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初對軍史感興趣的朋友,很容易被非戰斗減員數據所迷惑。而網齡久一點的網民,則對世紀之交那場大規模詆毀抗美援朝運動記憶猶新,公知的核心論點就是我軍的非戰斗減員數據也是傷亡數字,因而推論我軍數據作假。 抗美援朝 所以我們要聊聊什么是戰斗減員和非戰斗減員。 戰斗減員和非戰斗減員的教科書定義什么是戰斗減員,什么是非戰斗減員?這是一個基礎得不能更基礎的學術概念。我們把高校教材《軍事醫學統計學》翻到第152頁,在第二節戰時衛生減員統計與分析中,有嚴格的戰斗減員和非戰斗減員定義。 戰斗減員包括參戰人員中的戰斗減員人數,反映因戰斗而減損的程度。戰斗減員指的是陣亡、戰傷傷員、失蹤、被俘等。有些傷害雖然與敵人武器無關,但和戰斗行動密切,例如凍傷也是戰斗減員(特指長津湖戰役?) 非戰斗減員是指病員(含病死)、非戰斗傷員及意外死亡等,反映了戰時衛生防病、部隊管理和戰地環境等因素對戰力的減損程度。 在持續時間長的戰爭中,非戰斗減員率往往高于戰斗減員率(記住這句話)。 ![]() 豫東戰役的戰斗減員拙文曾提及,《全國解放戰爭史》等正史中記載了豫東戰役中我軍戰斗減員情況,其中包含傷員24649人、犧牲5026人,和其他減員3598人。部分自媒體把其他減員解讀為被俘虜人數,這是不對的。具體可參考: 根據戰斗減員定義我們知道,戰斗時期除傷亡之外,戰斗時期的俘虜、逃亡等諸多其他情況均屬于戰斗減員,并匯總為“其他減員”。 華東三年解放戰爭,歷次戰役中其他減員占總體戰斗減員的比例為8.1%,豫東戰役雖然有數百人被俘虜,導致其他減員占比達10.8%,但把所有“其他減員”的3598人都認為是俘虜,這是對歷史不熟悉的表現。 再看華東軍區衛生部門的統計情況, ![]() 豫東戰役我軍戰斗減員組成 請注意,根據衛生部門統計規則,負傷后不治犧牲的人數,同時計入負傷和陣亡數字。 通過衛生部門的統計情況與全國解放戰爭史等正史的記載和對照,我們對豫東戰役的戰斗減員情況有了非常清晰的了解:5026名烈士犧牲,其中部分烈士是因傷不治犧牲,還有3598名其他減員。 豫東戰役前后的非戰斗減員豫東戰役前后,華野外線兵團屬于外線作戰,非戰斗減員情況確實是比較嚴重的。其中有幾個比較重要的因素,首先是外線兵團新兵主要依靠俘虜,而俘虜的逃亡情況一向比較嚴重。其次是外線兵團缺乏根據地依托,傷病員一旦轉入當地治療,沒有組織依托便很難歸隊,還有掉隊情況也是非戰斗減員的重要原因。 參考上表中志愿軍非戰斗減員情況,其中非戰斗時期的逃亡便有三萬多人,非戰斗時期的掉隊有四萬多人。劉鄧大軍南下大別山也有三萬多人是非戰斗減員。 有網友引述郭化若的話,提到華野四縱有四千余人的戰斗減員、四千余人的非戰斗減員,導致淮海戰役之前只有兩萬三千多人,這是確實存在的情況。華野與中野外線部隊非戰斗減員情況嚴重,兵源也缺乏有效補充,這個通過淮海戰役之前各縱隊數據統計即可清晰感知: ![]() 根據教科書的定義,我們也知道非戰斗減員多于戰斗減員在長時間的戰爭中屬于常態。 但如果把非戰斗減員數字硬按到某一次戰役例如豫東戰役頭上,那就是犯了和老公知們一樣的錯誤。戰斗減員和非戰斗減員,有著嚴格的定義劃分。因戰斗而減員的情況,都屬于戰斗減員。 很多非戰斗減員行為,例如非戰斗時期的掉隊、逃亡等,如果發生在戰斗時期,那就是戰斗減員,就不再是非戰斗減員了。 非戰斗減員呢?根據非戰斗減員定義,和參考志愿軍非戰斗減員的分類統計,我們很清楚地看到,非戰斗減員主要是病員,其他一些比較重要的因素是非戰斗時期的掉隊、逃亡、事故傷、事故亡等情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