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日報》2022年05月20日第005版 核心提示 力帆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力帆股份”)是中國汽車摩托車行業的代表性企業,行業首家A股上市的民營乘用車企業。2019年力帆股份發生債務危機后,重慶市政府以兩江新區為主體,堅持“法治化、市場化”原則,通過破產重整的司法路徑,推動力帆股份及其十家全資子公司完成司法重整。 重整后,力帆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力帆科技”)應運而生,并迅速煥發生機。據該企業最新公布的今年一季度報告顯示,公司主營收入、歸母凈利潤等多個指標都實現了同比大幅增長。 從面臨破產清算、退市風險,到如今卸下巨額債務、發展積極向好,力帆實現了“淬火新生”。該案例被評為“重慶市優化營商環境特別案例”和重大改革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助推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被寫入了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 ![]() 4月24日,力帆科技公司生產車間,生產線正在作業。記者 謝智強 攝/視覺重慶 5月19日,位于兩江新區的睿藍汽車總裝廠,機器聲轟鳴。睿藍汽車今年1月注冊成立,由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指定子公司和力帆科技共同出資組建。而前不久,20多輛試裝新車型就在這里下線。 “每個月的汽車銷售量都在增加,工人們工資跟著漲,大家的工作熱情都很高!”47歲的總裝廠員工趙興澤告訴重慶日報記者。 工人們的干勁來自力帆科技的一季報——公司主營收入12.49億元,同比上升48.74%;歸母凈利潤5084.9萬元,同比上升220.54%;扣非凈利潤4262.48萬元,同比上升187.83%。 從破產重整,到如今扭虧為盈,力帆經歷了哪些波折和困難?法治化、市場化原則對推動該企業涅槃重生,起到了哪些至關重要的作用?又帶來了哪些思考和價值? 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訪了重慶破產法庭、兩江新區、力帆科技企業負責人及部分員工,回顧了力帆司法重整全過程。 絕境求變 司法重整并引入戰略投資人 力帆股份成立于1997年,2010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是中國首家在A股上市的民營乘用車企業。 力帆股份及其十家全資子公司已形成了主營汽車、摩托車及發動機產銷的跨國性企業集團,曾十度入選中國企業500強,連續多年出口額位居重慶市第一。 然而,因汽車、摩托車行業深度轉型,同時受戰略投資虧損、內部管理不善等綜合因素影響,自2017年起企業逐漸陷入經營和債務危機,巨額金融債務違約,主要資產被抵押、質押,主營業務基本處于停滯狀態,力帆股份及十家全資子公司均已資不抵債。 “用死氣沉沉來形容當時的情況吧。”提起力帆前兩年的狀況,力帆科技董事鐘弦嘆了一口氣說,當時,力帆股份面臨巨額債務,隨著汽車主業的停滯,摩托車通機板塊“獨木難支”,導致力帆股份現金流緊張,逐步陷入“高息融資、飲鴆止渴”的惡性循環。 “不僅如此,力帆股份內部管理混亂,管理人員冗雜,權責不清,審批流程冗長,執行緩慢。”鐘弦坦言,力帆面臨的問題十分嚴峻,涉及6000余人的就業,產業鏈上下游千余家企業,積累了1200多件司法案件。 “前幾年,企業一直處于半停產狀態,我們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培訓、做清潔。”趙興澤扎根力帆已超12年,他回憶說,聽到力帆要破產的消息,看著半停產狀態的車間,不少年輕人選擇另謀出路,原本五六百人的總裝廠,最后留下的不到百人。 “這不僅事關6000多名員工就業,還可能引發產業鏈供應鏈企業次生風險和金融機構外溢金融風險。”兩江新區“滿江紅”項目工作專班負責人、兩江產業集團總經理朱軍介紹,為推動破產邊緣的力帆絕處逢生,市委、市政府立即成立由市領導擔任組長、副組長的“市推進力帆控股公司重組工作專班”,兩江新區抽調投資、法律、財稅、產業等領域20名骨干,組建“滿江紅”項目工作專班專職攻堅,以市區兩級統籌架構,全面推進力帆脫困轉型工作。 “力帆系企業體系龐大,涉及上市、金融、海外等多類主體,通過何種方式進行重整,成為首要問題。”朱軍回憶說,工作專班通過對力帆股份資產、負債全面分析研判,找到了“病因”——汽車主業停滯,外部輸血和單純債務重組已于事無補。 經過反復論證、比較協議重組與司法重整可行性,最終,重組工作專班決定按照“法治化、市場化”原則,擬通過司法重整并引入戰略投資人,實現產業轉型升級,以徹底解決力帆股份的問題。 產業重組 曲折的“引戰”之路 兩江新區和中介機構經過調查發現,力帆引入戰略投資人的難度超乎想象。 兩江新區“滿江紅”項目工作專班先后密集對接了十余家國內大型車企。但當時國內汽車產業正處在行業低谷,多家機構明確表示無意、也無力參與力帆項目。 力帆的“引戰”之路陷入僵局。 通過深入調研,重慶市委、市政府明確以當年逆勢增長的自主品牌車企吉利為重點引進目標。 “2019年9月下旬,我們先后六次與吉利集團進行反復磋商:一方面邀請吉利集團高層赴渝考察,與市領導、力帆實控人、債權人代表面對面溝通,實地調研力帆,了解企業真實情況;市領導更是多次到杭州真誠'引戰’,充分表達了重慶市支持力帆轉型重整的信心和決心。”朱軍介紹,最終,雙方達成了切實可行的破產重整及“引戰”方案。當年12月27日,兩江新區與戰略投資人吉利科技成功簽署“引戰”協議。 困境破局 102天完成司法重整 戰略投資人的加入,增強了債權人的信心,力帆開始進入司法重整階段。 事實上,力帆系企業重整過程曲折復雜,遇到大量無先例難題,在創新破解中開創了多項“首次”,如司法實踐中首次綜合運用現有全部破產重整模式等。 “力帆股份及其十家全資子公司涉及的債務人企業主體眾多,重整案審理過程中面臨較多難題。”重慶破產法庭庭長吳洪介紹。 但是,從進入司法重整到最終危機解除,只用了102天,這個時間較類似案例用時縮短了60%以上。 “我們協調推進,創造性提出統籌利用上市公司出資人讓渡的轉增股票,用于引入戰略投資人和整體清償上市公司及十家子公司債務,綜合化解企業集團風險。”吳洪說。 他介紹,為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重慶市創新采用“財務投資人+產業投資人”模式。 兩江新區國有戰略投資平臺兩江基金公司與全國民營汽車龍頭企業吉利集團以聯合體形式參與重整,財務投資人引入資金,產業投資人導入新業務、新技術,共同打造換電新能源電動汽車產業,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形成推動企業重生的雙重“驅動力”。 “通過國有平臺公司和民營企業共同牽頭設立投資基金引入社會資本參與企業重整,為企業發展給予資金支持,充分運用市場化手段實現了對企業的拯救。”吳洪說,此外,充分運用企業破產處置“府院”聯動機制,建立跨條線、跨部門、跨地區的協同體系,統籌協調重整各項事宜,高效推動重整工作一體化推進,通過司法重整助力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涅槃新生 破產、退市危機終解除 重整計劃草案出爐后,剩下的便是如何讓大多數債權人同意這一方案。 “記憶特別深刻的是,在重整計劃草案表決前,為確保多達22個獨立表決程序全部通過,我們決定從債權金額、債權人數兩個關鍵維度入手。”兩江新區司法局局長鄧凌說,一方面,篩選出87家合計金額權重超80%的重點債權人,分類別、分層次擬定一對一溝通方案,奔赴全國各地逐一上門拜訪或視頻溝通;另一方面,針對其余2600家小額或經營性債權人,則按每日600余家的節奏,開展地毯式溝通解釋,最終爭取到債權人高票表決通過,不僅避免了司法強制裁定批準,更為后續債權人配合重整計劃執行創造了良好條件。 最終,力帆系上市、非上市兩個板塊12個重整方案,共計22個表決程序均獲高票通過,平均通過率92.14%,其中出資人組表決通過率100%。 值得一提的是,重慶破產法庭于2020年8月正式裁定受理力帆系企業重整。力帆股份要在2020年年底前裁定批準重整計劃并基本執行完畢,才能避免退市風險,對重整時間要求很高。 “因此,我們在案件審理過程中,重慶破產法庭采用法定期限順排與完成任務時間倒排相結合的方式,對重要時間節點作出具體安排,各項工作高效有序推進。”吳洪說。 2020年11月30日,重慶破產法庭分別裁定批準力帆股份及其十家全資子公司重整計劃。隨即,力帆系企業開展了一攬子法治化、市場化司法重整工作。 2021年2月8日,重慶破產法庭裁定重整計劃執行完畢并終結重整程序,較重整計劃中約定6個月執行期提前了110天,避免了上市公司退市風險。 同年4月26日,力帆股份“摘星去帽”,并更名為力帆科技。 至此,力帆系企業的破產、退市危機終于解除。 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也非常認可此次力帆的司法重整。他說:“重慶營商環境好,投資環境好。力帆本身就是一個有一定知名度的、在行業里邊有一定影響力的企業,所以無論從它的品牌價值,還是它多年來所形成的基礎,我們認為力帆是值得重整的。” 重煥生機 維護各方利益實現多贏共贏 拆掉“炸彈”引來“金蛋”。經過司法重整,力帆的基本面發生了徹底改變,治理體系全面重構——重慶滿江紅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持有公司29.99%股權,成為第一大股東;吉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通過重慶江河匯企業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持有公司20%股權,成為第二大股東。 “我們從力帆重整這個點,擴展到與吉利形成全面戰略合作這個面,通過共同努力,促成吉利將重慶作為西部戰略布局的重要支點。”朱軍介紹。 一是促進極星高端新能源基地落戶兩江新區,該項目總投資70億元,生產的單車價格預計達60萬元以上,將是重慶生產單車價格最高的乘用車; 二是引進吉利工業互聯網總部——廣域銘島。該公司已入選國家級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國家級特色專業型工業互聯網平臺試點示范項目; 三是引進丹麥盛寶金融科技總部,這是吉利控股在丹麥收購的一家金融科技公司,將盛寶銀行先進的算法、模型、基礎架構等核心技術引入國內。 “下一步,我們還將有計劃推動'幸福千萬家’等項目落地工作,形成吉利控股集團的一個新生態集聚區。”朱軍表示。 “吉利作為新的產業投資人,除在力帆科技注入資金外,同時也注入其他主要的發展要素。”鐘弦介紹,力帆科技改組產生了新一屆董事會,由吉利科技集團CEO徐志豪任董事長,日常經營由吉利科技主導,并迅速導入吉利首款換電新車型——楓葉80V。據統計,截至今年4月,該車型已累計生產5400余臺。 同時,還完成了整車生產線15項技術的升級改造,導入了吉利科技集團先進的質量控制體系、產品開發流程,恢復了整車生產能力,企業重煥生機。 在經營管理方面,力帆科技將業務重新劃分為汽車板塊、摩通板塊,各產業板塊整體協同管理,資金資源匹配到位。并且,企業組織架構進行調整優化,定崗定編實現扁平化管理,優化人崗配置,穩定了員工隊伍。 “最重要的是,基于這些變化,力帆科技整體氛圍不再死氣沉沉,而是生氣勃勃,積極向上。”鐘弦說。 數據顯示,司法重整后的力帆,債務得以解決,職工債權全部清償,債權人權益得到保障;化解了千余家產業鏈、供應鏈企業的次生風險,70余家金融機構的外溢風險;穩定了5700余名在崗員工就業,維護了各方利益,實現了多贏共贏。 在一線員工趙興澤和同事們眼里,每天都有活兒干,工資漸漲,補貼增加,就代表著企業活過來了,有希望了! “前幾年,我們一個月在流水線上班的時間不超過10天。”趙興澤說,最近這段時間大家都在加班,就是為了讓試裝完成的新車型盡快量產上市。 “作為老員工,見證過力帆的輝煌與低谷,我希望未來能見證力帆再創輝煌!”趙興澤說。 專家觀點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徐陽光: 當前,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出現的新情況,如何防范金融風險,扶持企業發展,推動破產重整,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是地方政府和司法部門一直思考的問題。 力帆股份司法重整案,是國內首家汽摩行業上市公司司法重整案。它的成功重整,正是重慶形成的一套大型企業脫困轉型“方法論”。 一方面,為防范區域性金融風險發生,通過處置重整非必要資產、留債分期清償、轉增股票抵債等方式綜合化解力帆系企業金融債務危機,有效實現了區域性金融風險“軟著陸”。同時,按照“六穩”“六保”的目標要求,重整程序有效安置了原企業的職工,維持上下游產業鏈千余家企業生產經營,避免了一系列社會風險的發生,從而實現了債權人、債務人、出資人等各方利益最大化,達到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高度統一,為我國資本市場的有序發展提供了一個可借鑒、可推廣的樣本。 另一方面,汽車制造業是重慶支柱產業之一,現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通過司法重整,全面化解了力帆股份及其十家全資子公司的經營和債務危機,全面實現了扭虧為盈。同時,通過司法重整引入具有行業領軍地位的產業投資人,構建智能換電新能源汽車產業新生態,為助力重慶汽車制造業轉型升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司法服務和保障。 來源:重慶日報
|
|
來自: 知易行難nev5ph > 《世相》