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主運化 spleen governing transpor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定義:脾具有將水谷化為精微,將精微物質吸收并轉輸全身的生理功能。 學科:中醫藥學_中醫基礎理論_臟象 相關名詞:脾失健運 燥濕化痰 【延伸閱讀】 脾主運化為脾藏象理論之核心?;猩?、變化之意,如《素問·天元紀大論》“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因此將水谷化為精微的過程,稱為脾之化。運有搬運、運輸之意,如《說文解字》“運,移徙也”。因此將精微轉輸全身,稱為脾之運。運化過程起初被認為由脾胃協同完成,即脾胃同論,直至宋代才明確提出運化是由脾主導完成。宋代嚴用和在《濟生方》中首次明確提出脾主運化一語,明代張景岳系統論述了“脾主運化,脾運胃納”,至此脾主運化成為主流認識。 脾主運化體現在兩個方面,清代已將其明確分為“運化食”與“運化水”。谷食入胃,受納腐熟,小腸泌別清濁,經脾氣的推動與激發,化生為精微與糟粕。脾升清,將精微上輸心肺或向四周布散至其他臟腑,成為精、氣、血、津液化生的主要物質基礎。脾運化水飲可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將水飲化為津液布散全身以濡潤臟腑形體官竅;二是脾氣可將臟腑氣化后多余的水液,經肺、腎氣化,化汗化尿排出體外;三是全身津液賴以脾胃的氣機升降樞紐作用而上騰下達,樞轉平衡。 脾的運化功能失常稱為脾失健運。運化失健可影響胃之受納腐熟,癥見納呆腹脹、食后尤甚等,或因氣血生化乏源出現倦怠乏力、少氣懶言、形體消瘦、舌淡脈虛等氣弱血虛的表現;運化水飲的功能障礙可因津液生成不足,臟腑組織失于滋潤而表現為皮膚干枯、咽干鼻燥、大便干結等津虧之證,或津液不能正常布散停而成痰,留而成飲,積而為水,即所謂“脾生濕”“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臨證見水腫、泄瀉、喘咳等癥,治法總以健脾為主,佐以燥濕、化痰、利水等。 脾為后天之本,脾氣健運,精氣血津液生化有源,則生機旺盛。金代李東垣《脾胃論》有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故需注意顧護脾胃,使后天生生不息,正氣充足,四季脾旺不受邪。 (延伸閱讀作者: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主任醫師 宮曉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