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曾說:弱者報復,強者原諒,智者忽略。 其實,不管是弱者遇到事情心生報復,還是強者遇事選擇慷慨原諒,或是智者遇到事而選擇忽略。 這些選擇的背后,其實都透露出了人的立場不同,人生道理就不同,人生活法也就不同。 由此,選擇不同的立場,自然會走向不同的人生。 同樣,立場也是分高級和低級的,你能站在什么樣的立場來對待生活,則決定你往后能夠抵達一種什么樣的人生境界。 到了一定的年紀,或許我們就會明白,一種最高級的處世智慧,就是只講立場,不講是非。 ![]() 1:立場不同,解釋不通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在每一天的生活里,都會有為自己的觀點做出各種有力的辯護,輕松就能夠拿出各種理由來為自己的選擇、喜惡、得失等等做出任何評價和判斷。 他們言辭鑿鑿,理由充分,不容置喙,甚至為了維護自己所謂的立場,而完全不顧他人的處境。 生活里,人與人之間始終都是存在著一些千絲萬縷的關聯,關于利益的分配,關于人情世故的維系,以及生活、工作、感情等方面上的交集。 這些看似普通、平淡又沒有什么存在感的東西,一旦涉及到了立場問題,那么就容易產生不同的局面。 你會發現,當自己的立場與他人的立場是對立面的時候,再怎么想要解釋,也是無法解釋的。 ![]() 因為當一個人的潛意識里早已知道了自己的立場,并且本能地捍衛自己的立場時,別人再怎么想要解釋,對方也是聽不進去的。 這就好比一個投資者,一個貸款者。 如果貸款者想要向投資者取得一筆貸款,并且向投資者說希望你不要收利息,或者說不要每個人月都要還利息,等我掙錢了,我再還你本金,再還對方雙倍利息。 那么站在投資者的立場上,一聽到貸款者這些話,就會覺得他不是騙子就是無賴。 而在貸款者看來,站在自己的立場來看,等自己掙錢了,給對方雙倍的利息,這筆投資豈不是更劃算? 所以,兩個人本來就立場不同的,要想達成一致的觀點,就只能一方先“犧牲”自己了,要不然的話,永遠也解釋不通。 ![]() 2:是非的存在,是因為立場不同 其實,很多人在生活里之所以過得很焦慮、痛苦以及煩躁、無奈等等,都是因為在處理是非的時候,本能地渴望著對方能夠站在自己的立場來看待問題。 有一對夫妻,因為孩子沉迷于手機游戲、短視頻,以至于養成了拖拖拉拉、自我管理能力很差的局面。 媽媽總是很焦慮,因為在她去管孩子的時候,孩子的態度也好,語氣也罷,都是非常激烈的,暴躁的。 在這種時候,媽媽明明覺得自己夠難受,夠痛苦的了,可一旁的爸爸卻是一副無動于衷,甚至是若無其事的模樣,這就讓媽媽覺得這個當爸爸的太不負責了。 但在這個當爸爸的看來,既然孩子的叛逆期來了,自己越是急著去幫忙改正,反倒越是遭受到對方的激烈反抗時,就應該不要讓自己繃著一根弦,保持互相傷害了。 ![]() 媽媽想要及時地讓孩子改正掉所謂的錯誤習慣,而當爸爸的則希望媽媽給孩子多一些空間,多一點信任。 然后,明明是由孩子先起頭的故事,經過一番演化,大家都卷進來了,搞得一家人最后都水火不容的樣子。 實際上,這些是是非非的存在,也是源于保持立場的不同。 孩子的立場在于,我要玩手機,暫時避開繁重的作業任務,媽媽的立場在于,教育好孩子,不要小小年紀就養成壞習慣,而爸爸的立場是,多給孩子一些信任,少一些管束,讓他健康成長。 ![]() 如果這三者的局面,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到一種適度的話,那么大家的立場其實都是可以互相綜合的,至少不會有太多的矛盾、是非產生。 可每個人在生活當中,不管做什么事情,或是選擇什么樣的生活方式,都很難做到自覺、自律、自立且適度。 尤其是適度這種狀態,大部分的人都很難做到,因為在生活里需要面對的形形色色的誘惑、責任和其他的東西,都太多了。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正是因為天然的劣根性,再加上立場的不同,自然導致了是非的事情走了一件,又來了一雙。 ![]() 3:只講立場,不講是非 人的立場不同,是非觀自然也就不同。 那么,面對這兩者的不同,我們偏偏又需要在生活里過好自己,那么該如何做出選擇呢? 實際上,人是先有了立場,然后才有了判斷、評價,想法,然后才會在這些因素上產生是非觀。 由此可見,是你的立場,決定了你會有什么樣的是非觀,也決定了你會習慣用哪些潛意識的語言來判斷、辨別、評價來表達自己。 所以,一個真正聰明的人,在面對現實生活里所遇到的問題時,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站在了哪個角度,哪個立場上來看這件事的。 然后,再挖掘出對方又是站在什么樣的立場上來對待事情,這樣一來,不管是矛盾,還是是非,問題的根源就找到了。 所以,我們生活當中所遇到的問題,換句話說,自己同其他人之所以會產生不愉快、矛盾、爭執、怨恨、悔恨等等情緒,皆在于我們老是習慣了用所謂的是非觀、對錯觀來看待問題。 而不是運用立場這種理性的、客觀的角度來看待彼此之間的問題。 ![]() 一個人擁有了高規格的立場觀,往往會有強烈的邊界感。 這種邊界感會讓他們習慣獨立思考,堅持自我,既不隨波逐流,也不會盲目從眾。 這樣一來,就算是遇到了一些煩心事、痛苦的事、無奈的事、迷茫又折磨人的事,也會及時地自我剖析。 然后,分析出自己的立場在哪里,跟自己產生隔閡的、矛盾的以及痛苦的對方的立場又在哪里。 再然后,專注于自己認定是對的方向,建立起邊界,靜以養神,清靜自正,萬變不離其宗。 這樣,你才能通過專注和堅持的力量,在自己認為對的方向,及時地做出一番成就。 只講立場,不講是非,久而久之,你就會走向人格獨立,精神獨立,經濟獨立。 一朝功成名就,別人自然會認可你當初的選擇,并且不得不佩服你的立場,而你也將活得更通透,更睿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