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浮躁(飛速發展),每個人都在追求著利益最大化,疫情還沒有完全過去,新聞天天都在報道各商家推出刺激消費的方案,這是國家和社會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我們經濟的盡快恢復,但這勢必也會帶來很多人心理上的焦慮,一旦轉起來,那也是相當快的,這對一些敏感的人來說不是件小事。 顯而易見的是,我們無法控制社會的飛速發展,它確實在改善著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但我們的焦慮也不是完全不可控,因為我們可以主宰我們自己,在適應社會的基礎上,看清社會也認清自己。 最近有幾個朋友同時遇到了同一個問題:為什么我這么差,啥都放不下,為什么人家都活的那么瀟灑?為什么我做了那么多、付出那么多,卻換不來對方也那樣對我?我想出人頭地,可為什么我這么努力了就是不行,人家為啥行呢?!當然也有很多帶著渾身知識和夢想要成功卻不得…… 我并不是覺得有夢想不好,有夢想當然非常好,有抱負當然好,但是如果很多年你一直覺得背上沉甸甸的,或者背著一塊大石頭在實現夢想的路上,時間越久越讓你感覺快要趴下了、壓死了,那你怎么去實現夢想呢?!這時候首要任務顯然就要改變一下了,是回頭看看地基是不是出了問題,地基不牢的情況下一直往上摞東西會塌,這時候就要鞏固基礎了,而不是一直往上摞,還有上邊提到的,為什么別人可以做的我卻怎么努力都做不到,都是一樣的。 一、每個人都需要被看見,情感被忽視的孩子究竟有多痛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版權即聯系刪除) 有些事情可能早就不在記憶里了,你也或許早就覺得我能理解我的父母,他們也是沒有辦法。可是在情感上被忽視的孩子,可能一生都在尋找存在感,有的會嚴重影響自己的生活。比如不斷尋求別人的肯定和關注、自己也變得異常冷漠等等。 朋友說她家中孩子多,現在每次回家家里的活和買個醬油醋之類的都是她去,在家這些活就都要她做; 現在的她不給父母打電話,父母一年也不會給她打一個,不想打電話她說那是因為上學的時候兩周回家一次,到了周五同學們都會給家里打電話讓自己的父母給準備自己想吃的,她也試著打過,可父母一開始就說有什么事之類的,連撒嬌的機會都沒有。 而且就因為她可能相對來說收入比其他姐妹多一點,所以父母、兄弟姐妹們買房子干啥的都要來跟她借錢,她也不好意思拒絕,說都是親人,以至于在單位她也是做很多,她覺得別人也應該對她一樣才行,不然她就會難受; …… 而這一切,她都歸于自己的原因,她說是因為自己的問題,是她自己不夠好,所以她很痛苦,找不到自己的價值和存在的意義,想重新活一次也無從下手。 人到中年,會遇到很多問題,特別是在事業或婚姻、家庭受到挫折的時候,問題更是接踵而至,這多發于在童年、青春期從來沒有過叛逆、或者反抗(獨立)失敗的人身上。這種情況并不少見,一個孩子從小就很乖、非常聽話、甚至不言不語,那他的一生將會是非常痛苦的,因為他沒有自我、不知道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可以大膽地追求自己的夢想,他活著一生都在為了別人或者一生都在尋找自己的位置。 有的孩子沒有青春期(叛逆期)也很正常,那是因為他的父母給了他足夠的尊重,知道孩子的需求,而且父母恩愛,孩子有足夠的精力用在探索自己身上,那就是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孩子”,能量大、有自己的思維和夢想,知道自己是誰、要做什么、將要去哪兒。 這一篇終歸要比較長了,就順便普及一下發展心理學,因為我覺得這個對理解自己有很重要的意義,幾個所謂的“叛逆期”的意義,其實我挺討厭叛逆期這幾個字的,嚴格來講,不過是孩子們自我意識發展的一個象征罷了。 第一個自主意識的建立出現在2歲左右,他們的表現是有點讓人不好接受的,主要的反抗對象是父母,他們只是開始發展自己的新技能了,想表現自己“可以”,一味的打壓或者忽視就會造成不良的后果; 第二個出現在青春期,也就是12-18歲之間,這是他們需要實現自我認同的一個階段,獨立和自主是他們面臨的最大的挑戰,他們需要父母的支持,給他們理解和支持,并相信他們有自己的人生,助力他們的夢想是家長該做的事,但很遺憾,很多父母會把青春期的孩子看做是有病!其實沒有青春期才是可怕的。心理學家詹姆斯馬西亞對自我認同有過詳細的闡述,自我認同完成(有方向、有幸福感,會為價值和目標去努力)、延遲(一直在尋找自己的價值觀和目標)、早閉(有明確目標,通常是父母和老師為他們選擇的)和擴散(沒有價值和目標,也沒有積極探索,隨意的得過且過)。這一切也是由人格特質和家庭以及學校影響決定的。 所以價值感和目標的認同應該在18歲前完成,在此之前屬于未成年人,父母和學校無疑起了關鍵作用。錯過了青春期,就會推遲到中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年危機,中年危機時間段很長一般在35-65歲之間,大部分人會在40歲左右出現。 朋友因為想得到父母的關注,一直在努力、也在試探,她深知自己想得到父母的關注,卻總也得不到,這種潛意識里的東西一直跟著她到了工作單位,影響著她的人際關系,她也看到了這些,心里應該也有過埋怨父母的念頭,又覺得這么點事不應該被提出來,羞愧不敢直接說,她應該在心底替父母說辭了一萬個無奈的理由了,比如:他們可能也不想,只是孩子太多沒辦法,不可能兼顧每個孩子的;他們光是把我養大成人就已經夠辛苦了,我還要求那么多,這也太不應該了;他們天天做那么多活,那么不容易,我做這點算什么;他們還幫我……他們也許只是不善于表達等等。 于是,事情就發展成:因為腦子里總有這些念頭,于是總覺得對不起他們,想起來覺得羞愧,不應該有這種想法,然后覺得不為他們做些事我心里對不起他們養我這么大……所以我事事都做他們想讓我成為的那樣,也許這樣他們就會看見我的努力,即使不說,他們也應該知道,于是給自己設計了一個劇情。 拼命的努力做成了他們喜歡的樣子,自己卻越來越不知道自己是誰,在哪兒,要去哪里…… 然而,事實真相永遠都是:你不說、他不說,誰都不說,真相永遠不會水落石出。真相就是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不能表達自己情感需求只聽話的孩子,父母認為你根本不需要。 說這么多,并不是要我們去指責父母看不見我們,而是要放過自己,你想讓別人看到并不是你的錯,每個孩子、每個人都需要被看見,不要覺得是因為自己事多,畢竟那個孩子早已內化到你的潛意識,他不停地出來影響你,這是長年累月形成的,作為一個孩子你沒有必要自責。 二、別人可以把孩子給老人帶,自己過得很瀟灑,為什么我不行 別人就能把孩子放在家里給老人帶,她卻不能跟別人一樣“瀟灑”,讓她也覺得自己不好。因為從小就感覺不到父母的愛,父母的忽視,讓她無法割舍自己的孩子,這也是一部分原因,不知不覺要把這部分愛補償給自己的孩子,這不過也是一種合理的方式而已。 當她提出了這個問題的時候,我馬上想到了我自己,曾幾何時,我也深深的被這個問題所困擾,我也是看到身邊的同事、朋友都可以做到,自己在工作崗位上發光發彩,為祖國做貢獻的時候,那種深深的自卑感,說出來沒人會“同情”你、理解你,也許他們還羨慕我可以天天跟孩子在一起呢……可當時我就是痛不欲生啊,感覺看不見孩子自己會死,后來慢慢察覺到自己有很多原因。 首先是對他人的不信任,無法相信他們能把孩子帶好,我必須親自來,不管事實與否,我起碼不會后悔; 再就是自己小時候在老家跟著爺爺奶奶,有美好的經歷,但也有被欺負的經歷,讓我無法釋懷,怕孩子跟我一樣被人欺負,所以每當聽到“留守兒童”這幾個字,我是非常敏感的,會有很多不好的想法,讓我不得不這樣選擇; 當然還有很多其他原因,一一闡述的話可能需要上萬字了,我也有心都寫出來,但現在我還沒有精力,不過我對著一切的選擇都不后悔,我可以接受這個選擇,這并不只是別人的原因,我也因此得到了好處,就是沒有對自己的遺憾,沒有對孩子的愧疚,起碼到現在心坦然之。 三、每個人的個性、底色都是不同的,尊重、接受這個不同是第一步 上述童年影響我們一生的一個個印證。我們不去表達跟我們的性格有很大關系,而小時候我們認知的欠缺也使得我們不得不只能把父母當成靠山,受他們的影響,我們每個人自然會有不同的底色、不同的基礎。 如果不去察覺,所以別人的起點很可能是我們的重點,不盲目去比較是對我們自己最大的尊重,有察覺自然是好的,而且越早越好,特別是當自己已經背著這個包袱過了幾十年,而且越來越喜歡內歸因(找自己的原因)的時候,勢必會有不堪重負的那一天,這就是個機會,一個可以重新審視自己、探索自我的機會,內歸因的人都是好人,不喜歡給別人找麻煩,但所有事情都內歸因的那一天,抑郁會不請自來,這時候放過自己、尋找問題根源就顯得無比重要。 這個根源也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也是為什么其他人能做到一些我們想做的事,而我們卻總做不到的原因所在,先放過自己,不責怪自己是我們想要再有起色的第一步,一個人背著沉重的包袱,這個包袱多是對父母家人的愧疚感、內疚感這些最低的負能量,是很難行走的,更別說跑了,我們需要把父母給不到的愛自己給補上、他們看不到的我們自己的好我們需要自己看到,我們需要靠自己把我們的地基先壘起來,并打牢!理順這些關系,我們才能有翻身的機會和可能。一個房子沒有地基,是不可能蓋高的,地基不牢,也是不可能太高的,容易倒…… 還有很多人,是可以背著這些跑的,那也有很多原因,有性格上的,有路上的老師、領導一些權威人物的榜樣力量,因為每個人是不同的,我們要看到自己的與眾不同,去接受它,而不是草率的認為不應該有那樣的想法,有很多雞血和正能量是給腸胃好的人吃的,他們吃完可能會更有力量,但對一個本來就有腸胃病或者消化不良的人來說,你給他吃海參、喝雞湯,那就幾乎是要命的行為,是同樣的道理。那些販賣焦慮的心靈雞湯,喝多了是會中毒的! 認清自己這條路任重而道遠,需要找準自己方向人也千千萬,我們也不是一個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