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念堅守中的精神超越 ——讀黃雷萍的《靈魂的直白》 陳德民 《靈魂的直白》是南通作家黃雷萍女士的人生行旅體驗與記憶書寫。在這部作品中,作者以片段式的文本影像,在行動和精神上往返于人生的起點和當下的現實。不斷回溯自我成長中的悠悠往事,書寫與社會、故鄉、親人、朋友、同事等大千世界一切美好時光的同時,也敘述個人在學習、事業、家庭、行旅等過程所經歷的非凡生活際遇。那些漫長而曲折、浪漫與多彩的人生歷練,發自靈魂深處的生命體驗、直抵心靈的真情告白,以一種超越自我的態度,扎根于作者的精神土壤,在本書中釋放出騰騰不息的文字能量。 黃雷萍出身于長江入海口的江蘇海門縣的一個小鎮上,父母原來都在上海工作,母親因為要分娩小雷萍,從上海回到海門小鎮的娘家,從此在農村生活。她的母親是一個極為重視對子女進行知識培養的現代女性。從孩提時代起,黃雷萍就過著與周邊小伙伴不同的生活境遇。她不需要像其他小朋友那樣跟著大人下田干繁重的農活,母親讓她和妹妹弟弟在家專心學習,每年暑假還可以到上海去過一段城里人的生活,飽覽大都市的風光。她行走于一幢幢高樓大廈之間,逛公園、看電影,體驗著城市文明的節奏。以一位少年的眼光審視著城鄉二元結構之間的巨大差別,從而讓她從小便堅定了好好讀書,將來擺脫農村艱苦生活的人生信念。可以說,她母親是那個時代對子女進行素質教育的先行者。高中畢業走上社會后,黃雷萍因為各方面表現優秀,20歲時便被任命為大隊黨支部書記,成為一名年輕的農村基層干部。后來通過優異的工作實績,被培養成為一名國家干部。歷任公社黨委秘書、團縣委書記、鎮黨委書記、縣委統戰部副部長。她不適應從一個忙碌的鄉鎮黨委書記進入“賦閑務虛”的統戰部工作,她開始思考人生新的航向。一本《曼哈頓的中國女人》開啟了她的心扉,照亮了她新的人生目標。從此,她涌進了風云激蕩的中國房地產開發大潮,在創業的征程上啟航…… 本書將作者前六十年的人生經歷娓娓道來,故事情節并無虛飾敷衍,而是個人生活及精神世界的真實呈現。從這方面來說,《靈魂的直白》也是一部勵志教科書。文中寫到作者不同情境下的幾次落淚,正見其內心的細膩深情。無論是寫年少時的艱難困苦、事業上的搏擊奮進,企業經營的博弈與協作,還是家庭生活和人生旅途中的繽紛色彩,情感皆力透紙背,赤子之心坦露無余,視野也遠遠逸出書齋之外。所以,無論哪個層次的讀者閱讀這部作品,都可以激發起一股奮發向上的動力。 黃雷萍有著敏感精細的觀察力,她將生活之細節剪裁得當,從容形之于筆下。她以女性看待事物特有的細膩,將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行走于筆端,細節生動,催人淚下。在《女兒像我,但比我優秀》一文中,作者以一個夢境,還原現實生活中女兒對待工作的忘我精神:作者夫妻倆“從南通出發,帶上了蔬菜和一些熟菜,去上海看望女兒和外孫女(女婿經常出差),已到中午時分。女兒不在家,我們只通了電話,我便將東西放在物管處。在西藏路附近的一家飯店吃飯。剛開始吃,我看見女兒從門前走過,我出門就追,把她叫住了,讓她一起用餐,可是她沒有停步,形色匆匆地走了,只丟下一句話 :'工作要緊,我經常不吃中飯的。’匆忙間我好像都沒有聽見她叫我一聲媽媽!我看著她遠去的背影,一股無法言狀的痛楚襲上心頭。”盡管那天中午作者難過得沒有吃下飯,但她也在“反省自己,'老獅子與小獅子’的故事已經過去十年了。今天已是 2017 年了,時過境遷,孩子已經長大成熟了,我也老了,應該放心地交班了。”字里行間,愛女之情躍然紙上,舐犢情深,令人動容。 在《靈魂的直白》里,“追尋”是一個貫穿全書的概念,它不同于單純的個人回憶敘述,作者對“過往”的“尋跡”同時也是對“未來”的“追尋”,此刻與彼時發生交匯。這其中不乏對舊昔的追憶,也充滿對當下境遇的思索。她從農村走出,一路砥礪前行,成長為一名國家機關干部,直至最后經商下海,過程中作者始終都在尋找思想與行動兩個空間之間的一種平衡。這種精神之路的探索不是個案,而是這一代曾出走于農村的青年人所共有的精神困頓和目標探索。作者的“追尋”正是中國農村兩次轉型之后的結果。第一次是伴隨著上世紀九十年代經濟發展的農村“進化”,第二次則是在信息科技的影響下,農村的詩情畫意已逐漸被“0”與“1”的代碼所遮蔽。當作者在人生的中年之后,踏上創業征程,成為一名時代的弄潮兒,實現了她追尋一種有尊嚴、有價值的人生。這是一個人在社會現實中所經歷人生哲學的生動一課。我們同時也從黃雷萍的文字中看到了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一代人的縮影,正是他們這代人,經歷了“文革”的動亂,撥亂反正的洗禮,改革開放的歷練,使中國實現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變革。 作者在回望一切的同時,也在和往昔和解,作者以最直白的敘述將自己的內心呈現在讀者面前。行政管理、結婚生子、高考就學、主政一方、下海經商、城市生活,人生的步調由急到緩,青年時的慌亂與彷徨已化作今日對人生新的達觀。 尤其可貴之處,作者在跨入“人生第二春”的當下,以從容的心態,去探索文學的精神世界,并收獲頗豐。在她的小說、散文、隨筆等多體裁的文學作品中,她在以豐富的生活閱歷告訴我們,文學應該如何面對現代經驗,面對當下生活。這種嘗試與探索是值得珍視的,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代人漸漸老去,黃雷萍的創作有力地證明,在生命的不同階段都可以保持旺盛的創造力,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一個充滿朝氣的社會正需要更多這樣的人。黃雷萍總是走在人少的高處,但她不會孤獨,因為她的目光總能有力地啟發著人們去前行,去追隨,去超越。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 陳德民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華學者協會主席團成員、《中華文化》雜志總編輯,高級編輯。著有長篇小說《紅杉樹下》《云臺山傳奇》《使命》《情歸何處》《秦淮風云》、1280行七言古風體長詩《印象南京》、文學評論集《燈下夜讀》《詩詞鑒賞與解讀》及散文集、詩歌集等個人專著十多部。 |
|
來自: 昵稱79734495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