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章聽音樂是種享受,想聽什么留言告知(都是付費無損包)胡歌 - 六月的雨.mp33:48 來自音頻玩機怪咖 現(xiàn)在手機行業(yè),雖然在表面存在著非常激進的態(tài)勢,但是有一點卻讓專業(yè)人士感到是個大笑話,那就是“揚聲器談音質(zhì),簡直絕了”,雖然此處不否認杜比和哈曼卡頓之類的加持的優(yōu)勢,但是不管是杜比還是哈曼卡頓“它們所出來的并不是音質(zhì),而是音效”,音效主要是以身臨其境的聽感為主,這點很重要!而音質(zhì)其實說真的“是一個很復(fù)雜的東西” ![]() 對于音質(zhì)的普遍理解——普通人多半都是從三頻來判斷“高頻、低頻、中頻”,但是更多人則是高音、低音、中音 不過手機行業(yè)的一般人群和音頻行業(yè)初燒黨基本一提起音質(zhì)是什么“毫無疑問的就是三頻”,對于三頻說白了就是低頻、中頻、高頻這些東西,但是音質(zhì)如果要是真的是這么簡單的話,講實話那么還需要什么音頻發(fā)燒友?因此音質(zhì)究竟是什么?這個問題其實非常值得我們深思。 廣泛中燒眼里的音質(zhì)究竟是什么樣子的?——稍微在中頻、低頻、高頻加了一點修飾詞,但是客觀看還略微膚淺 首先一般來說中燒都差不多是個音樂愛好者或者音響愛好者(或者也可以稱是器材愛好者)都可以,所以此處他們有個共性就是具備很豐富的想象力,譬如一首曲子聽完就可以大致講出這個曲子到底怎么樣,結(jié)合三頻來敘述一遍“如果能做到這樣,那么你應(yīng)該是中燒”,那么有人好奇究竟怎么敘述的?其實就是在三頻上略微加點修飾詞,俗稱“添油加醋”; ![]() 具體怎么評價?其實看起來也偏主觀的,缺中頻的則柔和、缺低頻或者是低頻不足或者相位滯后,則評價是低頻速度快、另外還有的評價是缺少解析力的低音則是有音樂味、同時還有沒有高頻泛音或者泛音過少則稱高頻很干凈和分析力高等等;同時對低頻量感好或者高頻強化比較到位則稱為分析力高,甚至還有一種更滑稽“聲音整理偏淡卻認為是無音染”,同理聲音重則直接評價味道濃等等,總之以上就是中燒對音質(zhì)評價,其實看上去沒錯!但是誤區(qū)卻很大!因為如果這樣的評價的話,那么真的是對任何器材的一種諷刺! ![]() 那么如何評價音質(zhì)才是正確且誤區(qū)很少的呢?——徹底把其次和樂曲融合來評價音質(zhì),才是正確的! 這里只是從速度和音染上來“教科書”式評價一下,希望大家可以懂。首先對音質(zhì)的速度究竟該如何評價,這里舉個例子,譬如老約翰施特勞斯的拉德斯基進行曲,整體速度是否很明快,或許很多小白都可以異口同聲的回答“完全正確”,但是這種明快的速度怎么正確的評價?其實只要恰當?shù)匾宰陨砺牳袨橹鳎梢愿惺艿讲煌目炻潭龋瑢I(yè)一點就是強弱對比和瞬態(tài)反映層次更豐富一些“這就是如何評價明曲子的方式”,當然對于不同快的曲子只需要添油加醋來評論一番即可,如果這樣評論音質(zhì),你絕對可以做個偽大神。 ![]() 下一個就是很多人比較注重的解析力,最大的誤區(qū)在于小白們由于過分以為專注解析“專業(yè)叫音樂的分析力”,就會很異常的在意超出低頻和中頻的解析力,然后則把視線偏到所謂的其他部位的解析上,像高頻的解析、像分離度解析、像味道上的解析等等都是很大誤區(qū),永遠要記住論解析只有中頻、低頻為主,而高頻的解析雖然有,但是用詞不同,這點要清楚!一般高頻的解析是用“毛刺感和線條感”來詮釋。 ![]() 什么是音染?其實并不是你們認為的音樂“淡而無味”,根本解釋是當頻率響應(yīng)及其平衡異常的時候,那么就會出現(xiàn)頻率均衡失衡而造成音色不自然,具體表現(xiàn)在清晰度的透明度的細節(jié)會有所減少,如果將其量化開來就是讓人覺得本來音樂很鮮活,很有朝氣,很有沖擊力且一點沒有拖泥帶水的聲音,瞬間讓人感覺很沉悶,很渾濁,同時整體聲音密度也變得很松散,這才是真的音染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