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大使,快看,這是什么!”安全保密檢查組的一名工作人員在檢查機要保密室的墻壁時,突然在墻邊發現了一根埋在土里的塑料細管,當即朝著郗照明喊道。 事情發生在1985年4月的一天,中阿關系正在低谷期,時任中國駐阿爾巴尼亞大使的郗照明覺得防人之心不可無,便讓檢查組對大使館的所有設施進行了檢查。 聽到工作人員的話,郗照明趕緊走到跟前,他仔細地端詳著這根細管,明確表示不是我國外交人員帶來的。 隨后,檢查組的眾人深挖了下去,結果讓所有人大吃一驚,因為他們在細管的另一端,墻體的深處,發現了一枚竊聽器,更讓大家沒有想到的是,在之后的全面檢查中,竟然又發現了另外的34枚。 大使館內一次性發現35枚竊聽裝置,這在我國外交史上都十分罕見,中阿昔日親密無間的友誼為何會演變到這般敵視的局面?而身為駐阿大使的郗照明又該如何處理這件事呢? 曾經親密無間的中阿友誼提及阿爾巴尼亞,老一輩人都有著難忘的回憶,建國初的頭二十年,人們經常會在報紙上看到我國傾力援助阿爾巴尼亞的新聞,彼時的中阿關系可以說十分深厚。 早在1949年11月23日,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個多月的時候,阿爾巴尼亞就與我國建立了外交關系,在最初的十年,兩國一直保持著正常的外交往來,建立大使館、派遣留學生,一切都符合外交慣例。 兩國關系的急速升溫發生在1960年,這年,中國依然面臨著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封鎖禁運,但隨著中蘇關系的破裂,中國又失去了絕大部分社會主義國家的援助,一時間面臨著非常嚴峻的安全環境。 1960年6月,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在羅馬尼亞境內的布加勒斯特舉行,會議上,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竭力中傷我國,企圖孤立我們。 赫魯曉夫 就在這時,阿爾巴尼亞代表團團長卡博不顧來自蘇聯的強大壓力,力挺中國,指責赫魯曉夫的霸權行徑,最終使得赫魯曉夫的陰謀破產,在此之后,中阿關系迎來了蜜月期。 當時,赫魯曉夫覺得阿爾巴尼亞挑釁了自己在社會主義陣營的權威,很是憤怒,撤走了阿境內的所有蘇聯專家,并且斷絕了對阿的一切援助。 而中國人民是懂得知恩圖報的,阿國幫了我們,我們便會十倍報答,僅在20世紀60年代,我國就向阿方無償援助了十幾萬噸糧食、2.5億元外匯和大批的專家,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要知道,當時我國國內正面臨嚴重的自然災害,老百姓還餓著肚子,但為了兩國友誼,我國人民還是勒緊褲腰帶支援他們。 糧食不夠了,我們就想盡辦法從國外買了然后送到阿國百姓手里,阿國老百姓沒有住的地方,我國就及時捐贈大批的高級鋼管幫助他們蓋房子,每次捐的量都會大大超出他們本國的需要。 最為關鍵的是,在我國國內各項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時,就有超過6000名國內各方面的頂級專家無償前往了阿國幫助他們建設家園,毫不夸張地說,正是有了我們的幫助,阿爾巴尼亞人民才渡過了糧荒,渡過了那段艱難的歲月。 當然,那時的阿爾巴尼亞還十分感激中國的恩情,當地的老百姓看到我國的援助隊伍都自發地鼓掌表示感謝,阿方境內隨處可見“中阿一家親”的宣傳標語。 不僅如此,阿國政府還在外交舞臺上一直力挺中國,當時,受到世界局勢的影響,阿爾巴尼亞可以算得上是中國“唯一的朋友”,這其中最大的幫助就是義無反顧地支持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原來,蔣介石雖然敗逃臺灣,但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操縱下,中國駐聯合國的代表一直是國民黨政府的人,這顯然不合時宜,建國初期,我國曾多次提出申請,可每回都被美國以各種各樣的理由拒絕。 在這期間,阿爾巴尼亞一直是主張恢復我國聯合國合法席位的主要提案國,它積極聯系包括阿爾及利亞在內的一些國家,共同發起申請,可以說,我國能夠在1971年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阿方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然而,這一切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悄然發生了變化。 貪婪無度,斷絕援助最先發現兩國關系出現微妙變化的,是在1969年就擔任駐阿大使的耿飚將軍。 他在革命年代經歷過十分嚴峻的斗爭環境,指揮部隊立下了卓越的戰功,后來建國后做起了外交工作,不過,在此期間,他一直保持著曾經戰時的敏銳。 到了70年代初期,耿飚將軍發現了中阿友誼的一個怪象,那就是原本對中國援助感恩戴德的阿方政府,漸漸地將我國的幫助當成了理所當然。 他在與該國的一些政府官員進行外交活動的時候,發現我國的過度援助滋養了阿方貪婪無度的態度,以致于他們竟然產生了與西方發達國家看齊的想法,并不斷地向中國伸手索要大大超出本國需要的物資。 對于這些情況,我國政府也在與阿方的聯系中發現了端倪,并且多次向他們發出了照會,勸他們合理使用中國的援助。 可時任阿方領導人的霍查等人卻狂妄地對中國進行了指責,他們在外交場合公開揚言:“你們有的,我們也要有”,“不找你們要,找誰要呢”,“你們給我們東西是應該的”。 眼看著阿方的胃口越來越大,我國不得不重新審視兩國的關系,1978年,我國制定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政策,考慮到現實國情和中阿關系的正常發展,鄧小平當即決定減少對阿國的物資援助。 這一決定讓霍查很是不滿,他變得忘恩負義,開始在外交場合發表詆毀我國的言論,可即便如此,我國依然沒有對其進行批判。 面對阿國的無端挑釁,中國“大人不見小人怪”,當時在對阿關系的處理上,一直貫徹著四個原則,即不過于重視、不予置理、不與之論戰、不主動惡化關系,這博大的胸懷贏得了阿國百姓的贊賞。 可阿方領導人霍查卻對此不買單,他主動中斷了與中國的一切合作,兩國關系破裂,一度降到了代辦級的外交關系。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中阿關系出現裂痕的初期,我國一直沒有忘記阿方曾經對我們的幫助,當散步詆毀中國言論的霍查身染重病時,我國還專門派去了國內最優秀的醫生幫他治療,可他卻對此視若不見。 那兩國關系為何會發展到這般地步呢?或許我們可以從阿方領導人霍查身上發現端倪。 早期的霍查領導阿境內的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斗爭的勝利,那時的他在國內有著極高的影響力,可早年留學法國以及在外交舞臺上與西方國家打交道的經歷,還是讓他養成了唯利是圖的性格。 霍查將這種性格帶到了處理國家關系上來,阿爾巴尼亞建國后不久,他就主動與鄰居南斯拉夫建立了外交關系,希望能在南斯拉夫的保護下免受歐美國家的侵略。 后來,蘇聯與南斯拉夫關系鬧僵以后,霍查又轉身投靠了蘇聯,并且大力詆毀南斯拉夫的形象,貪婪地索要著蘇聯的援助。 前文提到的阿方代表在1960年公開反對蘇聯,也不是因為他對中國有多么深厚的感情,而是在不久前,霍查與蘇聯的關系也走向了破裂。 這次見我國降低了原本就遠超阿國需要的援助,霍查自以為利益受到了損失,便直接詆毀起中國來,可以說,這是他本性難移的結果。 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阿兩國的關系持續惡化,就是在此期間發生了竊聽器事件。 竊聽器事件,彰顯大國氣度1983年,時任中國駐阿大使郗照明坐飛機抵達了阿首都地拉那,這次來阿,郗大使的心情是比較沉重的,面對兩國關系的現狀,他能做的就是做好國家交待的事。 誰知,剛下飛機,郗照明就被阿方的外交部官員給攔住了,對方毫不客氣地說道:“已經為你們修建好了新的大使館,限你們3日之內遷過去。” 地拉那 郗照明感到非常突然,因為在來之前,他沒有收到我國外交部的任何通知,也就是說阿方的這一決定事先沒有進行外交照會,這不符合國際交往的慣例。 郗照明義正言辭地向對方詢問緣由,可無論怎么說,阿外交官就是不予理睬,一直強硬地表示非搬不可,郗照明考慮到當下中阿并未斷交,便在得到上級的批準后,選擇了忍讓。 可接下來阿方辦的事,著實讓郗照明大跌眼鏡。 原來,在安頓好以后,郗照明便前往了新使館查看,結果發現使館居然建在廢棄的水泥操場上,這還不算,等郗照明走進使館時,發現使館內的設施根本不具備對外活動、辦公和生活的必要條件。 郗照明忍無可忍,當即向阿方提出了相關意見,阿方先是百般推托,后來實在推不了,便答應幫助改建使館,可這一改就是大半年時間,而且改之后的樣子也只是勉強能夠使用。 對于阿方的刻意刁難,郗照明秉著大國的氣度,還是忍了,就這樣,在耽擱了近兩年的時間后,1985年3月,包括郗照明在內的我國駐阿大使館的外交人員才搬進了新使館。 郗照明是一位很有經驗的外交人才,他知道在中阿關系惡化的大背景下,新使館難免會成為對方關注的重點,因而使館的安全問題就必須得到保障。 于是,在這年4月初,郗照明為防止阿方在使館內動手腳,專門給國內發去了電報,希望外交部能派一個安全檢查組到使館進行檢查,外交部當即同意了這一請求。 為了不引起阿方的警覺,檢查組秘密進入了大使館,用儀器對已經修建完成的館舍進行了掃描,沒有發現任何的異常,但所有人都沒有因此放松,因為還有一些正在裝修的館舍沒有檢查。 也正是在裝修機要保密室墻壁時,檢查組人員在墻邊發現了開頭提到的塑料細管,并且順藤摸瓜,一舉在機要室、研究室、商務處、會議室、大使官邸等處總共發現了35枚竊聽器。 而在挖掘竊聽器的過程中,檢查組人員為防止引起阿方的注意,將大使館的所有門窗都關了起來,而且還要在夜間進行,挖掘工作非常艱苦。 當郗照明看到數量如此之多的竊聽器后,也很是震驚,不過他沒有直接拿著這些東西去找阿方外交部抗議,因為他通過多日來的調查,發現除了竊聽器之外,使館的外圍也早已被阿方的特工監視。 為了不引起沖突,郗照明懷著大國氣度,悄無聲息地讓檢查組工作人員拆掉了這些竊聽器。 當然,為了防止極端情況發生后,阿方對此事拒不承認,郗照明專門讓人用照相機拍攝下了從挖掘到拆除竊聽器的全過程,并且把錄像帶秘密郵回了國內。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竊聽器上居然無一例外地標著“中國制造“,而整個發掘過程在后來也成為了對我國出國人員進行保密安全教育的生動教材。 那中阿關系是不是一直惡化下去了呢?當然不是。 有因必有果,隨著霍查在1985年的逝世,阿國國內對恢復中阿兩國正常關系的呼聲越來越高,那些受到過我國援助的阿國百姓也紛紛致力于中阿友誼的恢復。 在這一背景下,新上臺的阿方領導人審時度勢,公開承認了霍查執政時對中阿關系造成的破壞,并決定恢復兩國的交往。 冤家宜解不宜結,正在進行改革開放的我國本著大國風范,同意了他們的請求,中阿關系逐漸恢復了正常,有了之前的教訓,我們相信中阿關系在新時期一定會沿著共贏的道路健康、長久地發展下去。 |
|
來自: 冬不拉拉 > 《中國革命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