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據德國《明鏡》周刊報道,截止到2020年5月上半月,烏克蘭已經從德國獲得了2450套RGW90“斗牛士”火箭筒和1600枚DM31、DM22反坦克地雷。 ![]() ![]() 上面就是RGW90和DM31,外形特征是典型的火箭筒和地雷,咱們就不說了。長得怪的是下面這個。 ![]() DM22反坦克側甲雷,它的外形其實更像反坦克火箭彈,只不過發射筒換成了支架,作戰時沒有人扛著瞄準。 ![]() 作戰使用時,展開三腳架,把它架設到敵方坦克可能經過路線的側方。上方的彈藥部分可以360°旋轉,瞄準坦克的行軍路線。灌木、樹林等都是很好的隱蔽位置。 ![]() 然后往前方拉一條絆發引信,坦克接觸到這條引信后,發射藥點火,戰斗部被“噴”出去,撞到目標后引爆。 ![]() ![]() 它不需要士兵,自己靜等著目標上門,這是地雷的典型特征。可它不但沒有埋到“地”下,還不是從下方攻擊坦克,而是從側方。路面上只有細細的絆發引信,沒有雷體,因此能規避很多掃雷手段。它也能由士兵遙控起爆。 DM22的作戰方式不僅有地雷的“詭”,還有接近RPG的射程和威力。后期型號的最大射程達到100米,最大穿深為750毫米,幾乎與普通士兵打RPG差不多了。 ![]() 美國的M24反坦克側甲雷和DM22差不多,也像一個埋伏在路邊的“機器人”火箭彈。 ![]() 法國的F1型反坦克側甲雷就更像“雷”一點。它由一個圓柱形的雷體和支架組成,雷體上有提手,把雷體和支架豎起來后就方便攜帶。它也采用絆發引信,布設在路邊。 ![]() 但和DM22不同的是,它不是“噴”出一個空心裝藥戰斗部,撞到坦克后爆炸,而是雷體直接爆炸,“噴”出一個金屬的“穿甲彈”,鑿穿目標裝甲。它采用的是自鍛破片戰斗部,與很多末敏彈上的戰斗部一樣。 ![]() F1的改進型還加裝了紅外和聲探測器,這樣布設時就不用拉線,更加快速。 ![]() ![]() TM-83既能埋在路邊,也可以支在樹上,通過絆發引信,或者聲和紅外引信引爆,也能遙控引爆。戰斗部里裝了9.6千克炸藥,產生的自鍛破片有效攻擊距離100米,能擊穿至少100~400毫米厚的裝甲。 ![]()
![]() 這是波蘭的MPB,總體質量不小,達到了45千克。戰斗部裝藥量很大,產生的自鍛破片能擊穿100毫米的均質鋼裝甲。戰斗部下方是紅外和聲學傳感器,因此它布設后很隱蔽。傳感器在檢測到坦克的聲學信號后,激活紅外傳感器,由紅外傳感器判定最佳引爆時間。 ![]() 這是奧地利的SMI 22/7C,重13.5千克,能在80米范圍內擊穿50毫米厚的裝甲。 ![]() 還有瑞典的FFV-016,與俄羅斯的TM-83比較相似。 ![]() 最后看看咱們中國的反坦克側甲雷,外形上更像火箭筒,引信也是更加高級的“眼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