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炭翁》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賣炭翁》是部編語文教材八年級下第六單元唐詩三首中的第三首,作者是唐代詩人白居易。 這是一首敘事詩,作者僅用二十句135個字便完整敘述了一個賣炭的老人燒炭、運炭、賣炭、被宮使奪炭的全過程,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對統治階級與不合理制度的憤恨與批判。 【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有一定古詩學習能力,能初步品味作者感情,能賞析淺顯的詩句,但學生學習詩歌只是流于表面,文字背后的情感還需要在老師的引導下進一步加強。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朗讀感受賣炭翁遭遇之苦,深入思考人物悲劇命運的社會原因。(重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對重點詩句的朗讀、分析,感受賣炭翁可憐的遭遇。(難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感悟作者對底層人民的同情和對統治階級的控訴。 【教學方法】 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講授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2分鐘) 謎語導入,引出課題,板書課題:賣炭翁(白居易) 二、走進詩歌,整體感知 (一)作者簡介(2分鐘) (屏顯) 名: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 時:772年-846年) 地:祖籍山西太原 評: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有“詩魔”和“詩王”之稱。 作:《白氏長慶集》,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二)寫作背景(2分鐘) 《賣炭翁》是白居易組詩《新樂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者自注云:“苦宮市也。”白居易寫作《新樂府》是在元和初年,這正是宮市為害最深的時候。“宮市”的“宮”指皇宮,“市”是買的意思。皇宮所需的物品,本來由官吏采買。中唐時期,宦官專權,橫行無忌,連這種采購權也抓了過去,常有數十百人分布在長安東西兩市及熱鬧街坊,以低價強購貨物,甚至不給分文,還勒索“進奉”的“門戶錢”及“腳價錢”。名為“宮市”,實際是一種公開的掠奪。白居易對宮市有十分的了解,對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寫出這首感人至深的《賣炭翁》。 (三)四讀詩歌(8分鐘) 1.一讀詩歌,讀準字音 師相機解決生字詞。 2.二讀詩歌,讀準節奏 詩的節奏:七言句為主,四三式,二二三式。 3.三讀詩歌,讀清韻腳 新樂府是一種用新題寫時事的樂府體詩。雖辭為樂府,已不被聲律。 朗讀技巧我掌握:平聲韻要讀得悠長,入聲韻要讀得有力鏗鏘。如:平聲:翁、中、單、寒,要讀得悠長。入聲:色、黑、食、雪、轍、歇、敕、北、得、直,要讀的急促。 4.四讀詩歌,通順流利 師生齊讀,力求通順流利。 (四)理解詩意(6分鐘) 理解詩歌大意的同時積累文言知識: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 (屏顯)翻譯準則:留、刪、替、補、調、變 三、深入詩歌,質疑釋難 (一)抓線索,理情節(1分鐘) 以“炭”為線索,一句話概括詩歌情節。 (屏顯)講了賣炭翁燒炭、運炭、本想賣炭卻被宮使奪炭的故事。 (二)品語言,析人物(17分鐘) 1.賣炭翁 問:作者筆下的賣炭翁是什么樣的一個形象? (屏顯)可憐 問:作者是如何展現其“可憐”的呢? 課堂活動:圈點勾畫出文中描寫賣炭翁的詩句,品味其“可憐”。 屏顯: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屏顯: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屏顯: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屏顯: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曰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師生共析賣炭翁的“可憐”。 2.宮使 問:宮使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屏顯:蠻橫 問:作者是如何展現其蠻橫的? 課堂活動:圈點勾畫描寫宮使的詩句,品味其“蠻橫”。 屏顯: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屏顯: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 屏顯: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灰直。 師生共析宮使的“蠻橫”。 探究:作者是如何刻畫宮使與賣炭翁的形象的? 屏顯: 宮使: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賣炭翁: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屏顯: 宮使: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 賣炭翁: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撤。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屏顯: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灰直。 表演活動:學生表演“宮使搶炭”情節,再次深入感受宮使的蠻橫與賣炭翁的可憐。 四、再讀詩歌,體味情感(5分鐘) 再讀詩歌,思考:賣炭翁為何如此可憐?其背后深層的原因是什么? 屏顯: 貞元末,以宦者為使,抑買人物,稍不如本估。未年不復行文書,置白望數百人於兩市并要鬧坊,閱人所賣物,但稱'宮市',即斂手付與,真偽不復可辨,無敢問所從來,其論價之高下者。率用百錢物買人直數千錢物,仍索進奉門戶并腳價錢。將物詣市,至有空手而歸者。名為'宮市',而實奪之。——韓愈 《順宗實錄》 淘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梅堯臣 《陶者》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張俞 《蠶婦》 五、總結詩歌,收束全文(1分鐘) 詩人通過賣炭翁這一形象,揭露了當時宦官假借“宮市”之名強取豪奪民間財物的普遍社會現實,表現了底層勞動人民的辛酸和悲苦,表達了對他們的同情,批判了統治者的殘暴和無情。 六、作業布置(1分鐘) 1.背誦并默寫詩歌。 2.炭被搶后,賣炭翁回去的路上會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他今后的生活會怎么過?請你發揮想象,續寫本詩。 七、板書設計 賣炭翁 白居易 賣炭翁 宮使 (可憐) (蠻橫) 同情 批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