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丨高聲談 ![]() 前幾日看到艾瑞咨詢的《2022年中國消費金融行業研究報告》引發強烈共鳴,回想自身從事該行業也有5年多時間,圍繞該行業的激烈討論與監管變動一直沒有停止過。但從去年年初以來,明顯感覺行業在慢慢降溫。 時至今日,消費金融行業發展成什么樣子?未來還能夠承載無數人的創業夢想么?我們深入分析看看。 Part 1 消費貸市場規模預估 針對互聯網消費信貸市場規模的描述,一直以來沒有一個官方、權威的統計口徑。有人建立了一個供給側機構名單,將其披露的年度放款額和貸款余額加總進行估算。如云上言(個人公眾號)在其文章《誰主沉浮——群雄逐鹿下的消費金融市場份額》中利用加總方式估算出2019年底互聯網消費市場貸款余額約為3萬億元。 還有另外一個估算口徑,具體邏輯關系如下: 住戶消費性貸款余額——2021年末,住戶消費性貸款余額54.89萬億元,同比增長10.7%,增速比上年末低2個百分點;全年增加5.32萬億元,同比少增2761億元。 其中個人住房貸款余額38.32萬億元,同比增長11.3%,增速比上年末低3.3個百分點。 另外,重要頭寸是信用卡貸款數據——截至2021年末,全國信用卡授信總額為21.02萬億元,同比增長10.86%;信用卡應償信貸余額為8.62萬億元,同比增長8.90%;信用卡授信使用率為40.99%。 剩余部分基本上是線上、線下各類消費貸款產品的規模頭寸了,2021年末貸款余額為7.95萬億元。當然,其中可能還包含一些線下汽車分期貸款,但鑒于汽車分期貸款中有通過信用卡放款的部分,該部分無法準確剔除。因此,互聯網消費貸款規模不會超過7.95億元。 按照艾瑞《2022年中國消費金融行業研究報告》的統計口徑,消費信貸市場(不含信用卡透支余額)放款規模達到20.2萬億元,余額達到5.8萬億元。其中,互聯網消費貸款余額約為4萬億元,消費貸市場線上化滲透率為69.2%。 Part 2 消費貸市場增速放緩 由于互聯網消費貸款規模沒有精確統計數據,我們從歷年消費信貸市場貸款余額走勢看市場增速。引用艾瑞咨詢數據見下圖: ![]() 注:數據修正,2021年數據應該為16.57萬億元。 可以看出,2019年以前,年均增速為51%,年均復合增長率為29%;2020年增長率為6.7%,2021年為4.2%(=16.57/15.9-1)。 該數據顯示的增速放緩與我們現實感官一致,源于從2017年底起監管政策的不斷收緊:“141號文”啟動了P2P平臺全面清退潮;《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的通知》等辦法的出臺全面壓降銀行跨地域、互聯網貸款存量規模,限制聯合放貸比例;高法《關于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限定了民間借貸最高貸款利率,全面壓低了貸款利率水平;《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使全國性小貸公司牌照價值大幅縮水;《征信業務管理辦法》和助貸業務數據斷直連進一步削弱互聯網流量平臺話語權,使金融持牌機構主導互聯網消費貸款…… 一些列政策的目標指向非常清晰:通過持續規范互聯網貸款行為,減少信貸供給側機構數量和放貸規模,使放貸回歸持牌機構主導,在防范市場亂象的同時,持續壓降客戶貸款利率水平和成本負擔。 ![]() Part 3 更深層次的政策指向,消費信貸風光不再 我國個人居民負債率快速上升至世界較高水平,兩張圖說明該問題。 ![]() 艾瑞報告指出:美國消費信貸滲透率從1960年的22.1%增長到2021年的36.4%,61年時間增長了14.3%。但中國從2014年的11.2%增長到2021年的29.8%,短短7年的時間增長了18.6%,已經逼近美國現有水平。 ![]() 由此不難理解我國實施金融供給側改革的最終目的——降低居民負債增速至合理水平,避免引發居民群體性破產。從這一角度看,監管宏觀調控會將居民杠桿率維持在現有水平,也就是說,消費金融貸款余額增長率會長期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維持相近水平,我國消費貸款行業快速增長的時期一去不復返了。 Part 4 資產荒反映出流量的取舍 如果是消費金融的從業者,今年以來一定感覺到市場普遍缺資產、缺場景。 為何導致這種情況?上文分析過,信貸供給側改革導致放貸機構和放貸數量均回歸至正常水平,需求不變,供給減少,不應該導致放貸資金成為稀缺資源么? 真實的原因是,在高法限高和監管窗口指導下,民間借貸成本被大幅壓降至4倍LPR以內,放貸牌照的對客價格被嚴格限定在24%以內,導致金融機構主動放棄了24%以上的次級客群。要知道,在以往的消費信貸市場中,很多機構(助貸平臺、小貸機構甚至消費金融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是24%以上部分客群。如此一來,需求端(資產端)在政策倒逼下被大幅削減,消費信貸供需在雙雙壓降下尋求新的平衡。 另外,受疫情等原因影響國內需求出現緊縮跡象,央行在去年下半年以來開啟了降息放水模式,LPR的不斷走低便說明了該情況。資金泛濫、資金價格走低導致銀行尋找優質信貸資產和場景的壓力增大,在消費信貸逐漸由銀行等金融機構主導的大背景下,資產荒的現象便產生了。 ![]() Part 5 助貸機構話語權被削弱 數據廠商淪為征信持牌機構的乙方 沿著上述思路繼續分析,金融機構主動放棄24%以上次級客戶,是否反映出“減少對高風險客戶持續信貸供給,充分清洗、暴露不具備實際還款能力的高風險客戶風險敞口”的監管意圖?而”高收益覆蓋高風險“的貸款現象主要是由大型互聯網平臺、助貸機構過高的話語權導致,因此,打掉具有壟斷權的利益集團的壟斷權和不當、高額分潤,才能防止出現”以貸養貸“的惡性循環,才能保障“居民負債水平降低”的目標的實現。 因此,《征信業務管理辦法》要求了金融機構的信用評估數據必須從征信持牌機構獲取,“助貸業務數據斷直連”明確切斷了助貸機構(主要是具有壟斷權的互聯網平臺)與銀行、消金公司的產品直連形態,轉而由征信持牌機構間接對接。 而個人征信機構是有限的,在眾多助貸機構、數據公司的主營收入必須通過對接2家持牌機構實現時,其話語權一定被大幅削弱。而在受到集體擠壓的生存環境下,大型助貸機構、數據公司擁有更多的生存機遇,中小機構可能會被慢慢清理出市場,行業集中不可避免。 ![]() 艾瑞咨詢的這張圖說明了該問題,通過“制造對接瓶頸”一定導致助貸業務開展出現“堰塞湖效應”,助貸行業整體規模和收入水平將不可避免出現下降。 Part 6 應注意的問題 無論從消費信貸行業對接價格的不斷降低,信貸規模增速回歸至正常水平,還是從助貸機構整體利潤被壓降,金融機構占取更多主導地位等現象看,監管政策均初步實現了調控結果。這同時意味著,在沒有出現“大的內外部經濟環境變化”這只灰犀牛的情況下,上述政策將會進一步延續,短期內不會改變。 但與此同時,監管部門應充分了解并處理好下面的隱患問題: 理論上,降低消費者借貸成本,正確的方式是盡量減少信貸中間操作環節及利益分配方,而不是人為增加參與方,尤其是新的壟斷方。 通過增加環節、制造障礙來減少供給、降低既有利益主體話語權,更像是用“堵”而不是“舒”的方式解決水患問題。一是終歸是資產和合規數據的供給無法跟上,不利于銀行相關需求的有效滿足。二是“瓶頸”可能會導致新的壟斷問題,而壟斷自然會導致效率降低和壟斷價格,除非通過行政干預,否則市場機制在壟斷問題上會遇到失靈問題。 筆者充分贊同監管實施降杠桿和信貸供給側改革的政策初衷和效果,但真心地希望更多的、具有獨特優勢的中小從業機構能夠在此輪競爭中不被淘汰掉而存活下來;真心地希望銀行能夠快速、便捷對接優質數據和流量,而數據和流量廠商不是在與強勢甲方的對接排隊中因規模不足而永遠列后;真心地希望通過減少中間商賺差價而保證供需兩端在本就壓降利潤空間的惡性外部環境下不再讓渡更多利潤;真心地希望企業激發更多的自主能力進而為行業創造更多價值。 (本文作者介紹:保險信貸人,就職于國有大型保險公司,長期關注信用保證保險、線上信貸、數據經濟和隱私計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