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皇陵,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最出名的明十三陵。其實歷代王朝,都有選擇一塊風水寶地、然后集中安葬該朝各位帝王的習慣。中原王朝如此,少數民族政權亦是如此。在西藏有一處神秘的藏王墓,便埋葬著吐蕃王朝時期第29代贊普至第40代贊普、大臣及王妃;這里記錄著吐蕃王朝的興衰,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藏王墓,又稱“吐蕃王陵”,修建于公元7世紀至9世紀。王陵位于山南瓊結縣雅隆河南岸的穆日山,過去是吐蕃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活動中心之一。王陵的面積約305萬平方米,分為東區和西區,是西藏境內迄今發現的最大的藏王陵墓。現在能確定墓主的墓葬有9座,既有我們最熟知的一位贊普——娶了文成公主的松贊干布;也有因滅佛直接導致吐蕃滅亡的朗達瑪。 藏王墓背靠丕惹山,前臨雅礱河,據說參考了當時中原王朝的選陵規制。墓葬皆為封土墓,均采用土葬方式,但各個陵墓大小不一,反映了各位藏王在執政期間的國力強弱。這些被歷史浸潤千年的墓葬群,也曾遭遇人為破壞與盜掘,如今只剩一堆堆的斷壁殘垣。但是它們仍然頑強地屹立在山腰間,傲視河谷,離不開一任又一任的守墓人們。 據當地史料記載,藏王墓曾有一種藏地獨有的活守墓人制,這種制度延續了200多年。這是更早時活人殉葬制度的延續,即從殺活人祭祀變為人不被殺但需終生守護在此。守墓人通常從藏王生前的寵幸近臣或貼身仆役中選擇,一旦中選,便終生不能見活人,所吃的食物也只有貢品。總之,守墓人與“活死人”無異。這對守墓人家族來說,也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由于守墓人這個職業往往是終身制且世代傳襲,因此家族將世代得到王朝的供養。 后來,隨著吐蕃王朝的覆滅,又興起了天葬,既無藏王,又無墓可守,活守墓人制也隨之消亡。在9世紀中后發生的奴隸起義中,贊普陵墓全被搗毀,藏王墓成了衣冠冢。但是,仍有一些附近的僧侶會自發前來為藏王守墓,當然不需要再遵守之前特殊的“活守墓人”制度;直到現在,依舊如此。現在的守墓僧侶主要的工作大致是取水供奉、點香祈福、誦經煨桑,然后來回巡視墓地等等;也需要承擔部分景區管理員的職責,比如負責售票。 偌大的藏王墓群中,目前對游客開放的,只有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合葬墓,可以沿著臺階走上墓頂。封土頂部原來建有古廟,WG中被毀,現在的寺廟建筑為后人在上世紀80年代重建的。建筑內供奉著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墀尊公主和吐蕃大臣祿東贊、吞彌·桑布扎等塑像。在松贊干布墓的頂部,可以俯瞰大小墓群和整個雅礱河谷。 全世界有多少人,一生只做一件事?守墓本身,也是一份非常高尚的職業;意味著使命、殊榮、孤獨。日夜陪伴著守墓人的,是與世隔絕的安逸靜謐,以及曾經輝煌過、又歸于沉寂的王朝舊影。 |
|
來自: 昵稱41253595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