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修煉多從苦處來。 正如巴爾扎克說的:“苦難是人生的老師。” 窮人有窮人的苦,富人有富人的難。 很多時候,我們想清楚了,想通了,諸多苦難也就傷害不了我們。 一個真正內心強大的人,往往能夠做到:遇到難題不抱怨,心中有苦不輕易訴說,哪怕成功了也不張揚。 1:難而不怨 遇到難題,不抱怨,不自責,不放棄,是一種難得的格局。 小時候,遇到了難以解答的數學題,所以老是向父母抱怨為什么要學知識。 父母的回答是,今天你吃不了算數的難,明天就可能過生活的難。 長大之后,步入社會開始找工作了,越來越繁重的工作任務,再加上漂泊在外的辛酸,也會讓我們覺得生活很難。 但這個時候,曾經的教養,曾經的教育已經在我們的腦海里長了新芽,告訴我們只要保持新生的力量,再大的困難,也擊倒不了自己。 越是到了一個年齡,我們也許越會明白一個道理,面對生活的難,成長的苦,抱怨是沒有用的,反而是反作用的。 亞米契斯說: “要堅強,要勇敢,不要讓絕望和庸俗的憂愁壓倒你,要保持偉大的靈魂在經受苦難時的豁達與平靜。” 內心強大的人,不是他們沒有吃過苦,也不是沒有受過委屈,而是哪怕吃了苦,受了委屈,還能夠做到堅強、勇敢。 與其一味地埋怨,不如將埋怨的時間放在行動上,放在改變上。 因為但凡讓你感到生氣的、委屈的、痛苦的、無奈的、失落的、失望的事情,其實本質上就是一個問題。 解決了那個問題,那就意味著由這個問題所帶來的負面情緒也就解決了。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中講道: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 做人,只有走過了曲折的人生道路,待過低谷里,才能明確人生方向,反省自己,充實自己。 遇到難題,不要害怕,也不必慌張,誰這一生不會遇到難題,甚至他們比自己所遇到的難題大得多呢。 所以,遇到難題,關鍵在于勇敢地正視它、面對它、解決它,這才是強者該有的格局。 2:苦而不說 魯迅說,人與人之間的悲歡是不相通的。 所以,別因為一時的訴說委屈和痛苦,而變得更委屈、更痛苦。 面對生活的苦,強者的心態是需要自己做到苦中作樂,而對于弱者來說,則是自我折磨。 正如巴爾扎克說的: “世界上的事情永遠不是絕對的,結果完全因人而異。 苦難對于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能干的人是一筆財富,對弱者是萬丈深淵。” 可以看出,同樣是一件很苦的事情,強者能夠從中看到一種轉機,而弱者則視為一種災禍。 不同的心態,會活出不同的人生。 很多人在面對人生的苦時,總會自我幻想著,欺騙自己說所有的悲哀、痛苦、失敗都是假的,那該多好? 可惜的是,現實總會無情地告訴我們,自己的傷心、痛苦、難過、苦痛、悲哀、惆悵、以及無助時的歇斯底里,這些都是真實存在的。 于是,你越害怕,它們越會欺負你,打擊你,而不是可憐你,放過你。 人生就是如此現實,生活就是如此骨感,所以,你不堅強,脆弱給誰看? 人與人之間的悲歡并不相通,命運也自然不相通,那么,就該樂觀地告訴自己,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才能決定自己能活成什么樣子。 作家馮驥才說: “我認為一個人經歷的不幸和苦難,是人生的重要財富,要特別珍惜。 我的人生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不是幸福給的,而是不幸給的。這就是我的財富觀,也是生命觀。” 人活著,是要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而不是活出別人想要看到的樣子。 所以,為自己而活,活出自己的自信、人格、底氣,這樣的你,哪怕遇到苦難,也會告訴自己無需向其他人訴說。 因為你的內心早已變得足夠強大,也擁有足夠的底氣去面對起起伏伏的人生。 3:成而不揚 人在失意時,要做到謙遜低調,難而不怨,苦而不說。 人在得意時,更要做到不張揚、不自吹、不忘乎所以。 因為只有內心里真正低調的人,內心真正強大的人,才能做到行穩致遠,穩扎穩打。 喜歡炫耀的人,成功之后便會沾沾自喜,正如驕傲的人,通常會跟失敗掛鉤。 梁啟超曾說: “自信與驕傲有異,自信者常沉著,而驕傲者常浮揚。” 實際上,一個人若是真的想要在人生旅程里像風一般飛揚,首先要做到內心足夠的強大,眼光足夠的長遠。 因為這樣的你,才能在人生道路上揚眉吐氣。 在你未能擁有成就一番氣候的實力之前,保持低調、謙遜、努力和堅持。 也只有這樣,才能在你真正變成一個強大的人,做出了一番強大的事業時,才能站得住腳說自己成功了。 貝多芬說: “那些立身揚名出類拔萃的,他們憑借的力量是德行,而這也正是我的力量。” 人生一世,勢必要做到一番值得驕傲的事情,而不是因為一時的成功而驕傲。 遇到難題不抱怨,靜待時機,逆風翻盤,遇到痛苦時,不訴苦,調整心情,繼續前進。 人生失意之際,不必擔憂,洞察人心,深諳世事,低調前行。 人生得意之時,保持謙遜,克己低調,穩住當下,高瞻遠矚,且行且珍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