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span>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
【注釋】 ▲曾子有疾:曾參病重(大概已經到了不能行動的地步)。 ▲啟予足,啟予手:“啟”,打開。打開我的腳,打開我的手。此句與下面的話關聯不大,應是曾子病重,已經不能移動身體,讓弟子們把自己身體擺正。 ▲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出自《詩經·小雅·小旻》,指做人做事要小心翼翼,謹言慎行。 ▲免:免于犯錯。 ▲小子:曾參的弟子們。 【譯文】 曾子病重,把弟子們召喚到身邊說:“擺正我的腳,擺正我的手?!对娊洝飞险f:'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span>今我快要死了,從今以后,我不必再擔心自己會犯錯了!小子們!” 【學而思】 曾子一生行事,都是按照“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標準要求自己,做到謹言慎行,臨死之前,告誡弟子們要做到我這樣,才叫持之以恒。 參讀: 《泰伯篇》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子路篇》13.1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闭堃妗T唬骸盁o倦。” 【知識擴展】 《十漸不克終疏》(貞觀政要·卷十·論慎終) 貞觀十三年,魏征恐太宗不能克終儉約,近歲頗好奢縱,上疏諫曰: 臣觀自古帝王受圖定鼎,皆欲傳之萬代,貽厥孫謀。故其垂拱巖廊,布政天下。其語道也,必先淳樸而抑浮華;其論人也,必貴忠良而鄙邪佞;言制度也,則絕奢靡而崇儉約;談物產也,則重谷帛而賤珍奇。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而敗俗。其故何哉?豈不以居萬乘之尊,有四海之富,出言而莫己逆,所為而人必從,公道溺于私情,禮節虧于嗜欲故也?語曰:“非知之難,行之為難;非行之難,終之斯難。”所言信矣。 伏惟陛下年甫弱冠,大拯橫流,削平區宇,肇開帝業。貞觀之初,時方克壯,抑損嗜欲,躬行節儉,內外康寧,遂臻至治。論功則湯、武不足方,語德則堯、舜未為遠。臣自擢居左右,十有余年,每侍帷幄,屢奉明旨。常許仁義之道,守之而不失;儉約之志,終始而不渝。一言興邦,斯之謂也。德音在耳,敢忘之乎?而頃年以來,稍乖曩[nǎng]志,敦樸之理,漸不克終。謹以所聞,列之于左: 【譯文】貞觀十三年,魏徵擔心唐太宗不能將克勤克儉的政務作風堅持到底,近年來很愛鋪張,于是向唐太宗呈上了一篇奏疏: 我看自古以來的帝王建立王朝,都希望將帝業傳至千秋萬代,為了留傳給子孫而謀算。所以他們崇尚無為而治,以德治天下。他們談論治國的方略時,一定推崇質樸敦厚而抑制虛浮華麗;在議論人物時,一定是贊許忠誠賢良而鄙視邪惡奸佞;在講述政治法度時,一定是禁止奢侈浪費而崇尚簡樸節約;在談論物產時,就會說重視谷物布帛,輕視珍寶奇玩。在受命登基之初,都能遵守這些原則達到政治清明;可是國家稍微安定之后,大多數人都開始違背初衷而敗壞了社會風俗。這是什么緣故呢?這難道不是因為處在極其尊貴的地位,擁有天下的財富,他說的話沒有誰敢違背,所做的事別人一定會遵從,從而使公道被私情隱匿,禮儀法度被欲望所淹沒而造成的嗎?古語說:“知道并不難,難的是實行;實行也不難,難的是堅持到底。”所說得很實在啊! 想起陛下二十歲就在風云變幻的亂世中力挽狂瀾,平定了四方戰亂,創下了帝王的基業。貞觀初年,正當陛下年輕力壯的時候,就能夠抑制自己的嗜好和欲望,身體力行,克勤克儉,內外安樂寧靜,于是達到大治的局面。論功業,則商湯、周武王都無法與你相比,論仁德,就是與堯、舜等明君也相差不遠。我在陛下身邊做官已經十多年了,常常在宮廷之中接受陛下英明的旨意。陛下時常贊許仁義的治國之道,要堅持奉行而不可放棄;厲行簡樸節約的志向,始終不渝。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興盛起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陛下的話至今還在耳邊回響,我怎敢忘記呢?但是這幾年來,陛下逐漸偏離了原來的志向,敦厚淳樸的精神也漸漸不能堅持到底了。現在我謹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列在下面,以備陛下參閱: 陛下貞觀之初,無為無欲,清靜之化,遠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風漸墜,聽言則遠超于上圣,論事則未逾于中主。何以言之?漢文、晉武俱非上哲,漢文辭千里之馬,晉武焚雉頭之裘。今則求駿馬于萬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見輕于戎狄,此其漸不克終一也。 【譯文】陛下在貞觀初年,恪守無為無欲的治國方略,清明寧靜的教化,覆蓋到了遙遠的蠻荒之地。但考察時下,這種風氣已經逐漸喪失了。聽陛下的言論,已經遠遠超過了上古英明的帝王;論陛下的作為,卻連中等才德的君主都不如。為什么這樣說呢?漢文帝、晉武帝都不是英明圣哲的帝王,但漢文帝曾辭退了別人進獻的千里馬,晉武帝燒掉了大臣獻上的用野雞頭上絨毛制成的裘衣?,F在陛下卻派人到萬里之外去尋求駿馬,到域外去購買奇珍異寶,這些行為招致百姓的見怪,被外族所輕視。這是陛下漸漸不能堅持到底的第一個方面。 昔子貢問理人于孔子,孔子曰:“懔乎,若朽索之馭六馬。”子貢曰:“何其畏哉?”子曰:“不以道導之,則吾仇也,若何其無畏?”故《書》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為人上者,奈何不敬?陛下貞觀之始,視人如傷,恤其勤勞,愛民猶子,每存簡約,無所營為。頃年以來,意在奢縱,忽忘卑儉,輕用人力,乃云:“百姓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弊怨乓詠恚从杏砂傩找輼范聝A敗者也,何有逆畏其驕逸而故欲勞役者哉?恐非興邦之至言,豈安人之長算?此其漸不克終二也。 【譯文】從前子貢向孔子請教如何治理百姓的方法,孔子說:“要像用腐朽的韁繩駕馭六匹馬拉著的車子那樣小心謹慎?!弊迂晢枺骸盀槭裁催@么擔心呢?”孔子說:“不用仁義之道去引導百姓,百姓就會仇恨我,如果這樣治國,怎么能不擔心呢?”所以《尚書》上說:'百姓是國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國家才會安寧?!y治百姓的國君怎么能對百姓不敬重呢?陛下在貞觀初年,對待百姓就像對待自身的傷口一樣,體恤他們的艱辛,愛民如子,凡事崇尚儉約,沒有營造什么宮室以免勞民傷財。然而近幾年來,陛下開始奢侈縱欲,忽視了謙遜節儉的美德,輕易地役使百姓,還說:“老百姓沒有事情就會放縱懶散,經常役使就容易駕馭。”自古以來,沒有因為百姓清閑安樂而導致國家傾覆敗亡的,豈有擔心百姓安逸而故意去勞累他們的呢?這恐怕不是振興國家的正確言論,怎么能作為安撫人民的長遠打算呢?這是陛下漸漸不能堅持到底的第二個方面。 陛下貞觀之初,損己以利物,至于今日,縱欲以勞人,卑儉之跡歲改,驕侈之情日異。雖憂人之言不絕于口,而樂身之事實切于心。或時欲有所營,慮人致諫,乃云:“若不為此,不便我身?!比顺贾椋慰蓮蜖??此直意在杜諫者之口,豈曰擇善而行者乎?此其漸不克終三也。 【譯文】陛下在貞觀初年,損害自己的利益以滿足百姓的需要。而如今,卻放縱自己的欲望以勞役百姓,謙遜簡樸的作風一年年在消失,而驕矜奢侈的性情在與日俱增。雖然關心百姓的話在口中不停地說,但自身享樂的事在心里是最關切的。有時候,陛下想營造宮室,又擔心有人進諫勸阻,就說:'如果不這樣做,對我自身不方便?!K于君臣的情分,臣子怎么能再諫諍呢?陛下此言意在封住大臣們的嘴,哪里談得上是擇善而從呢?這是陛下漸漸不能堅持到底的第三個方面。 立身成敗,在于所染,蘭芷鮑魚,與之俱化,慎乎所習,不可不思。陛下貞觀之初,砥礪名節,不私于物,惟善是與,親愛君子,疏斥小人。今則不然,輕褻小人,禮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遠之;輕小人也,狎而近之。近之則不見其非,遠之則莫知其是。莫知其是,則不間而自疏;不見其非,則有時而自昵。昵近小人,非致理之道;疏遠君子,豈興邦之義?此其漸不克終四也。 【譯文】立身的成功與失敗,取決于人所接觸的環境,入芝蘭之室,久而不知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知其臭,每個人都會受到周邊環境潛移默化地影響,所以要謹慎地對待所接觸的東西,不可不深思。陛下在貞觀初年,注重磨煉名譽與節操,不愛財物,只要是善良的人就和他交往,親近愛護君子,疏遠斥退小人?,F在卻恰恰相反,對小人輕佻地親近,對君子禮節性地尊重。名義上是尊重君子,實際上是敬而遠之;名義上是輕視小人,實際上是親近他們。親近小人就看不見他們的錯誤,疏遠君子就不知道他們的正確。不知道君子的正確,其結果是不用別人離間就會自然疏遠他們;看不見小人的錯誤,就會主動去親近他們。親近小人,絕不是治國之道;疏遠君子,難道是振興國家的方略?這是陛下漸漸不能堅持到底的第四個方面。 《書》曰:“不作無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貴異物賤用物,人乃足。犬馬非其土性不畜,珍禽奇獸弗育于國?!北菹仑懹^之初,動遵堯、舜,捐金抵璧,反樸還淳。頃年以來,好尚奇異,難得之貨,無遠不臻,珍玩之作,無時能止。上好奢靡而望下敦樸,未之有也。末作滋興,而求豐實,其不可得亦已明矣。此其漸不克終五也。 【譯文】《尚書》上說:“(君主)不要做無益的事來損害有益的事,事業才能成功;不看重奇珍異寶,不輕視日常用品,百姓才會富足。犬馬不是本地生長的就不要畜養,珍禽奇獸不要養育在國中?!北菹略谪懹^初年,動則效法堯、舜,不看重財物,返璞歸真。可是近幾年來,喜歡崇尚稀奇怪異的東西,難以獲得的物品,無論多遠也要弄到手;珍奇玩物的制作,沒有時間能夠停止。國君自己喜歡奢靡而希望下面的人敦厚儉樸,是沒有過的事。低下的作品興盛(非實體經濟發達),卻希望農業豐收、國家殷實,很顯然這是辦不到的。這是陛下漸漸不能堅持到底的第五個方面。 貞觀之初,求賢如渴,善人所舉,信而任之,取其所長,恒恐不及。近歲以來,由心好惡,或眾善舉而用之,或一人毀而棄之,或積年任而用之,或一朝疑而遠之。夫行有素履,事有成跡,所毀之人,未必可信于所舉,積年之行,不應頓失于一朝。君子之懷,蹈仁義而弘大德;小人之性,好讒佞以為身謀。陛下不審察其根源,而輕為之臧否,是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進。所以人思茍免,莫能盡力。此其漸不克終六也。 【譯文】貞觀初年,陛下求賢若渴,只要是善人舉薦的人才,都能夠信任并加以任用,發揮他們的長處,還恐怕沒有完全做到這樣。但近幾年來,全憑自己的好惡任用人才,或是眾人共同舉薦才被任用,或者因為個別人的詆毀而罷免他,或者根據多年的政績而任用他,或者因為一時的懷疑而疏遠他。一個人的品行在平素可以表現出來,做事有成績可以檢驗,受人詆毀的人,未必真的行為不端,積累多年形成的品行,不應該一下就被否定。君子的胸懷,是為了實行仁義和弘揚道德;小人的本性,喜好用讒言中傷別人從而為自己謀取私利。陛下不審察事情的根源,而輕易地加以褒貶,這樣做,會使堅守君子之道的人日漸疏遠,而讓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一步步得到進用。所以人人都在考慮如何才能保全性命和官職,沒有誰再愿意為國盡職盡忠。這是陛下漸漸不能堅持到底的第六個方面。 陛下初登大位,高居深視,事惟清靜,心無嗜欲,內除畢弋之物,外絕畋獵之源。數載之后,不能固志,雖無十旬之逸,或過三驅之禮。遂使盤游之娛,見譏于百姓,鷹犬之貢,遠及于四夷?;驎r教習之處,道路遙遠,侵晨而出,入夜方還。以馳騁為歡,莫慮不虞之變,事之不測,其可救乎?此其漸不克終七也。 【譯文】陛下當初剛剛即位的時候,高瞻遠矚,辦事只求清靜無為,心中沒有嗜好欲望,內除網、箭等打獵用具,外絕打獵之地。幾年之后,就不能堅守當初的志向了,雖然沒有像太康那般游獵十旬不歸的事情,但有時也超過了天子一年三次田獵的禮制。于是使游獵的娛樂遭到百姓的譏諷,獻鷹獻犬之類的事竟至擴及到邊遠的異族。有時打獵的教練場所遙遠,天剛有點亮就出去,深夜才回來,以馳騁郊野為歡樂,不考慮難以預料的變故,如果事有不測,能來得及挽救嗎?這是陛下漸漸不能堅持到底的第七個方面。 孔子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比粍t君之待臣,義不可薄。陛下初踐大位,敬以接下,君恩下流,臣情上達,咸思竭力,心無所隱。頃年以來,多所忽略?;蛲夤俪涫梗嗍氯氤?,思睹闕庭,將陳所見,欲言則顏色不接,欲請又恩禮不加。間因所短,詰其細過,雖有聰辯之略,莫能申其忠款。而望上下同心,君臣交泰,不亦難乎?此其漸不克終八也。 【譯文】孔子說:“君主對臣下以禮相待,臣下對君主盡職盡忠?!奔热蝗绱耍瑖龑Υ甲?,禮節上不可輕薄。陛下初登皇位的時候,能夠禮賢下士,皇恩澤及身居下位者,因此臣情能夠上達,都愿意盡心竭力辦事,心中沒有什么隱諱保留的。然而近幾年來,您對此多有忽略。有時地方官充任使節,入朝奏事,想拜見陛下,陳述見解,剛要張口您卻擺出不想聽的臉色,想要提出請求又得不到恩準。有時還因為臣下有不足之處,就責問他細小的過失,這樣即使臣子有聰敏善辯的才能,也不能為自己的一腔忠誠申述。如果這樣,還希望上下同心、君臣融洽,不是很難嗎?這是陛下漸漸不能堅持到底的第八個方面。 “傲不可長,欲不可縱,樂不可極,志不可滿?!彼恼?,前王所以致福,通賢以為深誡。陛下貞觀之初,孜孜不怠,屈己從人,恒若不足。頃年以來,微有矜放,恃功業之大,意蔑前王,負圣智之明,心輕當代,此傲之長也。欲有所為,皆取遂意,縱或抑情從諫,終是不能忘懷,此欲之縱也。志在嬉游,情無厭倦,雖未全妨政事,不復專心治道,此樂將極也。率土乂安,四夷款服,仍遠勞士馬,問罪遐裔,此志將滿也。親狎者阿旨而不肯言,疏遠者畏威而莫敢諫,積而不已,將虧圣德。此其漸不克終九也。 【譯文】古話說:“驕傲不可以滋長,私欲不可以放縱,娛樂不可以過度,志向不可以太高?!边@四個方面,前朝帝王用作求得福運的方法,歷代賢人也用作深切的警戒。陛下在貞觀初年,對政務孜孜不倦,委屈自己而顧念別人,還常常覺得做得不夠。近幾年來,稍微有些驕傲放縱,自恃功業盛大,心中輕視前代帝王,自以為圣哲英明,內心看不起當代人物,這是驕傲滋長的表現。想要干什么,都隨心所欲,即使有時抑制自己的情緒而聽從大臣的勸諫,卻始終是耿耿于懷,這是放縱私欲的表現。志趣在嬉戲游樂上,心里從來沒有厭倦,雖然還沒有完全妨礙處理政事,但卻不能專心思考治國之道,這是娛樂過度的表現。天下安定,外族敬服,卻仍然興師動眾,不斷討伐邊遠地區的異族,這是志向太高的表現。親近的人迎合陛下的旨意而不肯直諫,被疏遠的人畏懼您的威嚴而不敢規勸,這樣不斷積累下去,將有損陛下高尚的品德。這是陛下漸漸不能堅持到底的第九個方面。 昔陶唐、成湯之時,非無災患,而稱其圣德者,以其有始有終,無為無欲,遇災則極其憂勤,時安則不驕不逸故也。貞觀之初,頻年霜旱,畿內戶口并就關外,攜負老幼,來往數年,曾無一戶逃亡、一人怨苦,此誠由識陛下矜育之懷,所以至死無攜貳。頃年已來,疲于徭役,關中之人,勞弊尤甚。雜匠之徒,下日悉留和雇;正兵之輩,上番多別驅使。和市之物不絕于鄉閭,遞送之夫相繼于道路。既有所弊,易為驚擾,脫因水旱,谷麥不收,恐百姓之心,不能如前日之寧帖。此其漸不克終十也。 【譯文】從前堯、商湯的時代,并非沒有災患,之所以稱頌他們的圣德,是因為他們做事能夠有始有終,無為而治,沒有私欲,遇到災害時極其憂慮,勤于政事,時世安定時,也不驕矜不放縱的緣故。貞觀初年,連年霜災旱災,京郊的百姓全都流向關外,扶老攜幼,往返數年,卻沒有一戶人家逃亡,沒有一個人抱怨痛苦,這確實是因為百姓理解陛下體恤撫育的胸懷,所以至死不懷二心。近年以來,百姓被徭役搞得疲憊不堪,關中的百姓勞苦憂患尤其嚴重。各種工匠服役結束后,又都被迫留下來繼續受官府雇用;正在服役的士兵,大多被調到京城去做雜役;皇帝為采購用物在鄉閭間不斷搜尋,在道路上押送物資的差役絡繹不絕。既已出現弊端,百姓就容易被驚擾,萬一因為水旱災害而谷物絕收,恐怕百姓的心就不能像過去那樣安寧平靜。這是陛下漸漸不能堅持到底的第十個方面。 臣聞“禍福無門,唯人所召?!薄叭藷o釁焉,妖不妄作。”伏惟陛下統天御宇十有三年,道洽寰中,威加海外,年谷豐稔[rěn],禮教聿[yù]興,比屋喻于可封,菽粟同于水火。暨乎今歲,天災流行,炎氣致旱,乃遠被于郡國;兇丑作孽,忽近起于轂下。夫天何言哉?垂象示誡,斯誠陛下驚懼之辰,憂勤之日也。若見誡而懼,擇善而從,同周文之小心,追殷湯之罪己。前王所以致禮者,勤而行之,今時所以敗德者,思而改之,與物更新,易人視聽,則寶祚無疆,普天幸甚,何禍敗之有乎?然則社稷安危,國家治亂,在于一人而已。當今太平之基,既崇極天之峻;九仞之積,猶虧一簣之功。千載休期,時難再得,明主可為而不為,微臣所以郁結而長嘆者也。 【譯文】臣聽說“禍福降臨沒有定數,都是人們自己招來的?!薄叭艘亲约簺]有縫隙可乘,邪害就不會侵入。”陛下統治天下已經有十三年了,道義遍及全國,聲威遠加境外,年年五谷豐登,禮治教化振興,家家戶戶都為能得到表彰而感到喜悅,糧食就像水火一樣容易得到。到了今年,天災流行,炎熱大旱,竟至遠殃及到了諸郡和封國;兇惡之徒犯上作亂,忽然就發生在離京城這么近的地方。上天會說什么呢?便垂下天象以示警戒,這實在是陛下應該警醒,勤于政務的時候了。如果陛下看見上天垂示的告誡能夠產生畏懼,就應該選擇好的意見加以采納,像周文王那樣小心謹慎,效法商湯那樣歸罪自己。前朝帝王治理國家的有效措施,應該勤于學習效法,現在敗壞德行的行為,應該深切反省并改過,與萬物一起更新,改變人們對事物的印象和看法,那么國家就可以長治久安,普天之下也將深得其益,災禍怎么還可能產生呢?國家的安危治亂,在于國君一人而已?,F在太平的基業已經高積入天,就像堆積九仞高的山,還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是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時機很難再得,英明的君主本可大有作為卻不努力去做,這是臣下心懷郁結而長聲嘆息的原因。 臣誠愚鄙,不達事機,略舉所見十條,輒以上聞圣聽。伏愿陛下采臣狂瞽之言,參以芻蕘[chú ráo]之議,冀千慮一得,袞職有補,則死日生年,甘從斧鉞。 【譯文】為臣確實愚昧淺陋,不通事理,略舉所見十條,就奉上讓陛下知曉。但愿陛下采納臣下愚妄言論,參考這些淺薄的意見,期望我這樣的愚人千慮,也有可取之處,對國君的缺失有所補益,那么為臣雖死猶生,甘受刑戮。 疏奏,太宗謂征曰:“人臣事主,順旨甚易,忤情尤難。公作朕耳目股肱,常論思獻納。朕今聞過能改,庶幾克終善事。若違此言,更何顏與公相見?復欲何方以理天下?自得公疏,反復研尋,深覺詞強理直,遂列為屏障,朝夕瞻仰。又尋付史司,冀千載之下識君臣之義?!蹦速n征黃金十斤,廄馬二匹。 【譯文】奏章上達以后,唐太宗對魏徵說:“臣下侍奉君主,只順從旨意是很容易的,違逆國君的心意可就太難了。你作為我的輔佐大臣,能常常想著向我進諫,的確難能可貴。現在我已經知道了自己的過錯,希望能夠改正,也許能做到善始善終。如果違背了這句話,我又有何顏面和你相見呢?又將用什么方法治理天下呢?自從看到你的奏章,我反復研究探求,深深感覺它言辭有力、道理正確,于是我把它貼在屏風上,早晚恭恭敬敬地觀看。又抄錄下來交給編寫史書的官員,希望千年之后,人們也能夠知道君臣之間應該遵守的道義。”于是唐太宗賞賜給魏徵黃金十斤,宮中的馬兩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