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為經 ——淺析國學的茶文化與儒釋道 文/貓七 而在了解茶文化之前,先來談談有關茶的基本常識吧。 茶源自中國這是毫無疑問的,然而就是這個早已被諸多事實證明的結論,在19世紀初卻在國際上引起了一場不大不小的爭論。不過在經過了近200年的爭論,在大量古今中外的文獻記載和實物證據面前,我們完全可以斷言:中國是茶的故鄉。 然而,茶之所以成為茶經,并不僅僅在于茶起源于中國,更多的是被它背后豐富悠久的茶文化所吸引。 古語說道:“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其中,柴米油鹽是人類的基本需求,這四者的結合滿足了人類生存的必備條件。而醬醋則用以調味,強調飲食味道的提升。只有茶,對人的基本生活而言,是可有可無的。你少喝一盅于身體無礙,你少吃頓飯卻可能渾身無力。 將茶與前六者并列,則是將人們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相結合,以達到一種新的境界。同時也可以看出茶之于一般中國人的重要性:“茶為食物,無異米鹽。” 在中國的茶文化史上,大致可以分為唐代之前和唐代之后。唐代作為茶歷史上的里程碑,開啟了此后千年茶文化的壯麗景觀。 茶在唐代之前一直寫作“荼”,在唐人陸羽所著的《茶經》中,才減一畫寫作“茶”,茶之所謂茶,便由此開始。 說到茶文化,自然跳不開《茶經》,這本世界上最早的茶專著,唐人陸羽整整花了二十五年的時間。 《茶經》第一次系統地將唐代以及唐代之前的茶葉知識進行總結歸納,同時在理論上進行提升。使茶從“吃茶”提升為“飲茶”。宋人陳師道曾這樣說道:“夫茶之有書,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 《茶經》共三卷,十章,七千余字。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從茶的起源、名稱、品質、造茶的工具、茶的種類、煮茶飲茶的器皿、沏茶的方法和泡茶水的高低、飲茶的風俗習慣和歷史、與茶有關的故事、茶葉的產地、特殊情況下造茶煮茶的簡略過程這九個部分,以及最后用絹將以上九部分抄寫懸掛。事無巨細,方方面面均無遺漏。 由此可見,《茶經》講的絕不僅僅是茶本身。 ![]() 《茶經》開篇第一句寫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用嘉木來定義茶樹,嘉者,不俗;木者,不傲。這一表述恰如其分的表現了茶的大雅卻不過分陽春白雪的品質。 精,精華,精致也。行,品行,行為也。精行二字筆者分析大致有兩層含義。第一可以理解為在茶藝過程中要精細作為。這里的精是指追求茶的精華用最正確的方法詮釋茶的精妙。第二,精行小到飲茶,大到做人。好茶需要精行,育人更需要精行。茶葉各有特性需不同加工方法與工藝,而育人也要精細到個體,經歷不同考研方成人才。 既然提到儒家,不得不提茶道與儒、釋、道三家哲學之間的關系。 中國自古以來儒家思想一直占據主流地位,文人自然也多受儒家影響。而飲茶,與文人雅士推崇的山水生活,閑適淡泊相對應,茶道也就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 儒家推崇中庸:“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中”是指不偏不倚,“和”是指對待事物的和諧統一,強調在人事上的和睦,和善。和的思想在文人心中一直根深蒂固,當他們煮泡性情平和的茶葉,自然會賦予茶道一些儒家精神。 和,意味著天時地利人和,強調天人合一的和諧。而無論從茶的出生、制作到沏泡,無一不是對“和”的呈現。 ![]() 相比儒道兩家,佛教所謂的和,更偏向于勸誡世人無仇恨之意,無殺戮之心。 佛門飲茶歷史悠久,茶性平和能令人清醒無雜念。對于禪門而言,茶已經融入進日常的生活,成為詮釋禪宗的最好媒介。 有僧人問如寶禪師:“如何是和尚家風?”禪師答道:“飯后三碗茶。” 佛教就這樣與儒家、道家相互融通,對中國的茶道與茶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但中國茶道并不是儒釋道三家思想的產物,它有其不同于三家思想的地方。茶道有和有大雅,卻也接地氣。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中,茶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人們借助茶來表達情感。如婚嫁中新媳婦過門要奉茶,借茶來表達未來對家庭和睦的期盼。再比如以茶敬客,以表達主人的友好與隆重。還有在江南地區奉行的“三茶六酒”,即用茶與酒來祭祀。 一杯茶里有乾坤。 以茶為經,《茶經》不僅僅是國學中的一門雜學,由它發散出的茶文化,折射了儒釋道三家思想的影子。茶文化既是中國人推崇的淡泊閑適、“天人合一”觀念的集合體,又是這種觀念最佳的詮釋者。 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山泉煎茶有懷》白居易 【參考文獻】 1、陳香白,中國茶文化,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2、陳文華,中國茶文化學,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3、秦春燕,問茶,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 4、洪啟嵩,喝茶解禪,三聯書店,2010 ![]() 作者簡介 貓七 |
|
來自: 海燕文化工作室 > 《葉雅琴 夏末 夏蔚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