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爆發,打響了我黨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這一天后來也被定為我軍的建軍日。 在這次南昌起義中,周恩來擔任前敵委員會書記,是這次起義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人,在參與者中,后來有七人成為開國元帥,包括朱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聶榮臻、葉劍英。 那么,在周恩來率領七位元帥發動南昌起義時,毛主席在哪里?又在干什么呢? 在南昌起義的當天上午,毛主席就與宋慶齡、鄧演達、譚平山、董必武等人聯名發表了《中央委員宣言》,揭露了蔣介石、汪精衛背叛革命的行徑,號召大家“擁護總理實現民有民治民享社會的三民主義,與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反對一切曲解或背叛主義政策之主張”。 8月3日,周恩來率領起義部隊離開南昌,同一天,中央也發出了《關于湘鄂粵贛四省農民秋收暴動大綱》,并任命毛主席為湘南特委書記,前往湘南發動起義,并建立革命政權。 不過,中央很快又改變了決定,不讓毛主席去湖南,繼續留在武漢工作。 8月7日,周恩來率領起義部隊到達江西臨川,進行休整,同一天,中央在漢口舉行了重要的緊急會議,又叫“八七會議”。 在這次會議上,毛主席作了長篇發言,談到了我黨存在的四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共產黨沒有當家做主的心態,認為國民黨才是主人,我們只是來做客的。 第二個問題,就是以陳獨秀為首的領導層,處處附和國民黨的要求,生怕國共合作會分裂。 第三個問題,就是我黨一味地做民眾運動,卻忽略了軍事運動,結果完全受制于人,損失慘重,對此,毛主席提出了那句著名的口號:“槍桿子里出政權!” 第四個問題,就是黨的組織問題,要求中央多聽取基層的意見,集思廣益才能少犯錯誤。 毛主席的發言,準確地指出了我黨當時存在的各種問題,正式終結了以陳獨秀為首的右傾機會主義路線,是我黨歷史上一次重大的轉折點。 當時,主持中央工作的瞿秋白邀請毛主席一起去上海,幫他主持中央工作,但毛主席婉拒了,說:“我不愿意到上海住高樓大廈,我還是愿意回到農村去,上山去,多結交綠林好漢。”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會議上,毛主席和周恩來都當選為政治局候補委員。 8月9日,周恩來被任命為中央軍事部部長,相當于后來的中央軍委主席,而毛主席則被派到湖南,傳達“八七會議”的精神,并負責改組湖南省委,籌備秋收起義。 8月12日,周恩來率領起義部隊到達宜黃縣,起草了《土地革命宣傳大綱》,還在這里遇到了陳毅。 同一天,毛主席也到達長沙,見到了湖南省委書記易禮容,向他傳達了“八七會議”的精神。 8月18日,周恩來到達廣昌縣,因連日奔波,患上了重病。 同一天,毛主席在長沙出席省委會議,討論了秋收起義相關事宜,說:“湖南秋收暴動的發展,是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這是誰都不能否認的。但要來制造這個暴動,單靠農民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須有一個軍事的幫助,否則終歸于失敗。我們黨從前的錯誤,就是忽略了軍事,現在應以百分之六十的精力注意軍事運動,實行在槍桿子上奪取政權,建設政權。” 8月20日,毛主席給中央寫信,建議說:“在建立工農兵蘇維埃時,我們不應再打國民黨的旗子了,我們應高高打出共產黨的旗子,以與蔣、唐、馮、閻等軍閥所打的國民黨旗子相對。國民黨旗子已成軍閥的旗子,只有共產黨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 6天后,8月26日,周恩來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主持召開前委會議,決定不再沿用國民黨的名義,而要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政權,從性質上做出根本性的改變。 9月9日,毛主席領導發動了著名的秋收起義,并在起義中第一次公開打出了我黨自己的旗號。 第二天,9月10日,周恩來也與彭湃率領起義軍攻占了福建上杭縣。 這就是從南昌起義到秋收起義之間,毛主席與周恩來的行動,兩人雖然遠隔千里,不通音訊,但卻在行動上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可謂“心有靈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