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在中共七大的閉幕詞中說,“我們開了一個勝利的大會,一個團結的大會”,這次大會“從團結的目標出發”,是“團結的模范”。從團結的目的出發而形成的歷史共識,又極大地推進了黨內的團結。中共在延安時期通過對黨的歷史問題總結檢視、研究思考,使全黨空前自覺地團結起來,為七大的勝利召開創造了積極條件。 落腳陜北:需要對革命歷史進行總結 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后,中共領導機構內一直存在著錯誤思想,特別是土地革命戰爭后期,黨內“左”傾教條主義占據統治地位,經歷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在長征途中又面臨張國燾分裂主義的威脅,致使革命力量損失慘重,黨內思想不夠統一。直到戰略轉移到陜北后,才具備相對安定的環境,才能夠對革命過程中的經驗教訓進行總結。 1935年1月遵義會議召開后,中共中央“左傾”路線在政治上、軍事上、組織上被逐漸克服,但是國內革命依舊受聯共政策的影響較大,共產國際“對中國的歷史與社會現狀都缺乏起碼的了解和認識”,“建議、政策、方針或意見不僅帶有主觀性、片面性,帶有教條主義、公式化的色彩,而且總是擊不中要害、抓不到點子上”。 為了壯大抗日力量,1938年3月,中共中央頒布了《關于大量發展黨員的決議》,認為“大量地十百倍地發展黨員,成為目前迫切與嚴重的任務”。隨之而來的是黨員數量的激增,“到1938年底,共產黨員人數已從全國抗戰開始的4萬多發展到50余萬名”。大量農民、小資產階級出身的人進入黨內,他們雖然有很高的革命熱情,但是對革命的歷史缺乏客觀認識,容易受到“左”傾思想和“山頭主義”的影響,辨別黨內路線是非問題的能力較弱。 1939年1月,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確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方針,隨后掀起反共高潮。2月,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第一屆參議會閉幕上的講話,指出國民黨鼓吹的“一個主義”“一個黨”的謬論應該取消,對付國民黨的“摩擦”,用“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則。6月,在延安黨的高級干部會議上,毛澤東作反對投降問題的報告,認為要汲取1927年大革命失敗的教訓,針對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后不斷制造的摩擦,堅持“統一不忘斗爭,斗爭不忘統一,二者不可偏廢,但以統一為主,摩而不裂”。中共領導層強調,要從以往國共合作的歷史中吸取教訓,在認清歷史事實的前提下,確立正確的應對策略。 清算歷史:從檢討過去的錯誤中得到經驗教訓 1940年下半年,毛澤東多次與在延安的中央領導人談論江西時期的問題,提出總結和清算博古等人在江西時期所犯的錯誤,得到了多數領導人的響應,同意就江西時期的領導責任問題進行一次歷史性的總結和討論,在中共七大前給全黨一個交代。 1942年10月19日至1943年1月14日,中共召開了西北局高級干部會議。此次會議規模很大,既包括邊區黨政軍民縣、團級以上干部,還有中央高級學習組全體同志。西北局高級干部會議主要想做的就是澄清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團結和加強黨的領導,以及方針、政策和策略問題。通過學習和澄清歷史問題,有助于中共七大的參會者掃清思想障礙,為統一大家的思想認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所以毛澤東說“七大實際上從1942年就開始了”。 形成共識:為成功召開中共七大創造了條件 受抗戰形勢影響,中共七大的召開時間一再推遲。直到1944年2月24日,中共才召開中央書記處會議,討論七大的準備工作和黨的歷史問題等。1944年9月22日的主席團會議指出:“歷史問題不在七大討論,七中全會討論寫一決議,再由大會通過,七大只搞政策、綱領。七大變成團結的會,一致對外”。 在1945年8月9日召開的七屆一中全會第二次會議上,通過了凝結全黨智慧的《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決議》指出:“我們黨關于黨內歷史問題的一切分析、批判、爭論,是應該從團結出發,而又達到團結的,如果違背了這個原則,那就是不正確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