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間有同學問了我一個問題。他說是不是有這么種情況:一個人本來過得還不錯,然后做咨詢,咨詢之后狀態更差了。過得還不錯為什么要做咨詢呢?因為老師要求的,要他們做個人體驗(笑)。然后在個人體驗的過程中,就要把很多本來平時也不會想的問題或者想法都翻出來,結果又沒聊好。反而讓他更困惑了,情緒變得更低落,或者更不穩定了。 那同學就問,這個是正常的嗎? 從改變的規律來看,是正常的。很多改變不是一開始就感覺很好。我們講過,不穩定是系統第一階段的主要特征(見前文),它劇烈地振蕩,過去的規則被打破,新的穩態又沒有建立起來。這段時間會讓人無所適從。如果是心理咨詢,一般就是剛開始的一段。有的來訪者甚至會后悔去做咨詢,本來沒那么痛苦的,還可以自己忍一忍,咨詢之后更亂了,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對的。這是一種正常的,被擾動之后的反應。必須沉淀一段時間,等到系統進入新的穩態,就好了。這是系統的第二階段。 但我覺得提這個問題,可能是對做個人體驗這個硬性的要求有疑問。一般咨詢的來訪者都是生活當中出現了問題,過不下去了,他才不得不做出改變。但是個人體驗吧,我可能現在好好的,也沒什么問題,你非要讓我改變。經歷一遍這個痛苦,去尋找新的穩態。可是我現在的穩態也挺好啊,為什么要變呢? 可以不變,當然可以。 這是系統治療師的一個價值觀,叫做中立。你要不要變是你自己的事。我們不認為改變之后一定是比現在好的,反正都是在維持穩態。你現在是在這個穩態上維持,改變之后可能跑另一個穩態上維持。哪邊更好呢?你自己決定,我們不提供判斷。我們唯一能說的就是,你要去那個點上,就要經歷一番痛苦。 這樣一來,我們就有了一個生命周期的概念。就是把我們前面講的,系統從一個穩態轉換到另一個穩態的過程,上升到了一個普遍規律:一個生命系統的歷程,是由幾段不同的周期組成的。每一個周期之內,都是相對平穩的,周期和周期之間轉換的過程可能出現振蕩。這段時間最有可能求助,然后建立新的穩態,又會趨于平穩。但不會一直平穩下去,它會在一段時間后又開始振蕩,進入下一個周期。 我們前面講過,并不是所有人都習慣于這種轉換。好不容易才習慣一種穩態,現在出問題了,很多人想的都是怎么修補一下,把它再變回去,而不是心甘情愿接受一種新的人生。他們需要的是「短期鎮痛」類的解決方案, 舉個例子,一個家庭里面,孩子跟父母的關系出問題了,父母就找治療師說:你不要跟我探討什么新的教育理念,你就幫我把孩子變回去,他以前好好的,你就把他變回從前。 這就叫做「短期鎮痛」類的解決。 他們就是不接受第二序的變化,就想回到原來的穩態里。前面講過,這個愿望有時候是可以實現的,這就是第一序的自我調節。但是調節一次,兩次……歸根到底,系統還是會進入一個新的周期。就像一個人不服老,但總有一天還是會意識到老了。年輕的時候吃什么火鍋、麻辣燙,喝那個冰可樂,胡吃海塞都沒事兒。偶爾身體不舒服,搞點藥吃一吃就好。但是總有一天,他去找醫生想開點藥,醫生說,現在不是吃什么藥的問題了,而是你這個生活方式要改一改。你不再是個年輕人了! 很殘酷啊,說殘酷是很殘酷。但生命就是這樣,時間的車輪滾滾向前,你停不下來,不得不接受新的階段。新的階段就要放棄一些舊的東西,或者多出一些新的問題要面對。不要幻想可以不變,就像幻想著人可以長生不老一樣。你就要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地變,變化就是痛苦的,從系統的第一階段到第二階段,只能適應,適應不斷的喪失和不斷的新議題。 這就是系統論看待生命的方式。 生命周期有很多種。個人有生命周期,家庭有生命周期,更宏觀地看,也許整個社會也有生命周期,也就是我們說的「時代」。這個話題太大了。我們還是說說個人和家庭。 個人生命周期最著名的理論,你們應該都聽說過,是一個叫埃里克森的人提出的。不是催眠治療大師艾瑞克森(Milton Erickson),而是埃里克·埃里克森(Eric Ericson),他提出了這個理論,叫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也就是發展心理學里非常著名的八階段論。 埃里克森把一個人的心理社會能力的發展分成8個階段,也就是8個周期。每個階段有一個不同的核心議題,他用了一個概念叫基本沖突。一歲半以前是嬰兒期,嬰兒的基本沖突是信任還是不信任。他能不能跟外界,跟他所在的環境,還有照料者之間形成一個穩定的連接?讓他感覺這個世界是安全的,可信的,這是在嬰兒期這個階段的一個基本議題。 一歲半到3歲,叫兒童期。基本沖突是自主性和自我懷疑,就是他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按照他自己的意見去做事情,可以貫徹他的意志?我們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身上,有一個說法叫Terrible Two,可怕的兩歲。就是他們表現得特叛逆,你讓他把玩具拿起來,他就故意扔地上,跟你對著干,這其實是他在驗證自己的力量,在解決關于自主性的這個議題。 然后3到6歲,叫做學齡初期,基本沖突就是這個孩子進入了早期的社會競爭,那么他跟同齡人的關系是什么樣的,要不要更主動更積極進取?他有關于主動性的沖突。 然后上小學了,6到12歲,學齡期,基本沖突是勤奮和自卑。你們在這一段都是屬于人生贏家。就是好好學習,啊別人家的孩子。 青春期,12到18歲,基本沖突是「我是誰」,「我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第一次對自我有了定義。過去就是好好學習,聽父母的話,聽老師的話,很少去把自己看成一個特別的人,思考自己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角色。它叫做自我同一性,或者叫自我認同。如果認同沒有形成好,就會有關于角色的混亂。 18到40歲,叫做成年早期,該談戀愛該結婚了。基本沖突就是親密和孤獨,是要一個人生活嗎,很自由很灑脫,一人吃飽全家不餓?還是說想跟另外一個人建立一個共同體的關系,同時也讓渡一部分的自我?如果他跟另外一個人分享自己,這個分享要到什么程度呢?很多人在熱戀的階段,都覺得我每分每秒都想跟這個人在一起,這輩子都要黏著他,不分開,但是過了一個星期,就還是想分開一下(笑)。啊,還有很多自己的事情要去做,他就必須去尋找一個關于親密和獨立的平衡點。 然后就該考慮生孩子了。現在全國人民都在關心的話題(笑)。成年期,40到65歲,基本沖突就是生育和自我關注,要拿多少時間精力和關注投入到下一代的身上?其實在今天的觀點來看,這個「下一代」也是一個廣義的,它未必是說必須生孩子養孩子,是放養還是雞娃,它可能也包含了比如說對這個世界留下一點什么,作品也好,一些成果和貢獻也好,它都是在這段時間考慮的事。然后在生育和自我之間也有一個平衡,就是在多大程度照顧自己,然后多大程度去為別人做貢獻。 那最后是65歲以上,叫做成熟期,也就是老年了。要面臨的議題就是死亡,需要面對自己身體機能的退化、衰老,以及他不可避免地要走向人生的終局,如何告別這個世界。 這是大家都已經很熟悉的理論了。那么埃里克森在這里劃分的年齡段,當然不是一個精確的時間點。你說一個人39歲的時候還屬于成年早期,關心的還是親密關系,40歲的時候就想著生孩子了?也不見得,這個年齡只是一個參考。我們上節課也講過漸變和突變的區別。從發展規律來講,我們的生命周期是漸變的,只是人為標識出了不同階段。有時候早幾年晚幾年都很正常,比如以前的人18歲就進入成年早期,很多就開始工作了,現在普遍會往后延一點,大學生是要到22歲大學畢業,才會在心理上覺得自己獨立了,是一個大人了。甚至很多人還要讀研究生,讀博,一直在學校里,覺得自己還是一個小孩,所以成年早期可能要到25、6歲才開始,甚至30歲。具體多少歲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一定會開始。 拿系統論的眼光看這個理論,特別要注意的是兩個周期之間的銜接。往往也是特別容易出問題的時間。從一個階段的基本沖突,轉到下一個階段的沖突,往往會有青黃不接的時候。所以心理治療的需求高發的時間也就是這些時間。基本上你拿這張表去做咨詢,就可以對應來訪者現在的年齡,大概推算出他目前的人生當中,面臨一個什么樣的周期轉換。 這對我們形成假設非常有價值。 不但要看從哪個周期轉化到哪個周期,這個周期的基本沖突可能是什么,還要看他現在是在系統的第一階段還是第二階段。如果是系統一,就要幫他穩定化,他處在一個振蕩的過程里,還沒有找到穩態。系統二,就要做一些擾動,幫他從現在的穩態里走出來。 這是個體的生命周期。還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叫做,家庭的生命周期,也就是把家庭看作一個變化的系統,同樣也可以分成不同的階段。每一個階段通過不同的方式形成穩態。 這張圖是一個很老的美劇,你們不一定看過,叫《成長的煩惱》。我們當年學家庭治療的時候,易春麗老師就在課堂上給我們看這個劇。這個劇拍了很多年,最小的這個小孩從兒童一直拍到了青年。有點像前兩年的《摩登家庭》。它講的就是這個家庭的故事,爸爸是一個精神科醫生,家里三個孩子,一開始是兩個青少年加上一個兒童,他們每一年都在長大,每一年都會有一些新的問題冒出來。 它叫「成長的煩惱」嘛,英文是Growing Pains,成長之痛,成長這個事情就是痛的。我以前也講過,很多家庭治療的來訪者經常自我懷疑,爸爸媽媽說:為什么我的孩子會出問題?以前好好的,現在到底怎么了?他們經常懷疑是不是我沒做好,我有問題,所以才會這么痛苦?不是的,而是成長本身就是這么痛苦。如果你理解了growing pains,成長之痛,你就知道這些問題最根本的答案就是時間。時間讓我們長大,年輕人變得越來越強,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老人也變得越來越衰老和無力,每一天都在收獲,每一天也都在喪失。然后當這個時間積累起來,整個家庭作為一個系統,它是遲早要變的。 它不可能一直穩定。第一節課我們說,系統的特點就是穩定。這是系統的神奇力量。但現在我們說,系統的神奇也是有限度的。維持到一定程度之后,它也維持不下去了。它就振蕩,振蕩,振蕩,然后「砰」一下就變了。 好了,關于理論的部分,我們就快要講完了。最后還有幾分鐘,幾分鐘之后就要進入下一個周期。講系統式心理治療的具體操作。我們用最后幾分鐘快速講一下家庭生命周期。 家庭生命周期有不同的分法,比較常用的一種分法是7個階段,也有分成5個階段或者6個階段的。不同分法之間基本上大同小異。 七階段里的第一個叫做離家。指的是年輕人離開自己的父母,離開原生家庭,走向獨立的個體化的階段,這是新家庭從原生家庭里還沒有完全孵化出來的階段,有的也稱為家庭的第零階段,因為還沒有真的組建自己的家庭。 第二個階段就是成家。新家庭組建起來了,通過很慎重地選擇對象、結婚,最后形成了一個二人系統,兩個人要在彼此相處的過程中形成新的規則。在這個周期有很多跟前面講的個體生命周期重合的部分,比如說親密和獨立的議題。雙方的生活習慣、背景,價值觀都不一樣,他們怎么在一個屋檐下生活,怎么處理彼此的差異,怎么樣既親密,又能夠保留獨立的空間,這是第二個階段要解決的問題。 第二個階段好不容易形成了穩態。過了幾年平穩的日子,又不行了。要開始催生了(笑)。好,從第一個孩子出生,又是一個新的周期,進入了三人的系統。最關鍵的議題就是養孩子。通常來講,第一個孩子對家庭是非常大的挑戰,很多父母會擔心自己沒有足夠的經濟或者時間照顧這個孩子,或者沒有經驗。 除了養孩子,還有一個比較有中國特色的現象。就是在這個周期,有的家庭會處在一個叫混合家庭的結構里。他們為了照顧年幼的孩子,又負擔不起保姆,那請誰來照顧呢?就是祖父母。請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住到家里,于是就從夫妻的二人系統,一下變成了三代人的系統,然后就還要面對代際的沖突。 這個階段,叫做有年幼孩子的家庭。然后等孩子大一點,兩三歲上幼兒園了,父母慢慢松了一口氣,全家又進入了一個穩態。在穩態里,孩子就是家庭幸福的源泉,父母看到孩子覺得特別開心,真的很可愛,每一個人類幼崽在小時候都是非常可愛的(笑)。也很省心,小孩子比較聽話,雖然也會闖禍,也有他的脾氣,但是還好,基本上大人也能摸索出一套管理他的方法。直到什么時候呢?差不多到孩子進入青春期,原來的方法就紛紛失效了。 這說明什么?說明穩態又不行了,又一次來到轉換期,這次是有青春期孩子的家庭。 以前父母說什么,孩子都是要聽的,要他寫作業他就寫,哪怕他不愿意也還是要寫,你最多加一句:「我告訴老師啊」,他就慫了。等他十幾歲的時候你再試試?同樣的話,你說我告老師了,他說你去告啊,趕緊去,你嚇唬誰呢(笑)。父母發現再要像以前那樣管著孩子,管不住了。前面我們也講過,現在要建立一套新的規則,成年人對成年人的溝通。 再往后,就是各位的家庭現在所在的周期,孩子離家。有的文獻也叫做空巢階段。 這個階段又變回了夫妻兩個人的系統,又記掛遠方的孩子,又不得不面對生活中突然空出來的一大塊。又會有很長一段時間的振蕩。夫妻還沒有老,正當壯年,在能力和社會身份上都處在巔峰時期,但是要準備走下坡路了。中年危機,有的家庭還要面對他們上一代可能在生病,包括孩子離家帶來的沖擊,大概會是這樣的一個時期。中年人的艱難(笑)。 當然現在如果家庭有二胎或者三胎,這個空巢期可能不是那么明顯,因為它會出現兩個周期的交疊,就是大的孩子已經離家了,同時小的孩子可以頂上來,那么家庭就順理成章地,把重心轉移到對小的孩子的關注上。 再往后,跟個體生命周期差不多,叫做衰老和進入生命晚期的階段,開始近距離面對死亡的威脅。最后第七個階段,叫做鰥寡階段。家庭解體了,失去了其中一方。兩個人朝夕相處幾十年,好也罷壞也罷,現在又回到一個人了,就很難,又要重新適應獨居的生活。 但這只是一般的情況。還有不同的發展方向,比如丁克家庭,比如離婚,離婚之后再婚,還有三代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混合家庭……細究起來,每個家庭都不一樣。在家庭治療里我們會畫家譜圖,用它觀察不同家庭的特點。但萬變不離其宗,只要把家庭看成系統,它就符合生命周期的規律:反復在穩定和振蕩中切換,保持一段穩定,然后來到新的周期。 講到這里,我們為系統式心理治療做的理論準備就差不多了。下節課,我們聊一聊把這套理論應用在心理治療中,會是什么樣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