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顧誠先生的《南明史》中,用“內斗就要亡國,亡國也要內斗”來總結南明的敗亡,是很貼切的。國家危難之際,大明的體制內人士不思報國,反而勾心斗角,互相傾軋,朝廷內部一盤散沙,最終他們在八旗軍面前一觸即潰,紛紛淪為了清廷的奴才。南明力量最強的弘光政權,宛若秋風落葉一般被八旗軍掃蕩。 弘光政權的覆滅,標志著大明體制內力量的徹底失敗,它鮮明的表明明王朝已經不具有任何進步的力量,他們是注定被淘汰的殘渣欲孽,后來的南明政權,只能依靠農民軍余部和鄭氏海賊茍延殘喘。 流寇守國門,海賊死社稷,成為明末清初一大奇觀。 《南明史》作者,歷史學家顧誠 1 顧誠老師的南明史,從弘光政權的建立開始,弘光政權是在兩派內斗的背景下產生,內斗是弘光政權的主線。 第一場內斗,是國本之爭。 鳳陽總督馬士英認為,應該立福王朱由崧為皇帝,而史可法和東林黨則認為,應該按照立賢的原則,立更加賢明的潞王為帝。 按照繼承法,皇位非福王莫屬,當年萬歷皇帝寵愛福王,希望立福王為太子,但卻遭到東林黨人的反對,萬歷皇帝只得作罷,將福王分封到了洛陽,雖然沒能繼承皇位,但福王一脈的繼承權僅在明光宗朱常洛之后。現在,朱常洛的兒子崇禎已經去世,光宗一脈已經絕嗣,繼承權自然落到了福王身上。 1643年老福王朱常洵被李自成所殺,新福王自然成為第一順位繼承人,馬士英支持福王,完全符合禮法。 而東林黨人支持潞王,則名不正言不順,當年東林黨人就是以禮法的名義爭國本,讓萬歷皇帝放棄改立福王的計劃,如今東林黨人自己卻違反了原則。 東林黨人的考量很簡單,當年他們爭國本與福王一脈結仇,他們擔心福王上位后會報復自己,因此才掏出了立賢的理由,試圖阻止福王繼位。 潞王真的賢明嗎?并非如此,史書記載福王朱由崧荒淫無道,只知享樂,但潞王也不是好東西,弘光政權滅亡后,大臣們試圖擁立潞王抵抗清軍,但潞王全無斗志,未做抵抗就投降了清朝,潞王投降后還多次上書稱頌大清皇帝的圣明,希望保全富貴,但一年后,潞王全家仍被清廷斬首。 福王無能,但潞王更是昏庸,所謂立賢只是東林黨人的幌子。 東林黨人要立潞王為皇帝,遭到了天下讀書人的反對,一些進士還上書稱此舉動搖國本,最終史可法向馬士英妥協,同意立福王為帝。 雖然兩派達成了妥協,但內斗的陰影一直籠罩在弘光政權身上,弘光繼位后,馬士英聯合阮大鋮和東林黨黨爭,馬士英攻擊東林黨是叛逆,東林黨則攻擊馬士英、阮大鋮是閹黨余孽,兩派人斗的不可開交,完全無法齊心協力,馬士英之后還和軍閥左良玉勾結,更讓局勢混亂不堪。 ![]() 2 除了內斗,弘光政權還犯下了顛覆性的戰略錯誤,史可法錯誤的認為李自成為首的大順軍才是主要威脅,而清朝是次要威脅,朝廷完全可以效仿唐朝,利用蠻夷的力量平定內亂。 史可法繼承了楊嗣昌的思想,當時楊嗣昌認為大明的禍亂之源是農民軍而非滿清,大明必須攘外必先安內,但史可法沒意識到時勢已變,現在的形勢是清朝勢大,農民軍式微,李自成在清軍的打擊下連吃敗仗,一直敗退到陜西。 當時清軍主力大部在追擊李自成,如果南明趁機攻擊山東,完全可以收復失地,并威脅京師,但史可法偏執的認為清朝不是大患,因此不但不進攻,反而向清廷寫信,稱要和清軍一起剿滅李自成,但清廷早就看透了南明的虛弱,并不想南明結盟。 史可法被多次拒絕后仍不死心,竟稱明朝和清朝可以結為叔侄之邦,按照年齡朱由崧比順治大一輩,因此明朝為叔,清朝為侄,對于史可法的來信,清朝仍一概不理。以南明孱弱的軍隊,如果乘虛而入還有奪取天下的希望,如果和八旗軍正面交鋒,斷無勝算,史可法就這樣錯失了唯一的戰機。 ![]() 1645年,李自成逃離西安,敗走湖北,清廷終于可以騰出手來進攻南明,在多鐸的進攻下,南明瞬間土崩瓦解,沒有做出任何有效的抵抗,史可法陣亡,朱由崧被俘,潞王朱常淓看抵抗無望,率領一干宗室向清朝投降,一年后滿門抄斬。 整個大明朝的體制內力量,在短短一年內全軍覆滅,他們要么人頭落地,要么做了清廷的奴才,今后的南明政權,完全依靠曾經體制外的邊緣人茍延殘喘,弘光政權的覆滅標志著南明局勢的根本變化。 3 弘光政權滅亡后,后來的南明政權都是原先體制內的邊緣人,隆武帝,永歷帝都是皇室遠親,近親死完了,他們才有機會上位,他們依靠的鄭成功,孫可望,李定國,要么是大明不待見的海賊,要么是造反的農民軍余部,原先大明體制內的官員,大多降清,成為了消滅南明的主力。 大明最后要靠流寇和海賊保江山,讓人唏噓。大明體制內力量為何如此費拉呢?根源還是大明的體制經過幾百年的逆淘汰,只能選出諂媚的流氓,任何想要做事的人,都會被第一時間清除。 先說宗室,朱元璋時期,宗室還有權力,當時朱元璋分封了很多藩王,其中的燕王、寧王等不僅在領地內有自治權,還握有明朝最強的軍隊。 燕王朱棣篡位成功后,為了防止有人效仿自己,徹底剝奪了宗室的權力,規定宗室沒有皇帝批準不能隨意離開封地,宗室不得當官,不得領兵,甚至不能工作,只能依賴朝廷俸祿過活。 朱棣之后的宗室,如果荒淫無度,吃喝玩樂,可以過得相當快活,如果想要報效國家反而會有殺身之禍。 宗室名義上是皇家子嗣,實則成為被皇帝軟禁的巨嬰,所謂國營養豬絕非虛言。崇禎年間,凡是有名有姓的宗室無一不是荒淫無度,其中福王到洛陽城破都不愿資助守軍,潞王更是一槍未放投降了清朝,姓朱的如此費拉,也難怪大明滅亡了。 宗室不行,大臣也不行。 在明朝,做能臣是很慘的,洪武年間那些功臣自不必說,后面的于謙,戚繼光,張居正,袁崇煥,孫傳庭,哪一個有好下場?他們要么被殺,要么晚年凄涼,要么死后被鞭尸,倒是那些混飯吃的大臣,活得逍遙自在。 皇帝能容忍的極限,也就是海瑞這種清廉但無能的清流,雖然說話難聽,但對皇權沒有威脅。專制制度下,明朝大臣的天花板,也就是罵人不干事的東林黨。 明朝時期,君主專制到達頂峰,宋朝是士大夫與君主共治天下,明朝則是滿朝臣子皆是奴才,皇帝不僅有錦衣衛,東廠、西廠監視大臣,還動輒把大臣拖出去打屁股,明朝官員的俸祿也很低,甚至不能養家糊口。
![]() ![]() 崇禎年間,曾讓陳新甲與清朝議和避免兩線作戰,遭到大臣們激烈反對,大臣們滿口愛國主義,最終迫使崇禎將陳新甲下獄,為何大臣們都爭相進行政治表演? 因為只有高呼愛國才是安全的,你主張議和,如果中間出了差錯,皇帝一定拿你問罪,既然皇帝刻薄,不如天天喊些政治正確的廢話,畢竟愛國總是無罪的。 文臣如此武將就更慘了,明朝繼承人宋朝的以文制武,武將的地位連文臣都不如,甚至處處被太監責備,基層的軍戶更是待遇凄慘,成為將領的家奴,這種情況,也被指望軍隊有多忠誠。 整個大明王朝早就腐爛了,內部盡是爾虞我詐,能臣在這里活不下去,流氓卻大行其道,經過幾百年的逆淘汰,大明內部早就沒有忠臣了。清軍入關后,對大多數大明體制內人士說,不過是換了個主子,而且這個主子還比以前的主子更好(至少初期如此)。 之所以體制外人士還在抵抗,是出于樸素的民族感情反清復明,大明的體制神奇的將豪杰和好漢全部排除在外,這樣一種逆淘汰的體制,能不內斗,能不亡國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