就看他是不是能夠一矢中的,一口說清楚。 深度思考的另外一個特征就是,能否用精妙的比喻有效地闡述一個問題。 寫過《知行合一 王陽明》、《帝王師:劉伯溫》等暢銷書的歷史作家度陰山,在接受小梁采訪時,談到全然把一顆心注入進去做事的狀態,他舉了王陽明曾經舉的一個例子: 去參加考試,拿到試卷之后發現題很難,花了一半的心思去想,沒考好會怎么樣?后來發現題不是很難,又拿出一半的時間去想,如果中了狀元又會怎么樣?真正用來答題的時間只有四分之一,這就不叫用心。 一個很簡單的比喻,就把是否專心在做事比喻清楚了,它是我們對某些問題思考的體現。 第三,一個有深度思考的人,可以用邏輯去推斷事實上的不可能。深度思考的第三個特征,是有很縝密的邏輯推理力,并且借由邏輯推理看見矛盾,從而發現事物的荒謬和本質。 當今世界,越來越多的人對問題的思考很容易被帶節奏,那些與眾不同的表述越來越難以堅持下來。人們在寫東西的時候,總想借由一些技巧性的包裝,包括標題、情緒等,去獲得更高的點贊和轉發。長此以往,就形成了一種很奇怪的社會現象:資訊和媒介越來越發達的時候,人們的深度思考力越來越少。 03 為什么要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可以讓一個人更有競爭力,并且獲得與自己相處的能力。 現代舞蹈家高艷津子來給太安私塾講課的時候,講到與自己相處,他說“一個人之所以孤獨,是因為他沒有學會如何獨處”。他用舞蹈來完成了獨處,而那些深度思考者,甚至連舞蹈都不需要,只需要意識到思考這件事,來完成與自己的相處。 彼得·德魯克說,知識分子的主要工作是思考。思考可以讓你在什么都不做的時候,仍然安之若素地和自己獨處,個中樂趣,不足為外人道也。那些已經建立了深度思考能力和習慣的人,會有一種獨處時不經意的歡喜感。而另外一些沒有掌握這個技巧,或者沒有這樣習慣的人,一旦陷入孤獨便手足無措。 貴人語遲,不僅僅說一個人說話比較晚,也表達了有深度思考的人在大部分社交場合里,總是表現出一種格格不入的木訥感。他們很難使用“天氣不錯”“你喜歡什么樣顏色的手機”這一類情緒化、簡單化的溝通技巧,如果強行處在這種淺度情緒溝通中,他們表現出來的就有點木訥。 孔夫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仁者,可能是真正意義上的深度思考者。成為一個平凡的人其實不難,只要按照慣性走下去就好了。但是如果你有深度的思考,會發現你并不想成為那樣的一個人。 當所有人都被八卦新聞包裹,以舒服的方式在交流的時候,請輕輕地告訴自己,我可以拒絕平凡,因為我將平凡很久。 |
|
來自: 新用戶95657716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