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佾第三 03.14子曰:“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先師說:“周朝的禮樂制度,借鑒了夏商兩代的禮樂制度。從夏禮的樸實忠誠,商禮的敬悅神靈之中,承繼了順從時代要求的內容,擯棄了與天、地、人三才不相和諧的內容,增添了'仁之為人’的順天、應地、人和的內容,建立了依據仁德道義的人倫關系,形成了周人特有的以人文關懷為主的禮樂制度。這是多么的完美周遍多彩而豐富啊!我依從至善完美而無瑕的周禮。” 三、釋 字 監(監) 《說文》:監:臨下也。從臥,?省聲。古銜切。 《廣韻》:監:領也,察也。《說文》云:“臨下也。”古銜切。又古懴切 漢字“監(監)”從臥,?省聲。初文從見從皿,像人俯視盆水而自照之形,甲文有時“目”和“人”分開,而成從臣從人從皿,因而,“臥”像人之俯首,非真正的從人臣。唐蘭《殷虛文字記》:“(監)從皿從見……本象一人立于盆側,有自監其容之意。其本意當為'視也。’以象意聲化例之,當是從皿見聲。”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夫差監》:“監當是鑒容之物。古以水為鑒,則當有器以盛水,故監字正象人立于皿旁而垂視之形,此監之本義。臨水正容為監,盛水正容之器亦為監,推之則凡盆皆謂之監。”本義是以水為鏡觀照自己,這種照視是由上往下的觀照,引申有監視、監守、監督、借鑒等義。 郁( 《說文》: 《約注》: 《玉篇》:戫:於六切。文章也。亦作彧。 漢字“戫(郁)”從有彧聲。本義有文彰。王志平《字源》中釋:“《說文》:'郁,右扶風郁夷也。從邑,有聲。’'郁’本為地名,后來與'鬱’的簡化字混淆了。……'郁’一般假借為'戫’。《論語八佾》:'郁郁乎文哉。’'郁郁’形容有文采。'郁’后來假借為香氣濃鬱的'鬱’,文字簡化后兩字就合并了。”《定州漢墓竹簡·論語》中“郁郁乎文哉”為“彧彧乎文哉”,校勘中記:“彧彧,阮本作'郁郁’。《汗簡》,云:《古論語》郁作戫。《說文》段玉裁注:戫,古多假彧字為之。彧者, 四、素 說 前一章先師通過“獲罪于天,無所禱也”的教導,讓人們體悟并把握禮樂仁德文明所依存的道義本源的信實是承順天道的人和。本章通過先師“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的教導,讓人們進一步體悟禮樂隨時而化的順天、應地、人和的至善,從而把握周禮的應時損益而周遍多彩的禮樂仁德之善。 先師說:“周朝的禮樂制度,借鑒了夏商兩代的禮樂制度。從夏禮的樸實忠誠,商禮的敬悅神靈之中,承繼了順從時代要求的內容,擯棄了與天、地、人三才不相和諧的內容,增添了'仁之為人’的順天、應地、人和的內容,建立了依據仁德道義的人倫關系,形成了周人特有的以人文關懷為主的禮樂制度。這是多么的完美周遍多彩而豐富啊!我依從至善完美而無瑕的周禮。” 本章需要注意的有二:一是本章之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的胸懷,作為一名商人的遺民,孔子的思想是開放的,沒有死守商人的禮樂傳統,而是選擇了傳承借鑒了商人的禮樂制度,而更完美的周的禮樂制度。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發現孔子所說的周禮是逐步形成的,逐步走向完美的,并不是如一些人所認為的,孔子所堅守的禮樂,只是個僵死的教條。從這些方面來看,孔子并不是一位復古派,也不是一位提倡推倒重來的革命派,而是一位提倡不斷學習傳承,不斷完善進步,與時相適應的進步論者。董楚平《論語鉤沉》評說:“'吾從周’在《禮記》一書中出現三次,分別見于《檀弓下》、《孔子閑居》、《中庸》。'吾從周’幾乎成了孔子的口頭禪。孔子是殷人后裔,《禮記·檀弓上》記載,孔子臨終時說:'而丘也殷人也。’因為當時的喪禮要依族俗辦理,他才說了這么一句。在《論語》里,他從未流露對殷人、商朝的懷舊留戀之情。……相反,他對周人、周朝的感情特別濃厚。這可能與他生長在魯國有關,生活實踐比歷史知識更能塑造人。……'中國史前文化大致上可分為東西兩大系統。西部文化樸實,東部文化浪漫;西部勤于人事,東部繁于祀神……商是東方民族,宗教意識濃厚;周是西方民族,宗教意識淡薄。’(拙文《中國上古創世神話鉤沉》,《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5期,第163頁)周文化重視人,商文化重視神。用今天的流行話說,周文化以人為本,商文化以神為本。從周初開始,人道逐步取代神道,是中國文化一次歷史性的飛躍。孔子的仁學思想來源于周文化的人道精神,他的禮學思想來源于周公的制禮作樂。商與周雖是兩個民族,但屬同一個'天下’,好比是今天中國內部的兩個兄弟民族。……周原甲骨里有周人祭祀殷人祖先的記錄。禹是夏人祖先,更被商、周二族共同祭祀。所以周滅商后,周人為夏人建立杞國,為商人建立宋國,這叫'繼絕世’(延續香火)。……文化上'吾從周’,是擇善而從,無可厚非。”二是需要注意的是對“監”的理解。從本章孔子的言說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孔子所倡導的“監”,不是教條,而是一個“擇善而從之,棄不善而避之”與時諧和的傳承。周的禮樂制度是繼承自夏、商二代的,這種繼承當中并不是一切的全部都拿來,而是有選擇的,選擇了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部分,擯棄了傷害“仁之為人”的仁德部分。借鑒傳承的是前人的經驗和教訓。孔子所提倡的“監”中有觀照借鑒而從的意思,是從前人的經驗和教訓之中,擇善而用之,棄惡而避之。監是有利于世代相傳的一種經驗,一種傳統,一種傳承,任何有害于這種傳統傳承的行為在孔子看來都應該不是“監”。胡曉地《論語貫通》中講:“本章說明歷史是累加的,每一朝代都有其時代特色,都有其存在理由,都應成為后人總結經驗、溫故知新的對象。那種割斷歷史、從頭再來的做法,不可能開創有生命力的制度文明,只能淪為歷史的笑柄。” |
|
來自: 素說 > 《素說《論語》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