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邪避穢 潔身防疫 人們很早就發現了香藥具有祛邪避穢之功效。古人認為五月蚊蠅眾多,疾病流行,所以稱五月為惡月。 而人們發現用香草可以達到潔身祛病、預防瘟疫的作用,因此用香草沐浴不僅被用于疾病預防,更演變成一種儀式,如《大戴禮記》中記載“五月蓄蘭,為沐浴”,屈原的《九歌·云中君》中也有“浴蘭湯兮沐芳”之語。 中藥香囊源自中醫的“衣冠療法”,是一種古老的中醫外治方法,在我國歷史悠久。衣冠療法通常是利用穿著的衣帽、鞋襪或飾物等將藥物佩戴在身上,通過呼吸道或皮膚吸收而發揮其防病治病作用。 《神農本草經疏》中有這樣的解釋:“凡邪惡氣之中人,必從口鼻入。口鼻為陽明之竅,陽明虛,則惡氣易入。得芬芳清陽之氣,則惡氣除而脾胃安矣。” 健脾開胃 納谷消食 香藥具有健脾開胃之效。《顏氏香譜》載“五臟惟脾喜香”,《皇帝內經》謂“香入脾”“土愛暖而喜芳香”。 《說文解字》言“芳也,從黍,從甘”,甘入脾,香藥則多入脾經。如檀香、甘松、丁香等,均為健脾開胃之良藥,有納谷消食的功效。 中醫認為脾乃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強健,水谷得運,氣血充旺,方得化生精、氣、血、津液,以濟臟腑、經絡、四肢,以及筋肉、皮、毛等。所以用香養脾,被古人視作養生之本。 古人認為香是有德之物,可作為修禮正德的象征,所以屈原于《離騷》中寫道:“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王逸注曰:“行清潔者佩芳,德仁明者佩玉。”朱熹則注屈原之詩曰:“佩服愈盛而明,志意愈修而潔也。”因為香草之芳,就如君子之德,佩戴香藥,可以體現自己的美德修為,所以佩香在古代是禮數。 如《禮記·內則》云:“男女未冠笄者,雞初鳴,咸盥漱,櫛、縰、拂髦、總角、衿纓,皆佩容臭。”容臭即香囊。這段話是說古代的家居禮儀中,晚輩拜見長輩時,必須要漱口、洗手,整理發髻、衣襟,系衣帶,并在衣穗上系香囊。以香囊的香氣表示對長輩的恭敬,并避免自身不潔的氣味冒犯長輩。 除家中佩香,凡君臣相對,親友相會,乃至日常出游訪客,皆需佩香,以表示尊重。 由此現制作三款香囊,配以不同之香藥,達至不同之功效。如下: 一、醒脾化濕香囊:精選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開胃醒脾,通關竅,去邪濕功能的六味優質中藥材:白芷、公丁香、甘松、山柰、新會陳皮、生蒼術,其香味厚重濃郁提神,尤適小孩老人等消化功能欠缺人群,建議隨身放置于衣兜、包包,最佳方式為懸掛于胸前膻中穴。 ![]() 二、端午防蟲香囊:由艾葉、紫蘇、公丁香、廣藿香、薄荷、新會陳皮組成,具有驅蟲除穢、理氣消暑、蘇醒神志的功效。其香味清涼舒爽,天然草藥芳香驅蟲不殺蟲,對人體皮膚無刺激,建議放置于床頭、臥室、廚房或炎夏外出隨身佩戴。 ![]() 三、防疫防感香囊:精選廣藿香、生蒼術、貫眾、大黃、辛夷、冰片、石菖蒲搭配組成,其香味中正綿長,可驅除穢氣,增強人體正氣,特別適合時疫、季節交替、流感頻發季節使用。外出差旅或進入人多公眾場合,請隨身佩戴或放置車內以祛瘟避疫。 ![]() 白芷:味辛、性溫,歸肺、脾、胃經。芳香解表,祛風燥濕,行經止痛,排膿生肌。尤治頭風齒痛,目淚眉疼宜之。 ![]() 甘松:辛、甘、溫,歸脾、胃經。溫而不熱,甘而不滯,香而不燥,能疏暢氣機,有行氣止痛,開郁醒脾之效。 ![]() 山柰:香、辣、溫。歸脾經,溫中辟惡,治冷痛寒霍亂蟲牙。 ![]() 艾葉:味苦,氣溫,陰中之陽,無毒。入脾、腎、肺三經。祛寒氣而逐濕痹,安疼痛而暖關元。得天地至陽之氣,故能逐鬼而辟邪,祛寒而散濕。 ![]() 紫蘇:氣味辛微溫,入脾、肺經,主下氣殺谷,除飲食,辟口臭,去邪毒,辟惡氣。 ![]() 公丁香:味辛、性溫,歸脾、胃、腎經。溫中降逆,溫腎助陽,為治療胃寒嘔吐、呃逆之要藥。 ![]() ![]() 薄荷:辛涼,歸肝、肺經。氣清郁香竄,其力能內透筋骨,外達肌表,宣通臟腑,貫串經絡。一切風火郁熱之疾,皆能治之。痢疾初起挾有外感者,亦宜用之,散外感之邪。又善消毒菌,逐除惡氣,一切霍亂痧證,亦為要藥。為其味辛而涼,又善表疹癮,愈皮膚瘙癢,為兒科常用之品。 ![]() ![]() 新會陳皮:辛、苦,溫。歸脾、肺經。理氣,調中,燥濕,化痰。氣香性溫,能行能降,具有理氣運脾、調中快膈之功,用于脾胃氣滯所致的脘腹脹滿、噯氣、惡心嘔吐等證;陳皮為脾、肺二經之氣分藥,既能理氣,又能燥濕,用于濕濁中阻所致的胸悶腹脹、納呆倦怠、大便溏薄、舌苔厚膩,以及痰濕壅滯、肺失宜降、咳嗽痰多氣逆等證。 廣藿香:辛、微溫。歸脾、胃、肺經。芳香行散,能化濕濁,解暑發表,和中止嘔。 ![]() 生蒼術:苦、辛、溫,歸脾、胃經。燥濕消痰,發汗解郁,去胸中冷氣,辟山嵐瘴氣,解瘟疫尸鬼之氣,尤善止心疼。蒼術補氣,兼善去濕,以治氣虛濕痰而中邪者,自是神效。 ![]() 貫眾:味苦,微寒。歸肝、脾經。主腹中邪熱氣(寒能除熱)。諸毒(邪熱之毒)。殺三蟲(濕熱所生之蟲)。貫眾生于山澗之中,得天地清陰之氣,故能除蘊熱濕穢之疾。其體中虛而清芳,故能解中焦之毒。人身之蟲,皆濕熱所生。濕熱除,則諸蟲自消也。 ![]() 大黃∶味苦,氣香,性涼。歸脾、胃、大腸、心、肝經。能入血分,破一切瘀血。為其氣香故兼入氣分,少用之亦能調氣,治氣郁作疼。其力沉而不浮,以攻決為用,下一切癥瘕積聚。能開心下熱痰以愈瘋狂,降腸胃熱實以通燥結,其香竄透竅之力又兼利小便。性雖趨下而又善清在上之熱,故目疼齒疼,用之皆為要藥。又善解瘡瘍熱毒,以治疔毒尤為特效之藥。其性能降胃熱,并能引胃氣下行,故善止吐衄。 ![]() 辛夷:味辛溫,入肺、胃經。主五臟,身體寒熱,清氣下陷之疾。頭風腦痛,升散風邪。去皮毛之風滯。久服,下氣,輕身,明目,增年耐老。清氣上升則濁氣下降,而百體清寧,可永年矣。 辛夷與眾木同植,必高于眾木而后已,其性專于向上,故能升達清氣。又得春氣之最先,故能疏達肝氣。又芳香清烈,能驅逐邪風頭目之病。藥不能盡達,此為之引也。 ![]() 冰片:味辛,性涼,入肺、肝經。去翳明目,開痹通喉。辛涼開散,治赤目白翳喉痹牙疼,鼻瘜,舌出腸脫,殺蟲消痔,開竅散火。 ![]() 石菖蒲:辛,溫。歸心、胃經。芳香利竅,辛溫達氣,宣五臟,開心孔,利九竅,明耳目,去濕除風,逐痰消結,開胃寬中,醒神開智,通神明。 ![]() |
|
來自: 昵稱5165796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