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軍部自1937年12月25日成立后,一直重視新四軍部隊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的文化教育工作。通過吸收大量的知識分子,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創建了很多知名院校,如培養抗日軍政干部的抗大五分校(1942年11月在鹽城成立),抗大華中總分校和華中黨校(1942年1月),蘇中公學(1944年2月)等;以及為抗戰培養各類專業人才的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1941年春節)、新四軍華中醫學院(1942年11月)、華中建設大學(1945年5月)等。為部隊源源不斷地輸送了黨政干部和各類專業人才,成為革命的熔爐,育才的園地。華中公學就是其中一例。它既有抗戰時期所辦抗大九分校以及后來的蘇中公學的淵源,又秉承了新四軍抗戰中辦學的宗旨,成為培訓干部的搖籃,為解放戰爭和新中國的文化、衛生和教育事業做出了貢獻。 1944年2月,蘇中區黨委、蘇中軍區做出決定,在原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九分校的基礎上,創建蘇中公學(抗大九分校1944年5月31日在江蘇寶應撤銷,蘇中公學6月1日即在寶應開學,原抗大九分校校部工作人員全部轉入蘇中公學)。由蘇中軍區司令員粟裕任校長,為軍隊和地方輸送了4000多名干部 。 當華中公學從駐地陳洋鎮三港村出發,經通洋港、五汛港到達濱海縣八灘鎮時,華中工委為加強華中公學領導力量,任命干仲儒為副校長、黨委書記。并將江海公學(對外稱九分區九干校)300多人、五分區(鹽阜區)干校100人,和原蘇北軍區文工團(編為校文工團),合并轉至華中公學一起向山東轉移。 6月初,華中公學和華中黨校3600多人打著背包,挎著糧袋,從八灘鎮向山東開始半個月的長途行軍。由于白天有敵機掃射轟炸,基本是夜行曉宿,有時連續行軍100多里。國民黨軍隊始終尾追,最近時只有二三十里地。華中公學只有一個警衛排在前面開路,當得知敵人在后面尾追時,不得不加快行軍速度,掉隊的人多了起來。 行軍到達蘇北沭陽縣馬廠鎮后,經華中工委決定:年齡較大、體質弱的華中黨校縣團級學員不去山東,就地打埋伏,由淮海區地委負責安排到附近農村隱蔽。華中公學個別重病號也留在沭陽,其他2000余人仍繼續北撤山東。 去山東必須經過比較寬闊的沙流河。行軍過沙流河恰是夜間,水流湍急,學員們卷起褲子快速蹚水過河,上岸后急行軍到達隴海鐵路南邊村莊隱蔽下來,準備過隴海鐵路。而此時隴海鐵路沿線全部被敵占領并嚴宻封鎖。封鎖線以內20里全是平原,全校2000余人,包括學生大隊(有些剛入伍的學生小的只有14歲);還有婦女隊(大多體力較弱)及部分病號。全校師生發揚階級友愛互相幫助的精神,緊跟隊伍前行。華中工委、華中指揮部還急調蘇北兵團用火力牽制壓制敵人,并動員當地老百姓數百人,手抬肩扛,迅速把物資和華中公學師生護送過封鎖線,進入山東境內。此后又經過兩三天急行軍,1948年6月中旬,華中公學全部人員抵達山東魯南海濱地區莒南縣曲流河一帶村莊。校部就住在這個群山圍繞的古老的大村莊上,各大隊則住在附近的東良店村、西良店村、李家山等地。 學校的進駐受到根據地黨政機關和人民群眾熱烈歡迎。華中公學全體師生為表示對山東人民深深的謝意,由吳天石副校長作詞、校文工團譜曲的《這兒是學習好地方》誕生了。全校師生所到之處不斷高歌《這兒是學習好地方》一曲,融洽了學員和當地老百姓的關系。校文工團為活躍學校文化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 學校每次開飯時,都有很多小孩圍著觀看。學員們發現圍觀的小孩饑餓的眼光時,他們吃不下去了,紛紛把飯讓給小孩們吃。校、隊領導發現后,就發動學員采野菜、煮菜粥,并將星期天改為兩餐。還組織學員們開荒種菜,一方面支援群眾生產,一方面補充糧食不足。通過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融洽了軍民關系,加深了軍民魚水情。當學校南下離開根據地時,鄉親們與學校師生難舍難分,送了一程又一程。 我父親劉開富(1939年3月入伍)也是華中公學學員。他原在華中工委警衛隊做保衛工作,華中公學開學后,1948年4月華中工委曹荻秋同組織部長陳一誠商量,送他去華中公學(區、營干部大隊)學習。經過學習,我父親各方面提高很快。1948年11月初,華中工委發布支前動員令,號召華中全體黨政軍民,緊急動員起來,一切為支援前線。為解決江淮區缺乏干部的問題,華中公學選調一部分戰斗經驗豐富的骨干,作為先遣隊直接南下,支援淮南新區開辟工作。11月初,我父親作為骨干隨隊到達淮南江淮一分區駐地——天高縣小河東地區(現江蘇金湖縣),參加津浦路東支前司令部。 ![]() ![]() 1951年元旦,父親劉開富和母親繆祝銀結婚合影于滁州。 ![]() 華中公學三大隊四中隊部分學員合影,前排右二為我母親繆祝銀。 作者:安徽省滁州市新四軍研究會顧問,揚州市新四軍研究會理事研究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